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108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说明参考样题文档格式.docx

D.①句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7.在下面与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

这幅描绘富春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年代久远,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 

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A.因为所以但是 

B.不仅而且但是C.尽管但是所以 

D.由于而且所以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首都市民的文明素质与礼仪规范稳步增长。

B.英才学校的全体师生争先恐后地踊跃给校刊投稿。

C.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D.国家林业局大熊猫调查队对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状况进行了综合调查。

9.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正在建设中的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是陇海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横贯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客运主要通道,是一条高密度、大运力的客运专线,用它承担西北地区对外中长距离客运,同时兼顾沿线城际客运。

A.修改:

对外承担西北地区中长距离客流B.修改:

承担西北地区对外中长距离客流

C.修改:

西北地区对外承担客流由它承担D.修改:

承担对外中长距离客流运往西北地区

10.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

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

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德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11.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12.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名紫禁城, 

故宫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

故宫 

 

,外围是一条护城河,四周是3400米的城墙,城墙上开有4座城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

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4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 

①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②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③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

A.③①② 

B.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13.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晴天固然万事皆明媚,雨天亦有可赏之处。

雨敲青砖窗台飞溅起的水珠, 

① 

,水雾弥漫,大地一片迷茫。

或有电闪雷鸣之时, 

② 

,紫气飞散,云幕低垂,天空立刻被割成浪漫的形状。

A.①稀稀疏疏滴落在地上 

②突现银光B.①清清脆脆地落在地上 

②银光突现

C.①稀稀疏疏滴落在地上 

②银光突现D.①清清脆脆地落在地上 

②突现银光

1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是( 

A.《曹刿论战》——左丘明——《战国策》B.《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

C.《骆驼祥子》——老 

舍——“人民艺术家”D.《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

15.下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是( 

①辛弃疾 

②杜甫 

③柳宗元④马致远 

⑤范仲淹 

⑥白居易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⑤⑥

二、语文积累

16.背诵、默写 

(1)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

, 

17.名著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很讲究劝谏的艺术。

如《左传》一书中记载的曹刿,在长勺之战前,面见鲁庄公,几番对话,一再启发,终于使鲁庄公认识到 

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又如《 

》一书中记载的邹忌,用 

③ 

设喻,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最终使齐国兴盛起来。

三、综合性学习

(一)为了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敬老、助老、孝老的意识,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养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8.社区居委会王主任为你提供了下面两则材料。

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北京市开展“社区养老”的原因。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地区)则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为1197.6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2.9万人,占总人口的12.8%,北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然而,北京市养老设施十分有限,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24所,平均每百位65岁以上老年人仅有床位2.3个。

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53.3%的市民因不愿离开家人,首选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另有22.1%的市民宁愿自聘保姆也要在家养老。

(数据来源:

①《北京市2006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2010年5月11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2007~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及老年人口状况

年度

总人口数(万人)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7

1213.3

158.8

13.1

2008

1229.9

162.2

13.2

2009

1245.8

168.8

13.5

①《北京市200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北京市2008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③2010年5月14日《北京晚报》)

答:

19.作为社区养老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餐桌”已经覆盖到北京市2600多个社区。

下面是对三位老人的一段采访记录,请你从中概括出他们认可“老年餐桌”的三条理由。

(每空要用4个字回答)

张爷爷:

我和老伴都80多岁了,就想着能在小区里有个地方吃饭,那多省事啊。

现在有了“老年餐桌”,走路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吃上饭。

真好!

李奶奶:

“老年餐桌”价钱可便宜啦,花几块钱就能吃一顿饭,有荤,有素,还有汤,饭菜都不错,吃得特可口!

赵爷爷:

政府不但给补贴,还给指定餐馆挂牌呢,要是饭菜不好,不讲卫生,服务不好,就摘它的牌。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20.在与居委会王主任交谈时,他说了下面一番话。

面对王主任的困难,请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王主任说:

“咱们的社区老年人多,需要助老服务的内容还多着呢。

除了为老年人开办‘老年餐桌’以外,好多老年人因行动不便,盼着有人能上门打扫卫生,代买物品,帮助到医院取药等等。

这些我们都想做,可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就那么几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二)《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将于2012年7月1日起实施。

为了深入宣传该“办法”,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某校举办了“北京水资源”专题展览。

在参观的过程中,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21.分析下图,提取主要信息,并用一句话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

(4分) 

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图

主要信息:

现状:

22.京北地区大致覆盖昌平、延庆、怀柔和密云四个区县,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和生态屏障地,保障全市50%以上的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

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以下两县治理河流流域、涵养京北水资源的两个相同的措施。

(4分)

延庆县治理白河流域的主要措施有:

围绕白河主河道,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

营造水保林,发挥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以实现山区自然保水;

规整河道,修建调蓄水量的橡胶坝、拦河闸等工程,以保护水资源。

密云县治理石匣小流域的主要措施有:

建设蓄水池、塘坝等小型蓄水工程,增加蓄水量;

构建拦水、蓄水的三道防护体系,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以减少水土流失;

推行清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以解决生态污染问题;

营造适宜生长、具有保水保土功能的林草,以涵养水源。

相同的措施:

23.某同学在专题展览的“留言簿”上题写了寄语,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续写下句。

(要求:

与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3分)

上句:

水源告急,首都市民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下句: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醉翁亭记》,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4.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C.回复短信 

D.回环往复

25.解释选段中加点的词语。

(1)蔚然:

(2)辄: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

27.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二)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8.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29.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2)未果,寻病终 

寻:

3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1.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阅读《陈涉世家》,回答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

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

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3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今亡亦死 

亡:

(2)宜多应者 

应: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上使外将兵 

(2)置人所罾鱼腹中 

34.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用原文回答)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老北京的小胡同》,回答问题。

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

①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

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

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②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

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

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

当然,样子全变了。

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③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

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

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④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

当时我半工半读:

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

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

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

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

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⑤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

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

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

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

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⑥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

春天是"

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

,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⑦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

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

像"

硬面--饽饽"

,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

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⑧另外是夜行人:

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

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⑨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

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

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

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

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

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

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⑩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

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

它叫起来可优雅啦。

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

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

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

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

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

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

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

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

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

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

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

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有删改)

【注释】

①[锔]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

②[沙雁]做工比较精细的风筝。

下文中的"

屁股帘儿"

是一种自制的简陋的风筝。

③[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35.将第④段中与第①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横线上。

36.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

37.阅读第⑨⑩两段,简要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38.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⑨段中"

大摇大摆"

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答:

39.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字数在100字以内)

(二)阅读《鞋》,回答问题。

鞋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

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

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

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人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年轻人觉得有点那个。

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

他每天都注意看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

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

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写鞋人问:

“还没有找到工作?

”年轻人一愣,说:

“没有。

”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

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

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份杂志看。

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

“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

”街口这地段,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

修鞋人说:

“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

”年轻人说:

“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

”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

年轻人问:

“你喜欢?

”修鞋人说:

“喜欢。

”转眼就修好了。

修鞋人问:

“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

”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

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

年轻人没有说话。

修鞋人真是多嘴了,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

“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

”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

修鞋人似乎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

年轻人颇觉迷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么客气。

“我们是校友。

”年请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

“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戴着校徽,知道咱两是一个大学的校友。

”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

“我毕业已经两年了。

我高你两界,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

”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

“钉子?

对了,是钉子。

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

钉子就是你呀?

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

“没错,钉子就是我。

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啊,就干起了这个。

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

修鞋人开始干活儿。

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了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

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

“修完了。

“鞋穿在脚上,所以鞋听脚的。

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

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有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

“这次不要钱了。

”“为什么?

”年轻人问。

“不为什么。

”修鞋人答。

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