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211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高三历史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采用教师提供部分材料和学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的方式学习。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造船业发展情况的材料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有关清朝“迁海”的材料。

向学生推荐借阅《三宝太监下西洋演义》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投影仪《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光碟一张(或相关录像) 自制课件

六、板书设计: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2.壮举:

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3.作用:

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二)闭关政策

1.原因:

明→倭寇  清初→郑成功抗清

2.影响:

(1)积极方面:

防御侵略

(2)消极方面:

限制发展,阻碍交流

七、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咱们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个强大时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片子:

(投影仪)(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2分钟)

在这段片子里,给我们讲了明初时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出发点。

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介绍过的我国造船业发展的情况。

(学生回答。

要点:

三国、宋、元等时期的造船业的情况)

2.咱们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之一,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

活跃、开放等)

3.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呢?

举两个例子。

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

到了明朝,对外交往又有我们前边看到了郑和下西洋。

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强盛时期的朝代在对外交往上都有一个共同点:

开放。

但是同学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鸦片战争,这说明了我国在鸦片战争时国力已经衰落,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一原因。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约2分钟后回答。

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简单评述:

)在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同时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这些条件的具有,使郑和下西洋能够成为现实。

2、壮举

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

(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归纳:

)规模大,(船只多,人数多)船队由200多艘船组成,参加航行的人数达2万多人;

造船技术先进,最大的船长151.8米,宽61.6米;

时间长,次数多,1404—1433年共远航七次;

时间早,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航程远,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这些无一不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作用(意义)

(1)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

哪位同学来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

(随机找两位同学讲述小故事。

(学生讲完小故事后,教师随机点出: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请同学结合《郑和下西洋航线图》,说说南洋指的是什么地方?

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什么又是华侨?

(学生回答,教师简要随机点评)

1、原因

(1)郑和下西洋后,同学们听说过我国在这以后还有没有大规模的远航?

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评)

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

明朝中后期后为什么会出现闭关锁国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一些学者的看法吧,请同学们看仔细一点,看完后回答问题:

(投影仪:

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5分钟)

(2)这段片子给我们说明了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那么,这一过程中导致闭关锁国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朝中后期,倭寇侵忧沿海一带和荷兰侵入台湾,明朝逐渐采取了一些禁海措施;

清初,郑成功以及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抗清活动,使清朝的禁海措施更加严厉,闭关政策形成。

(3)在清初,为了巩固统治政权,实行过“迁海”。

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后,教师根据学生介绍情况进行简单点评:

可见,闭关政策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形成的。

我们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国家开放与否,与国家的强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国家强盛以稳固政权,但当国家强盛与政权的稳固与开放发生矛盾时,他们宁愿放弃开放。

(4)关于我国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评论说: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你能用你知道的史实来印证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评、补充。

(教师小结:

清政权在稳固后,它的闭关政策并非是与世界各国完全断绝往来,而是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中外经济交往不仅只允许官府,而且还限定了地点。

2、影响

(1)那么,实行闭关政策对我国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呢?

请同学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A、积极方面:

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对我国的侵略;

B、消极方面:

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并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

(2)我们研究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对外交往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呢?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或发表感想。

提出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讨论。

对提出问题或发表感想的学生都进行适当鼓励。

之后,教师对本目内容进行小结:

在明朝时期,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清朝初年闭关政策形成后,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中断了,我国逐渐开始落后。

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就处于了被动挨打的地位。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我国历史上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和简要过程。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从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

从国家对外态度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用的借鉴。

作业:

请同学课后思考:

1、从郑和的经历或精神中,你觉得给自己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启示?

2、从开放到闭关锁国政策转变的史实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哪些方面的借鉴?

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案点评:

教师能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历史读物的推荐和音像材料播放揉和在一起,材料的补充程度和方式较为恰当;

同时注意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逐渐深入,循循善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

该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教育,最后思考的两个问题提出又顾及了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影响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思考,兼顾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功能和历史教学的开放性。

不足的是本课教学设计几乎没有学生动手操作方面的内容。

第7课春秋五霸

湖北襄樊市教研室特级教师杜继红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

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

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6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科学文化?

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学生回答(略)

2.导入新课

  小结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讲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文化。

这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5年。

)的历史。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内容十分丰富、生动。

你们看,“春秋五霸”不就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标题吗?

请同学们读一读标题下方框内的学习提示吧!

  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解答导言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一课的内容是怎样地丰富和生动?

(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争当霸主。

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时期最显著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

那么,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力的严重削弱

  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

①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西周强盛时,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还有方约600里的土地。

后来,由于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据和对立功诸侯的赏赐,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土地减少了,人口自然也跟着减少。

②兵力大为减少。

土地、人口减少了,财力、物力、兵源自然又跟着减少。

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2.地位的相反变化

  王室土地、人口、兵力的减少,表明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的地位就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

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课文小字所举的两个例子,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

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

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

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板书可简化为争地、夺人、享特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最著名的就是先后起来争霸的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请同学们看课文和课文下的注解②)宋襄公争霸未成,反而丧身。

秦穆公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独霸西戎。

他两人都未成为中原霸主。

课文叙述的春秋五霸,主要讲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争霸情况。

 

  二、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公元前685年到643年在位。

在众多的诸侯中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争霸的主要活动又有哪些?

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有利的条件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板书可简化为:

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2.雄厚的实力

  有利的条件,只是为称霸提供了可能性,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称霸。

齐桓公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倡导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了3万人的常备军。

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就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

管仲是我国奴隶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课文小字叙述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而信任管仲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建立霸业而惜才用贤的过人胆识。

课文中的图画描绘了齐桓公听取管仲改革建议的情景。

管仲胸有成竹地呈述,齐桓公聚精会神地听取。

齐桓公双目远视,炯炯有神,右手前伸,似乎在对管仲说:

“好,就照你说的办!

  3.成功的政策

  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难以实现。

又是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齐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

(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注解③)为什么说这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呢?

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

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因此,在各诸侯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就可能成为霸主。

总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

  4.主要的活动

  ①北击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

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

“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管仲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划地送燕的故事,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运用得极为成功。

  ②南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

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

“蛮夷”的北上。

  ③拥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

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④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

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

  组织课堂讨论:

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小结学生答问后便转入下一子目的讲授。

在小结时,要强调指出:

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而他能够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则是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同时又采取了“尊王攘夷”这一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政策。

  三、晋楚争霸

  1.改革图强

  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

齐桓公的霸业结束后,晋楚两国就竞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

他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35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部的武装叛扰,博得“尊王”的美名。

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与楚国争霸。

  这时,南方的楚国是楚成王在位。

他也通过改革,使楚国成为千里大国。

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北扩展,与晋国抗衡。

这样,晋楚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快酿成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晋楚争宋。

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

宋国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争取齐、秦两国出兵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并在卫国的陶丘与楚军相遇。

第二阶段是楚逼晋退。

楚军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为争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便退避三舍。

楚军恃强进逼,在城濮与晋军对阵。

第三阶段是城濮决战。

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楚军,取得决战胜利。

  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

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战后,晋文公会诸侯,周襄王亲往劳师,并策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

  3.楚庄王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北上,在周王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此后10年间,楚军一次伐宋,两次伐陈,七次伐郑,声威十分显赫。

公元前597年,楚军伐郑,晋国出兵救郑。

双方在邲(Bì

,在今河南荥阳北)一战,楚军打败晋军,饮马黄河。

鲁、宋、郑、陈等小国又相继归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晋楚争霸与齐桓公争霸的显著不同之点是,晋楚争霸从公元前7世纪后期到公元前6世纪期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双方此伏彼起,互有胜负,还一度共做霸主,最后才为吴越争霸所取代。

  四、吴越争霸

  1.吴王破楚败越

  春秋末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争霸战争。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的都城郢。

楚国借助秦国的救援才解此危难。

公元前496年,楚国帮助越国攻打吴国,阖闾负伤身亡。

两年后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又举兵伐越,迫使越王勾践求和称臣。

当时,伍子胥极力主张乘胜杀死勾践,灭掉越国,但是夫差拒绝这一建议,却热衷于北上攻打齐、鲁,与晋会盟。

这就为以后勾践复仇制造了极好的机会。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引用的伍子胥原话及其注解。

  2.勾践灭吴

  处在逆境中的越王勾践,忍辱求存,立志复仇,悬胆尝苦,发愤图强。

果然,29年后即公元前473年,勾践乘吴国后方空虚,一举灭掉吴国。

接着,勾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

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

再如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

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

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课本上的思考题:

“你能说出诸侯争霸的作用吗?

”可作讲解本目的导语,也可作讲解后的巩固提问。

4.巩固小结

  根据教学目的,“以春秋五霸简表”的形式小结本课。

春秋五霸简表

5.作业

  

(1)填空: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年到公元前____年,是我国奴隶社会_____的时期。

  

(2)选择:

  ①春秋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君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其中: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同晋争霸中原的是[]

  城濮之战后称霸中原的是[]

  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

  ②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是[]

  ①周王室日益衰微

  ②提出:

“尊王攘夷”的口号

  ③齐是东方一个大国

  ④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名词解释

  葵丘会盟(要求答出时间、地点、人物、评价、会盟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4)问答

  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

为什么?

(三)教法建议

  1.本教案是介于提纲式教案和讲稿式教案之间的线索式教案,可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鉴于本课内容丰富,头绪纷繁,施教时应以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图示等法。

  2.本课小字所述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接受能力斟酌取舍,决定详略。

一般简要介绍即可,不必过多发挥,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3.本课的图画较多,除“齐桓公和管仲”一图外,其余不必一一讲解,不作记忆、理解要求,讲到相应内容时,让学生看看即可。

  4.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知识结构

 

西周

农业

工具:

耒耜、石刀、石镰

原始灌溉技术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作物:

“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畜牧业发达。

种类:

猪、牛、羊、马、狗等。

种桑养蚕,酿酒

实行井田制

手工业

有铜器(未用于农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

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商业

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

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

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

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①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