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1213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册第七单元相关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早在上世纪中叶,欧美上层社会的贵妇人都爱戴有白羽毛装饰的帽子。

为此,海鸥成了获取高利猎手的众矢之的,使其濒临绝种。

幸好当时英国波士顿一个生物研究所的几位女研究员及时通过报纸等宣传渠道呼吁保护海鸥,并得到许多上层开明妇女的大力支持,而后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成立了一个保护海鸥的协会,从而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才使海鸥“家族”得以逐年恢复生机,繁衍生息下去。

  近几年,由于我国注意环境保护和开展“爱鸟周”的宣传活动,来我国“安家落户”的海鸥数量逐年增多。

海鸥在我国是“寒来暑往”的候鸟。

但愿今后海鸥在我国沿海与江河湖泊常驻。

“海鸥老人”塑像铭刻人鸥深情

新华网昆明2006年1月18日专电“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

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蹁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

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

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

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

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有“老沙”。

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

  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认为他代表了昆明人与红嘴鸥和谐共处的精神及爱鸥护鸥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市民学习。

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塑像捐款,并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

             

位于翠湖公园内的雕塑喂鸥老人

《跑进家来的松鼠》相关资料

松鼠简介松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种,我国有26种。

其中生活在树林里的松鼠,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各地十分常见,因而又叫普通松鼠。

它的身体细长,体毛为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所以也称灰松鼠。

  人们上山时,常常可以看到松鼠在松树上窜来窜去,一条又长又蓬松的大尾巴,常常向背脊上反转。

有时候,两只前脚捧着一个松果,用锐利的门牙啃着吃,好像寺庙里拜佛的烧香客。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

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

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

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

它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好,行动敏捷、活泼。

  松鼠的毛皮又轻又暖,质量虽然比不上水獭和紫貂的毛皮,但是数量很多,是我国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战象简介

战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

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

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

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

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

据说在泰国有名垂青史的战象。

秦国古台王朝拉玛甘享石碑铭文记载:

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

拉玛甘享的英名与他的战象一起铭刻在石碑上。

东南亚最著名的一次象战是暹罗王纳黎萱于1584年对缅甸王国的一次战斗,投入的战象多达几百头,那次大战结束了暹罗对缅甸的附属关系。

“坦克”——战象

也许你不相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有过一种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现代部队中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

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

折武器。

踏敌军。

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杀伤。

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馁蓬”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

东南亚最著名的一次象战是暹罗王纳黎萱于1584年对缅甸王国的一次战斗,投入的战象多达几百头,那次大战结束了暹罗对缅甸的附属关系。

  在公元前327年,战象做为战争工具驰骋疆场。

这一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印度,印度的波鲁斯统帅率领强大的象军出击。

这时的战象背上没有象舆,也不是独立的作战部队,只由两个战士骑着作战。

亚历山大为了纪念这次特殊的战斗,发行了铸币和奖章,上面刻有骑着战马的亚历山大和乘坐战象的波鲁斯作战的图案。

  据史料记载,印度孔雀王朝的陆军包括步兵。

骑兵。

战车兵和象军,其中象军是作战时的突击力量。

作战时,阿育王能征集步兵60万,骑兵3万和战象9000头的大军,正是依靠这支部队,阿育王基本统一了印度次大陆。

  希腊人使用战象是在远征印度过程中学会的。

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的部将塞流古再次远征印度,但仍没有成功。

在与孔雀王朝签订和约中,塞流古割让了大片领土,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印度王,从而换得战象500头。

这些战象在后来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北部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用战象作战的战役。

  公元前280年,皮洛斯在意大利战场上使用战象同罗马人作战。

皮洛斯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统帅,他是亚历山大的远亲。

他梦想以亚历山大为榜样,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一个大帝国。

这一年,罗马军队向南意大利的希腊人发动进攻,南意大利向皮洛斯求助。

皮洛斯率领大军抵达南意大利,他的军队包括2万名重装兵,2000名射手和3000名骑手,还有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土地上的20只战象,这些战象经过特殊训练,作战时由一个象奴驾驭,象背上站着4个手持长矛的士兵,冲锋时威力很大。

  在赫拉克列城附近,罗马军团和皮洛斯展开第一次激烈的会战。

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罗马士兵经受住皮洛斯枪兵骑兵的强大冲击,双方七战未决胜负。

正当双方人喊马嘶浴血奋战的时候,皮洛斯的战象勇猛出击。

罗马人的战马被这些巨象吓得四处逃窜,罗马士兵纷纷后退。

皮洛斯乘机轮番冲锋,罗马人大败,死伤7000多人,被俘2000多人。

第二年4月,皮洛斯再次进攻罗马。

会战在奥斯库伦城展开。

罗马人集结了7万人的军队,并且发明了一种配着炭火的战车。

他们相信动物是怕火的,而且选择了有利的地形:

一片森林做为自己的步兵。

骑兵方阵。

但皮洛斯巧妙地引蛇出洞,把罗马人逼到一块平原上。

经过数日的激战,罗马士兵在大象脚下死伤惨重。

罗马人失去了6000人,还有他们的执政官。

皮洛士也损失惨重:

损失3500人,本人也受了轻伤。

虽然皮洛斯胜利了,但他也不得不叹息到:

“如果再来一次胜利,谁也不能跟我回国了。

”从此,“皮洛斯的胜利”比喻实际上接近失败的胜利。

  公元前257年,罗马人和皮洛斯在贝尼温敦城的附近进行最后一次会战。

皮洛斯不幸迷路,罗马射手向大象射出密集的带火箭,大象疯狂地转身向后跑,践踏着自己的军队,大象使皮洛斯一败涂地,罗马人一举捕获了1000多名俘虏和4只大象。

皮洛斯在骑兵的掩护下才能以逃生。

  公元前256年冬,远征非洲的罗马将领列古鲁斯率领15000步兵,5000骑兵在迦太基的领土上作战。

迦太基人以12000步兵.4000骑兵和100头大象组成的军队阻止他们。

这一战罗马人又遭惨败,大部分士兵被踩死或被骑兵杀死,列古鲁斯和5000将士被俘,只有不到2000人得以逃生。

公元前250年,拥有战象的迦太基人前来

  攻打西西里岛上的帕诺尔姆司城。

罗马军官被大象的可怕吓坏了,不敢应战,固守在城前的战壕里。

迦太基人率领大象冲击罗马人的阵地,被巨箭和投枪还击,一群大象受惊向后退,冲乱了迦太基的军队。

罗马人乘机出击,赶走了迦太基人,并俘获了几十头的大象。

大象在古代战争史上,确实发挥过坦克般的威力,但它的功劳过失参半,因为它毕竟是有生命东西,不能完全受人操纵。

它既给主人带来了辉煌的胜利,也给主人带来了不幸的惨败。

 《金色的脚印》相关资料

狐狸简介

一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

它尖嘴大耳,长身短腿,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全身棕红色,耳背黑色,尾尖白色,尾巴基部有个小孔,能放出一种刺鼻的臭气。

  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觅食,到天亮才回家。

由于它的嗅觉和听觉极好,加上行动敏捷,所以能捕食各种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和蠕虫等,也食一些野果。

因为它主要吃鼠,偶尔才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

故事中的狐狸形象,绝不能和狐狸的行为等同起来。

  狐狸有一个奇怪的行为:

一只狐狸跳进鸡舍,把12只小鸡全部咬死,最后仅叼走一只。

狐狸还常常在暴风雨之夜,闯入黑头鸥的栖息地,把数十只鸟全部杀死,竟一只不吃,一只不带,空“手”而归。

这种行为叫做“杀过”。

  狐狸平时单独生活,生殖时才结小群。

每年2月--5月产仔,一般每胎3只--6只。

它的警惕性很高,如果谁发现了它窝里的小狐,它会在当天晚上“搬家”,以防不测。

  狐狸分布很广,我国几乎各省区都产。

狐狸皮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裘皮。

《伯牙绝弦》相关资料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

“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

“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

“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俞伯牙简介

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苟子·

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

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

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

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

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

《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伯牙绝弦》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

高峻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

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

“您听曲子好啊,好啊!

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月光曲》相关资料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

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乐曲为生。

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

他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28岁起,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

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最闻名的一首,是《月光奏鸣曲》。

  三连音前后相连,不绝如缕,潺潺涌到耳边,徐缓轻柔地拢住了聆听的心灵,眼前如有幻境。

这是《月光》的开头,照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释名家,钢琴大师威廉·

肯普夫所说,是“三连音轻声细语,音流上闪烁着微茫之光。

从深暗中,浮起了那支忧心忡忡的主题……从第一乐章的《柔板》中,可以发现印象派的萌芽。

我们从倾听中仿佛目有所见,而我们的内心视觉也在帮听觉的忙。

”这个乐章予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在乐音的分布上十分和谐,好像不露声色地用真情徐徐而又均匀地抹在每一个音上。

整个乐章在音调上达到惊人的统一。

从一开始,音乐里的和声就夹着微风吟唱,好像一架大自然的风琴。

这种感觉带领着我们,在音乐里,一直走到了袅袅逝去的余音。

这个第一乐章,其实说的是凄婉的面向死亡的情感,其内在的“真意”是阴沉而炽烈的葬礼思绪,可是音乐里那种单纯而又真挚的美感又实在太动人了,对于程度不深的爱好者来说,要体会这一层“真意”,怕是极其为难的。

对音乐的理解,往往就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明明被告知了一支乐曲的真实“内容”,但是在自己心里真切的体会上,还要等待在某时某地、某种境遇里的“缘”。

有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让《月光奏鸣曲》极度流行,迷倒无数有情人的,无疑正是曲中令人沉醉、惹人遐思的美感,而非其中“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的悲剧”。

这个乐章的“水面”无比柔和宁静,我们要含着对每一个音的爱惜,仔细捉摸,才能体会到其中情感的律动和充满冥想、哀伤、幻觉、冲动、悲愤的丰富层次。

这种“费解”不仅对于我们爱好者来说如此,就是对于职业的钢琴演奏家,也是常常只顾在“诗情画意”里做文章,要表现出音乐内涵里的悲剧性来,并不容易。

(《月光奏鸣曲》的演奏版本很多,我们仔细去体会,有的轻快,有的呆板,有的深沉,差别很大。

)然而我们若要去接近曲中“真意”,却非得先把那“诗情画意”的念头割去不可。

  第二乐章优雅轻盈,却又十分玄妙!

对这个乐章最著名的评论是李斯特所说的“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

它的面容像是美妙而欢畅的微笑,可是照罗曼·

罗兰说来:

“这个欢乐的、微笑的美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事实上真的引起了悲哀的加深。

她的出现使起初凄切的、压抑的内心变成复仇的激情。

”钢琴之王李斯特早就坦承:

由于节奏上的变化不定,要想把这个乐章奏好也是极其困难的。

  还是罗曼·

罗兰,把第三乐章看作“流芳百世的爆发……夜晚强烈的暴风雨……内心巨大的画面”。

这是沸腾的血液的冲锋,心脏在猛烈地擂着战鼓,琶音的巨浪前赴后继,在浪峰的最高点上捶响重音!

《月光奏鸣曲》结束了,可是我们还应该再给自己一些时间,体验在内心里、在四周的空气里颤动不已的喘息。

回想第一乐章,因其无比动人的美感而变得“费解”,如果把这个末乐章里愤怒的激情、搏斗的力量看做在第一乐章里被抑制的悲痛终于爆发,庶几可以加深对第一乐章的理解。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笔下的一篇奇文,辞藻绚丽如《庄子》《离骚》,音乐的内容却如《国殇》般沉痛壮烈。

老实说,它真是好听,但又真是难以读通!

(有种解释说这是贝多芬为一场失败的爱情而作,但这在纪念此曲问世200周年的研究中也被否定。

)可是——严谨的音乐内行们请原谅我——假如我们的内心就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看到了明月洒落的清辉,从而在音乐里享受着颤动心弦的喜悦,那又是多么美丽的“错误”!

在这首并没有描写月光的《月光奏鸣曲》里,流动着音乐本身纯净无暇的美感,再加上那一份无比深切的真挚和温柔,叫人怎能不在舌尖品出画意、诗情?

难怪有人说,《月光奏鸣曲》应该在所有音乐作品中享有“最罕见、最优先的特权。

这个特权就是:

不论献身音乐者或是门外汉都同样喜爱它;

只要世间还存在着能聆听的耳朵,能爱能愁的心,人们就会一直喜爱它。

“月光”一名的由来,是德国名诗人海恩里希·

雷尔斯塔布(他是舒伯特很多歌曲的词作者)在评论中称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瑞士卢塞恩湖上的月光。

这个明目张胆的误解从此被出版商用作了此曲的标题,流传至今,却又因为标题本身足以诱发引人入胜的诗意联想,倒为此曲招徕了无数的“音乐耳朵”。

这种“诗意”入不得门内人的眼,对于门外的广大爱好者来说,却实在是功不可没。

音乐中“诗意”的影响力,于此也可见一斑。

与这个标题同样富有“诗意”,而又与作品更加风马牛不相及的,是有关此曲系贝多芬为盲女所作的传说。

这个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故事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后,一直流行了半个多世纪。

几乎可以说它流行到哪里,就在哪里招募了大批的爱乐新兵,真是厥功至伟!

近年来论者说及《月光》,往往只是带出一句“那故事并不真实”之类的话,想来若渐渐使这故事不为人知,那是多么可惜!

这是音乐史上最出名而动人的传说,我们自当有所了解。

  话说贝多芬有一晚在郊外散步,忽闻一座简陋的木屋里传来钢琴的声音。

驻足倾听,那曲调正是他所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在这样贫苦的乡下人家,竟有人弹奏如此艰深的乐曲,使他十分好奇,就走到窗外聆听。

忽然琴声止住,有少女的声音叹息道:

“哎呀不行,这段太难了,我弹不好。

要是能听听贝多芬弹奏,那可多么好。

”又有男人说:

“唉,要不是这么穷,我一定会设法买张票,让你听到他的演奏。

”贝多芬大为感动,就敲门进去,眼前是一个还在劳作的鞋匠,在破旧的钢琴边,坐着一位盲眼的少女。

方知鞋匠是少女的哥哥,二人相依为命,少女听邻近的贵族家弹琴,记住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这首乐曲。

贝多芬说:

“我也是一个音乐家,想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

”他就在这架旧琴上弹起少女刚才所弹的乐曲。

乐音无比美妙,一曲奏竟,使这位盲眼的少女感动得热泪满颊。

忽然夜风吹灭了烛火,皎洁的月光从窗口侵入,恰恰罩住了盲眼的少女和钢琴的键盘。

贝多芬为如此清幽的景况所感,乐思泉涌,当即在钢琴上即兴作出《月光奏鸣曲》。

开始时,琴音恬美幽静,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将银光洒向林野山川。

第二段里,曲调变得轻快活泼,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里嬉戏。

最后,乐曲向着辽阔激荡的海洋,奔涌呼啸而去。

贝多芬起身就冲出门外,跑回家里,连夜把刚才弹奏的乐曲记在五线谱上——不朽的《月光奏鸣曲》诞生了!

而那一对贫苦的兄妹,还沉浸在这从天而降的喜悦里。

  这故事是虚假的,对理解《月光奏鸣曲》的内容更是毫无帮助,但这美丽的错误却让无数心灵从此爱上了音乐!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共三十二首,(《月光奏鸣曲》是其中的第十四首。

)其地位是钢琴音乐里的“新约圣经”;

写作时间超过三十年,在音乐的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作贝多芬的音乐自传。

其中除了开头几首还多多少少带有前人遗留的社交色彩,以后就全部是一颗勇猛的心灵在音乐里的闯荡。

尤其是自第二十八首以后的五首晚期作品,地位极高,蕴涵极深。

第二十八首(作品101)和第二十九首被人们尊称为“101”和“106”,后者更是全部钢琴奏鸣曲文献中的“大雄宝殿”。

而最后一首中的孤高奇崛,又令人恍然作“铁马冰河入梦来”之想。

  体验这样一个深沉宏肆而又无比壮美的精神历程不是容易的事,其中最宜于在爱乐之初聆赏的,首推《悲怆》《田园》《暴风雨》《热情》《黎明》(又称《华尔斯坦》)和《告别》。

  这其中只有第八奏鸣曲《悲怆》和第二十六奏鸣曲《告别》的标题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然而《悲怆》这个标题却至多只能对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作出合理的解释,此后的曲趣就完全与这个名字背道而驰了。

此曲活泼可爱,听来十分喜悦,却取了一个唬人的名字。

贝多芬甚至给《告别》的三个乐章都取了标题:

告别、睽离、归来。

这是在全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但我们也不必在音乐的流动中要求处处与标题对应。

  其余诸作的标题基本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如果循此而往,无异于刻舟求剑。

但由汉堡的出版商擅自取名的《热情》却是“一语中的”,标题与音乐契合无间,全曲正如一座名为“热情”的火山在爆发!

这首乐曲力大无穷,给人极其强烈的激动。

在全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自己最喜爱这一首。

推想如果请他在三十二首里选择一位代表,并让我们首先聆听的,就是《热情》。

《蒙娜丽莎之约》相关资料

纽约 濒临大西洋,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

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边,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

它始建于12世纪末,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王宫。

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

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