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1728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在中国历史文献纵多体裁中最先形成,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基本特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排比记述史事。

内容以叙事为主,兼载人物和言论,叙事方法以顺叙为主,间或追述往事,预诉后果。

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6.纪传体(392-397):

以人物为记载中心,由本纪、列传、表、书、志四体构成,个别纪传体另有世家、载记等部分。

容量很大,几乎能包括历史的各个侧面,做到事无巨细,且多体并用,分类归载,便于查阅,是全史、通史的理想体裁。

优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缺点是记事分散,读者难得其全貌;

纪事重复互见。

7.纪事本末体(392-397):

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

即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优点是叙事有始有终、脉络分明,能完整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不足,缺点在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的联系。

8.六经:

是儒家经典的统称,亦称六学、六艺、六籍。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子曾对《六经》进行了整理,对文献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9.《别录》《七略》:

书名。

《别录》为西汉刘向在主持整理国家图书藏书时,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

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

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

10.《汉书•艺文志》:

东汉班固修《汉书》删《七略》之要以备篇籍,编成此书。

首先从篇章结构上调整《七略》,散“辑略”于六略之中,其次对原文做出了出、入、省的增补和删改,最后除去提要,改作小注,并在文辞上也有所斟酌和改动。

《汉》开创了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

11.《隋书•经籍志》:

史志书目,是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志》之一,也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和现存时间仅次于《汉志》的一部重要的古代史志目录。

其著录的特点为:

不但记隋朝藏书,而且还记载了六朝时期典籍流散聚合情况。

其著录方式以隋代藏书为主,对六朝文献则以注文“梁有……今无”的著录方式著录。

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固定了四部类名,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类分法目录。

12.《史记》三家注:

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13.《经典释文》:

是隋末唐初著名的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陆德明在校理群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校勘学巨著。

共30卷,综考诸书源流,各为叙论。

一部集汉魏六朝音义,校勘成果之大成的著作。

贡献:

“朱墨别异”、“摘字为音”、博采异说。

书中的校勘理论和方法被后代继承,成为历史文献校勘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4.《三国志注》:

南北朝时宋文帝令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是以补阙、备异、矫妄、论辩四者相结合的。

所引材料首尾完备,而且都注明了出处。

保存史料、丰富注史的方法、发展史学批评,开创了一种史注新法,对传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5.类书:

指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我国类书起源于三国曹魏时期,魏文帝《皇览》是已知的第一部类书。

经过不断发展,不仅产生了官修类书,如《永乐大典》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还有私修类书,由于它们分门别类,所以便于查找各种资料,对于考察事物源流,校勘,辑佚都有很大意义

16.《郡斋读书志》:

是宋代晁公武撰,该志是现存最早的、具有题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的各类重要著述。

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更为完备。

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

内容与特点

(1)分4部45类;

(2)有总序、4部大序、25类小序;

(3)每书有提要;

(4)小序置于每一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之中。

17.《直斋书录解题》:

是宋代一部重要的私家藏书目录,为宋陈振孙所撰。

暗分4部,分53类目;

没有总序;

创“解题”一名,为每书作解题。

主要反映了南宋一代的图书情况。

18.《永乐大典》:

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明解缙撰。

体例:

“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①依《洪武正韵》韵目,按韵分列单字②每一字下先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楷、草各种书体③分类汇辑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价值:

①在类书编纂史上,发展为百科全书形式,最值得珍视②保存了宋元以前的许多珍贵历史文献③在校勘、辑佚等方面价值可观。

19.胡应麟(《经籍会通》、《四部正讹》:

胡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文献学家,嗜书,藏书注重实用。

《经籍会通》是他对历代书籍编纂源流、散失混杂、刻印收藏等情况做综合性、比较性研究后的成果,是一种议论与记载合编、考辨与传闻共存的古代文献史笔记。

而《四部正讹》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地道的辨伪著作。

书中首先说明辨伪的重要性,伪书的种类及其由来,也谈及辨伪的方法与工具,对辨伪和整理古书做出了巨大贡献。

20.《四库全书总目》:

又称《四库全书总目纲要》,纪昀等编。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空前庞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目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最巨大的一部官修书目。

21.章学诚:

章学诚(1738年-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是我国最杰出的目录学家,代表作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在系统地总结前人成就基础上,完整地提出目录学思想,明确提出目录学的功用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又提出“六经皆史”说,强调“史德”(增补刘知几史学、史才、史识之说);

在校勘、辑佚思想方面,有突出贡献。

22.《书目答问》:

是张之洞编纂的一部专门检索古籍的综合性书目,是一部举要性质的目录书,比较易求,相对可靠,总结了清代光绪以前的学术成果,延续和补充了《四库总目》的不足,在体制上新设“丛书”,“别录”两部,有所创新和改进。

23.清代三大考史名著:

赵翼《廿二史札记》(注重典章故实),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详于校勘)、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重治乱兴衰之故)其共同点是能与读者以提纲挈领之观察

24.二重证据法:

20世纪20年代由王国维提出的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互证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实质是将近代以来获得突飞猛进的对于甲骨文、金文等地下出土材料的研究与传统史学对于文献证据的处理相结合,特别强调地下材料的证史价值,并将它提高到与文献并重的地位。

王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古史新证,以甲骨文证实《史记•殷本纪》的真实可信。

当然,现今二重应为多重,这样更加科学。

25.古史辨:

20史记20年代学术界掀起疑古考辨的热潮,出现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他们利用顾氏“新考据学”把过去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学家的辨伪,把只考辨伪书发展到还要考辨伪史。

动摇了封建古史体系,同时揭露了历史真实面目。

但也有怀疑过勇的地方,忽视“层累地遗失古史”的一面,未能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在政治层面有负面影响。

26.目录学:

是指研究目录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功用的一门学问,属于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又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前者断限是西汉至20世纪初,而后者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图书分类法诞生为标志。

我国目录学诞生是以《别录》《七略》的产生为标志,但“目录学”之名始于宋代,对于读书、治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27.校勘:

也称校雠,校,校对;

勘,核定。

校勘就是通过比对各种相关版本及文献资料,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词句篇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在校勘的基础上,形成了校雠学。

28.辩伪:

广义辨伪是指对某些有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

狭义的辨伪则专指考察、鉴别典籍文献的真伪。

因为我国伪书数量大、种类多,且伪书对于学术研究有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辨伪,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辨伪学。

29.版本:

最初写作“板本”,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复制文献主要依靠抄写的方法,抄写的文献称“抄本”或“写本”。

印刷术发明以后,可以通过刻字印刷的方式复制文献,这种印刷文献称为“板本”。

30.《校勘学释例》:

校勘学专著,陈垣著,在书中他对所发现的沈家本《元典章》的12000多条错误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000多条分为5类,加以归纳分析,总结其错误的原因。

又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概括校勘四法:

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校勘四法从理论高度来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对后人校勘工作起了普遍的指导作用。

31.校勘四法:

①本校法:

即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校,校出各本异同,不审定是非。

就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善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②对校法:

即以本书前后互证,抉摘异同,辨别是非。

可以使正文与正文比较,也可以是正文与注文的互校、或文义与体例、文辞押韵等的互校。

③他校法:

即以他书或其他材料来校勘本书,注重以其书与本书相关的种种引文作为校勘证据。

④理校法:

即碰到古书无可依据,或数本无所适从时,只好用理校法,以理分析,断其是非。

它通常根据史书的体例原则、遣词造句的特色来校勘,需要研究者对古籍、音韵、训诂、历史、典故等知识有很深的造诣。

32.伪书:

即作者、名称不真、年代不实、内容伪造等情况的古典文献。

胡应麟在《四部正讹》里将伪书归为20类,伪书在古籍中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出现的原因十分复杂,造伪方法有:

作者假托他人,后人改题著者,沿袭旧名而著新书等,由于伪书存在,兴起了辨伪、辨伪学。

伪书也有一定的价值,保存着真书里没有但是有用的处材料,它也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可以把它作为某个时期的著作来阅读、研究。

33.辑佚:

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整理研究中国古籍的手段之一,也是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基本功之一。

辑是指搜集、编辑,佚是指散佚。

辑佚就是对佚书现存的片段材料进行搜集整理,最大限度回复佚书原貌和文献整理的工作和方法。

二简述题

1.出土文献(435-439)

出土文献是和传世文献相对而言的。

从性质上二者都是我们古代文献资料,但在流传过程、书写材料、装帧形式和文献价值方面是不同的。

凡地下发现的所有文字和材料都可以纳入出土文献的范围,种类比较繁杂,根据物质材料和器形来分,有以下11类:

①甲骨不辞②青铜器铭文③兵器刻辞④玺印、封泥文字⑤镜铭⑥钱币文⑦石刻⑧陶文(砖文、瓦当文)⑨简牍

绢帛文书

纸质文书

2.现存明清档案(441-444)

明代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大约5000余件,如大型的《明清史料》、《明代内阁大库史料》

清代档案: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清代档案共计900余万册,如《掌故丛编》《清代文字狱档》等

②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清代清代档案共计130万册,包括满文老档,皇室事物档和旗务档

③四川巴县档案共计10万余件,基本上是清代档案

④曲阜孔府档案(私家档案)

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馆和西藏档案馆也保存一定数量的清代档案

3.地方志的类型(447-448)

①区域志,记载一定范围内的志书叫区域志,又可分为总志、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和乡镇志

②专志:

专记某项内容或以某项为主要内容的志书。

又可分为都邑志、工程志、山水志、名胜志、风土志、边关志和盐井志

③杂志:

私人攥述的记地、记人、记物、记事的志书叫杂志

4.历史文献的载体

甲骨、金石(金指青铜,石指石刻)、简牍、绢帛、纸以及现代化载体(音箱、缩微、机读)

5.历史文献装帧制度(277-281)

1轴装:

中国最古老也是最经典的装帧方式,兴起于汉代,盛行于唐。

把若干张纸粘接成横幅长卷,在卷末附一轴,以便从左而右卷绕收藏。

2经折装:

是对卷轴装的改进形式,不要转轴,一正一反直接折叠而成,约在唐代后期便产生了经折装,主要为佛道书籍采用,故称。

3梵夹装:

贝叶通常裁成上下窄而左右宽的扁形,积若干叶后,上下垫以版片,再在中间穿1、2孔,用绳子穿扎起来。

流行于唐五代

4旋风装:

用一大张纸粘连在经折本子的前后,首尾相连,回环往复,犹如旋风,故称旋风装。

又稱“龙鳞装”、“魚鱗裝”。

大约起于唐代中期而盛行于北宋

5蝴蝶装:

将书叶以版心中间为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再将各叶的折缝处对齐,粘连在包裹书背的厚硬大纸上,翻阅时,有如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大概开始于唐代末五代,宋元两代特别流行。

6包背装:

书叶正折,打孔穿纸捻,其余同蝴蝶装。

出现于南宋,经元历明,至清朝末年尚存

7线装:

打眼穿线,余如包背装。

唐末五代已出现,明中叶以后兴盛起来。

8毛装:

毛装是将书叶叠齐,下了纸捻,而未加裁切。

6.简述孔子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①访求和整理文献②以六艺为教,传播文献③得体的整理方法和态度,述而不作(分类编次,删繁就简;

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为不信;

崇尚平实,排斥虚妄)④重视文献的社会功能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7.简述《汉书•艺文志》的成就

1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

2成为考察先秦、两汉社会,学术思想和历史文献的必备书目

3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图书分类目录

8.简论《隋书•经籍志》的文献学价值。

(1)《隋志》开中国古代图书著录四分法经史子集命名的先河,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2)分类上的贡献:

固定了四部类名;

最终确定了四部分类法及其主导地位是现存最早的四部分类目录

(3)隋志》的序录成就:

序录类别:

总序1篇、大序4篇、小序42篇

继承了《七略》,尤其是《汉志》的优良传统,对各个部类的学术发展史及其沿革、内容和意义,都作了历史性的分析和理论性的探讨。

(4)《隋志》的注释:

反映残缺情况;

反映异本;

简单的辨伪;

简要说明书籍内容;

简注作者行事;

列所参考的书目。

9.简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注释成就。

有杜预注《左传》、韦昭注《国语》、高诱注《战国策》、徐广注《史记》、蔡谟注《汉书》、裴松注《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

(1)、裴松《三国志注》:

不重意义、名物、地理及典故的解释,而以增补文献为主,开创了一种史注新法,对史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裴松之所注,对引证的史料,进行过全面的研究,精细严密。

(2)、郦道元《水经注》:

例义谨严;

确定目验的鉴定标准,强调实践第一的精神;

提出一个“经之误证”的论点,大胆指出经文水道的讹误,对前人进行了批驳;

于所见石刻,有的存录,有的考证。

郦道元所开创的碑刻文物之学成为宋人金石之学的先导,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4、简述清代的校勘学成就

校勘学在清代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书137页)

三论述题

1.试论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点及其不足。

(1)纪传体:

①特点:

“纪传以统君臣,表志以谱年爵”即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史实②不足:

以人为纲,则“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即历史事件不连贯,脉络不清晰。

(2)编年体: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即按时间顺序记载史实②不足:

以年为经,则“事以年隔,年以事析”即历史事件不完整,人物的作用不突出

(3)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中心,以专题记一事之本末②不足:

记载史实孤立,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联系不突出,人物事迹不完全,记载历史不全。

2.试论历史文献聚散的历史原因。

(30-36)

(1)汇聚的原因:

①“文治”的需要(武能兴邦,文能守成;

偃武修文,与民休息)②“资治”的功能③传承“斯文”,追求“不朽”,探讨大道,个人爱好

(2)散佚的原因:

隋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总结为“五厄”②明胡应麟《论历代书籍存亡》总结“十厄”有形的摧毁、无形的摧毁;

人为的(有意识、无意识)、自然的——破坏性文化政策和措施;

战争和动乱(农民起义、侵略战争、内乱等);

保管不善,水、火、虫、鼠等自然灾害;

重德轻艺、以新掩旧、重文词轻朴学、因人废言、视图书为奇货不轻意示人、不提倡、质量低劣、应运而生、不受重视、篇幅冗长而重复、地方偏远又交通不畅、作者声名不著等

5、论述文献学学科发展综论

6、试述历史文献学的现代化发展

11、论述辑佚的方法(书35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