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226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辛弃疾和陆游,除了前面所说的英雄主义气概之外,还表现出了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

这种生命,使兵荒马乱中的人心大抵不致下堕。

在孟子之后,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李清照则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而且已成为中国文脉中一种特殊格调,无人能敌。

因她,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

以前蔡琰也写出过让人动容的女性呼号,但李清照不是呼号,只是气息,因此更有普遍价值。

李清照的气息,又具有让中国女性文学扬眉吐气的厚度。

在民族灾难的前沿,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就其金石般的坚硬度而言,我还没有在其他文明的女诗人中找到可以比肩者。

这说明,她既是中国文脉中的一种特殊格调,又没有离开基本格调。

她离屈原,并不太远。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的“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的所指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文天祥最后写下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

B.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笔下流泻成的豪迈诗文。

C.指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人物陆游、辛弃疾。

D.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称苏东坡为宋代“文脉的首席”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他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

B.苏东坡与政治两相放逐,使他远远地高于同时代的王安石、司马光,也高过后来的陆游、辛弃疾。

C.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精通诸多文学艺术门类,词作、散文、书法三项更是可以雄视千年。

D.苏东坡快乐、可爱而可亲的人格形象,使他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3.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宋朝历时三百余年,其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

与民族之间的征战相比,文化的碰撞要更加广泛、深厚和丰富。

B.辛弃疾和陆游是宋代最能体现英雄主义气概的文学家,他们像孟子那样,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C.在宋代文学中,苏东坡的地位首屈一指,然后依次是辛弃疾、陆游、李清照,这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也相一致。

D.李清照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使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和扬眉吐气的厚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

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

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

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

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

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

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

这么想着,并不害怕。

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

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

天空明朗,风送花香。

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

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

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

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

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

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

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

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

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

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对祖母的怀念。

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

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5.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6分)

_

_

6.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

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

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

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

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

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

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

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

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只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B.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C.一、二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都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_

_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卒葬之  卒:

最终。

B.有穴窈然窈:

幽深。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

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

照明。

1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

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D.“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与“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十一”用法相同,都表示约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C.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都不是重点,都一笔带过。

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游华山后洞做铺垫的。

D.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语言简练、朴素,平平淡淡,并不新奇,这也是王安石散文的一大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分)

译文: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14~15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4.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B.三四两句使得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

C.接着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15.《涉江采芙蓉》一诗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

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2)《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依然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绘出其友人箫声的凄婉。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你说你很迷茫,找不到办法,不敢①,只能坐以待毙,甘心平庸。

我说,别找借口,无非是懒罢了。

哪里有那么多的迷茫?

你其实该自问一句:

(),不能站在一个高点,哪里有什么好方向给你选择?

如果你懒得去做事,那不是你不忙,而是你压根就不想忙。

明明是“懒得做”,嘴上却说“不喜欢”,不过就是你的借口。

所有的迷茫,都是因为懒——懒得努力,懒得上进,所以,考试不行,工作不好,各种差劲和不如意,却还在推诿,找个别的理由,然后②,多可悲!

别人发奋图强,你在偷懒。

你假装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迷茫,然后就③地偷懒,而且认为别人的努力是④,甚至天真地以为自己得了便宜。

却不知道,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

而偷懒的人的短暂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有人说:

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的确,但是下一句呢?

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

一切都是因果,你不努力,大概率事件就是,你最后得到的是最差的结果。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实在努力前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

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

B.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

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C.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

D.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真的努力了吗?

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

B.我为什么总是这么迷茫,迷茫的原因是什么?

C.自己是不是太懒了?

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理,

D.万丈高楼不都是平地而起吗?

我们的初衷是靠努力去征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草率行事虚应故事理所当然自讨苦吃

B.轻举妄动虚应故事理所当然作茧自缚

C.轻举妄动得过且过心安理得自讨苦吃

D.草率行事得过且过心安理得作茧自缚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爆竹声中旧岁除”,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污染、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火灾不一定造成人身伤亡。

2。

3。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如琢又如磨、两句三年得、锤名句出精品,中国人向来就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材料:

名利是身仇十年磨一剑砍头不要紧

聚精正会神丹心照汗青功名尘与土

昂头颅挺脊梁耕陇亩隐山林谨于行慎于言

淡泊名利一丝不苟桀骜不屈

①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陆蠡在他的散文《囚绿记》中写道: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喜欢看水白,我喜欢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以“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2019学年上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3分)解析:

从上文看,“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就是指的一种精神:

英雄气概、抗敌意志。

余项则是与这种精神相关联的诗文风格、作家、作品,特别是《正气歌》,作者仅仅在此顺势借用了一下“正气”,但其真正所指在上文。

2.A(3分)解析:

A项曲解原文意思。

“苏轼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并不能作为“苏东坡为宋代‘文脉的首席’”的原因。

3.B(3分)解析:

A项,“文化的碰撞”片面,原文第二段指的“文化”;

C项,“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也相一致”错,李清照应在苏轼之后,陆游和辛弃疾之前;

D项,“扬眉吐气的厚度”不是以“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为因,而是以“她在民族灾难前沿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浩叹”为因。

4.B(3分)解析:

划线句子中没有心理描写。

5.(6分)①梨树寄托了祖父对祖母的深切怀念;

②梨树寄托了祖母对“我”的疼爱;

③梨树曾记载着祖母对婆老太孝顺的故事,和祖母对婆老太的深切怀念;

④“梨花风起”曾给“我”家带来自尊,也给“我”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因此蕴含着“我”对童年的怀念;

⑤梨树寄托了“我”对祖母、祖父的深切怀念;

⑥梨树和满树梨花是绵绵不断的亲情和爱的象征。

(每点1分,共6分)

6.(6分)①点明了清明的节候特征,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美。

②浓缩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③是贯穿全文的物化线索。

④含蓄地表现了怀念亲人这一主题。

(借物寄情,表现了丰富的意蕴。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7.A(3分)解析:

A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8.C(3分)解析:

A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

B项,原文中只是说杨振宁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并没有说姚期智。

而且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D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9.(6分)参考答案: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

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