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2639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卫生化学实验归纳预防医学Word格式.docx

(5)测定标准系列和样品。

(6)测定结束后,应先关闭氩气阀门,待距焰熄灭后,再关闭电源。

3、标准曲线的绘制

(1)首先用浓度最高的混合标准溶液测定ATT值(告诉仪器最高浓度是多少,测完之后用纯水洗一下),然后依次测定不同浓度混合标准溶液中各元素的发射强度,测量结束后,仪器自动绘出标准曲线。

4、发样的测定

用与标准系列同样方法测定光强度,然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发样中各元素含量。

若某种元素浓度超过最高浓度限值,要进行稀释。

【结果及公式】

以c为横坐标,原子发射谱线强度(

)为纵坐标,根据样品中各元素的

从标曲中得到其浓度cx

【注意事项】

器皿等玻璃器材不要随意放置,以免污染。

进样:

样品→毛细管→雾化器雾化→雾化室进一步雾化→炬管→光学系统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原理】

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最大吸收波长为280nm左右。

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蛋白质溶液的吸光度与其浓度符合Lambert–Beer定律,据此可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

结构: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显示系统

此次试验用紫外光,所以选用石英比色杯。

Q或者S表示石英的意思,放置时字母要朝同一个方向。

比色杯为成对的,不能混用。

1.吸收光谱曲线的绘制:

以生理盐水作参比,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从200~400nm扫描任一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液的吸收曲线并找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标准曲线的绘制:

移取5.00mg/ml牛血清白蛋白标准应用液0.00、0.50、1.00、1.50和2.00ml,分别置于10ml比色管中,用生理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以生理盐水作参比,在λmax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未知蛋白质溶液的测定:

准确移取血清样本0.1ml,置于10ml比色管中,定容至刻度。

以生理盐水作参比,在λmax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实验结果】

Cx=C×

稀释倍数

其中Cx为待测蛋白质溶液的质量浓度;

C为由标准曲线确定的被测溶液蛋白质的质量浓度

1.由于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峰常因溶液pH的改变而改变,测定时未知溶液与标准溶液的pH要一致。

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准确度较差,其主要原因为不同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不同,使得不同蛋白质溶液在280nm的吸光系数也不同。

样品中若含有核酸,可分别测定在280nm和260nm的吸光度值,用经验校正公式计算蛋白质的浓度。

蛋白质浓度=1.45×

A280-0.74×

A260(mg/mL)

【仪器电脑操作】

仪器连接自检→光谱扫描(设置200~400nm高速扫描)→方法设置(选择λmax,多点,固定波长,改单位)→进行测定(输入号码和浓度,记录吸光度值)

荧光分析法测定尿中核黄素(VB2)含量

核黄素(VB2)在一定波长的光波照射下发荧光。

在PH6~7的溶液中荧光最强,在其他条件恒定时,荧光强度F与VB2浓度C成正比,即F=KC;

当PH>

11时荧光消失。

尿中共存物质干扰VB2的测定,需要将尿液通过硅镁吸附柱,使其中VB2被硅镁吸附柱吸附,再用洗脱液洗脱,测定洗脱液中VB2的荧光强度。

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测量。

光源(氙弧灯200~800nm;

高压汞灯卤钨灯一般用于荧光计)→分光系统(两个单色器,第一单色器在光栅和样品池之间用于选择发射波长;

第二单色器位于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与激发光源成90°

以消除透过光影响,选择荧光波长)→样品池→检测器→显示系统

比色皿四面光滑

1、装柱脱脂棉塞住吸附柱下端→硅镁吸附剂与蒸馏水混合装柱(约占柱长的2/3左右)→用双蒸水测试流速,控制流速在60~80滴/分,柱内应无气泡。

2、标准曲线的的绘制

标准液配制(0.5mg/L):

取25mg/L的标储液1ml于50ml棕色容量瓶,定容混匀。

(1)吸附:

取VB2标准应用液0.00,0.50,1.00,1.50,2.00,2.50ml,分别过柱,用15~20ml热水(60~70℃)淋洗柱子(去除共存杂质)。

(2)洗脱:

将10ml比色管接在柱子下方,每个吸附柱中加入5ml洗脱液(洗脱VB2),待流尽后再用不足5ml的蒸馏水淋洗柱子,流出液一并盛入比色管中,双蒸水定容至10ml。

混匀,避光保存。

(3)测定:

取任意标准管溶液,固定荧光波长535nm,在350~500nm的波长范围内,测定不同激发光波长下的荧光强度,以激发光的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激发光谱,选择激发光波长(λex)。

固定激发波长λex,在450~600nm的波长范围内,测定不同荧光波长下的荧光强度,以荧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荧光光谱,选择荧光光波长(λem)。

在固定λex和λem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标准溶液洗脱液中VB2的荧光强度,以VB2的浓度C为横坐标,相对荧光强度

为纵坐标,挥之标准曲线。

洗脱液(丙酮:

冰醋酸:

超纯水=5:

2:

9)

3、测定样品

取尿样5ml,通过吸附柱进行吸附(VB2和杂质都会被吸附,热水将杂质洗脱,VB2易溶于有机溶剂,被保留在吸附柱上)、洗脱(洗脱液洗脱VB2)和荧光测定。

【电脑操作】

打开荧光光度计电源预热30min→打开操作软件→采集模式选光谱模式→λex(激发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λem(以荧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改为定量模式→输入λex,λem→测定

【实验结果及处理】

公式:

尿中VB2含量(mg/L)=样品管中VB2浓度×

10÷

取尿量

1、操作应在避光下进行。

2、装住时要与水混装,以免柱内形成气泡和空隙。

3、测定前用洗脱液通过硅镁吸附柱,检查是否有荧光物质,有则用丙酮清洗烘干待用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中铅的含量

样品用基体改进剂稀释后直接注入石墨管中,通过程序升温将样品灰化及原子化。

在λ=283.3nm条件下测定铅基态原子蒸汽的吸光度,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其吸光度与溶液中铅的浓度呈正比,即A=Kc,据此进行定量分析。

组成:

铅元素灯共振线→石墨炉中原子→分光系统

水循环系统防止石墨管氧化,高纯氩气保护石墨管

原子化过程:

干燥、灰化、原子化、净化

1、血清样品处理

用微量移液管吸取血清100μg置于1.5ml的塑料离心管中,加入0.9ml的纯水(稀释10倍),在漩涡混合器上充分震摇均匀。

2、仪器工作条件

λ=283.3nm,灯电流为13mA,狭缝宽度为0.4nm,氘灯背景矫正,氩气流量0.6L/min。

石墨炉工作条件使用仪器推荐条件(因本次试验不使用基体改进剂,灰化温度应改为550℃)。

进样体积20μl,读数方式为峰面积。

3、工作曲线的绘制

将100μg/ml的铅储备液逐级稀释1000倍至100μg/L的铅标准溶液放入自动进样器,用稀释液稀释(机器自动稀释)到10、20、30、40μg/L,以稀释液为标准空白,依次进样测定,得到工作曲线。

4、样品测定

按仪器测定条件测定血清样品和试剂空白。

1、铅标准应用液的配制应采用逐级稀释法,以减小误差。

(1ml→10ml→1ml→10ml→1ml→10ml)

2、铅是高温下易挥发元素,在不使用基体改进剂时,灰化温度不能超过600℃。

【仪器操作】

1、开机预热→光源开关打开→接通氩气→打开电脑系统(xxx32xxA?

)→将元素灯点亮(预热15min~30min)→背景校正(看AA,BG值是否正常)→建立方法(newmethod)→设置(settings)测量次数、温度→自动采样量、设置采样位置→标准系列(方程选择回归线性过零点,看单位,设置标准系列稀释浓度及储备液位置)

2、设置样品信息→设置样品位置、样品身份(血清)、体积

3、看看灯的稳定性(预热时间不够,寿命等影响稳定性)

4、石墨炉设置→手动校准自动进样器→自动检查→清洁石墨炉

5、检测→稀释剂的纯水放在1号位→铅的标准品2号→血清样品3号

电化学实验

实验一溶出伏安法测定水中铅含量

当在工作电极上加上一定电位进行预电解时,待测样品中的铅还原富集在电极上并与电极上的汞生成汞齐,然后施加反向扫描电压,此时汞齐中的铅便氧化溶出,其氧化电流与待测样品中的铅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作定量分析。

1.打开LK2006A型电化学分析系统,选择“线性扫描溶出伏安法”,设置镀汞实验。

参数:

灵敏度 10μA/V;

起始电位0.000V;

滤波参数 10Hz;

电沉积电位-1.000V;

放大倍率 1;

扫描速度 100mV/s;

平衡时间 10s;

电沉积时间 30s电位增量 1mV;

终止点位0.00V

2.将玻璃电极作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作对极,连接到LK2006A型电化学系统,并确认电化学主机与微机系统的连接正常。

3.取30.0ml镀汞液与50ml烧杯中,插入三电极系统,接镀汞实验参数设定,镀汞,检查汞膜完好,即可测定样品,记录峰电流值h1。

4.取30ml待测样品于烧杯中。

选择“方波溶出伏安法”,设定样品测定的实验条件参数:

灵敏度 10μA/V ;

起始电位-0.100V ;

方波周期 40ms

滤波参数 10Hz ;

 电沉积电位-1.000V  ;

方波幅度 20mV

放大倍率 1 ;

 电位增量 4mV  ;

电沉积时间 30s终止电位0.00V

5.在待测样品中加入5ml铅标准溶液按上述步骤进行测定,记下峰电流值h2。

【结果计算】

根据公式:

Cx=h1×

Cs×

Vs/h2(Vx+Vs)-h1×

Vx

5、讨论

本次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错误:

待测液和铅标准溶液的加样顺序搞混了,即在30ml的铅标准溶液中加入了5ml的待测溶液,故我们的实验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实验二酸度计测水溶液PH

酸度计主要是由参比电极(银-氯化银电极)、测量电极(玻璃电极)和精密电位计三部分组成。

银-氯化银电极由金属银、氯化银和饱和氯化钾溶液组成,电极电位不随溶液的PH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温度下和浓度下是一个定值。

在25℃时为0.2V。

玻璃电极:

电极电位会随溶液的PH变化而变化。

主要部分头部的玻璃球泡,是由特殊的敏感玻璃膜构成。

玻璃膜对氢离子敏感,浸入被测溶液时,被测溶液的氢离子与电极玻璃球泡表面水化层进行离子交换,玻璃球泡内层也同样产生电极电势。

由于内层氢离子浓度不变,外层氢离子浓度变化,因此内外层的电势差在变化,所以该电极电势随待测液的PH值不同而改变。

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与待测离子呈能斯特响应。

K值包括内参比电极电位和难于测量和计算的液接电位,因此要用已知PH的标准缓冲液(与被测溶液PH接近)进行校正,减小由液接电位和不对称电位带来的误差。

1.使用前浸泡于蒸馏水或缓冲溶液中活化玻璃膜表面

2.玻璃电极的使用范围:

pH=1~9

3.避免碰碎或擦伤玻璃膜

4.不能测含F-的溶液和具有脱水性的溶液

5.复合pH电极需浸泡在KCl溶液中

6.电极浸入溶液需足够的平衡稳定时间

7.间隔中用蒸馏水浸泡,以稳定其不对称电位,用已知pH值的标准缓冲溶液进行定位校正可消除不对称电位的影响

8、读取PH时,还要读取温度!

★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内参比电极电位,一个是膜电位。

当玻璃膜与待测溶液接触之后,就会由于玻璃膜相和待测溶液相的氢离子浓度的不同进行离子交换,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就产生了两个相间电位,其差值就是膜电位。

电极电位与待测溶液中氢离子离子呈能斯特响应。

实验三电导率的测定

电解质具有导电能力,并遵循欧姆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的电阻与电极间的距离成正比,与电极截面积成反比

电导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是电阻的倒数

(其中k为电导率:

两电极板为1

,距离1m的平行电极板之间电解质溶液的电导)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有关。

1、电导率仪要预热30min才能进行电导率的测定。

2、测定前用纯水清洗电导电极。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饮料中山梨酸和苯甲酸

【实验方法与原理】

苯甲酸和山梨酸广泛用于食品防腐剂,能够引起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状白细胞缺乏等。

因此国家严格限制其使用量。

在本实验中,样品首先经过超声和加热除去二氧化碳和乙醇,然后过滤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经反相C18液相色谱柱分离后,紫外检测器230nm波长处检测。

以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色谱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与浓度呈线性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1、样品处理

碳酸饮料(雪碧):

吸取10ml碳酸溶液超声5min(脱气),然后用微孔滤膜(0.22μm)过滤,滤液备用。

吸取100μl滤液于离心管中,并加入900μl超纯水(稀释了10倍),混合均匀标记为样品。

2、配制标准溶液

(1)取一定量的苯甲酸储备液,经滤膜过滤于离心管中。

吸取滤液50μl于另一离心管并加入950μl超纯水,得到50μg/ml的苯甲酸标准品,做好标记。

(2)同理得到50μg/ml的山梨酸标准品,做好标记。

(3)混合标准品配制:

分别吸取500μl过滤后的苯甲酸和山梨酸储备液于离心管中混合均匀,得到500μg/ml的混合标准品。

吸取50μl混合标准品(500μg/ml)于离心管中并加入950μl超纯水,得到25μg/ml的混合样,标记为混标。

3、色谱条件:

色谱柱:

C18反相键合色谱柱

流动相:

甲醇-0.02mol/L醋酸铵溶液(5:

95)

流速:

1ml/min检测波长:

230nm进样量10μl

4、标准品和样品测定

(1)分别进苯甲酸(50μg/ml)、山梨酸(50μg/ml)标准品,确定保留时间。

(2)记录混合标准品(25μg/ml)的峰面积并按下式计算样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含量:

(3)测样品中的待测物质,根据保留时间确定苯甲酸,山梨酸的峰面积。

计算方法:

Cx=F×

Ax÷

As

式中:

Cx—为样品中被测物的含量(μg/ml);

Cs—为苯甲酸或山梨酸标准品的含量(μg/ml)。

F—为稀释倍数;

Ax—样品的峰面积;

As—标准品的峰面积。

平衡柱子→标准样测试(样品名、进样模式-标准样、方法-建立好的方法、位置-样品放置的位置、进样量、时间)→inject进样

1、如果被测溶液含有气泡,对测定和仪器的使用均有影响,因此需要将被测溶液超声加热除去二氧化碳。

同时试验中所用的所有试剂均需脱气处理。

2、苯甲酸的灵敏波长为230nm,山梨酸的灵敏波长为254nm,在此波长测定时苯甲酸的灵敏度较低。

因此波长选择230nm。

3、平衡前用甲醇:

水(5:

95)冲洗柱子15min,再用甲醇-0.02mol/L醋酸铵溶液(5:

95)进行平衡。

4、开机顺序:

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柱温箱、检测器、电脑软件。

5、使用盐做流动相的时候:

水:

甲醇=95:

5冲洗柱子20min以上;

然后用甲醇冲洗色谱柱20min以上,保存色谱柱。

6、关机:

清洗结束后,点击并将泵流量输入为0,等压力降为0时,关掉泵电源,退出Breeze工作站,再关闭仪器各部分电源及计算机。

GC-MS(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法测定N-亚硝胺类化合物

利用色谱对混合物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对化合物的而准确鉴定能力,可以对N-亚硝胺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的流动相为惰性气体,气固色谱法中以表面积大且具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

当多组分混合样品进入色谱柱后,由于吸附剂对每个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经一段时间后,各组分在色谱柱中运行速度不同,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容易被解吸下来,最先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

因此各组分可以在色谱柱中彼此分离,顺序进入检测器,记录下来。

质谱分析是通过被测样品离子的质荷比的测定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被分析的样品首先要离子化,然后利用不同离子在电场或磁场的运动行为的不同,把离子按质荷比分开而得到的质谱,通过样品的质谱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样品的定性,定量结果。

【知识点】

1、原理:

利用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

2、载气:

惰性,

3、•检测器:

火焰离子化,电子捕获、火焰光度、氮磷、热导

•FID:

氢气与带样载气混合,引入空气,火线点火,形成氢焰,将组分离子化,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离子流,经信号放大,由色谱工作站记录。

•氢气:

空气:

载气=1:

10:

1

•检测器的温度要大于100℃——为了防止水在离子室冷凝,降低灵敏度

•NPD:

对环境污染物中痕量N、P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

•检测器温度>

进样口温度>

柱箱温度

4、分离条件的选择

载气流速:

最佳载气流速(此时塔板高最大,柱效最高)

柱温:

样品进样后迅速气化,气化室温度大于组分沸点

程序升温:

保证各组分都能与固定相充分接触(注意:

柱温要低于固定相的沸点)

GC-定量(内标法)

MS-确定结构,定性-全扫描(根据出峰时间定性)-sim(离子检测)定量(外/内标,选择合适的特征离子进行定量)

开始时间设为3min,使溶剂都出去再进行质谱扫描。

1、仪器保持良好的真空度-保证定量的准确度

2、防止离子源被污染

3、实验前进行柱子老化处理

4、二氯甲烷容易挥发,要及时盖好试管塞

打开气瓶-气相部分-质谱部分

软件操作:

抽真空→设定气相色谱条件→质谱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