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263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基坑开挖文档格式.docx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

2015-X007)

经现场踏勘了解的情况及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其他与本项目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1.2、编制说明

①、根据建设方意见,我们以建设方确定的设计图为基础进行编制此施工方案。

②、根据本工程特点及技术难点,对工程施工现场勘察的实际情况,场地地质及周边情况的了解,以及我们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及技术设备能力,在充分熟悉并充分尊重设计的前提下,编写了本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总体原则是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及对周边建筑、市政设施的破坏影响减至最低,同时必须满足文明施工之要求。

拟采取放坡开挖方式组织施工。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南环高速公路南侧,包兰铁路西侧兴泾镇十里铺村,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为近期5万m³

/d,远期为16万m³

/d,为大型处理厂。

总建筑面积3672.34㎡,一期建筑面积3080.94㎡。

建设规模2.5万m3/d。

一期工程包括:

粗格栅间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鼓风机房及1#变配电室、门房、生产管理楼、生化池及污泥泵房、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接触消毒池、水源热泵间、尾水泵房及2#变配电室、加氯加药间、贮泥池、巴氏计量槽、尾水泵房及2#变配电室、加氯加药间、贮泥池、巴氏计量槽。

工程开工日期:

2015年7月23日,竣工日期2015年8月07日

2.2工程基础设计情况

本工程采用筏板基础、独立柱基础,②粉细砂层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sik。

本工程基础部分采用C30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防水混凝土(限制膨胀率≥0.0003设计抗渗等级P8),本工程垫层混凝土标号为C15、C20100厚。

本工程±

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114.3米,底板基础垫层设计标高最低处为1104.95米,垫层厚度100mm,现实际自然地坪标高为1114.82米,即本工程基槽开挖深度为9.67米

2.3自然条件与场区地形情况

银川市属中温带干旱区,具有冬寒漫长,夏少酷暑、雨雪稀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等特点,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7℃,月平均最高气温25.4℃,月平均最低气温-14.6℃,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30.6℃。

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东风,静风频率34.1%。

年平均降雨量180.94mm,年最大降水量354.3mm,年平均蒸发量1584.9mm,最大蒸发量1972.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930.3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58.1%,最低月为33%,最高月为85%,最大积雪厚度11cm。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F及本地区气象资料,银川地区历年最大冻土深度103cm,标准冻土深度按1.00m。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表E.5及附图E.6.1、D.6.3,该地区按50年的重现期,基本风压0.65kN/㎡,基本雪压0.20kN/㎡;

按100年的重现期,基本风压0.75kN/㎡,基本雪压0.25kN/㎡。

2.4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银川地区由于贺兰山地和鄂尔多斯地台上升,平原相对下降,河流和山洪的冲沉积,故在银川平原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沉积物(粉土质粘土及粉细砂等),形成了良好的蓄水条件。

水文地质分区划分大致如下:

a.洪积倾斜平原潜水区,由各洪积扇组成。

含水层为单一潜水,厚度超过100m,地下水补给来源是山区裂隙水通过地下径流补给,另外还有山洪出山口后的垂直渗入补给。

b.洪积及河湖积潜水、承压水区,从洪积过度到冲积,由单一的含水层过度到多层含水层。

地下水的补给除由西部的地下水补给外,还接受渠道灌溉的垂直渗入补给。

c.河漫滩平原潜水水区,岩石以粉细砂为主,组成了多层结构的含水层。

隔水层为黏土和粉质黏土。

地下水除受西南地下径流补给外,主要受渠道灌水的垂直渗下补给和大气降水的补给。

2.4.1、地形、地貌:

银川市位于贺兰山东麓,黄河冲洪积平原的中心部位,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无切割,海拔1107.5-1114m之间,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度平缓、一般在1‰左右。

黄河从城区东16km处呈北偏东30°

方向流往石嘴山市。

银川市自西向东地貌单元依次由贺兰山山地、贺兰山山前倾斜洪积平原、冲洪积平原、黄河冲湖积平原构成。

本场地位于黄河冲湖积平原Ⅲ级阶地。

本工程场地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十里铺村,南环高速南侧,包兰铁路西侧,文昌路东侧。

场地原为苗圃、温棚种植区。

本次勘察孔口标高采用黄海高程,采用GPS测定,各钻孔孔口高程在1113.07~1114.85m之间,地表最大高差1.78m。

2.4.2、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勘察场地位于银川平原中部,该平原系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构造活跃的贺兰山断褶带与鄂尔多斯地台相对上升形成的“银川地堑”,该地堑长约170km,宽约50km,呈北东向延伸,地堑的新构造运动一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活动断裂发展,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

因银川地堑相对下降,在白垩系时就已形成一个广布的湖盆,接受了大量的碎屑沉积物,成为白垩系、第三系为基底的银川平原。

该平原西界受贺兰山断褶带东缘山前大断裂控制。

东界受黄河大断裂控制。

其间发育一组北东、北北东向隐伏断裂,如银川-平罗大断裂,走向北北东向,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另外,银川平原基底沿贺兰山走向分布的次生断裂,至今尚未发现活动痕迹,未造成对建筑物的直接威胁,所以该区域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是良好的建筑物拟建场地。

银川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贺兰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间的山前拗陷区,即银川地堑。

该地堑形成于喜山期,深部构造为—断陷向斜,向斜轴部约在丰登——罗家庄一线,呈北20—30度东走向。

由于喜山期运动的结果,银川平原发育有新华夏系一、二级断裂构造线,多属张性隐伏正断层,一般呈北北东走向。

其中城区东部北北东走向正断层为活动性断层,该断层切穿第三系地层,进入第四系地层,银川地区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与该断层有密切关系,该断裂距本工程约15km,可不考虑其影响,或以本工程国家权威部门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安全评价结果为准。

银川西部贺兰山区由震旦系、古生界、三迭系石质岩系组成。

贺兰山前倾斜平原由第四系洪积漂石、卵石、圆砾、粗-细砂组成。

银川黄河冲积平原地区主要由第四系(Q)冲积湖积土层组成。

包括:

新近堆积软土层,湖相沉积含有机软土层,一般第四系黏性土层及粉细砂等。

第三纪以来,银川地区一直是沉陷区,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地层,银川旧城临近沉降中心,新生界地层厚达7000m。

其中第四系地层厚达1600m。

2.4.3、地下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勘察期间为枯水季节,实测平均稳定水位埋深2.76m左右(以孔口原始地坪始计),稳定水位高程1111.00m左右。

地下水补给以周边农田灌溉或绿化灌溉侧向径流渗透补给为主,其它次之,其动态类型属黄河侧补蒸发~径流型。

地下水位动态主要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影响呈季节性变化。

正常年份水位变化幅度在0.5~1.0m之间。

本工程场地周边无地表水体,周围无高污染企业,不存在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源。

根据我院近年在周边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资料,近10年的水位在1109.00~1112.00m之间变化。

2.4.4、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现场记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在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除上部填土外,其下均为第四系黄河冲积相堆积地层。

整个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下述主要几层,现分层描述如下:

①素填土层Q4ml:

干燥,松散~稍密状,以粉细砂为主,混少量黏性土、粉土及植物根茎。

场区普遍分布。

厚度:

0.80~0.90m,平均0.82m;

层底标高:

1112.27~1113.68m,平均1112.94m;

层底埋深:

0.80~0.90m,平均0.82m。

该层地表冻融交替层,为堆填时间超过十年的老填土。

②粉细砂层Q4al:

黄褐色-灰褐色,稍密-密实,稍湿-饱和状,以长石、云母、石英质矿物为主,随深度增加其密实度和强度亦随之提高。

该层未穿透。

据区域资料该层为巨厚层状。

本工程场地内除上部填土外,无其他特殊性岩土。

2.5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岩土工程评价结论

1)场地稳定性、适宜性:

本工场地内无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无不利的埋藏物,无其他不稳定因素,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2)地震效应:

该场地按不具地震液化特征考虑。

3)水(土)腐蚀性:

本工程宜按具干湿交替作用考虑,评价结果详见本报告4.3.1节。

表4.3.1-1水质分析试验主要项目及腐蚀性评价

取水钻孔编号

pH

SO42-(mg/l)

Cl--

(mg/l)

对砼结构

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

有干湿交替

无干湿交替

干湿交替

长期浸水

1

7.6

493.85

213.73

11

7.7

455.42

262.31

20

416.99

301.17

28

388.16

218.59

38

407.38

194.30

60

359.34

291.45

综合评价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该拟建场区属于干旱区,基础埋深范围内土层以粉细砂为主。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粉细砂中,为强透水层,综合考虑,本场地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时环境类型按Ⅰ类考虑。

4)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可采用天然地基。

5)基坑支护措施建议:

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按二~三级,可采用放坡结合土钉墙支护措施。

支护方案应结合施工方案综合确定。

6)地下水控制:

基坑开挖时应监测地下水位,开挖深度较大的基坑应先采取降水措施。

三、施工平面布置

3.1施工布置准备

进场前踏勘现场,熟悉施工现场情况,仔细检查现有的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市政管道。

察看及联系好施工用水及用电接口,以及可作为今后贮存建筑材料和施工用途的空间。

3.2布置原则

本工程平面布置的原则为:

1、在业主指定区域内,布置施工现场、职工宿舍及办公设施。

2、施工现场各生产设施的布置应便于施工生产,交通运输畅顺,尽量减少材料及混凝土的二次搬运,降低生产成本。

3、符合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要求,利于防火、防洪,利于创造一个文明施工的环境条件。

4、进场后,施工场地布置要报监理、甲方批准,并服从总包、监理、甲方的协调要求。

3.3施工场地具体布置

3.3.1施工围墙及施工便道、场地规划

施工围墙用架杆搭设,挂安全网,土方施工期间施工区内根据施工需要设置简易施工道路,路宽6.5m,长度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采用机械碾压现地面,上部可铺设天然级配砂砾石碾压。

生活区内道路均采用100mm厚C20混凝土路面,其他场地进行绿化处理,以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的居住环境。

3.3.2生活及办公用房布置

在甲方指定的施工区域内,修建一层彩钢板房作为生活及办公用房。

序号

名称

尺寸(m)

面积(m2)

项目部办公室

9

54

2

管理人员宿舍

36×

6

216

3

管理人员食堂、卫生间

45

4

工人宿舍

612

5

工人食堂

30

工人厕所、冲凉房

7

门卫值班室

2.5×

15

3.3.3施工用电

施工用电采用甲方提供的电源。

整个施工场地的电缆采用地埋方式,临时用电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所有用电设备做到一机、一闸、一箱、一漏。

3.3.4施工用水

拟从降水井作为施工混凝土养护用水水源,(若水质不合格将接入市政给水作为施工混凝土养护用水水源)

3.3.5雨水排放

施工现场的雨水,通过临时管路排入施工现场东侧修建的沉淀池进行沉淀,最终排入东侧农田排水沟。

3.3.6消防设施布置

按合同文件要求与我公司多年来文明及安全施工的要求,我公司拟在生活区、木工作业区与门卫室及施工现场的四周设置消防箱,以保证施工防火安全。

施工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一)

四、施工组织机构

4.1项目管理目标

4.1.1工程质量目标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我们将严格按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科学管理,精心施工,严格检查,提供业主满意的精品工程,使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

4.1.2工程工期目标

根据总施工进度计划要求,本工程基坑施工工期为15日历天

质量标准:

争创宁夏省市政工程“西夏杯”

开工时间:

竣工时间:

2015年8月07日。

4.1.3安全及文明施工目标

①、争创“省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

②、保证安全生产,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③、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山东省、淄博市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及管理规定执行,做好施工场地管理、施工秩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工地卫生管理及环境保护管理等工作。

文明施工管理

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进行文明施工

做到“四无”(无大气污染、粉尘、噪音。

污水)

做到“五化”(即亮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

环境保护管理目标

噪音排放达标:

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

放大气污染达标:

施工现场扬尘的排放符合要求

生活生产污水达标:

污水排放符合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规定

4.2施工组织机构

为确保优质、高效完成本工程,我公司挑选施工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有强烈责任心的管理人员作为施工骨干力量,成立“淄博电力综合监控中心基坑施工项目经理部”,按项目法组织工程施工,代表公司直接对现场统一管理,实施该工程的施工。

施工组织机构图

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

土建项目经理

安装项目经理

施工作业员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分工与职责

工序名称

负责人

职责

土方开挖

按设计要求分层分段开挖,严禁超挖,放坡系数满足设计规范与北控公司内部标准要求,安排专人对边坡进行巡视

基坑支护

负责搭设基坑四周防护栏杆及上下通道。

排水设施

按施工方案要求布置潜水泵并调试好,并备好备用电源

现场安全管理

负责各工序安全工作检查

4.3管理组织机构

4.3.1质量管理架构图

组长:

项目总工:

副组长:

施工班组

4.3.1安全管理架构图

施工班组

五、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及施工措施

5.1基坑施工测量及监测

5.1.1施工测量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本工程采用智能电子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钢尺等测量器仪,本工程所用测量工具必须经过法定计量单位检验校准。

熟悉和了解甲方在施工现场提供的水准点和坐标点,并根据建筑总平面图进行复测,确保工程坐标的准确性。

对施测用辅助工具如木桩和铁锤等应做好准备。

5.1.2建筑物、构筑物定位放线

(1)、轴线控制网的设置。

依据工程建筑总平面图确定建筑物横竖控制轴线,其控制桩应尽量远离基坑边,以免基坑上部发生位移产生偏差,这样也为后续结构施工提供准确的轴线控制桩,基坑开挖定位测量放线在确认无误后申报监理单位验线,并申请规划勘测部门验线。

合格后方可进行基坑土方开挖。

(2)、控制网轴线的精度等级及测量方法依据《工程测量规程》执行。

为了给后续结构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对本工程基坑土方开挖放线必须严格要求。

轴线控制网的测角中误差将不超过±

12",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15000。

为满足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本工程将使用南方NTS960智能电子全站仪,其测角精度为:

2";

边长精度为:

2+2D。

测量时,一测回测角,二测回测边,并严格按规程中的水平角观测和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进行。

5.1.3施工高程控制

(1)、水准点引测:

根据规划勘测部门设置的水准点引测现场施工用水准点,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的方法布设现场施工用水准点。

现场水准点布置数量不少于三个,以便相互校核和满足分段施工的需要。

5.1.4施工中标高控制:

场内设置的水准网控制点,在间隔一定的时间需联测一次,以作相互检核,对检测的数据应认真计算,以保证水准点使用的准确性。

施工中标高控制方法:

根据现场水准网控制点,采用高精度的水准仪在基坑四周布置标高传递基准点,以此点控制基坑的开挖标高。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在基坑壁上每4m设置一个控制标高。

基底标高的控制:

为了保证不超挖,在距基底设计标高1m处测一标高,并抄出标高水平线,以此标高线来控制挖土深度。

5.1.5基坑施工监测

为了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顺利按计划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使周围已有建筑物、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不受损伤、少受干扰,必须对基坑工程全过程进行系统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掌握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沉降、受力水平及周围建筑物的动态(沉降或倾斜),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做到信息指导施工,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隐患及时预报以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5.1.6监测内容

基坑施工监测包括周边环境监测、支护结构监测、土体变形监测,槽底回弹监测,以及包括周边建筑物、重要道路及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进行系统的监测。

本工程基坑监测内容如下:

①.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②.基坑沉降监测;

③.基坑水位监测

5.1.6观测方法

1)、沉降观测

采用精密的水准仪进行量测。

主要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点直接设置在被观测对象(本基坑设置在压顶梁和坡顶土体上)的特征点上,并在远离基坑或稳定的位置设置基准点。

观测点应布置在具有特征点的地方。

2)、水平位移观测

采用精密电子经纬仪进行量测。

采用轴线投影法在两个稳定的基准点之间连线为基准线,量测差值和累计位移量。

观测点直接布置在支护桩顶、土坡坡顶。

3)、水位观测:

周坑周边设水位观测井进行水位观测。

4)、肉眼巡检

由于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条件的改变、基坑边堆载的变化、施工用水不适当排放、管道渗露以及气候条件的改变,还有工程隐患如地面裂缝、支护结构的失稳、临近建筑物裂缝等都可在巡检工作中及时发现,因此巡检是十分重要和很有必要的,应由有经验的工程师按期进行巡检,巡检工作应列入观测计划,按期进行,并保持记录。

5)、观测精度

沉降观测中,水准仪i角≤±

10″,每测站基辅读数高差≤0.3mm,水准路线闭合差≤±

0.3(n)1/2。

5.1.7观测点设置

1)、测距点在距基坑20~30米相对稳定地方,沿基坑边线延长方向设置,共设置3个,并用水泥桩固定;

2)、搅拌桩水平位移观测点在桩顶上适当上布设,测点间距10~15米,点位用水泥钉固定;

3)、土体沉降观测标志在基坑内侧沿基坑高度5~6米分层设置,水平间距10~15米,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对周边建筑的观测应设在建筑物的特征点上,如角部等。

4)、设两个水位观测井,在基坑顶外侧布置。

5.1.8观测频度及成果分析

1)、观测频度

(1)、采用方向法进行观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观测,到基坑回填为止结束,土方开挖期间、降水期间和特殊天气后,要每天早晚各观测一次,其它可每周观测2~3次,并做好记录;

(2)、设专人并使用水准仪及经纬仪进行观测变形情况,记录要准确工整严禁涂改,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定期向监理工程师报告变形情况;

(3)、如地面变形产生裂缝时,增设观测点,随时观测裂缝的变化。

2)、成果分析

(1)、分阶段每隔5天进行观测成果汇总,并绘制沉降(S)---时间(T)关系曲线图、沉降(S)---水平位移(L)---距离(H)关系展开曲线图和水位变化图;

(2)、对绘制图形及观测结果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变形是否过大及是否趋于稳定,并和甲方共同确定是否需进行采取补救措施。

5.2降水工程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降水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和参考资料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工程岩土勘察报告》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及凿井操作规程》(CJJ13-87)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05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基坑降水手册》姚天强编著

二、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十里铺村,南环高速南侧,包兰铁路西侧,文昌路东侧。

2、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2.1、场地土层分布及描述

根据勘察现场纪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在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除上部填土外,其下均为第四系黄河冲积相堆积地层,无特殊性岩土。

黄褐色-灰褐色,稍密-密实,稍湿-饱和状,以长石、云母、石英质矿物为主,随深度增加其密实度和强度亦随之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