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2670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截2007年末,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8%,大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有率已达到一半以上,甚至更高,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财政收入的顶梁柱。

综观全国,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也比较快;

凡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方,经济发展也较迟缓。

目前,众多学者普遍认为,从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1年,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为特点。

由于我国早期改革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产业进入设置诸多限制,特别是这时是民营企业从消亡走向复兴的初期,极度缺乏其自身发展所必须的资金,所以劳动密集型方式作为进入产业的选择,是其唯一的可能。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今,民营企业进入空前的高速发展时期。

由于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开始,此时期以温州企业为代表提出民营企业要在数量发展的同时进行“二次创业”的观念,这在全国民营企业界迅速得到响应。

与早期传统的民营企业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民营企业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由家族式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注重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即“二次创业”概念;

二是民营科技企业与巨资的结合。

 

然而,同民营企业发展不协调的是,它只占用了我国金融资源的极小部分。

据有关资料引用的数据表明:

我国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我积累约占56%,向亲友筹资约占13%,有近80%的经营者几乎无法获得稳定的追加资金;

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虽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与国有企业的贷款份额相比仍然较低,和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极不相称。

(三)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众多民营企业是由企业主依靠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地理环境的优势以及凭借他们大胆、勤劳、肯干、节俭的作风,伙同自己的亲属、亲戚与朋友从家庭作坊开始点点滴滴积累并发展起来的。

他们当时做着简单的买卖生意,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特别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没有科学管理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企业就必然被淘汰。

企业主不等于职业经理人,更不等于企业家。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管理模式是家族式、家长式管理,而不是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2、职责、权限不清晰,企业主不懂得授权,更不能大胆的放权,总觉得不放心,事事都要亲自插手、过问。

3、缺乏严格的纪律、监督检查措施、考核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

即使想考核,也没有标准和规范,

4、公司的信息流量大,但相应的传播渠道不畅,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传递,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反变速度,限制了企业生产能力的发挥,妨碍了生产计划的执行。

5、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很严重,下面做具体分析。

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

(一)民营企业主要融资渠道

1、内源融资

(1)增资扩股。

增资扩股是指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扩大资本,融进所需资金,从而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提高公司资信的融资途径。

2、民间融资

(1)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指向除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外的组织和个人借款,包括向各种标会、“基金会”、高利贷组织等融资。

(2)企业拆借。

企业拆借是指非金融性质的公司之间进行的、直接的资金借贷往来活动。

3、银行贷款。

(1)银行信贷。

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贷放给资金需要者,并约定期限归还的一种经济行为。

(2)典当融资。

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典当物的行为。

向银行贷款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融资形式。

银行,严格地说应该叫做“银行业金融机构”,它不仅仅局限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包括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以及最近兴起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二)不同融资渠道的特征与现状分析

1、内源融资是主要融资渠道

内源融资作为企业资金融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有着融资费用低、效益高的优势。

因此,忽视内源融资,企业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

在国外,就中小企业而言,内源融资占有绝对的比例,除日本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基本上都占其融资总额的55%以上,其中美、英达82%以上,而且这一比例还在进一在我国,内源融资的比例过低,只有企业融资总额的30%左右。

2、民间融资比重较低,但融资规模不小

我国的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游离于金融体制之外的资金融通活动,其产生与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状态中,国家对其活动的监管处于一种缺位的状态。

由于民间融资的自发性、盲目性,在其满足了一些主体金融无法满足的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混乱。

因此,许多金融界和理论界人士对民间融资抱有不同的态度,民间融资活动一直处于艰难的发展境地。

其实,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是否符合一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利益,不在于这种形式本身,而是看一国是否有足够的、正确的管理政策和手段。

我们应该看到,民间融资作为经济资源的一种有效配置手段,在补充主体金融资金不足、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累金融创新经验、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柄资本市场上的双刃剑是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真正彻底地改造旧的金融体制以适应新经济成份的需要,要么建立新型的金融机构,以满足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几十年中,金融体制虽有改造但不彻底,而新的金融机构的建立并不全新,且有补充旧的金融机构之嫌,特别是数量太少,凡此种种都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民间融资随之产生。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有对民间融资的正常统计口径,再加上民间融资自身的不规范性、自发性和隐蔽性,所以很难得知民间融资的确切规模。

笔者以为,以上的各种调查数据只能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我国的民间融资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这是央行首度对民间融资行为的承认,它注定成为中国金融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3、银行贷款是最主要融资来源。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来源相当一部分来自银行。

但商业银行目前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四大政策性银行,它们的服务对象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因此,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取得贷款是比较困难的。

从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月公布的当年金融统计资料来看,由此看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是严重不足,就目前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间接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依靠银行

  实际上,间接融资不仅指银行贷款,还包括票据贴现、租赁融资、基金融资等方式。

但在我国,在这几种间接融资方式中,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滞后,尤其是中小企业极少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的;

由于经济体制的制约和经营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通过租赁进行融资的也极少;

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新生事物,只有少数高科技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种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银行贷款则由于服务品种多样,手续简单方便快捷(相对而言),成为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

(2)银行贷款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较为发达,中西部落后。

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东部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经营质量较好,银行愿意向其提供资金;

而中西部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差等原因,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

(3)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较难,获得的资金量很少

  实际上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很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

造成间接融资难的原因,各国国情不同原因也有所不同,在我国间接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银行思想未解放,对中小私营企业尚存偏见。

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小,风险激励机制不健全。

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信用担保体系尚未确立,缺乏有效的手段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能力。

银行的抵押担保信用条件,让中小企业难以实现抵押担保贷款。

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存在问题。

经营风险高、信用观念淡漠,直接影响其融资能力。

与大企业互动关系不强,难以利用大企业的商业信用。

 此外,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方向作了重大调整,实行抓“两头”战略,即一头抓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另一头就是面向个人的消费信贷。

因此,新增贷款主要集中于基本建设和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呈不断下降趋势。

三、制约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方面的原因

1、政策支持不够

国家在“抓大放小”过程中,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扶持政策,他们的融资问题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

但在搞活中小企业的问题上,虽然近年来逐步重视,却由于市场尚不完善等原因,各种配套措施的契合度不够。

2、政府职能机构不健全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不是按照民营经济运行的要求设置的,因此出现了民营经济政策政出多门的现象,不仅政府的计划部门在制定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税务、劳动、工商治理等部门也在制定此类政策,从而造成了政策混乱,有时甚至产生矛盾,这种状态难以形成政府与民营经济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正因为政府职能机构不健全,中介机构也难以健康地发展起来,导致民间投资者在获取投资信息,争取资金支持方面不能普遍得到有效的服务,从而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度。

(二)金融体系方面

1、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它与资金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

通常,资金的使用者比资金的提供者在企业经营状况方面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就有优势在事先的谈判、合同签定的过程中或事后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使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这样,中小企业的融资就显得特别困难。

2、量小利薄,缺乏规模效益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给中小企业贷款确实存在着形不成“规模效益”的问题。

因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要求的每笔贷款数额不大,但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如调查、评估、监督等都大致相同,结果银行的贷款单位经营成本及监督费用上升。

银行从节约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也不愿与中小企业打交道。

3.贷款的“路径依赖”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

国有银行长期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中小企业市场是个全新的市场,开拓这个市场,不但要冒风险,而且要创新各种管理制度。

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中,贷款片面地向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倾斜,加上过分严格地控制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为了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各商业银行基本都实行了事实上的“贷款风险终身责任制”,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职位工资奖金等挂钩,并追究终身责任。

但对于正面的激励和压力却相对不足,信贷人员既没有信贷投放的任务,也没有相应的奖励。

因此,无论信贷员还是基层行都不会有积极性去跑中小企业的贷款。

4、金融服务水平低

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资产数量少、质量差,信用等级低,资信较差,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都比较困难。

因此,导致了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强烈需求与银行的可贷资金之间难以有效结合。

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中存在着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的不利因素,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5、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机制

由于政府对金融机构向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缺乏相应的鼓励措施,导致金融机构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缺乏积极性。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贷方市场占主导地位。

假如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竞争,企业就能以自己的条件来选择金融机构。

按照经济学原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接受市场价格的人都可以得到贷款;

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金融机构不是提高利率,而是减少放贷,不管企业愿意付出多高代价,也不向你发放贷款,这就是所谓的“信贷配给”,从而导致符合信贷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受阻。

(三)企业自身方面

1、企业资信等级较低

企业资信状况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是企业能否获得贷款的前提条件。

一般地,中小企业由于其资产有限、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市场变化快、经营场所不固定、人员流动性大、法人代表变动频繁、知名度较小等特点的影响,信用等级较低,资信相对较差。

特别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改制时对银行债务处置不当,存在相当普遍的逃避债务倾向,造成银行对改造成银行对改制中的中小企业心存芥蒂,对中小企业的工作重点不是如何加大投放,而是如何防止企业逃避债务,防范金融风险,甚至出现了因企业改制转轨对资金需求量最大最迫切时,也正是银行放贷最谨慎、企业贷款最困难的反常现象。

2、担保责任难落实

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责任往往空缺,要落实抵押、担保责任非常困难。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组织关系简单,一般没有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具有责任关系的行业组织,也就不可能有上级部门或其他责任单位为其承担担保责任。

中小企业资产规模不大,固定资产更少,且机器设备大多陈旧落后、技术含量低、专业性强、变现率低。

一旦中小企业宣告破产,银行即使得到这些抵押担保物,也只能视为一堆废铁,银行债券无法保障。

3、企业竞争乏力

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业水平低,其占优势地位和主体地位的行业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各种经济效益指标也都与大企业有较大差距。

企业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数量、质量等经济指标上,同时也受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这些条件更是大大低于大企业。

从中小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和对社会责任考虑,银行都无法支持那些竞争乏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信贷投放的竞争中,就难得到银行的信任。

4、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一方面不能充分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目前社会独立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又缺位,因而难以快速准确地评估企业资产价值,使金融机构不能通过资产抵押形式向企业提供抵押贷款;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审核其财务来评价其资信,使银行对企业的信用放款难有较大的作为。

5、信用观念淡漠,管理人员素质较差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素质显得更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中大多数乡镇企业的领导者为初中、高中、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56.3%、35.1%和7.2%,除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者素质较高外,其余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这样,管理者中缺乏精通相关专业知识人员,则不能有效地管理企业。

使得有的企业逃债、废债、脱壳经营、悬空银行债权,造成信贷资产流失,严重损害了企业信誉形象,破坏了银企关系。

四、现阶段进一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任人唯亲,家族成员占据重要管理岗位,决策上独断专行。

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中小企业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不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导致银行和投资者不愿向其贷款和投资。

鉴于此,中小企业应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解除家族制对其发展的束缚,进行所有权结构调整,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

这样才能提高信用水平,增强融资能力。

(二)选择最佳融资机会

把握好商机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同样,企业融资过程中选择最佳的融资机会至关重要。

中小企业的最佳融资机会就是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

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

因此,中小企业要想把握住最佳融资机会,首先要对影响融资的所有因素做具体分析。

虽然企业本身会对融资活动产生影响,但与最佳融资机会这种企业外部客观环境相比较,企业本身对整个融资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么企业只有主动地去适应外部融资环境,对于商家来说,谁占有主动权,谁就是赢家。

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及时掌握银行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信息,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各种外部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寻求最佳融资时机。

(三)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

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向大银行贷款难的问题。

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极具亲和力,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可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成为市场化的担保机构。

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

其担保基金可由地方政府,受益的民营企业,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等多家出资。

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四)健全融资担保体系

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风险大,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受到严重制约。

我们应大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组织成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统一承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

2、让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法律化

国家应制定和出台有关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的法律法规,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实施细则,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有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得以完善,充分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3、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

(1)该项基金应具备以下特点:

它是一笔政府主导性的基金。

只能作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担保之用。

它是一笔公平性的基金;

加入基金的各利益主体均享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没有加入基金,但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也可以申请基金担保。

它是一笔非赢利性的资金,但可存入银行获得利息收入以及不超出规定的担保费收入。

(2)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下运作模式:

单个中小企业向担保基金提出贷款担保申请,由担保基金对该企业进行评估。

只有通过担保基金评估的中小企业才可获得担保贷款,而且贷款机构提供的每一笔担保贷款都需要经过担保基金的同意,其自身没有权力单方面扩展中小企业的担保贷款额。

(五)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1、政府可以考虑制定并实施中小企业特殊财税优惠政策。

国家应建立和规范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贷款利息优惠、直接拨款等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主要用于支持新建企业和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制造。

比如:

对于新办中小企业,可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而对于可能成长为大企业的中小企业或新办的高科技中小企业税收减免年限可适当长一些;

对不同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应提供不同的政策;

对下岗职工和社会失业人员自主创办小企业,国家应适当减免征收某些税种,并提供一定的小额优惠贷款,若在自主创办的小企业中还安排其他下岗人员的,那么还可按安排人员的多少,直接给予相应数量的资金补助;

进一步放宽创办中小企业的外部条件,降低注册资本金,简化开业登记手续;

对设备投资可减免所得税;

对采用特定新产品和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实行一定期限的减免税政策;

增加政府在中小企业的采购等。

2、继续清理各种形式繁杂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负担。

当前应继续以和车辆收费改革为突破口,加快费改税的进程,将必要的收费项目纳入税收轨道,把收费项目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清理税费的基础上,以法规形式明确投资者的权利与义务,让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就能清楚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税费有哪些,多少金额,以便经营成本,预测收益,及时准确地做出投资决策。

3、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财政补贴、贷款援助和政府采购。

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财政补贴,通过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制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给予专项补贴。

政府也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获得担保贷款、贴息贷款、政府优惠贷款等。

同时,应尽快制定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明确规定政府各部门应优先采购本国高技术产品,增加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合同中的份额,支持中小企业获得大型采购合同的分包合同,使政府采购成为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我国高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罗国勋:

《二十一世纪:

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第15页。

[2]张静,梅强: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经济探讨》2002第5期,第2页。

[3]韩永民:

《民营制造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管理研究》2005第11期,第3页。

[4]谢朝斌: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2001第3期,第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