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228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丽江古城与中国西部城镇化Word文件下载.docx

因为市场条件下的空间开发行为多数受经济利益所驱使,对开发强度与速度的追求往往使不同城镇的开发产生时代性的趋同现象,形成缺乏个性特色的城镇是观,尤其是在旧城的改造中,更易形成对历史文化、社区结构等的极大冲击与威胁。

(五)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与人情味空间消失的矛盾

城镇环境中已出现高速公路,立体交叉、如流的汽车、穿梭的人物流、高楼大厦仿佛在向人炫耀现代技术与经济实力……。

自然在淹没,城镇中人愈来愈沉在混凝土的包围之中,有人情味的空间愈来愈少;

公众参与设计构想不存在了,一切都由规划师、建筑师安排,缺乏人情味。

这样建造出来的环境恰恰是缺乏吸引力,常出现生硬、呆板,缺乏人性。

虽然也可能给人以刺激,但却潜伏着危机。

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挑战

从上述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来看,人们已开始省悟到城镇如何发展,如何持续,如何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等大问题。

过去,为了生存环境而建设,同时也带来了破坏,特别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些重要的国际性会议如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

1976年的“生态环境——人类社区会议”;

1978年召开的“人居环境大会”;

1990年的“世界建筑师关于关怀人口、住房及保护问题会议”;

1992年的环境发展大会(又称世界首脑会议),其主题是“保护与发展”,通过了“对世纪行动议程”;

1993年的“为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而设计”;

1995年在伊斯坦布尔发表了人居宣言,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方式,交通和住区发展方式,尊重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等等,均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认识现的核心内容,并开始普遍被接受。

城镇可持续发展必然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发展。

对于城镇建设来讲,这种系统的协调发展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爱护地球”报告指出:

人类应该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范围内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基于这一原则,城镇的发展需对以下方面予以关注:

尊重自然地形、地貌;

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人工自然环境。

这就要求城镇土地利用遵循因地制宜。

集约使用土地资源、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完善城镇生态功能等原则。

启示与发展

调查发现:

在传统城镇中人们总是精心对待生存环境。

传统社会文化中有各种习俗、信仰和礼仪,很多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设计和营造上更是重视自然和人文环境,并且具备整体设计的思想,如各地讲究的“风水”就十分典型。

当然,现代人与古代人由于生活态度、观念与方式的改变,其在塑造环境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其进化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景观和功能需求等都会有所改变。

但是人与客体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精神与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研究、总结传统城镇建设中人们对待环境的观念、态度和方法,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是非常必要的。

一、关于人居环境建设观念的启示

(-)以往的不足

继承与发展传统经验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继承与保存、发展它的信息,这种信息可启发我们更好地去解决环境与空间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去照搬它的外表形式和构件。

20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再度经历了所谓“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危机,同时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等的巨大进展,遂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更较以往有了深度和广度上的更大发展。

现在我国城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样存在着“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危机等问题。

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应用的城镇规划理论,源自于西方文化体系,以人与自然对立的人本

主义及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为基础,长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现实,在规划、建设中常忽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不从整体性出发,偏执于人力和机械力量,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征服启然”,以致使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危机更为严重。

而近年来高工业化、高科技的社会发展,又进一步导致了人际间感情的疏离等等。

在城镇建设上近几十年来常出现以下不足:

l.多从功能、近期经济利益出发,轻视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的追求。

如轻易改变地形、地貌,不注意社会和环境效益。

2.缺少第二层微结构分析,如微地形、微环境、小气候及生态、景观的探讨。

3.专业划分过细过密,分割有余而综合不足,致使为经验主义和长官意志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回顾、总结历史的传统经验,去伪存真,认真发掘和吸收其中的营养,加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应取的立场。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的滇西北高原上,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丽江古城处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江湾之中,以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为背景,以水为魂魄,以丰富独特的纳西族民族历史文化、地方文化为内涵,以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建筑及具有民族特点的民俗、节庆、舞蹈等为特色的纳西族历史城市,其独特的城市格局、曲折有致的古老街巷、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淌遍全城的潺潺流水及古桥、绿树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浪漫空间”,充满了“小桥、流水、纳西人家”的诗情画意。

旅游业对丽江古城的冲击

旅游业是当今最兴盛、最具发展潜力的新产业之一,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无烟工业”。

所谓“无烟”是说它没有污染。

旅游业真的没有污染吗?

与工业污染相比,旅游业的污染方式、程度不同,但其危害性也不小。

总之,旅游业并非只有好处,也有许多负面影响。

从丽江古城的情况看,旅游业对古城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一)、对古城公共设施的影响

近5年来,每年有上百万游人涌入古城,超过了古城承载力和环境容量。

使本来就陈旧老化的古城公共设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古民居、石板路、河道、桥梁、水系受到毁损和污染,特别是古城区垃圾量猛增、水污染加剧。

(二)、人口的置换、空间的污染

在现代化生活与商业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有些古城居民迁出了古城,把住房改为商店、饭馆、客栈,有的出租给外地人经营、居住,有的自己经营。

到2000年3月止,古城内有经营门店736家,其中本地人经营的占40%,外地人占60%。

商业活动及外地人口的增加,使真实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居住文化受到了一定影响。

如果未能及时控制,将导致古城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

(三)、精神污染

旅游的发展使古城的标志牌、广告牌增多,造成了视觉与听觉污染。

在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下,古城传统的优良习俗、道德规范、民族心理素质、乡规民约都受到一定的冲击。

(四)、无形文化面临冲击

在丽江古城有形的环境、街道、桥梁、水系、民居这些历史街区里承载着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无形文化,两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

丽江古城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幕幕活生生的居住生活场面。

但在旅游业的冲击下,古城文化传承者(居民)的行为开始变异,服饰、语言、节日、礼俗、宗教、口传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手工业等无形文化有待进一步弘扬。

城市是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它的生长过程既是复杂的,又是源俄的。

说它复杂,乃因为它是在社会、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说它源陇,是因为这些过程都发生在历史天际线后面,依依稀稀,使人一时难得看清它的真实面目。

但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给自己规定了这个论题,拟通过对城市生长过程的考察,去寻找城市生长的动力的源泉、转变的契机和结果,尽可能使我们在城市生长的规律面前,不是完全的瞎子。

从白沙到大研——寻觅对于古城定位的解释

木氏土司势力的崛起在白沙,而发展以至达到极盛的高峰则在大研。

公元1254年元在丽江立察罕章管民宫时,该察罕章管民官的首府在何地,未见有确实的记载。

周汝诚在《纳西族史料编年》中提到:

“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罢府(言罢军民总管府),于通安州,巨津州之间立宣抚司……”,具体地点是半空和素(即今名鼓镇)。

《元史·

地理志》说:

“通安州治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依三残,准细蛮所居,其后陈些蛮夺而有之。

”这是白沙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也是木氏以白沙为统治中心的最早记载。

在现在白沙古镇的中心,可见一个窄长的商业、文化广场,有渠沿广场一倒流过。

自中心广场往东,为一殿宇群当地人称“木都”,至今保存完是为这里曾为木氏土司统治中。

动史见证。

现在的问题是,从明初开始,木司为何要放弃这个西傍芝山,南泉,且辛苦经营了多年的老窝,东迁大研去发展呢?

寻觅对于这题的解释,便是本章所要做的。

涉及城市定位方面的理论。

目前,国外获得普遍承认的城市理论,有由经济因素出发的,也非经济因素出发的。

详见下表:

我国古代,创造过极其丰富的城验。

远在秦代便已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定位理论框架,以后续得到丰富,其要义如下:

情况下,它们互相关联,发挥着综合的作用。

当然,在特定的时候,有某一项居于主导的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这也是符合逻辑的。

那么,是些什么理由,促使木氏土司要把他的中心从白沙转移到大研(即丽江)呢?

我们有如下几点理解。

从白沙到大研是政治的需要

元代末期,木氏土司是通安州的知州、丽江宣抚司副使。

直接在他管辖下的地盘还很小,而且,从性质上来说,他还没有完全摆脱部落酋长的身份。

依靠着阿普三多神灵的庇护,在白沙,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当明军南下时,政治上向来十分敏感的木氏家族立即“率众先归”,并随军作战,战功卓著,被赐木姓和授子孙世袭士官知府。

统领的地盘,由原通安一个州,扩大到通安、宝山、兰州、巨津、临西等五个州县;

拥有的头衔由原来的知州,提升到知府。

既是世袭上司,又是朝廷命官,这一政治地位的大变化,必然要促使他对巩固既得地位和争取未来更大发展作出种种相应的选择。

中心所在地的变与不变,当在选择的重要内容之歹u。

在我国古代的城市定位理论中,以“择中论”的影响最为深远,诸多文献均有记载,例如:

《吕氏春秋》: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管子》;

“天子中而处”2

《苟子》:

“王子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绸书》: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中上;

《逸周书》:

“作大邑,成周于中土”。

总括起来看“择中论”的主张,有经验性的一面,也有理念性的一面。

以上所列各项城市定位理论,不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应用时都不它们彼此孤立起来看待。

在很多囹2-3战神阿普三多图2-4国外城市定位理论表解(资料来源:

I美」KP施维廉《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张廷三洋。

载《国外城市化译文集》)囹2-5中国古代城市定位理论表解

在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城市居中,最著名的是茶马古道,①沿着茶马古既方便管理、控制,也方便集聚“服道向北行,近可以到“三塘”,即建务”。

在“天子至尊”的中国封建社塘(中甸)、巴塘、里塘;

远可以到会中,城市居中,还被认为是“礼”拉萨、加尔各答;

向南有两条路:

一制观念的外化。

就丽江的实情而言,条是过邱塘关,经鹤庆到大理;

另一聚居地被高山大江分割得零零碎碎,条是过几和关,经剑川到大理;

向东彼此隔绝严重,交通全靠步行和畜南是去永胜的路;

向东北则可达水力,居中立城合情合理。

而白沙,位于、四川。

大研这样便利的交通条在丽江坝子一隅,从全局衡量,难免件,是白沙所无法相比的。

显得过偏,哪及大研的适中。

借新建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依府治之机,木上司弃自沙而求大研,托于这样一个四方通微、区位优势明为尔后的发展,确实大得其利,这已显的地方,无论是要向内聚合力量,为历史所证实,无需赘言。

或向外发散力量,都是十分有利的。

从白沙到大研是有利于城建基础从白沙到大研是可以更好地发挥巩固的需要城市的“两个中心’的作用的需要

在以农业立国的古代,土地是否这里说的两个中心是指:

地区服肥烧和宽广,是城市是否能有坚实的务中心和货物中转中心。

生存发展基础的最重要条件。

所以,前面已经说过,大研很早就是滇。

在我国历史上,有“度地卜食,体国藏、川三省交界地区著名的集市了。

经野”之说。

例如借利主张“圣东巴经中就这样写着:

“美好的城镇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其在依古坝,这儿可买到好马,这儿可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买到好鞍”o。

……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这里说的“依古坝”就是指大人,以育六畜。

”又有《尉擦子》主研。

按“中心场”理论分析,作为中张:

“量土地肥饶而立邑建城,以城心集散地,它是一定地区内的“服务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栗”。

意思中心”,一定地区内也需要一个具有是,建城选址时要有“环境容量”的一定规模的地区服务中心。

这样的服概念。

白沙较大研,土地瘠薄浅狭,务中心要求处于地区的中心位置,且“环境容量”难与大研相比。

舍白沙交通方便,以利于及时提供方便、经求大研,符合“度地卜食,体国经济的服务。

白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野”的原则。

而大研则显示了它在这一方面的优越

从白沙到大研是可以更好地利用性。

交通要冲这个优势条件的需要这里所谓的“中转”,是指那些

《盐铁论》中这样写道:

‘“自京师为地区外服务的货物而言。

如茶叱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含盐、药材、山货、皮货、铜器等。

大都,无非街街五通,商贾之所凑,云南与西藏和四};

1间的茶马三市,远万物之所殖者。

”这段桑弘羊说的话,在唐代就开始了,“茶马古道”就是强调了方便的交通条件,对城市发展这样得名的。

该茶马古道与博南古的重要性。

道、步头古道、石门古道一样,对云

大研是滇川藏大三角交界地区的南地区的发展,对促进各地方、各民交通要冲,数条古道在此交汇:

其中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作出过重要

的贡献。

地当茶马古道要冲的大研,曾是内外货物运输所不可缺少的中转中心。

需要在这里中转的理由,只要说出一条就足够了,那就是茶马占道是马帮踩出来的大道,其地是高山峡谷,其路是艰险曲折,其气候和生活条件是异常恶劣,内地的人和马匹是决不敢轻易闯进去的。

于是只有在大研中转,以后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都是如此。

从白沙到大研是塑造木氏土司新形象的需要

城市从它起源的时候开始,就同象征和圣化的意义联系在一起f。

阿普三多是白沙的象征,水氏土司借助于这个象征的感召力量,实现了纳西民族的大统一。

话也可以这样说,白沙的木氏上司是以民族的领袖为标榜的。

明代以后,木氏土司在明朝廷的委任下,地位上升了,实际上已从民族的领袖转化为统治一方的世袭命宫了。

为此,需要重塑新的象征,藉以巩固他的命宫的地位。

在当时的云南,这个能为各少数民族接受的新的象征,不可能离开儒学“教化”的轨道。

于是“文笔峰”、“大研厢”的命名,正好是最名正言顺的选择。

“文笔”与“大研”,不过是原先“玉龙”、“白石”圣化的时代变异。

尔后,木氏土司在大研镇及其外围地区所进行的种种重塑新神性质的建设活动,可以证实这一点。

注释:

①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滇藏之间的运输

大动脉。

其主线是从云南的普洱出

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察隅。

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

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

尔、印度。

②东巴经《超度·

献冥马》载《纳西

东巴古籍译注

(二)》,云南民族出

版社,1987古城生长的历程——四方尚·

明代木氏土司府城·

清代流官府城

丽江古城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重要的阶段,即:

称为“巩本芝”的村落集市阶段;

明代木氏土司府城阶段;

清代流官府城阶段。

兹分别说明如下:

称为“巩本芝”的村落集市阶段

座落在玉山丽水之畔,“翡翠围屏碧玉盆”似的坝子中部的丽江古城——大研镇,其始建年代,似有不同看法。

笔者认为,当以明洪武年间的意见较为可靠。

此前,这里虽已形成

一定规模的聚落和集市,但按其性质来说,毕竟还只是村庄——城市前城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这个“城市前城市”,纳西语称“巩本芝”。

“巩”是仓库,“本”是村寨"芝"指集市。

“巩本芝"即是有仓库、有集市的村寨。

又叫“依古芝”,意为金沙江江湾中的集市。

这里沟渠密布,水草丰美,忽必烈远征大理路过时,曾在此地放马宿营,因而被称为“阿营畅”,其东北隅一带称为“阿营闹当”。

“阿营”指元军部队,“畅”是村寨,“闹当”是练枪习武的操场这个有聚落、有仓库、有集市,有良好的放马、宿营条件的“城市前城市”,以现在的四方街为中心,为尔后建立城市,奠下了重要基础。

据考察,历史上的云南集市,一般都经过“草皮街”的阶段。

所谓“草皮街”,即露天集市场地。

因其地理位以适中,周围村寨的居民定期到此进行货物交换,过午集散,场地上空空如野。

如果该“草皮街”的生意特别兴隆,渐渐地便会在“草皮街”上出现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商业建筑,包围在场地周围,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永久性的商业集市。

四方街,大约也经历过这样的发展阶段。

不过,远在清朝初年,四万街就已发展成基本具有像现在这样规模的集市中心了。

请看这样一段记载:

“丽江街市:

郡城西关外,有集市一所,宽五六亩,四面皆店铺。

每日已刻,男妇贸易者云集,薄暮始散。

因逼近象山,山水流撕入市,然后东注于溪湖。

市鹰之民,向以泥泞受困。

余思另辟一沟,使水从市外行,非不便,民惧于街市风水不利。

因偷于旁众铺,各就门面铺砌石街。

街进水之口筑一小水闸,晨则下闸阻水,不得入街。

暮则放启闸放水涤场使净。

伸入市者既免于泥泞,又免于尘埃。

而水仍由市流行,当无所碍。

各铺家所费无几,而便益无穷,城乡之民,无不感惠焉。

明代木氏土司府城阶段

纳西族的古代聚落

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在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时告诉我们,在城市出现之前先有村庄,在村庄出现之前先有非永久性聚落(例如生息繁衍地、墓地、圣地等形式)。

还告诉我们,在聚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中,不能忽视人类自身的动物性渊源和古代社会的社会性、宗教性两股动力。

这些观点,对我们认识纳西族的古代聚落有很大的启发。

一部纳西族的古代聚落发展史,大致可以分解为这样三个阶段,即:

@“居无定所、随畜迁徙”阶段;

@“负险而居、酋寨星列’的有邑聚阶段;

@走向古代城市化阶段。

由于纳西族聚居地的分散,各地纳西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又不平衡,因而上述聚落发展的三个阶段,只是说明一个总的趋向。

致于出现时间的先后、具体的内涵则因地而异。

城市化,是在本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一个词。

狭义地讲,它仅指近代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特别在亚洲,城市化主要是由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城市化一词变成了工业化一词的同义语。

这样,显而易见,狭义的城市化是指由工业化推动的近代城市化。

事实上,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很久很久,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已经一代一代地孕育出了为数众多的城市,如果要来研究这一过程的话,当然也有城市化的问题,这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代城市化。

这个古代城市化,与由工业化推动的近代城市化,从性质上来比较,无疑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都同样是城市化。

这就是说,与狭义城市化相对应的广义城市化,应该包括近代城市化和古代城市化在内。

古代城市化,有哪些可以作为标志的条件呢?

根据我国古代的情况看,这些条件可以是:

1.系县(州)级及其以上的政权机构的驻地;

或有集中的手工业。

商业、交通运输业;

非农业人口的比重较大;

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比重

增大等。

2.城市的功能要素增加。

衙门。

学宫、书院、供奉非本地熟悉的神抵的庙宇等的兴建;

有密度较高的住宅区和天天营业的商业区;

交通量增加等。

3.农村的功能要素减退。

农田。

农户减少,兼业农户增加,农户发生分化等。

从这三个条件不难看出,古代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功能要素不断增加,农村功能要素不断减退的过程。

依此,可以同时说明另一个问题,即中国古代的城市化,往往是先有职能的城市化,再有景观的城市化。

丽江古城的城市化,提供了这样的具体例证。

城与村、村与城连环套结的多核结晶方式是丽江古城生长的基本方式

前面已经说过,明代以前已经形成的、有集市的村落群,是丽江古城最初的生长点。

从明代起,木氏士司府城从南面介入,出现第一次的城。

村关连——“城”贴靠“村”发展。

以后为满足城的需要,在城的毗邻地带,新出现了若干为城提供服务的小村落,于是出现第二次的城,村关连——“城”带动“村”发展。

这样的V耐落如造纸村(现积善巷,纳西话称森司彻),杀猪村(现崇仁村)。

现在,来看一看造纸村的村史。

据考证,约当明代天启年间,为满足丽江用纸的需要,水氏土司由鹤庆聘来以造纸为业的李光常师傅,在四方街东北侧开设造纸作坊。

最先造出的纸质量很差,只能用来擦洗用具。

经过不断改进,已可生产书写纸了。

随着纸的用途的扩大,刺激了市场的兴旺,到清初造纸作坊已从1个扩大到8个,造纸村的规模也从五户发展到39户,由此留下了造纸村的名称。

清初,流官府城又从东面介入丽江,并连带进来了文治、文明、文林、文华等一片村落,从而出现了第三次的城、村关连——“城”、“村”互动,共同发展。

情况就是这样,每一次介入的城的新要素,便成为古城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或者说一个结晶核在三个最重要的生长点一结晶核之间,填补着(结晶出)许多村落(小晶体群人据我们了解到的乌伯、乌托、乌姑、岔独窝、司素。

阿溢灿、激沙沙等村以就是这样的小晶体。

是村落丰富、充实了城市,也是城市带动、提高了村落,最后共同形成了古城的总体,以致再也无法再分出城与村的界线,这就是丽江的实际。

城市是市街化的村落,村落是社区化的城市,这是丽江古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