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2925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文档格式.doc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二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

”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

试想:

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

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

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

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

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

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三

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

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

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

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

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

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

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四

《请记住: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

“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

”、“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

”等等。

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

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

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

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

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

“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

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

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

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

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而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

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的讨厌等等。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

“老师,我一直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

”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但是,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老师自己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直表现优秀,而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

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

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五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

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

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

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

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

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

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

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

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

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

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6有用+1已投票

0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编辑锁定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教师——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使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

目录

1.1简介

2.2概况

3.3100条建议目录

简介编辑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

概况编辑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

《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

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

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那么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

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100条建议目录编辑

1、请记住: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8、关于获取知识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15、怎样检查练习本

16、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

17、教给学生观察

1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21、兴趣的秘密何在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24、淡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26、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27、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28、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31、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32、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34、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35、怎样培养记忆力

36、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37、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

38、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39、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

40、动手和智慧

41、智育的真谛

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44、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

45、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

46、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47、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49、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50、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56、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57、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58、“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59、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60、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6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62、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65、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

66、劳动和智力发展

67、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68、—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

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70、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

71、教学方法问题

72、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73、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74、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75、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77、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79、教育和自我教育

80、要保持“水源的清洁”

8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82、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83、“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84、我们的“家长学校”

85、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

86、致未来的教师

8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88、教师们的教育观点的一致

89、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90、我怎样写教育日记

91、我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

92、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

93、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94、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

95、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98、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99、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