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3325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11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录像课拍摄的经验交流优质PPT.pptx

对教师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应给予较强的布光,而对投影区给予较暗的布光或不布光。

最好使用聚光灯,而不要用散光灯,以避免影响投影区域的光线。

好的布光效果应该是每一局部的照度尽可能均匀一致。

不要有光照过强或过弱的部分,也就避免了图像中有过曝光或曝光不足的缺陷,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过强过多的阴影出现。

拍摄环境,一部好的课堂实录片,仅用单机拍摄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我们提倡拍摄课堂实录片中采用多机位。

只有一台摄像机的学校可与附近的学校建立协作关系,同心协力把课堂实录片拍好。

在此把常用的双机拍摄时的机位的设置与分工说明一下:

双机位拍摄时各机位的分工:

号摄像机负责拍学生听课、做实验、练习、记笔记等,注意抓拍好学生的动态及反映。

号摄像机负责拍摄课堂教学的全景,教师的中景或近景、板书、投影、电视及计算机屏幕及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

在用自然光拍摄时,摄像机的色温选择器应设在日光档,机位的设置是由来光方向决定的。

号机位应设置在来光方向一侧,才能保证摄像机顺光拍摄学生动态及反映。

假如号机位设置在教室门一侧,就会造成逆光拍摄,背景窗户光照过强,学生脸部面向摄像机一侧光照不足,在画面上显现出一片黑脸,难以看清学生的动态。

在用灯光进行拍摄时,摄像机的色温选择器应设在灯光档。

号摄像机的机位设在教室窗户或门的一侧均可,同时应选择遮光效果很好的窗帘遮挡照射进来的日光,以免造成混光,使色彩还原失真。

在选定号机位时,还应注意让比较美观整洁的一面墙壁面向自己,让不太美观的一面处于自己的后侧。

机位设置,上图的窗户1、2、3应该遮挡起来,如果有遮光帘最好,没有窗户更好,这样摄像时就不会逆光了。

窗户4、5、6不能让阳光直射进来照到老师和学生。

另外,所有的学生课桌椅要尽量向窗户1、2、3方向移动,给摄像机留出一定的空间来,上图中的灰颜色部分(两台摄像机不能互相“看见”对方,否则就是“穿帮”了)。

机位的选择,摄像机与切换台及录制系统的连接在没有特技切换台时,只能由摄像机各自装带拍摄,这样的拍摄方法淡化了各机位之间的配合意识,同时也加重了后期编辑工作的难度。

如果有特技切换台,就可以进行现场同期编辑,这样拍摄简便、快捷,可以减轻后期编辑的工作量,但整个系统的连接稍显复杂。

拍摄中多机位的协同配合要拍好课堂实录片,各机位既要严格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又要时刻注意相互间的协同配合。

具体要求如下:

、各机位严格按照分工拍摄规定范围内的镜头,职责规定以外的镜头不要拍摄。

否则,多机位抢拍景别相似的同一镜头,造成多机中只有一台摄像机的镜头能用。

结果是在这一片段内的多机拍摄变成单机拍摄。

、拍摄中,若使用切换台,各机位摄像员要时刻关注导播,如正在选用本机的镜头时,需要保持平稳,此时切不可晃动或变换画面。

如导播已选用其他机位的镜头,此时可根据教学需要,迅速改变本机画面和景别,待焦距调实后尽快稳定下来,供编导选用。

在变换镜头画面和景别时,应遵循敏捷、准确的原则。

否则就会造成构图欠佳、图像不清晰或漏拍镜头。

、在课堂上做练习或做实验时,号机应在三角架下端安装脚轮,提高号机的机动性,保证随时能抓拍到理想的镜头。

选择拍摄课堂实录片的教室,应远离噪声源。

如有室外环境噪声,应关窗,挂窗帘,以减小噪声。

一部好的课堂实录片中的音频信号应圆润、宏亮、清晰,无交流声、不失真。

为达到这一要求,在拍摄课堂实录时最好采用调音台。

将麦克风的音频信号输入调音台,经调音台调试后,再将信号输入给录像机进行记录。

这样做虽然较为复杂一些,但它的优点是音质好。

在拍摄中还应注意教师与学生声音的大小比例要调整适当,随时监听音频信号的状况,防止电平过低或过高。

如没有调音台,可将麦克风的音频信号输入到特技切换台的麦克风输入插口。

这样,对音频信号只能做电平强弱的调整,而不能对音质调整补偿。

教师讲课时须配戴话筒,讲课声音清晰、洪亮。

话筒请夹在衣领处,尽量靠近嘴。

尽量不使用小蜜蜂。

教室布置要注意避免学生站起时桌、椅产生噪音,可能的话,可以对椅子腿进行处理。

避免外班学生在附近说话、嬉戏及铃声干扰。

课堂实录中对音频信号的处理,教学录像拍摄注意事项,对于服装方面的要求:

教师的服装要简洁、大方,颜色要比黑板浅一些,色彩不宜过于鲜艳,要和黑板的亮度拉出一些反差,但反差也不宜过大。

学生的服装也应该用低饱和度的浅色调。

服装能统一则更好。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化一些淡装,这样在电视上会显得更有神采。

教师服装干净整洁,尽量穿深色的衣服,不要穿白色的衣服,与白色墙壁形成反差。

不要穿细条纹,摄像机如果录细条纹的东西它自己就不会聚焦了。

服装忌穿黑白红,摄像机对黑白两色最难还原,在画面中缺乏质感和层次,往往成为一片白花花或黑糊糊。

在电视图象中,饱和度比较深的红颜色的边缘最易与其它颜色发生串扰,造成边缘轮廓不清。

因为摄像机的自动光圈是以画面上平均亮度值为基准的,如果授课教师着白装在黑板前走动,而且摄像机的景别为中近景时,引起光圈不停地调整,造成画面亮暗闪烁。

二、录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于学生方面的要求服装如果能统一最好,但这不是主要的,可统一可不统一。

练一练起立的时候不要让桌子和椅子发出那种刺耳的摩擦声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站好后再说话,为什么呢?

看一下录学生活动的那台摄像机,这位摄像老师如果反应慢一些的话,您这位学生的回答问题完毕后都坐下了他还没找到那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呢。

学生不要特意“关注”摄像机的镜头。

学生的如果对摄像机感兴趣的话,下课的时候就让学生熟悉一下摄像机,要是上课的时候总有学生向前或向后盯着镜头是非常糟糕的。

教师提问的学生最好处于中间位置,不宜过偏,以免不在拍摄范围之内,回答问题的学生打扮整齐,回答必须准确无误。

学生听课要坐直、坐正,保持教室安静,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清晰。

(二)、拍摄时讲课老师要注意:

1教师上课时注意教姿教态,不要大范围来回走动,并适当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提问),讲课过程中不要看镜头、低头看教案、手表(学生练习需要计时除外)。

不穿硬底的高跟鞋(走路时“咔咔响”的那种)、移动速度不可以过快。

始终用你的正面或3/4正面对着教室后面那台摄像机。

2教师讲课时须配戴话筒,讲课声音清晰、洪亮。

3学生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在40人左右为宜,学生集中在中间前排就坐,前排不应出现空位。

教师上课提问的问题应事先与学生沟通一下,并且安排被提问的学生坐在拍摄角度中间。

5为了便于剪辑,各章节之间讲授时注意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6为保证授课录像的真实性,授课过程是采用同期声录制,因此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

7、教师也要学会与摄像师合作。

适度的照顾摄像师,比如咱们老师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一定要看准学生,请学生回答,千万不要犹豫来犹豫去,让镜头无法及时准确的捕捉画面。

8、教师的对设备的操作要熟练,不要出现过多失误。

尽管有人会说,有后期制作可以完成,但后期制作过多,势必如给衣服打补丁一样,补丁多了,断头肯定就多,漏洞也就越多。

暂停不易过多。

9、时间把握要准。

不要超时,也不要时间不足。

最好标准时间超1-2分钟。

10、媒体使用要规范。

一堂好的课堂实录中会使用很多种媒体,各种媒体的使用有它的规范化要求。

媒体使用得不规范,会干扰课堂教学的气氛,破坏课堂教学的效果,严重者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11、课前准备细调整,授课教师在课前应熟悉各种设备的功能,应做到能够熟练操作。

授课教师与拍摄人员在课前应共同将所用设备安装调试好,做到课上使用时万无一失。

12、讲台、黑板整洁,教师不宜将包、茶杯等与授课内容无关的东西堆放在讲台上。

13、授课时板书有条理,书写字体较大。

如用PPT电子教案,在制作PPT时标题一定要用28号黑色字体,内容要用24号黑色字体,文字和背景对比明显,以保证能清晰拍摄,并使后排学生能清晰观看。

14、书写板书勿遮挡在课堂实录片的拍摄中,教师在书写板书的同时,从摄像机的画面上就应该能够看到板书内容,而不是在老师书写完毕后才能看到。

这就要求在书写板书时老师身体不可完全正对黑板,而是身体稍向左侧,把板书露出给摄像机镜头。

15、定好板书区域授课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一个片断的内容最好安排在一个长方形区域内,这个长方形的宽高比应为:

,也就是电视屏幕的比例。

如果做到这一点,在拍摄板书时就可以使必要的内容充满画面,而无关内容又不进入画面。

否则,一条定义从黑板左端直写到右端,构图时只能用全景才能拍全,此时画面中的文字与数字却小得难以辨认了。

16、溶液、试剂贴标签在录化学实验时,应将溶液、试剂瓶上贴好打印的名称标签,标签上要标明中文名称和元素符号,并且要字体大,颜色醒目(用原来的商品标签效果不好)。

这样,拍摄实验用的仪器设备时,在镜头上可以一目了然。

17、实验演示步骤清讲课老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做到步骤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操作准确。

在观察反应变化时,如果不再需要操作,授课教师应稍稍离开仪器,在镜头上看也就是让教师退出画面,使拍摄的主体更加突出。

(三)、摄像老师要注意:

运动镜头的速率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其它技巧,都应当匀速进行。

镜头的起、落幅应该缓慢,不能太快,中间必须是匀速的。

特殊效果要求除外。

如果不出现错误,尽量不要中途打断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样容易破坏教学节奏。

一但发现教学或拍摄中出现错误,应立即要求停止拍摄。

教师机位:

将一节课的内容完整地摄录下来。

开头和结尾处的镜头以大全景为主,中间以中景镜头为主,拍摄教师讲解、板书、操作计算机的镜头,尽可能地拍好教师的近景和板书内容,其间为了丰富课堂的形式,可以穿插一些中景和全景转换的移动镜头。

教室的全景通常在课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教学节奏相对趋缓的时候偶尔一用。

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和板书更加突出、醒目。

学生机位:

要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镜头为主,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

主拍摄学生听课、回答问题(快摇)、记笔记等内容,因此可以中景为主,穿插一些近景、特写,通过左右摇的镜头(慢摇)来反映全班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

注意时刻关注讲课老师的眼睛为什么呢?

一般老师在提问学生前几秒钟时都会看向那位学生所在的位置,摄像老师要把摄像机提前转向讲课老师所看的方向,因为那里将站起来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不然的话会录不到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室前侧方的摄像机则以拍学生群体的中景为主,当有某个学生站起回答问题或做动作时,则应该迅速推至讲话学生的中、近景。

当学生做实验时,前后摄像机都应多拍学生实验的中、近景至特写。

镜头多给热点人物,偶尔穿插非热点人物的反映镜头,以使主题突出,又不失全面。

3号机位:

计算机或投影内容的记录。

直接将摄像机对准屏幕,全程拍摄即可;

如有条件,可用VGA转换器,将VGA信号转成AV信号,并用DV将其记录下来,在拍摄网络课时尤为重要。

各摄像机的拍摄内容要分工明确,拍摄景别要相互协调。

景别的选择。

全景:

课堂的全貌。

主要用于课堂的环境、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态等,强调的是课堂的氛围、情景,揭示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

此景别在课堂录像的开头、结尾及中间环节都会用到。

中景:

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一个场面局部的画面。

中景与全景相比,表现的范围缩小了,进一步接近了被摄主体;

画面中展示的除了被摄主体外,还有与主体有关的周围环境,此时环境和背景因素起着辅助、陪衬或烘托的作用,并与主体一起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中景主要是用来揭示主体人物的情绪、身份以及动作目的。

如用中景拍摄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情景,不但可以表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同时还可显示邻座学生的反应(如表情、动作等)。

近景:

是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它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内容也更趋单一。

它主要是用来表现含人物面部表情的动作和变化等,可给人以交流感。

如学生回答问题、朗读、做作业、做实验;

老师讲课、写板书、做演示实验等。

这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

特写:

是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对事物细小部位的放大,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加深记忆。

如板书内容、实验现象、师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等。

实验课、音乐课应用的较多。

镜头的运用摄像机常用的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恰当地运用镜头,才能达到好的拍摄效果。

摇镜头:

所谓摇镜头,就是摄像机位置不动,借助于三脚架上的云台,按某一方向水平或垂直转动摄像机所拍摄到的镜头。

其画面效果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绕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其目的就是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使画面更加开阔,给人完整的印象。

如为了强调课堂上学生活动或反映整个课堂气氛,就可用这种拍摄方式拍摄全景来完成。

当然,在用该方式拍摄时应注意画面起幅和落幅时的停顿(一般为35秒)和画面内地平线的水平,同时还应控制好使用的次数与转动的方向,摇镜头过于频繁地使用或来回摇动都容易使观众感到不适。

推镜头:

所谓推镜头,就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逐渐向被摄主体接近的一种拍摄方法,其目的就是“引导”甚至“强迫”观众对被摄体的注意,有突出主体、强调局部的作用。

如用于引导观察板书、挂图、投影、人物表情或动作以及实验现象等。

由于推镜头是通过画面的运动来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或教学环节的注意,因此,其应有明确的表现意义,那种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为了表现摄制技法而推的镜头应该避免。

拉镜头:

与推镜头相反,拉镜头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由小到大、由近变远的一种拍摄方法。

它强调的是主体与整体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如起幅是学生专注的眼神,然后再慢慢拉开,落幅是这个学生在专心做实验的近景;

又如起幅是老师,慢慢拉开到老师与学生在交谈,最后落幅是课堂内学生激烈讨论的全景等。

拉镜头在一个镜头由小景别向大景别连续的变化中保持了表现空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画面表现上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跟镜头:

跟镜头就是摄像机镜头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老师或学生等),并且要求这个被摄对象在画框中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以利于展示运动主体的神情变化和姿态变化,如拍摄老师在课堂上巡视、学生表演节目等。

拍摄时要注意把握好焦距的调整(自动档除外),以免图像模糊不清。

移镜头(移动拍摄):

移动拍摄是将摄像机架在可移动物体(如装有滑轮的三脚架)上并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考虑到画面的稳定性,在课堂实录中一般不太使用这类镜头,只有当被摄体被前景挡住无法正常取景时才使用。

组合拍摄:

组合拍摄是指在一个镜头中有机结合推、拉、摇、移、跟等几种不同摄像方式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也叫综合运动镜头。

如在拍摄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时,可先用全景表现课堂中热烈的讨论气氛,然后随着老师走动可使用跟镜头跟上,当老师走近某一组学生时,再用推镜头推至中景表现出老师和学生讨论的情景。

对拍摄中不理想镜头的补拍与更换在拍摄课堂实录中,教师、学生、板书、实验仪器在布光时,必须给予足够的照明才能拍摄。

而投影幕、电视屏幕在没有外加灯光时,才能还原出清晰的图象。

看来,在用光问题上两种情况是相互矛盾的。

有人曾经尝试过每逢用投影和电视时就用关灯的方法拍摄,我认为此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原因有以下二点:

、时而关灯、时而开灯,增加了与课堂教学无关的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课堂教学。

、在使用投影、电视时,关灯虽然图象清晰了,但拍摄学生反映镜头,或学生做老师在投影幕上出的练习题时,却因光线太暗而无法拍摄。

以上方法的弊病是顾此失彼。

我们主张在老师上课时,应连续不断地拍摄下来,然后再降低照度在原带上使用插入图像的方法补拍,也就是将原来不太清晰的图像换掉。

此种方法既保留了原来课上的同期声,又在原处换上清晰的画面,还不干扰课堂教学。

在拍摄课堂实录中,因各机位摄像员的反应速度和教学意识的不同,发生构图不正确、画面选用不合理、漏拍等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什么是漏拍呢?

简单地说就是作为观看课堂实录片的人,因教学要求需要看到,也想看到,在实录片中却没有看到的就是漏拍。

这主要是由于摄像员所拍的镜头不到位和导播切换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的。

漏拍不仅仅指画面没有拍到,按教学要求需要拍特写却拍成全景,我们同样认为是漏拍。

所以摄制人员必须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多向授课教师请教该学科的知识,才能拍出一部较好的课堂实录片,使我们的完成片中少一些遗憾。

三、后期编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于超过规定时间长度的课堂实录片必须在编辑时减至规定时间,因为在规定时间内若完不成教学任务就是一堂失败的课。

在后期编辑时应与任课教师协商将繁琐、拖沓的内容精减,使整片达到规定长度。

在编时虽然剪去某些片段,还应注意使编辑的录像带内容顺畅,避免跳跃。

、课堂实录片风格应该是朴实无华的。

因此,在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处理双机镜头的转换时,切不可用特技切换台上令人眼花潦乱的特技方式为课堂实录片添彩,这样做会违背科学性与教育性原则,造成弄巧成拙。

、参与后期编辑的编导,应在课前就主动与授课教师共同策划,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认真研究,确定拍摄的最佳方案,把自己放在主人公的地位。

、一部课堂实录片,要想十全十美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努力做到少一些遗憾。

人们常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永不满足的追求,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指导我们拍摄工作的始终。

5、每一位编导及摄制人员要努力熟悉教育教学的规律,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

使我们拍摄的课堂实录片处于教学改革的前沿,具有高度的教育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做出贡献。

课堂实录片的后期编辑在课堂实录片素材拍摄完成后,由于存在补拍镜头,还有些课超过规定时间的长度,需要加片头、片尾字幕等,这都需要后期编辑。

什么是符合要求的教学录像带,国家教委发布的电视教材编制要求与技术质量试行标准的通知中规定必要的内容及时间。

、在录像带开始端录制60”彩条;

、录制10”黑底;

、片头30”以下;

、教学内容;

、片尾20”以下;

、录制10-40”彩条。

片长是指片头、教学内容、片尾三部分时间长度的总和。

对字幕的要求:

每个画面汉字不得超过行,每行不得超过12个字。

西文不超过10行,每行不超过24个字符。

另外,每幅字幕停留的时间要适当,应让看片人能以中速或较慢的速度浏览一遍,避免还未看清就变换画面,给观看者必要的消化与理解的时间。

后期编辑时对片头、片尾的要求:

、片头至少有四个要素要展示清楚:

(1)教材出处;

(2)课题;

(3)讲课教师姓名;

(4)教师所在学校。

有些时候还要注明教师的职称。

、片尾要标明摄制单位及完成时间。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