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3638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22Word文档格式.docx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海岸

海浪的侵蚀作用

2.两种思路分析外力作用

3.三条沉积规律

(1)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

下游坡降小,流速慢,沉积物颗粒细小。

(2)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3)在时间上,丰水期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

平水期因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018·

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 C

解析 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C对;

甲处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A错;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

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

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观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

二、地质构造的判断

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2~3题。

2.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B.石炭系

C.二叠系D.第四系

答案 2.A 3.A

解析 第2题,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

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

故选A。

第3题,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垂直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

三、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成因

(2019·

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4~6题。

4.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5.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

6.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B.沼泽化

C.土地沙化D.盐碱化

答案 4.B 5.C 6.C

解析 第4题,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源头位于大兴安岭,流经山前平原。

山麓地带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平原,故山前平原为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B正确。

A选项,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构造运动营造了该区域的整体构造地貌,而流水沉积则主要促成了山前平原的形成,故错误。

冰川作用多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地貌,故C错误。

D选项中的风力作用不能形成冲积平原,故错误。

第5题,洼地增多增大的时间处于河流断流期间,该地山前平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气候干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出现多年断流。

在风力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逐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

地面沉降通常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洼地是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而成,A错;

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侵蚀作用、冻融作用微弱,B错、D错。

第6题,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风力作用造成的,为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力侵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C正确;

A选项,断流期间,难以发生水土流失,故错误;

B选项,断流期间,不易造成沼泽化,故错误;

D选项,盐碱化主要是蒸发旺盛导致的,故错误。

(2017·

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7~8题。

7.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8.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主要受其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

贺兰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

故选C。

第8题,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

故选B。

四、内外力共同作用地貌

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

T0>

T2>

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9~11题。

9.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

10.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11.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答案 9.A 10.A 11.D

解析 第9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

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对;

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错。

第10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

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

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大。

第11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

12.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13.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D对;

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A错;

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B错;

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C错。

第13题,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A对;

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错;

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错。

内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貌

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

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

深度增加。

原因:

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

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

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 第

(1)题,该地河流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需要从河流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文字材料“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说明该河流所处地区地壳不断抬升导致下切侵蚀严重,河道加深。

再结合图推测河道两侧没有明显侵蚀,说明两岸岩石性质基本一致或者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2)题,结合图看出4~6月河水变深,说明河流水量变大,结合材料可知4~6月以融雪补给为主,水量变大,水位上升;

而融雪补给时期河流含沙量低,流速加快,下切侵蚀严重,河水变深。

第(3)题,结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坡面侵蚀强,故河流含沙量大,结合图可以看出8月径流量减少,流速降低后泥沙容易淤积。

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

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

下图示意“1988~2014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

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是(  )

A.1989年B.1991年

C.2000年D.2013年

2.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  )

A.流速增快B.输沙量增大

C.结冰期延长D.径流量变小

3.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B.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C.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

D.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

答案 1.B 2.D 3.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991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说明河流两岸均受侵蚀作用,河道变宽,故选B。

第2题,读图可知,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径流量变小,D对;

流速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作用为主,A、B错;

结冰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C错。

第3题,读图可知,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是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故选C。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

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地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

A.干旱地区冲积扇面积大

B.干旱地区河流落差小

C.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大

D.湿润地区流水作用强

5.干旱地区的聚落适宜布局在(  )

A.冲积扇扇缘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D.山谷中

答案 4.D 5.A

解析 第4题,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明显,主要原因是冲积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了河流出山口,而不会被流水搬运更远。

而湿润地区河流流量更大,流水搬运能力更强,所以湿润地区的冲积扇形态不显著。

第5题,根据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冲积扇扇缘的土壤颗粒小。

冲积扇的出山口(扇顶)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聚落多分布于此。

故选A。

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据此回答6~8题。

6.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

C.海水侵蚀作用强D.盐度低,水位高

7.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外坡受侵蚀B.高度降低

C.向外海推移D.体积增大

8.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是(  )

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

答案 6.C 7.A 8.B

解析 第6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泥沙为陆地径流流水侵蚀形成,外侧细泥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

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更近,且外侧为粗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水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错误;

海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正确;

河口受海水影响更明显,盐度上升,D错误。

第7题,从图中可读出,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A正确。

第8题,整治拦门沙能够增强航行安全。

一、选择题

1.(2019·

北京通州区模拟)2019年2月21日,法国巴黎举行了第四届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会议,全球14个地质公园获得2019年度世界地质公园候选资格,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地质公园成功入选。

图中(  )

A.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

B.彩色丘陵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C.因对流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多

D.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断层的位移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A错误;

据图可知,彩色丘陵区沉积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部位,B错误;

甘肃省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少,C错误;

据图可知,该地区的岩石主要是泥岩、砂岩、砾岩等,按成因均属于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主要以外力侵蚀作用为主,D正确。

湖北荆州期末)某科考队沿下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2~3题。

观测点海拔(米)

440

471

500

526

477

出露岩层

a

b

c

d

2.图中甲处是很好的(  )

A.储水构造B.储油构造

C.铁矿带D.储气构造

3.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

答案 2.A 3.C

解析 第2题,图中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而水会往低处流,因此会流到向斜的凹槽构造,槽部受挤压,岩层致密,不透水,所以说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A对;

油气主要在背斜,铁矿主要在向斜地下,但不一定会形成铁矿“带”,B、C、D错。

第3题,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岩层上拱,B、D错;

乙处为谷地,A错,故选C。

安徽马鞍山模拟)燕山山脉以南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山区、平原分异,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

下面左图为“燕山山前构造单元图”,右图为“Z地钻孔沉积物垂直剖面分布图”。

4.燕山缓慢隆升时期对甲河流的影响是(  )

A.流量减少B.汛期变长

C.流程变短D.泥沙增加

5.山前平原的主要形成过程是(  )

A.褶皱—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B.断裂—褶皱—隆升—流水侵蚀

C.断裂下陷—褶皱—流水堆积

D.褶皱—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6.Q1至Q4沉积层形成时期Z地河段水流速度最缓的为(  )

A.Q1B.Q2C.Q3D.Q4

答案 4.D 5.A 6.B

解析 第4题,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燕山成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加大,落差增大,水流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加强,冲积扇发育,泥沙含量增加,汛期和流程变化不大,D正确。

第5题,山前断裂带南北两侧均有褶皱,故先出现褶皱后有断裂,山前断裂为冲积扇发育的地点,故下陷后沉积,A正确。

第6题,水流速度越缓,沉积物颗粒越小,黏土颗粒最小,因此Q2水流速度最缓,B正确。

湖北沙市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处地层连续完整的自然黄土剖面。

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

某研究团队采集样本,检测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发现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

7.钠元素易淋溶迁移,检测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  )

A.盐渍化显著B.地表湿度大

C.植被发育差D.风力作用强

8.剖面地层分布反映古气候(  )

A.多次变化,干旱期长B.多次变化,湿润期长

C.相对稳定,寒冷干燥D.相对稳定,温暖湿润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根据题意可知,钠元素易淋溶迁移,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古土壤层形成时地表比较湿润,古土壤层中的钠元素淋溶迁移,B正确;

盐渍化显著,土层中的钠元素含量应该比较高,A错误;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发育差,水在地表就会快速汇集流走,钠元素不易被淋溶,土层中钠元素含量高,C错误;

风力作用强,水分蒸发快,钠元素会留在土层中,含量高,D错误。

第8题,据图文可知,剖面内有多个土层更替,表明古气候不稳定,C、D错误;

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并且黄土层较厚,说明气候干旱期较长,A正确,B错误。

唐山模拟)某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某热带植物园的生态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发现该地区有典型的地貌分布,且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的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土壤,而斑块土壤能够维持多样化植物生长(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  )

A.植物分布更连续B.地表形态趋平缓

C.土壤表层被切割D.径流流动遭阻隔

10.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排除水分B.连续输入养分

C.调节温度D.可增加碳来源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图中地表岩体起伏不平,土壤被岩体切割成斑块状,植物生长于土壤之上,分布较为分散,因岩层中有岩隙及通道,地下径流流动不受阻碍,故排除A、B、D,选C。

第10题,由材料知,出露岩石可向斑块土壤分配降水,A错误;

出露岩石向土壤分配的养分受降水影响,不具备连续性,B错误;

岩石对土壤温度调节较弱,C错误;

由材料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出露岩石为石灰岩,与降水发生反应形成可溶性物质融入土壤,可增加土壤中碳来源,D正确。

北京朝阳区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形成于断层发生之后

B.甲处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塑造

C.乙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D.自西向东地表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花岗岩发生了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甲处地表形态为山前冲积扇,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即外力作用塑造;

乙处的物质为花岗岩,是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

结合指向标可知,自西向东,河流流速逐渐减慢,地表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故选D。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和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

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

据此完成12~14题。

12.冰岛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13.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14.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

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

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答案 12.D 13.A 14.B

解析 第12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D对,A、B、C错。

第13题,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现在的气温较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欧洲现代海岸线向陆地推进,B、D错。

海水进入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中,海岸线更加曲折,A对,C错。

第14题,阿尔卑斯山上的角峰先是由于板块碰撞,岩层褶皱隆起抬升,形成山脉,然后受冰川侵蚀形成的,B对,A、C、D错。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

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

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6CO2+6H2O

C6H12O6+6O2

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CO2+CaCO3↓+H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