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236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

后来,对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又有了新的说法。

(见参考文献[2])目前对系列位置效应的研究中,提取过程在回忆时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Tulving(1974)认为记忆分为痕迹依赖型和线索依赖型两种。

Neath和Crowder(1990,1993a,1993b,1996)提出“区辨理论”,认为记忆痕迹之间的区辨率部分地决定该项目被提取的可能性,由于记忆痕迹随时间的增加而衰退,所以近因部分的区辨率最高,易于提取。

刘英茂认为主要线索依赖型的记忆是联想记忆,首因部分的项目由于有充足的时间建立联想联系二形成线索依赖型记忆,因此较易提取,且不受时间或分心任务的影响。

本实验以中国汉字为材料,考察汉字呈现时间、是否延缓回忆和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三个因素对自由回忆效果的影响。

根据前人实验[1],预期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得到四条系列位置曲线;

呈现时间的增长提高首因部分的回忆成绩,对近因和渐近线影响不大;

延缓回忆导致近因效应消失,对首因和渐近线影响不大。

上个世纪60年代,系列位置效应引起了心理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和理论关注,并成为当时心理学教科书的主要内容。

Atkinson和Shiffrin(1968)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提出形态模型(themodalmodel)解释系列位置效应,认为对系列前面几个项目复述次数较多,这些项目转化到长时记忆中,因此回忆的准确性较高,出现首因效应;

系列中间的项目,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复述时,就被后面的项目替换掉,因此这些项目无法从短时记忆转化到长时记忆;

系列最后几个项目虽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复述,而且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但是这些项目仍然保留在短时记忆中,因此对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较好,形成近因效应。

在当时也得到了大量实验支持,例如负近因实验。

本实验设计的目的在于验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规律。

并且,能够运用系列位置效应的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合理的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讲课内容的先后顺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即顺序学习一组材料,其中每一个项目学会的快慢以及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表现为:

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线部分。

它最早由Nipher(1878)报告,而且,系列位置效应可能是实验室研究的第一种记忆现象。

系列位置效应可以在不同方法的实验中,不同种系,不同年龄,实验室或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本次实验的目的,采用自由回忆的方法,通过对被试进行汉字的记忆重复再现的经典实验,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1.1解释术语:

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

如果以项目在呈现系列中的位置为横坐标,以回忆成绩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叫做系列位置曲线。

系列位置效应:

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在系列学习(Serial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

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系列位置效应的结果,以系列位置为x轴,回忆的百分率或绝对数量为y轴,则可形成一个U形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曲线(serialpositioncurve)。

首因效应: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里,是一种开头刺激或信息的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

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读一份足够长的名单,他更可能只记得开头,而忘记中部的大部分。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由于短期记忆在一个事件序列的开头时远没有在中段和末端时那么“繁忙”,与之相较,在开头就有更多的时间给短时记忆去处理信息,使其转换进入长时记忆,从而足以保存更长时间。

  与之相较的是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近因效应则是针对序列末端刺激或信息的。

总而言之,两者共同说明一个问题:

一系列的条目中,人们记忆效果最好的是位于开头的和位于末端的条目,即系列位置效应。

近因效应:

在心理学中是指末端刺激或信息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

如果在自由回忆实验中,信息呈现完毕后,回忆开始之前增加一个逆运算,则近因效应消失。

这成为双重记忆理论的铁证。

感觉记忆:

又称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能保存很少的信息,记忆容量为7±

2。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易是无限的,信息可以保存数十年之久。

双重记忆理论:

把记忆区分为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最早由威廉·

詹姆斯于1890年提出。

詹姆斯认为记忆由两个要素组成。

第一个要素是初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它包含那些尚未从意识中消失的材料;

第二个要素是二级记忆,它存储着当前虽然未被意识到的,但是存贮在大脑里的,随时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处理的信息。

这成为了双重记忆理论的基础,与此相对的是将记忆看成单一的现象的单一记忆说。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关系类似计算机中内存和硬盘的关系。

前者是大脑处理信息、暂存信息的场所;

而后者储存大量信息,但不能直接为大脑所处理,只有通过提取至短时记忆才能被意识到(即处理)。

  为证明双重记忆理论,最有力的证据是在自由回忆实验中获得的系列位置效应。

因为自由回忆中出现了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改变实验,在呈现一系列信息后,在回忆前增加逆运算,结果近因效应消失了。

因此,得出结论:

首位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为第一个出现的信息,其得到了足够的时间,使之进入长时记忆,因此回忆效果好;

而近因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为最后出现的信息,其尚停留在短时记忆中,因此效果好;

但加入逆运算后,短时记忆在记忆结束后处理数字运算,使先前自由回忆实验中尚停留其中的信息被抹去,因此回忆时末尾的信息效果不好。

  此外,实验还表明,快速或慢速呈现单词、呈现使用频率低或高的单词以及呈现有关联或无关联的单词,这些虽然对系列位置曲线的首位效应产生影响,但却对近因效应毫无影响,这也是双重记忆理论的有力证据。

2.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大理学院心理学系09级同学,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现象,其余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分别处于四种实验条件下(呈现1s立即回忆、呈现1s延缓回忆、呈现2s立即回忆、呈现2s延缓回忆)。

2.2仪器和材料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纸和笔

  实验分4种情况,即1秒立即回忆,2秒立即回忆,1秒延迟回忆,2秒延迟回忆。

1秒和2秒是指识记时每个汉字的呈现时间;

立即与延迟是指识记完一组后,是立即自由回忆还是进行一会儿倒减3分心干扰后再回忆,可选择其中一种。

 程序选用的刺激材料为100个汉字,每个汉字都使用黑色宋体书写,并呈现在一个2.8cm*2.8cm的方框中,从低频到高频均有,将这100个汉字按照笔划从少到多分成5组,每组20个,并按笔划从少到多的顺序依次向被试呈现这5组汉字,但每一个被试的每组汉字的呈现顺序由电脑随机选择,呈现的5组汉字具体情况如下:

土丰干广尺仁小计夫久本亢门无丸币分仑压午

前原尝省厘阅凯难即乘闻免般兼叙真请档崖倍

利辟项级间纺括套经该柜待纳架剪划仰栽帮临

渡沿栏排缓隶取耐规途康纲徒到抬挨擎偶描距

辑蔬储辗畅镶禁撩垫整盏禄铺毫群瑚舒搜裹幕

2.3实验设计

2.3实验设计

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

(1)汉字呈现时间:

1秒、2秒;

(2)回忆方式:

立即回忆、延迟回忆;

(3)汉字的位置。

因变量:

被试做自由回忆时,对20个不同位置的汉字的正确识记量。

控制变量:

汉字字体、大小、颜色,汉字呈现的时间,延迟回忆的时间,实验室的光线以及声音分贝的高低,被试的识字率和对拼音的熟练程度等。

实验设计

这是一个2×

20的混合设计。

自变量一是汉字的呈现时间,有1s和2s两个水平。

自变量二是回忆方式,也有两个水平:

一是立即自由回忆,二是先进行18s的倒减三分心干扰之后再回忆。

这是两个组间变量,根据这两个自变量,把随机被试分为1s立即回忆、1s延缓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缓回忆四组。

自变量三是汉字在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有位置1~20共二十个水平。

这是一个组内变量,每组被试所见到的汉字序列都有这20个位置。

因变量是,在五个序列中,对于每个位置的汉字,被试的正确回忆率。

实验中对被试的视力、汉字的词频、笔画数和呈现的大小规格等等都作了控制。

所有被试见到的刺激都是同样的五组,呈现顺序也相同。

2.4实验过程

2.4.1被试登入计算机中的Psykey软件中经典心理实验部分,并选择“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2.4.2被试阅读指导语,在理解指导语后开始实验。

实验指导语如下:

这是一个有关记忆的实验,在刺激系列呈现之前,屏幕会出现一个“请准备识记”的提示,提示之后,将连续呈现一系列汉字,呈现完毕,要求你按照屏幕的提示回忆刚刚呈现过的实验材料,回忆时可以不考虑呈现的先后顺序。

2.4.4屏幕中央出现输入窗口,共有20个空格,要求被试尽量多地回忆刚才见到的20个汉字,不必按原来的顺序,可以先写在纸上,然后输入到空格中。

输入完毕点击“确定”后再开始呈现下一个序列。

2.4.3.对于1秒和2秒立即回忆,汉字呈现完毕后立即进行自由回忆测验。

被试尽可能多的回忆刚才呈现过的单词。

同时屏幕上会出现20个方格,被试将回忆起得汉字输入到方格中,并且可以不按汉字呈现的顺序。

然后,按照指示进行下一小组的实验。

2.4.4.对于1秒和2秒延迟回忆,汉字呈现完毕后,屏幕中央随机出现一个数字,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在18秒内对所呈现数字作连续倒减3的运算,18秒结束后,再进行自由回忆测验。

2.4.5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屏幕下的纪录框内,输入完之后,按“Enter”键确认,然后再进行下一小组的测试,直到完成4种实验条件下的实验。

3.实验结果

经过计算不同实验条件下不同位置的汉字正确回忆个数如表1所示。

表1各个组不同位置的汉字平均回忆个数

位置

实验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秒立即

4.67

3.00

1.67

2.33

1.33

1.00

0.33

1秒延迟

2.67

2.00

0.67

2秒立即

4.00

3.67

4.33

3.33

2秒延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表1的数据分布,以识记量为纵坐标,以汉字所在的位置为横坐标,以汉字在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为横坐标,以每个位置汉字的平均正确回忆率为纵坐标,就各组的实验结果画出该组的系列位置曲线。

1秒立即回忆、1秒延迟回忆、2秒立即回忆以及2秒延迟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汇总的图1。

具体情况如下:

4.讨论

4.1四个组的结果都得到了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的主效应显著,表明在位于系列不同位置上的汉字,其正确回忆率有显著差异。

从四个图来看,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均得到了明显的系列位置曲线。

总的来说,系列开始几个位置(位置1~3)的正确回忆率较高,表现为首因效应。

系列中间的位置(丛位置3开始,到位置16或18为止),正确回忆率较低,表现为渐近线。

在1s立即回忆组和2s立即回忆组的系列位置曲线中,系列末尾几个位置(1s立即回忆组的位置19、20,和2s立即回忆组的位置15~20),正确回忆率也较高,表现为近因效应。

在1s延缓回忆组和2s延缓回忆组的系列位置曲线中,系列末尾几个位置(1s延缓回忆组的位置19、20,和2s延缓回忆组的位置15~20),其正确回忆率和渐近线部分的差不多,最高点也没有高于渐近线部分的最高点,表现为近因效应的减弱甚至消失。

可见,不同系列位置上的汉字,其记忆分别属于不同性质的记忆。

根据长/短时记忆说,系列开始部分的汉字由于最先呈现,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所以自由回忆成绩较好表现为首因效应。

而系列末尾部分的汉字由于最后呈现,尚处在短时记忆之中,如果立即回忆,正确率也会较高,表现为近因效应。

如果延缓一会儿才回忆,被试由于分心任务的干扰,无法通过复述把它们转化为长时记忆,正确率就比较低,表现为近因效应的减弱或消失。

根据前摄/倒摄抑制说,系列开始部分只受到后来呈现汉字的倒摄抑制,系列末尾部分只受到前面呈现汉字的前摄抑制,正确回忆率都较高,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系列中间部分同时受到前面和后面呈现的汉字的影响,既有前摄抑制,又有倒摄抑制,因此正确回忆率较低,表现为渐近线。

增加延缓时间后,分心任务的干扰对系列末尾的部分形成了后摄抑制,降低其正确回忆率,表现为近因效应的减弱或消失。

根据痕迹/线索依赖型记忆说,因为系列开始部分的汉字最先呈现,被试有较充足的时间为它们建立联想联系,属于线索依赖型记忆(联想型记忆),所以记忆效果较好,表现为首因效应。

而系列末尾部分的汉字最晚呈现,记忆痕迹消退得最少,又根据“区辨理论”,知觉的区辨率最高,因此容易提取,回忆效果也较好,表现为近因效应。

如果添加了延缓条件,记忆的痕迹在一段时间后消退了,区辨率也下降,又由于延缓期间的分心任务使被试无法为这些汉字建立联想联系而转化为线索依赖型记忆(联想型记忆),表现为近因效应的减弱或消失。

4.2呈现时间的增加未能明显提高正确回忆率

呈现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并且其与系列位置、是否延缓回忆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对于无论哪一部分的系列位置,呈现时间的增加都未能明显提高回忆的正确率。

从图3看来,在立即回忆的条件下,呈现时间的增加,提高了渐近线和近因部分的成绩,但0.05水平的t检验(双尾)不显著;

对首因部分来说,几乎没有影响(图3中位置1~3两条曲线几乎是重合的)。

从图4来看,在延缓回忆的条件下,0.05水平的t检验(双尾)显示1s和2s两条系列位置曲线在首因部分没有显著差异,而从图4中看出,两条曲线的渐近线和近因部分也是一致的。

呈现时间的变化对整条系列位置曲线的影响都不大。

推测,因为1s和2s都属于较长的呈现时间,对于首因部分的汉字,被试都有足够的时间把它们通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或建立联想联系,形成线索依赖型记忆(联想型记忆)。

所以,呈现时间的改变对这部分汉字的回忆效果反而影响不大了(它们的正确回忆率都已经比较高了)。

对于近因部分来说,在立即回忆条件下,呈现时间的延长使被试有更充足的时间复述或联想,把这部分的汉字变成长时记忆或线索依赖型记忆(联想型记忆),从而提高了正确回忆率。

而在延缓回忆条件下,图(4)中1s延缓回忆组和2s延缓回忆组的两条曲线都出现了近因效应的减弱或消失。

无论从长/短时记忆说,抑或痕迹/线索依赖型记忆说来看,由于延缓阶段的分心任务的干扰,使得被试既无法把处于近因部分的汉字通过复述或联想转入长时记忆或线索依赖型记忆(联想型记忆),又由于记忆痕迹消退,区辨率下降,因此即使延长了呈现时间,也几乎没有提高正确回忆率。

4.3回忆方式(是否延缓)对不同的系列位置有不同的影响

虽然回忆方式(是否延缓)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它和系列位置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

即,在某些系列位置上,回忆方式(是否延缓)影响了记忆效果。

图1和图2中,无论呈现时间为1s还是2s时,延缓回忆的曲线(虚线)近因部分的最高点也不高于渐近线部分的最高点。

0.05水平的独立样本t检验(双尾)也表明,1s立即回忆曲线在近因部分显著高于1s延缓回忆的,即延缓回忆时,近因效应消失了;

2s立即回忆曲线在近因部分高于2s延缓回忆的,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近因效应也减弱甚至接近消失了。

而图1和图2中,实线和虚线的首因和渐近线部分几乎没有差别,可见,回忆方式(是否延缓)对首因和渐近线没什么影响。

从长短时记忆的角度来说,近因部分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延缓阶段分心任务的干扰使得被试无法把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而短时记忆能保持的时间又不长。

所以近因效应减弱或消失了。

但是,按照前人的说法,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1分钟左右,而本实验安排的延缓时间只有18s,就是说,即使加上延缓时间,也没有超出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尤其对于最后几个位置来说)。

况且,根据短时记忆的说法,呈现时间2s的组,在遇到延缓条件时近因效应应该消失得更彻底(2s的时间比1s拖延得更长)。

而本实验的结果却没有显示这一点。

因此我更倾向于痕迹依赖性和线索依赖性的解释。

即,由于近因部分的记忆是属于依赖痕迹性的,因此延缓阶段的分心任务的干扰使记忆痕迹消退得更厉害,于是近因部分的正确回忆率不高。

而2s的呈现时间较长,被试有可能把渐近线和近因部分的汉字通过联想建立联想记忆,于是就转化为线索依赖性记忆,所以即使有分心任务的干扰,近因部分的回忆率也没有降低得太厉害(甚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而对于首因部分来说,被试有足够的时间为这部分的汉字建立联想关系,所以,首因部分属于线索依赖性的联想记忆,不容易受到延缓阶段分心任务的干扰。

综上,我们更倾向于用痕迹依赖性和线索依赖性的说法来解释结果,而对于渐近线部分,前摄作用和后摄作用的解释似乎更说得通些。

或许,我们不应该用单一一种理论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不同的理论在解释不同的现象时有各自的优势。

从图1中可知,位于系列不同位置上的汉字,其识记量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最前3个和最后3个汉字的识记量明显高于中间位置的,分别对应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从图1和图3中可以看出,在1秒立即回忆和2秒立即回忆中,被试普遍对前3个汉字和后3个汉字回忆最好,系列位置效应显著,表现为明显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在图2和图4中,1秒延迟和2秒延迟的近因效应表现得都不太明显,说明在延迟回忆中短时记忆遭受干扰,但是,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识记量都略高于1秒立即和2秒立即回忆。

图1、图2中,我们不难发现1秒立即比1秒延迟回忆系列位置效应更明显,汉字在系列位置上实记量的变化更大。

这种情况同样也与图3、图4的2秒立即和2秒延迟回忆的情况相符合。

从图5中也可看出1秒立即和2秒立即都存在明显的首因和近因效应,而1秒延迟和2秒延迟的近因效应几乎消失,而首因效应比较明显。

由图1可知,2秒系列位置曲线下降更缓慢,说明2秒的条件下有更多的汉字进入长时记忆。

两种记忆水平说(多重存储模型)则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作出的解释为:

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不是一个单一的曲线,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两种记忆。

即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而首因效应则来自于长时记忆。

由于在延迟时间中出现了分心任务,导致被试无法对系列的最后几个项目进行复述而使它们转到长时记忆中去,同时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以至于系列的最后几个项目由于分心任务的干扰而无法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使得在延迟回忆中,近因效应消失。

同时,由于系列的前几个项目在呈现的过程中已经通过复述转到了长时记忆中,因此回忆方式不影响近因效应。

根据干扰说的观点,即用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作用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该效应是由于系列开始的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作用,最后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作用,而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作用。

因而,中间的项目比两头的项目难学。

在延迟回忆中,最后几个项目既受到前面项目的前摄干扰,又受到后面分心任务的倒摄干扰,而在立即回忆中,最后几个项目只受到前面项目的前摄干扰,而没有倒摄干扰,因此回忆成绩好于延迟回忆。

同时对于系列前几个项目的干扰情况相同,因此回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实验的样本容量太小,每个被试所要做的实验材料太多,容易产生疲劳效应和不合作的心理,得出的统计学结论会有差异。

(2)实验没有对被试输入汉字的时间进行控制,被试回忆时间相差较大,会造成一定偏差。

(3)被试打字速度不同,打字慢的被试更容易遗忘短时记忆中的汉字,使近因效应不明显。

本实验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1)增加被试的数量,同时准许被试适当的休息以克服被试的疲劳效应。

(2)在输入汉字环节设置一个最长自由回忆时间。

(3)针对打字速度问题,每台电脑可外加一个手写板或者是给每个被试提供一张纸和一支笔。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