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4293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点评】本题考查对称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文中称谓的学习,注意区别和理解。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习俗有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

诗歌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些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名篇,也都出自“唐宋八大家”之手。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母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

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飞鸟集》《园丁集》等,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有误,《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他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4.下列是对我国相关传统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纪年)我国古代用干支或皇帝的年号纪年。

元丰六年(《记承天寺夜游》)、文帝之后六年(《周亚夫军细柳》)、晋太元中(《桃花源记》)所用纪年方法相同。

(称谓)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年龄)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岁。

(文体)词在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时期,又称“曲子词”,也叫“长短句”“诗余”等。

【解析】【分析】“家君”:

家父。

是谦辞。

“尊君”:

对对方父亲的尊称,是敬称。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这里说的“二十四史”指的是从《史记》到《清史》等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欧阳修,字水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我国古代,三十岁称“而立”,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

【解析】【分析】B.有误,《二十四史》指《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史书;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6.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春节、惊蛰、清明、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古代把“梅、兰、竹、菊”誉称为花中四君子,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

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中的人物,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左丘明是春秋时期人,《左传》是他根据鲁史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解析】【分析】A.春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要以书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7.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

【解析】【分析】B“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尊称;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8.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

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装在套子里的人》。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

“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

艾青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答案】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家君”属于谦称,“尊君”属于敬称。

D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水浒传》又称《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用了比喻的修辞。

“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不同)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左,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项表述错误,古人尚左,座位以左为尊。

【点评】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文学和文化常识、修辞、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答题时要根据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题目进行分析判断。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明清科举制度中,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每更约两小时。

谪,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中的“中原”是指整个黄河流域。

【解析】【分析】“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故B选项中的“一夜分为六更”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童年》中,外祖母、小茨冈、格里戈里等人,都曾经给予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常用“赋”“比”“兴”,句式上常用四言短句。

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

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

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都是精彩的传记作品。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用设喻阐述道理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传统对联张贴时,上下联分居右左,上联末尾字用平声,下联末尾字用仄声。

谦称多为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尊称多为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大兄、子、贤弟、先生”等。

【解析】【分析】C.错误,对联尾字为“仄起平落。

14.古代行为礼仪中,不全属于表示敬意的一组是( 

避讳 

避席 

顿首 

下拜 

拱手 

作揖 

拂塵尾 

轼车

【解析】【分析】D塵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不是表示敬意的。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内文章和注释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1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

《文山先生文集》《宋学士文集》《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分别是文天祥、宋濂、柳宗元和范仲淹的文集,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

科举制度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

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会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如江阴市因地处长江以南而得名;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东阳市因地处东阳江以北而得名。

【解析】【分析】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C项,“会元”改为“解元”。

故选C。

【点评】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16.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___。

B.年年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_____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答案】

(1)清明;

端午;

元宵;

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

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赏菊喝菊花酒。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填写传统节日的能力。

A句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诗句应为“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B句出自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句应为“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句出自元代的《折桂令·

元宵》,诗句应为“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

中秋元月》,诗句应为“忆对中秋丹桂丛。

月在杯中”。

据此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涉及的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1)清明;

中秋。

【点评】

(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

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

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

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

九月九)。

(2)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表现节日的诗句有很多,春节: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

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重阳节: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秋节: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7.2018年5月14日早上,3U8633航班在飞行中驾驶舱右座前挡风玻璃破裂脱落,机长冷静备降成都。

(1)

【观点论述】事故发生时,驾驶舱玻璃破碎,右座副驾驶面部划伤,腰部扭伤,机长刘传健沉着操控飞机,在恶劣的环境下,靠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备降。

“萨利机长”刘传健得到网友盛赞。

业内人士表示:

这是航空史上的一次奇迹。

对此,你怎么看?

说说你的看法。

(80字以内)

(2)

【故事链接】下图描绘了三国时期一位有责任感的名将在长坂坡救主的故事。

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故事简要叙述出来。

(60字以内)

(3)

【拟写对联】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

古有名将救主展勇敢负责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这一创举是勇于担当的表现。

其一,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机长仍沉着冷静,体现了其勇敢;

其二,这次备降挽救了多人的生命,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

因此,刘传健应受到社会的褒奖。

(2)长坂坡大战中,赵云在混乱中与甘、糜两位夫人和阿斗走散。

后来他找到糜夫人,糜夫人将阿斗托付于他。

赵云抱着阿斗冲出重围,成功救主。

(3)今存机长备降现沉稳冷静

(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

学生能否抓住文字中的关键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这类题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把握关键点的能力,难点是组织准确有序的语言再表达。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机长刘传健沉着操控飞机,在恶劣的环境下,靠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备降。

“萨利机长”刘传健得到网友盛赞原因:

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机长沉着冷静,勇敢担当,挽救了多人的生命,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根据对《三国演义》的阅读积累,判断出人物是赵云,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曹操前来报仇,慌乱中,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找到糜夫人母子。

糜夫人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

曹将杀来,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七进七出,曹操传令活捉赵云,赵云就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3)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

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古有名将救主展勇敢负责,根据刘传健的事迹,对出下联:

今存机长备降现沉稳冷静

(1)这一创举是勇于担当的表现。

(2)长坂坡大战中,赵云在混乱中与甘、糜两位夫人和阿斗走散。

(3)今存机长备降现沉稳冷静

【点评】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需结合材料提取主要内容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办法和建议,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意思是说古人从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体上选择一些名词用作度量衡的单位。

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寸”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

“十分也。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意思是说人手后退一寸的脉搏处叫寸口,故谓之“寸”。

“寸”的小篆字形为“

”,“

”是一只手,“-”是指事符号,来指示寸口的位置,中医把脉的时候就是按寸口这个地方。

至于“尺”字,《说文解字》里说,“十寸为尺。

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

”“尺”的小篆字形为“

”,像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像极了我们口语中所说的“拃”(读作zhā)这个动作,巧的是如果以一指宽为一寸,那么一拃正好是十个手指并拢的长度。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对“寸”和“尺”两字的解说有什么作用?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隆中对》说诸葛亮“身长八尺”,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一样吗?

请根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答案】

(1)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

(2)不一样。

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这两个时代一尺折合的厘米数不同,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所以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不一样。

(1)阅读材料一,由“例如”可知,“寸”和“尺”是作者举的例子,所以可以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入手分析,作用是:

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中的“近取诸身”,据此即可解答。

(2)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的表格中的数据,观察数据找出规律,可以发现,随着朝代的发展,一尺的实际长度越来越长。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文章,《隆中对》是《三国志》中的文章,因为战国和三国“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

⑴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

⑵不一样。

【点评】⑴考生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和中心。

联系上下文内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

⑵考生遇到文段中的图表时一定要进行分析,根据图表给与的提示进行比照,就能够发现问题,归纳结论。

19.小明的国庆假期过得丰富多彩。

10月1日观看了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10月2日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10月7日和爷爷登山庆祝重阳节。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在重阳节,除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外,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