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4393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

一、 

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

①商业资本:

商人资本,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

②产生。

条件:

生产力提高——〉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人

③职能:

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家:

W`—G` 

商业资本家:

G—W 

W—G`

④作用

积极作用:

A、产业资本集中精力生产;

B、节省流通时间;

C、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D、提高周转速度;

E、扩大销售市场或市场占有率。

消息作用:

A、产业资本家——虚假繁荣;

B、产、销脱节。

二、 

商业利润

(一) 

商业利润的实质和实现途径

1、G—W—G` 

转让剩余价值

2、实现的途径:

购销差价差额

3、商业利润量的规定性

生产价格=k+P+n

4、商业利润率=m/(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5、商业利润

三、 

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及其分类

1、含义:

生产性流通费用——使用价值——包装、运输、管理;

纯粹性流通费用——价值(广告、通讯、邮资、商业工人工资、会计、制费用)——〉加价

(二) 

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四、 

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

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

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家:

工商资本家(产业、商业)

借贷资本的产生:

①闲置的资本:

a、折旧费;

b、一部分流动资本P177;

c、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

②自有资本不足。

借贷资本的本质 

Pm

服务于职能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的资本。

G—G—W 

…P…W`…G`…G`

4、借贷利息和利息率:

A、借贷利息的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B、借贷利息的量

(二)利息和企业利润

1、资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利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①含义;

②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③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A、平均利润;

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P178;

C、传统习惯和法律。

信用制度和银行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和银行资本:

自有资本+借入资本(存款)

表现形态:

现金、有价证券(国库券、公债、票据、股票、债券)

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银行利润=贷息-存息-经营银行业务费用

银行利润的来源:

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

银行资本获取平均利润:

自有资本——〉平均利润;

借入资本——〉利息

第三节 

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及其基本形态

信用。

商业,商品买卖——延期付款——商业信用——实物

货币资本的借贷活动——银行信用——货币

商业信用:

发生在职能资本家之间,采取赊销方式。

局限性:

①资本数量的限制(规模、期限的约束)②商品价值流动方向的限制。

银行信用

①含义:

P180

②银行信用的优点:

A、扩大信用范围、规模;

B、借贷期限延长;

C、更灵活的借贷方式(信用)。

4、 

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

A、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

B、促进资本积聚和集中(闲资、游资—存款—大的巨额资本,促进大资本兼并小资本,加速股份公司出现);

C、节省流通费用(采用非现金的结算方式——资本周转速度加快。

);

D、信用工具

②消极作用:

A、虚假繁荣;

B、货币信用危机;

C、投机行为;

D、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第四节 

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份资本的形式

1、股份资本 

发行股份 

小资本集中或大资本

2、股份公司:

①建立在银行信用之上(发行股票,承销股票——证券公司);

②股份公司;

3、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4、股票和股息

①股票(书面凭证)P189

②特点:

不可偿还性;

风险性;

流通性(可以抵押、转让)。

③股息:

含义P190;

本质:

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

特征:

无价值,有价格,买卖的是资本的收益权。

股票价格:

A、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B、影响因素(股息、利息率、经济周期)

二、有价证券和虚拟资本

有价证券:

资本的双重性:

现实资本、虚拟资本

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

性质:

现实资本——职能资本(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

虚拟资本——财产资本 

所有权资本

量:

a、虚拟资本>现实资本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

土地所有者——地租;

农业资本家——平均利润;

农业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地租)。

体现的阶级关系不同。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剩余价值分割部分,相当于平均利润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

(一)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①定义:

根据土地的不同缴纳的地租P205-205。

租种较好土地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与土地等级相联系。

②形成的条件。

土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别:

A、土地肥沃程度;

B、地理位置;

C、追加资本。

③产生的原因:

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是有限的,等级确定了+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

2、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争夺。

(二)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

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源泉:

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4、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问题

①消失论(工资、利润扣除论);

②市场价格高于价值;

③垄断价格;

④国家补贴。

三、土地的价格(资本化的地租)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1、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

自由竞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①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③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④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垄断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必然性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

垄断:

(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垄断的必然性:

A、生产的高度集中会阻碍竞争;

B、避免供求矛盾引起的利润缩减;

C、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银行作用:

充当信用中介——自由竞争;

垄断——由于服务于工商企业——>

控制和监督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

垄断银行资本+工业资本

形成途径:

A、资本相互渗透(贷款、股票、投资、银行、投资创办);

B、人事结合。

垄断组织的形式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含义:

P268

2、垄断价格:

垄断高价——销售时规定价格;

垄断低价——购买时规定价格

3、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①以价值为基础;

②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

③来源:

剩余价值(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他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五、垄断和竞争

1、垄断并未消灭竞争P239:

①商品经济;

②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

③不可能出现“纯粹性”垄断。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A、垄断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企业)内部的竞争;

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竞争;

D、中小企业的自由竞争——小部分、局布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P239-240:

自由竞争 

垄断竞争

主体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少数垄断企业

目的 

获取超额利润、平均利润 

垄断利润、垄断高额利润

手段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暴力

竞争形式 

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品牌、服务广告)

范围 

国内 

扩到国际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 

有限 

激烈持久、破坏力大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的过程

②经历了三个阶段:

A、一战前后为形成期(应付战争);

B、二战后为稳定的发展期(对付经济危机);

C、50年代到现在广大地、高效发展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基本形式:

①一体化;

②内部结合(合资);

③外部结合(进行干预、调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双重性)

资本国家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的国际化和世界市场

(一)资本国家化和资本输出

①资本国际化:

资本运动由国内到国外(动因——追求剩余价值)

交通、通讯的发展

②三种形式:

商业、产业、借贷的国际化

2、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必然性:

国内无利可图、国际竞争;

可能性:

科技进步、生产进一步社会化,涉外银行的发展。

3、资本输出的后果:

A、截取高额利润;

B、经济剥削的工具.

输入国:

冲击了自然经济,代入科技技术和经验,解决就业,不利于经济独立;

输出国:

获得巨额利润,缓和国内矛盾有利于进一步扩张。

总之,引起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造成经济、技术停滞不前。

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

①资本输出规模扩大;

②私人对外投资比重增大;

③对外投资部门发生变化;

④流向发生变化。

(二)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

国际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2、二战后:

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

跨国公司出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三)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2、国际市场和世界市场价格

(四)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2、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趋势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社会主义部分

导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①社会主义名词的来源及含义

强调生产资料共有,分配领域要按劳分配,生产力要巨大发展,最终实行按需分配。

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含义及代表人物的思想:

1516年莫尔《乌托邦》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主要内容:

1948年,马、恩《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基本的制度特征:

P3-4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对私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曲折性、多样性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苏联兴亡的历史教训:

①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

②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缘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是具体模式的失败(苏联模式:

a、所有制;

b、计划经济体制;

c、经济增长模式;

政治原因)。

③多样性(私有化——证券——激进式(休克疗法));

中国——渐进式改革——价格改革,双轨制。

四、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产品的归属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马恩的基本设想;

2、列宁、斯大林的认识和总结;

3、我国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遵循基本原理;

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一系列的过渡阶段。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理论创新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质的规定及其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提出:

经典作家 

列宁

②定义:

P27;

③质的规定性:

A、社会性质;

B、发展程度。

P27-28

2、客观依据:

①生产力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较稳定,生产力较活跃,具有阶级性。

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特征P28;

③决定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因素:

A、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

B、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决定。

C、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不平衡性,差异性,多层次性。

D、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

3、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

理由:

①要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要满足人们不断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思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基本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范畴

1、归属论;

2、基础论:

斯大林;

3、总和轮:

于光远(所有——决定作用、占有、使用、支配);

4、回权论:

产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

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所有制结构

2、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特征: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3、这种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国情决定P35:

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

有利于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4、如何认识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

A、公有资产占绝对地位,(数量:

内涵扩大——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份;

从全国全行业分析。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国民经济主要命脉(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支柱产业、公共产品)。

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

B、由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现实需求决定。

……

③二者的关系:

统一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中,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及其实现形式。

P36

1、公有制的内涵: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认识:

量的伏势、质的提高,控制各种经济命脉。

②理由:

公有制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客观发展要求,是其它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坚持按劳分配)

3、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国家(全民)所有制。

含义:

实质上是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

全民是一个整体概念。

②集体所有制。

生产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生产力水平。

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A、城镇集体经济;

B、农村集体经济;

C、村级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

企业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②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

③共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A、生产力参差不齐;

B、资本的组织形式;

C、利益驱动;

D、随着Pm直接占有范围的不同而不同。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

经营方式:

A、国有国营(集体经营);

B、承包经营;

C、租赁经营。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A、所有者和劳动者联为一体;

B、小规模的生产经营;

C、小本、灵活、适用性强。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A、国民经济中新增经济增长点;

B、劳动产品劳务;

C、社会资本、国家财政收入;

D、就业;

E、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客观必然性:

A、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

B、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决定;

C、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原则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按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和劳动质量来分配——〉正确认识历史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劳动作为唯一尺度)——出现原因: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公有制;

C、劳动者的特点。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A、主体——企业和社会——〉所以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

B、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作为尺度;

C、他们不是采用劳动券,而必须按照……;

D、按劳分配是分配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劳动——劳动券——个人消费品

劳动——货币(工资)——个人消费品

二、确立按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

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生产要素:

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

①按经营效益分配:

经营性劳动收入、创新收入、风险收入、机会收入。

②按资分配:

A、个人存款收入;

B、股息、债息、红利;

C、租金;

D、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资产收入。

③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④按技术、信息、知识产权、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

(结合点:

劳动属于生产要素中的一种)

①共同标准:

不同生产要素贡献的不同

②劳动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地位较重要,应以按劳分配为主。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制度

认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的主要形式:

劳动收入、劳动力的价值收入、经营风险收入——即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剥削收入、非剥削收入)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一、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内涵

1、市场范畴 

狭义:

有形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从经济活动的空间上来讲的 

广义:

有形+无形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职业经理评价的市场)

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

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

从经济运行角度来看:

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来调节手段。

2、市场经济:

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商品经济

①资源: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配制。

定义:

P52;

最优合理——宏观:

全社会、每一种;

微观:

每一个行业、企业。

③经济机制:

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DIM”分析法

④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共同:

基础+价值规律

区别:

A、对应概念不同——商品经济包含在经济形态中,对应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B、生产力;

C、层次不同;

D、范围。

二、资源配置、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的含义:

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场)和社会资源(劳动力、制度、科技、信息、资本)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来分配资源。

配置资源的方式(指社会组织形式)

自然配置 

市场配置 

计划配置

基本经济条件 

①以生产者家庭(或部落)为基本生产单位;

②交换很少。

①资源归产权明显的自然人和法人;

②经济主体独立自主受法律保护。

①资源归国家所有;

②企业、个人归属国家。

决策机制 

①决策权掌握在家长、酋长、庄园主手里;

②依赖传统习惯、强制力 

①决策权掌握在经济主体手里;

②自主决策、分散决策。

①决策权集中在政府手里;

②依靠强制力,所有制、所掌握的信息。

信息机制 

封闭、缺乏 

①价格信号透明、公开;

②横向传递、无限传递、收集成本低。

①计划指标;

②纵向、组织成本大。

动力机制 

生存需要 

物质、货币 

精神激励、行政动员、道义劝说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体制)的比较

(一)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1、优点P56-58:

①以市场价格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

②自动调节资源配置的流向和流量,使产需衔接;

③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④优胜劣汰,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2、缺点:

①事后调节造成资源浪费

竞争 

②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公

③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垄断

市场失灵:

①短期行为出现,生产盲目,产品滞销;

②无法解决公共物品的分配;

③对“外部不经济”现象无能为力;

④引起竞争,竞争又引起垄断从而阻碍竞争,效率损失;

⑤收入不公平,引起社会矛盾。

外部不经济:

①对宏观经济平衡的无力;

②不能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及阻止“泡沫”的破灭。

(二)计划配置的优缺点

1、计划:

指令性计划(直接);

指导性计划(间接)。

2、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能够保证生产按比例发展,避免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

②能够迅速动员全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