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494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有益Word文件下载.docx

因此,他们内心最需要填满的,那就是爱。

因为唯有爱才会让他有安全感;

因为唯有爱,才能够使他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与他人发生了这样或者是那样的连接;

因为唯有爱,才能够让他对他人产生依赖、信任。

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就会带来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一些问题。

而有益的爱,站在父母的角度如何去评判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益的还是没有益的,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要行动,而不是口号。

爱要付出行动,而不是挂在嘴上,或者藏在心里。

不管你的内心是多么的爱你的孩子,不管你嘴上多么口口声声说爱你的孩子,但如果你没有行动的话,你这就不是真正有益的爱。

而行动无非就分两种:

(1)要陪伴

爱一个人是要花时间的,是要花时间去陪伴的,父母对孩子尤其如此。

尤其是孩子需要跟父母建立这种安全联结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以前我们有一个学员,说她一个姐妹的儿子读三年级,由于一直跟爸爸妈妈不在一起,尤其是跟妈妈是分开的,所以这个小朋友的表现给人感觉比较另类,他怎么另类呢?

他经常会给妈妈写一些类似这样的文字:

“妈咪,我爱着你,永远的爱着你,一直守护着你,直到永远,我死也要一直守护着你,爱是无限的,但生命有限,虽然生命有限,但我也会一直守护着你,爱是无限的,真爱更无限,假爱是有限的,虽然人都会死,但我也在天堂守护着你。

假若你先死,我也会在陆地上真正的陆地上守护着你。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我永远爱着你,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我爱着你,守护着你,直到永远。

一颗真心,不会一直的恨你。

也不会憎恨你一会儿,只会一直的爱着你,守护着你。

“妈咪,你什么时候才回来看我的短信啊?

我的心都碎了,我心里的花儿也枯谢了,我都想坐火车去找你了!

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陪着我一起快乐的拥抱。

我很希望你快点回来,一直陪我玩,我喜欢你,我觉得你是一个小天使,但是,我觉得,你快和我相会了!

我有好多好多话要说,但是说不完。

”等等类似的东西。

这看起来不像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写的,尤其不像是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子写的,这种感情的细腻以及伤感,都不是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所该有的。

并且这个三年级的小朋友还有一些特点,就是从不吃动物的肉,觉得恶心、可怜,平时也是属于那种善良很活泼的人,但很明显的感觉到他内心对妈妈的这种思念,对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渴望是多么多么的强烈!

其实像这种情况,一旦他没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并且能够把自己想要的这种陪伴说出来的话,问题倒不是太大。

我们一再强调情绪如果是被压下去的,就容易导致问题;

如果是被释放出来,即便在释放的时候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但至少它不会带来更大的杀伤力。

相反,如果父母经常没有陪伴孩子,因为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原因不能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没有感觉到被爱的话,那么他就会有一种愤怒。

因为他明显的感觉到,其他的小朋友都可以得到的,为什么偏偏自己就得不到?

得不到他就肯定有愤怒,这种愤怒分两种:

一种是对自己;

一种是对别人。

对自己的,通常就是对自我的贬低,认为自己不可爱,然后甚至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通过肉体上的痛苦来缓解心灵上的痛苦。

而如果愤怒对外的,通常就会用一些粗暴的语言,甚至粗暴的行为去对待跟他相处的人。

我们学员中有一位是老师,我觉得这位老师非常用心。

他发现他们班有几个特别爱打架的同学,经常惹事。

他把这几个同学的情况给我介绍了一下,于是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几个同学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缺爱。

我们先说B同学:

“他更容易愤怒打人,也经常时不时就对同学动手,当然最多的就是打班干部,也更喜欢打闹,最近碰到同学告他状的事情,他还会威胁同学:

“敢告状你就死定了……”如果老师批评他或者刚好体育课罚他踏步,他就会故意做出鬼脸,做踏步的慢动作等等来逗得全班哈哈大笑,我找他谈话,或者其他老师找他谈话,基本都不愿意开口说话,一声不吭听着你讲。

前几天他把同学偷偷带来的游戏卡拿走了(学校一般不允许拿),被其他两个同学发现就去抢。

结果那两个男同学合力把他按到地上强行抢走了,他很生气,就想跑到我那里告状,当时放学时间,我不在办公室,他没告成就走了。

我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教育他:

“你被别人打了的时候是不是很生气很不开心,老师明白你的感觉。

平时老师都禁止打同学欺负同学的行为,谁打了同学我都不会包庇,都会惩罚,这次我也会惩罚那两个做得不对的同学,但是老师希望你要明白,同学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你不喜欢别人打你,别人同样也不喜欢你这样对待他们。

所以有了这次体会,要反省自己打人的行为也要注意改变……”他也不说话,回去以后又吐同学口水了……。

B同学父母从小不在身边,上学时才接到身边,但也是靠老人家接送,平时上班忙得没时间管束和教导他。

现在已经快二年级了,还没有刷过牙,上次其他同学都反应他口气臭、全身臭的时候,我才问出来的事。

他还有过把尿尿故意尿到同学身上……

他故意做鬼脸,逗全班哈哈大笑,明显是寻求关注;

他打人的行为,是积压的愤怒。

种种的敌意或者对抗的行为,通常在我们看起来,这是由于老人没有对他进行很好的管教和管束,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老人的纵容会导致他这方面的行为会加剧。

但最根本的还是源于他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爱。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指所有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在身边的话,都会出状况,这个不一定。

大家永远要记住,在教育上面,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绝对的等式,也不会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同样一件事情,对不同孩子产生的影响会不同,同样是缺少陪伴,有些孩子可能什么问题都没有,也许老人处理的比较好,也许单亲家庭的一方处理的比较好,这种情况都是有的,并不必然如此。

但这种可能性会比较大。

所以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大家,因为我发现我们有些学员,经常会把我说的一些东西把它教条化。

我说不能够表扬孩子,表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会让孩子形成对别人的依赖。

那我们如果偶尔说一句,夸孩子“你真棒!

”是不是就有问题了呢?

显然不会有问题,孩子没那么脆弱,不会说一件小小的事情一下子能够把他影响的怎么样。

如果有那么厉害的话,那这个孩子教育起来就太容易了!

我只要把一些好听的话跟他说一次,他立马全部都变好了,那不挺好的吗?

孩子们不会那么脆弱,或者是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就会发生什么很大的变化。

除非这件事情是一种创伤性的经历,对于他会产生这种闪光灯式记忆,影响会比较大一点。

这算一个题外话,特意提醒一下大家。

(2)有效的陪伴。

父母在身边,并不意味着父母给孩子的这个陪伴,就是有效的。

有时候父母由于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原因,尽管孩子是在他身边,但是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好像在与不在差别不是太大。

举个例子,昨天有位学员跟我说:

“老师这么晚打扰了,抱歉。

六一这天接近尾声了,儿子也早早入睡了,我突然觉得很忧伤。

回想起一天跟孩子的相处,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做到接纳孩子。

半天的玩耍时间,我骂了孩子起码有6次以上,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也就是孩子想玩我手机,还有就是想玩什么要我陪的一些琐事,具体细节我却回忆不起来,只知道自己其实没必要这样骂孩子的。

我感觉自己没有表面那么爱孩子,做不到无条件发自内心去爱孩子,常常还用嫌弃的表情和语气对待儿子。

最近觉得他也退化了。

我甚至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童年缺爱,而自己现在不想让儿子有不快乐的童年,但是越想好好爱孩子越是事与愿违,真心很迷惑。

我还会觉得我现在带孩子到处玩,不是为了孩子,而是想弥补自己缺失的童年。

感觉小孩发育慢了,别人的眼光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自己也没法真心接纳孩子。

因为每次孩子有需求,我总是表面满足,心里却是另有想法。

比如小孩想去玩,我不想他去,他闹,我没办法只能带他去,但是在带他去时我会骂他,脸色也很不好。

正常的妈妈应该是很开心就带孩子去玩了。

我问她:

“孩子在小的时候,你是怎么对他的?

“更小的时候我也没管过他什么,他从出生就跟着我一起上班,那时候我们自己开的电器店,在公司有张小床,他在那睡,我工作,有时候忙起来,连饭也不准点给他吃。

在他2岁半前,我从未带他去玩过”

我:

“几乎就没人管他。

“是的,玩手机,电子产品,我很少和他交流,他从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

“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是的。

2岁半直接送去幼儿园,但是他哭闹,上了半个学期没上了,在上学期间被一个小孩把肩膀咬伤了,伤口很深。

这件事发生后,我送他回老家,然后自己悄悄走了。

“他没怎么哭?

“是的,不哭不闹。

他在老家一个月,我又接回到身边,接着换幼儿园,他去了二天不愿意去,我也没勉强又是跟着我上班。

“知道为什么不哭吗?

“不知道,我也很奇怪。

但是再次见到我,就特别黏我,去哪跟哪;

包括以后回老家,他去玩几分钟就要确认我在不在;

包括现在,他都非常黏我,就算他爸在家,什么事他都不愿意找爸爸,就算我在忙其他的,他也是要等我忙完。

脾气很硬,比如在吃东西,我说给我吃点,他不愿意,我要是碰了吃的,他立马丢掉,然后哭着说掉了,要我帮忙捡,这点特讨厌,什么都是这样,包括玩的。

显然,这样的陪伴,尽管孩子是在妈妈身边,但是妈妈几乎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电子产品。

后来到他两岁半的时候,把他送去幼儿园。

这里我说一句题外话,两岁半的孩子上幼儿园太早了!

对于不少的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会不适应或者是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

他也确实是这样,因为在幼儿园的时候,被小朋友咬伤胳膊,而且伤口很深。

眼看这个幼儿园是上不成了,于是就把孩子送回老家。

送回老家以后她就悄悄的自己走了,她担心当着孩子的面走,孩子会哭的厉害,这是常识。

但我听她这样跟我讲了以后,我问了一个比较大胆的问题,因为我的内心在揣测,她即便是堂堂正正的走,孩子也未必会哭的厉害。

所以我当时就问她:

“他当时没怎么哭是吗?

”她跟我说:

“是的,不哭也不闹。

”这就是一个疑问了,很显然父母跟孩子分开,尤其是妈妈从小到大一直是她带的,孩子应该是跟妈妈建立了一种依恋关系,妈妈如果突然离开的话,他绝对哭得昏天黑地,绝对会是几天都不能够从分离焦虑中很好的走出来。

但这个小朋友不哭不闹,这不是很奇怪吗?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通常小朋友身边的一个人的离开,假如他不哭不闹的话,那就说明他跟这个人的关系不是很紧密。

如果这个人离开他哭闹得很厉害的话,那么他对这个人的离开就非常的不舍,他对这个人的依恋就非常强。

而作为妈妈她悄悄的走了以后,她的儿子竟然不哭,那只能说明一点,妈妈在儿子心目中的这种依恋关系并不存在,相当于你走也好不走也好,对于他而言几乎是无所谓的。

可能大家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上幼儿园的时候会哭呢?

这一点不奇怪,因为幼儿园的生活他适应不了,他会害怕,他哪怕就是独自一个人呆在自己的床边,每天玩电子产品,尽管没有人陪着他,但是对于他而言至少还是安全的,至少还是不害怕的。

但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妈妈忙于自己的生意,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疏于照顾,跟孩子之间疏于沟通和交流,导致孩子跟她的依恋关系根本就没有建立,所以她的离开,才最终会导致孩子根本没什么太大的反应,但这一点非常可怕。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说一岁多的孩子,就应该要跟父母中的其中的一位建立依恋关系。

这种依恋关系的建立,对于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他是有安全感的,他知道自己是被保护的,自己是被爱的,是不用害怕的,他有安全感。

第二,他会建立对人的信任。

因为亲子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人际关系。

孩子建立对人的信任,就是从早期的依恋关系当中延伸出来的。

假如跟第一个人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的话,他就很难建立对他人的信任。

为什么这个小朋友到三岁的时候,才开始说简单的一两个词呢?

一方面是因为大人跟他的交流比较少,他在学语言的时期,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叫做语言的敏感期,由于没有人给他讲话,他就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由于早期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这对他日后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一些影响。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交往,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的信任的基础上。

假如他没有这种基本的信任,他跟人交往的这种安全感就没有了,这就会极容易导致孩子采取一些自我封闭的行为。

如果没有必要与人交往,那么语言的发展也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因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而交流是必须要与人发生联系。

如果你不愿意跟人发生联系,语言功能的衰退就是很正常的。

这就是导致这个小朋友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一些问题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这就告诉我们父母在陪着孩子的时候,如果你仅仅只是在他身边,而没有跟孩子有良好的互动,并没有陪孩子去玩他们感兴趣的玩具和游戏,仅仅是人在身边而已,那么这种陪伴是无效的。

唯有有效的陪伴,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爱。

这是第一个:

爱要行动,而不是口号,我们要陪伴,并且要做到有效的陪伴。

(二)就是爱要让对方感受到。

你以为你付出的是爱,但如果对方感受到的不是爱,甚至是恨的话,那么在对方看出来,你付出的就是恨。

不管你的出发点是多么的好,不管你的用心是多么的良苦,结果必须要由对方去判断,而不是你的自以为是。

你给的是什么,不是以你的判断为标准,而是以对方接受之后,他的感受为标准。

就像我前面所讲的,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从道理上讲,父母都应该以一种爱的行为来照顾自己的孩子,但显然我们很多的父母是没有做到的。

就像前面所说的这个妈妈,尽管她生意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有点疑惑:

一个孩子快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天天那么孤独的自己一个人待着,她难道就没有感到什么异常吗?

我相信任何一个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再忙,也应该要意识到自己这种做法会带来什么问题。

毕竟跟其他的小朋友相比,人家小朋友最晚一岁多就开始说话了,你都三岁了还不会讲话,这总归是有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而妈妈竟然没有意识到,竟然没有预感到这中间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其实也是源自于她自身的一种经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

她成长的原生家庭的环境也是一个缺爱的环境,尽管她的父母我相信也是爱她的,至少到现在她每一次回去的时候,她妈妈都会抱着她痛哭,但是,面对妈妈的拥抱,她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会有一种厌恶。

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她这样呢?

据说他们家是兄弟姐妹五个,她是老二,老大是个哥哥,下面是个弟弟,然后还有妹妹。

在农村重男轻女,哥哥是什么事都不用干的,能够得到父母万般宠爱。

她是老二,于是原本由哥哥做的那些事情全部都落到了她的身上。

因为在农村很多人的观念认为,女儿是别人家的,儿子才是自己家的,所以她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她妈妈生了一个小弟弟,她弟弟没有人照看,她就开始负责照看这个弟弟,然后还要煮全家七口人的饭菜,还要洗全家人的衣服,还要帮弟妹三个去洗澡,烧好全家人的洗澡水。

弟弟半夜的时候哭闹,她还要起床背着他到处去逛。

那个时候农村的夜晚静得非常可怕,作为一个读一年级的小朋友,就是六七岁的这样一个年龄段,深更半夜背着一个孩子在外面晃,肯定是很害怕的,但她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到后来弟弟满了周岁以后,她是牵着弟弟妹妹去上学。

我觉得她这个经历应该来说是比较悲惨的,弟弟妹妹只要一哭闹她就不能去上学。

所以她在学校里面坐的位置都是最靠后,最靠门口,随时要准备出来照顾弟弟妹妹,不能让弟弟妹妹在教室里面哭。

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经历,导致她根本就没有时间跟同龄的人去玩,她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照顾弟弟妹妹上,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即便是这样,妈妈对她还非常不好。

她到现在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的妈妈总是要打她?

而且那种打还不是一般的打,而是要往死里打,骂也骂得非常难听,就是什么不能听的话都会骂出来。

甚至会把她打到头出血,头出血了她妈妈还要说句风凉话:

“流血才好,再打重一点!

”这很显然她妈妈应该也是一个原生家庭很受伤的人。

在她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一次,她抱着自己的弟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她妈妈在后面追着她,她就抱着弟弟在前面跑,她妈妈一直追了三条巷子,这还不够,还在地上捡了个砖头从后面砸过去,一边追一边用砖头砸呀!

我怎么感觉这个妈妈上有点神经病一样?

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面,她显然是没办法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的。

父母的所作所为给我一个感觉,就是把她当个童工在使。

这是其一。

其二,妈妈对待她的那些方式,那种恶毒,是源自于内心的什么伤害,才会导致采取这么过激的行为,这一点我们先撇开不论。

单单对这个小女孩的影响而言,无疑是非常之大的。

在儿时的经历当中,她根本就没有感受到父母给予她的爱,这就极有可能会导致她后来为人父母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

现在我们就想象一下,小的时候她是那样去照顾弟弟妹妹,这种贫苦的经历使她有一种出人头地的想法,要拼命多赚钱,她也跟我说了,后来因为受不了家里面的这种刻薄,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开老家,到深圳去打工的这样一个经历。

当时算是比较悲惨的,也许就是这种经历,使她有一种很强烈的渴望要改变自己的现状。

而与此同时,她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爱,相反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她去承担,但至少对自己的儿子,她没要他承担别的东西,她只是让他一个人在那开开心心的玩而已,相比于儿时的她而言,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应该是已经非常幸福了。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虚幻的想法,才导致她看不到自身的这个问题。

我相信这个案例,如果说是给任何一个在座的妈妈看到的话,你们都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能够对孩子这样?

你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这恰恰就是源自于我们儿时的这种创伤性的经历,对我们当下所造成的影响。

我这样讲,并没有责备这个妈妈的意思,她也是一个受害者,包括她的妈妈也是受害者,她的儿子现在也是一个受害者。

伤害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而这个传递的链条,就是两个字:

缺爱。

就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孩子是没有感受到的。

如果一个女孩,从小没有感受到父母的这种爱的话,她将来长大以后,就不能有这种爱孩子的能力。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能给的必定是我们拥有的,我们没有的想给也给不了。

她没有被爱,所以她也给不了孩子足够的爱,她对孩子的这种莫名其妙的不耐烦,可能跟她儿时经常带弟弟所经历的种种的磨难有关,甚至有可能跟她对男性,不管是什么男的有一种排斥感。

哥哥比她大,按理说可以比她承担更多的担子,但就是因为他是个男的,他就啥也不用干,就因为我是个女的,所以我要带着后面三个弟弟妹妹,全部要我一个人管,这还不够,我还要煮饭,我还要洗衣服,我还要给他们烧洗澡水,帮他们洗澡,所有的事情。

这哪像是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

这根本就像一个成年的妈妈所做的事情。

这也会导致她对男的有一种排斥,最终一方面会导致她对儿子的忽视,另一方面会导致她对儿子的不接纳,最终也会导致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她的这个经历也会导致她对自我进行攻击,因为她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得到的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之所以遭到不公平待遇,其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个女的。

加上妈妈对她的那种粗暴,她更有理由认为自己不好。

而自我攻击极有可能会导致抑郁,情绪会低落。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人可以打垮我们,能够打垮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让我们不开心,唯一能够让我们不开心的只有我们自己。

脆弱也好抑郁也罢,从本质上都是自我攻击的结果。

而一个人之所以会自我攻击,原因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爱,他之所以认为自己不可爱,是因为他从小没有感觉到自己被爱,缺爱。

当然,如果没有感觉到爱、缺爱的情况下,愤怒的另外一个出口,就是去攻击别人。

还是以我们那位做老师的学员所举的例子来讲:

“A同学最近喜欢打班干部,比如在上室外课的时候,排队出去,没有按要求排,在跟别人讲话打闹,班干部去提醒他,他不乐意了就生气挥拳打班干部,捶打对方的胸部和腹部。

我知道以后批评他,他倒是会乖乖认错,当时我教了他一个办法,首先按要求做好自己,如果对班干部的管理有意见或者不服气,可以来找老师,老师调查清楚,一定不会偏袒班干部,他答应了。

“下午又有同学来报告说他用脏话骂人,而且在同学喝水的时候推同学的水瓶,导致该同学呛到并且撞疼牙齿。

还有每次上别的老师的课堂,经常离开座位找其他人说话,搞得每个老师都来我这里告他的状。

甚至跑到别的班,欺负别的班的同学……”

“昨天因为他经常动手打人,很多同学家长来投诉,我就请了家长过来(单亲爸爸),爸爸就不停地骂他:

“天天在家教你,来到学校好好呆着,自己不听课也不要影响他人,我也没要求你考多少分。

不行你就呆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养你到18岁,到时候你想干什么我都不管你……”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个小朋友平时在家里,母爱是没有的了,父亲干脆就是一个没长大的人,也不具备爱人的能力的人。

他也是一种严重缺爱的人,他走的是另外一种方向,不像我前面所说的那位妈妈,那是自我攻击。

他是走的另一个方向,就是转而去攻击他人。

这就是他之所以经常说脏话,经常惹是生非,经常去打人的一个最根本原因。

面对这样的一些孩子,不论是父母也好,老师也罢,我们要清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就是坏的,而是因为他们的经历是可怜的,别人能够拥有到的这种关爱,这种安全,这种幸福,他是没有的,所以他愤怒。

我不会说他把愤怒转向别人,去攻击别人的做法是对的,我只会讲对于他的处境,我们还是要去同情。

对于缺爱的人,解决的办法应该是用爱去滋润他,他们的心由于在长期缺爱的这种冬季里面,已经结了冰,现在只可以用爱心,去把他心中的坚冰慢慢的融化,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

但不幸的是,在很多的情况下,老师也好,父母也罢,我们只是看到了孩子表面的这种不合作的行为,我们并不清楚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合作的行为。

就像这个爸爸一样,我都管你吃管你住了,我都送你到学校来读书了,并且也一再叮嘱你告诉你要在学校好好呆着,你考试成绩怎么样我也不管你,你听不听课也不重要,你只要不影响别人,你到时到十八岁,我就啥也不管你,我就尽力了。

他以为他做的已经够到位了,因此我都已经做得这么到位了,你还这么不跟我配合,还不这么不给我长脸,我对你已经没有要求了,这么低的要求你都做不到,你也太过分了!

但他根本就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

就是由于你这种对他的表达爱的方式,没有让他感觉到爱;

正是由于他的内心是空白的,所以他才充满愤怒,所以他才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一些攻击性行为。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坏的,绝大部分坏了的孩子都是由于缺爱的。

越是表现不好的孩子,越是需要我们用爱去感化他,而不是相反,用惩罚让他长记性。

惩罚传递的不是爱而是恨,对那些原本就缺爱的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无疑最终会把他推向一种自暴自弃的深渊。

孩子会想:

我就知道我就是这样一个不被爱的人,不讨人喜欢的人,全世界的人都在反对我,全世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