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5683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养生片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发布和交换中医药信息、国家政策、科研成果等。

食疗养生

中央电视台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吃“醋泡姜”四十多年,“90岁的年纪,40岁的心脏”,从体检报告上来看,身体各个脏器的健康水平,都相当于中年人的水平。

现代研究,这个姜的某些成分可以使血管和肝脏少吸收胆固醇,帮助增强心脏功能,辅助治疗冠状心血管疾病,这也许就是路老90岁心脏功能和心血管能够如此健康的原因吧,那说到底了,这还是姜的作用,其实姜的这种作用很早就被认识到了,宋代《东坡杂记》中记述说,杭州钱塘净慈寺一位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可见吃姜养生古已有之。

八珍糕是明朝御医陈实功发明,后来成为乾隆皇帝每日养生的必备功课,中医认为补脾胃是治一切疾病的根本,所以健脾八珍糕非常受现代中医专家的推祟。

辟谷养生辟谷养生作为中医养生的一部分,人体在辟谷状态下能排除宿便,清除体内毒素,在现代的社会里对中医健康养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辟谷养生减肥排毒,对于现代人的亚健康等虚胖人群的减肥排毒,其作用对现代亚健康人群的调理寻找到了一门独特有效的方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折叠编辑本段养生原则

折叠女性养生原则

1)合理安排三餐。

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如果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草本曲纤等,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

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

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

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

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

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折叠男性中医养生原则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男性的根本在于肝和肾,其中肾为水肝为木,水能生木,因此中医认为男性最根本的还是肾。

中医提倡养肾要侧重在养精蓄锐。

下面就看看中医养生学上的男性养精5法:

⑴寡欲

中医里有,情动则肾动,肾动则精动。

为保证肾气的充足,我们就要控制精动,这样心就不动。

所以寡欲是男人养肾的第一条大法。

⑵节劳

人不可过度劳累。

中医认为,精成于血,精是血的变现。

所以要保护好血。

⑶息怒

怒则伤肝,肝主藏血,人老生气的话就会伤肝血,耗精。

所以,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制怒,学会心平气和地接人待物。

⑷戒酒

酒能够动血。

酒有生发之性的,少饮能调动身体的生发之机,但饮酒过度就会造成气血的紊乱,所以喝酒要有节制。

⑸慎味

慎味就是不要暴饮暴食,要以五谷来养精。

中医里有一句话:

五谷最养精。

折叠编辑本段四季养生

折叠前言

一年四季的气候轮换,自然状况改变之下,人们的生理状况也会受影响。

在不同的时节,我们需要摄取不同的养分来补充身体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单也要跟着换不停。

 中医认为世界事物并非独立分离的,而是处于相互和谐状态。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

他们以一个整体观来认识世界,更创立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现象。

而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自然界的一份子;

因此一定受外界环境气候所影响,相应地也会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举例如不同季节,身体脉搏现象,包括节奏、速度、搏动量、张力方面都有转变。

春天偏向弦脉,脉管张力增加;

夏天偏向洪脉,脉势盛大骤来骤去;

秋天偏向浮脉,手指轻按皮肤表面即能清楚触到搏动;

冬天偏向沉脉,轻按不明显,要重按才能感到脉动起伏。

一般在辨症时,中医师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

另外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有季节性;

春天好发温病;

夏天易中暑;

秋天有燥症;

冬天有冻伤。

由此,我们需要作出不同的饮食调整。

折叠说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

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

“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折叠戒私欲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

孙思邈说:

“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

”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折叠远房室

指性生活有节制。

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

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欲,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折叠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吕氏春秋》说:

“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折叠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

《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

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折叠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

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

他指出:

“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折叠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

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

“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

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

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

”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折叠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

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

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

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折叠饮药酒

《黄帝内经》上说: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

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

夏季养生要保住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夏季昼比较长,所以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保持好,药酒在帮助睡眠这方面是经过中药研究所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他们研究方面认为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调节身体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药酒的调节可以舒缓压力,安神补血,在夏季药酒可以减少烦躁,减少夏季带来的不安,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

现在药酒在不同的方向进入脾胃帮助降火消炎。

药酒是传承了不同的理论学说。

现在的药酒选择要从客观的方面进行考察,不能盲目。

夏季养生选择药酒要多注意。

现在市面上卖的药酒例如“妙沁药酒”“鸿毛药酒”这两种药酒比较得到社会的信赖。

折叠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折叠中医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

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

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

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折叠延长生命、预防衰老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

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

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折叠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革命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

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折叠编辑本段三大误解

误解1: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

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

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

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

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误解2:

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

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

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

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误解3:

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

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

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折叠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五味所入"

五脏苦欲补泻"

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

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

麻沸散"

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

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

《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

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

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

《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

《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

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

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

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实习操作。

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

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

中西医汇通"

,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折叠编辑本段现代中医

1、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

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

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

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

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

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

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未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2、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

影响了一代学者。

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

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

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

数理阴阳;

中医分形集:

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

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

相似观-分形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