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6767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3第三章材料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4)王阳明: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

”(4)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1)德谟克利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拉美特里: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

主观唯心主义;

列宁:

辩证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下面是一个对园林布景的不同看法的有关材料题。

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皇室人员前来游览一番。

一位皇室人员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

“这里真美,真是全日本最漂亮的庭园。

”他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

“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

”建筑师听完,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

他诧异地问:

“为什么要这么做?

”建筑师恭敬地回答:

“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

”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

(摘自2004年《报刊文摘》美文精选原载2月13日《现代女报》作者农先安)

1、建筑师“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1、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受整体的制约。

(2)和谐是包含矛盾的和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

(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同一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吸引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没有离开同一性的斗争性,也没有离开斗争性的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包含,同一是有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4.下面是关于庄子的蝴蝶梦的寓言故事。

在《庄子》中,有一段庄子梦蝴碟的描写。

有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大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

不一会,庄子醒了,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庄周。

他大惑不解地问自己:

“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庄周与蝴蝶总应该有所分别,这也许就叫“物化”吧!

1.庄子的蝴蝶梦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

(1)庄子借用蝴蝶梦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

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个梦境,一种幻像,只有看破人生的人,才能超凡脱俗,达到至极之境。

(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总是想像自己能够与物俱化、与道合一,以至于能逍遥于九天之上,获得绝对的自由。

(3)庄子的蝴蝶梦也提出一些人生观的重大问题,如怎样对待人生的名利问题,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论述:

1.运用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试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4.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答案要点: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世界是统一性的,即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与二元论区别开来。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来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属性、功能或物质发展和存在的表现。

这一观点与唯心主义社区别开来。

第三,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

第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

从而解决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统一性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去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一,既然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观察问题,还是制定方针、政策,都要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

第二,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来确定路线、方针、政策。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或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

2.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

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2)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其决定性环节是劳动,根本的标志是工具的生产和使用。

而劳动实践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3.答案要点: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

“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

“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

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

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

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4.答案要点: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的迂回。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准备走艰苦之路的理论指南。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新兴的事业,它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必然趋势,它是全人类必经的阶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

所以它必然最终在全人类获胜。

(3)但是社会主义事业不会一帆风顺。

由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必然遭到旧制度势力的强有力的抵抗。

又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兴的制度,人们没有经验,在建设中难免有失误,甚至遭到敌对国家“和平演变”的成功。

这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道路中必定是崎岖的。

(4)总之,我们既要必胜的信心,又要有艰苦奋斗的准备。

5.答案要点: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6.答案要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第二,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同认识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举一反三”,“洞悉症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

第二章

1.下面是有关创新的一组材料。

牛顿的名言:

“假如我看得比较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材料2:

江泽民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许多年来,中国被认为一个贫油国家。

因为传统的地质理论认为,大油田一般都生长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因而不可能有储量大的油田。

但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迷信传统的理论,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地质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反复研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全新的找油理论,即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等大型油田,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根据材料1、2、3,说明创新的基础是什么?

根据材料2、3说明创新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创新的基础是实践以及对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和总结。

(2)创新的重大意义:

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下面是一组图片,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2幅图片画的是什么,为什么?

(2)有人认为左图画的是鸭子,有人认为是兔子;

有人认为右图画的是高脚杯,有人认为是一对情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可以答出任何一种情况。

根据各自的情况来答,只要有道理。

(2)这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结果。

感性认识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和各个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主体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

②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

③感觉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由于不同的认识主体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背景知识、认识角度等,这就制约了不同主体的认识方向,从而出现对同一个客体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

3.下面是一个有关调查研究的材料。

一家在不同城市拥有几十家连锁超市的大型销售企业,欲在N市某小区附近设立新店,于是决定公开招聘销售部主任。

招聘启事一公布,应者如云。

通过几轮选拔,候选人只剩下10人。

最后一轮考试,公司的考题是:

在3天时间内调查清楚小区的购买力情况,时间段、信息准确者受聘。

求职者的调查方法五花八门,有的采取抽样调查法,有待采取电话调查法,有的采取直接询问进出小区住户的方法,而最早完成调查(仅用4小时)并最后被任命为销售部主任的应聘者,虽然用时短但结论与其他人基本一致。

这位应聘成功者在阐述自己的方法时说:

我没有接触小区的任何一个人,只是对小区里的所有垃圾箱进行了查看,根据垃圾的数量、包装、品种,从而得出这个小区总体消费水平的大致数字。

(摘编自2007年3月12日《扬子晚报》)

1.这位成功应聘者调查方法的基本要点有哪些?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善于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和表明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掌握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下面是丁肇中关于科学研究的体会的材料。

2002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

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冬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这就表明,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还有第4种夸克。

有了第4种,就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要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

(2)真理是一个过程,即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又是一个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科学真理的发现,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5.下面是一个关于对西红柿认识经过的材料。

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

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

在吃之前,画家作好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

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1)实践有哪些基本特性?

(2)结合案例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

]

画家为了认识“狼桃”,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去尝试,对于我们具有较大启示。

画家的尝试行为即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说明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第一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第三,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

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第一,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第二,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

6.下面是一组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宿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

《自然的体系》,上卷)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

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

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

《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恩格斯指出:

“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

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

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

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

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是唯我论。

(3)材料3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造。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

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

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

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

割裂两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犯什么样的错误?

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3.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4.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意义。

5.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6.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1.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它们不仅互相区别,而且又互相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

因此,我们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用于指导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