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742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研管理与科技服务工作思路文档格式.docx

科研处要每年公布各学院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公布各学院科研经费的总量,专任教师人均科研经费。

各学院对“双零”即“零经费”和“零成果”的专职教师要有具体的督促和扶持措施。

强化科研意识的另一层面是要提高参与科研的胆识和勇气。

海大的很多教师底气不足,自信心不强。

总认为海大不如老牌的大学,海大的老师水平不行,不敢参与,不敢竞争,不敢理直气壮地展示自己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其实,大家想一想,北大也好,清华也好,其教师队伍中院士和非常有学术影响和名望的人不是大多数,大多数的人也只是博士学位和国外留学经历等等,在海大具有这种层次的人也为数不少。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罗素兰学习,她也就一个普通的博士,一个普通的教授,也就一个“芋螺毒素”,她敢于冲刺国家各类科研项目,敢于走出海大,走向全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敢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放在国内国际同领域一流成果的水平来展示来宣传。

敢于把自己的身份与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杰青等荣誉看齐。

海南大学需要更多这样的积极因素。

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正确看待海大科研的意义与价值?

提升海大科研实力与水平,是海大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211”大学的需要。

不做科学研究,就不能保证海大教师应有的学术水平,就不能保证海大的人才培养质量,海大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有人问,海大要强化科研,提升科研,是不是要赶超国内名牌大学,我说不是。

有人还问,能不能赶上离我校最近的国内名校中山大学,我说不能,或者说根本不能。

这不是悲观,而是客观。

海南大学办学的目的意义不是要赶上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再好,也不能搬到海甸岛来。

中山大学再好,也不可能拥有“热带、海洋、旅游”六个字。

在中国,拥有这六个字的就只有海南大学。

所以我们有责任把这六个字的科研做好做强。

把这六个字做好了,做强了,就是海南大学存在和发展价值的最佳体现。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样正确把握海大科研发展的方式?

目前,海大需要学术名人,科研强人,而且是非常迫切需要。

学校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培养和支持这样的学术名人和科研强人。

在这个前提下,有些问题我们要想清楚,要有清醒的认识。

就目前海大的财力和物力,这样的名人和强人,必须是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

如果一个人占着一栋大楼,拥有先进的实验装备,学校每年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经费,他一个人关在大楼里,两三年或三五年,发表一篇《Nature》或《Science》论文。

海大目前需要这样的名人和强人吗?

我说不需要,至少不是迫切需要!

海大目前还没有条件做这样的科研,还养不起这样的科研。

书记和校长经常说,要考虑海大资源的合理分配,非常有道理。

这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

国家正在大力着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即牺牲环境透支资源的GTP转为绿色GTPo我们也决不提倡超限度地占用学校人财物资源来做个人的科研,这样的SCI论文也好,成果也好,除了实现个人的名和利,无益于学校整体发展。

海大需要个人的科研成果,但目前更迫切需要凭借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创建科研平台,培育学术队伍,强化重点学科,提升学术水平。

个人单干的优势是长久不了。

在大学,一个好的学者,一个受人拥戴的学者,就必须是一个好的学术大头人,就必须有利于学科提升,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围着自己一个人的名利打圈圈,到最后必将成为人人不齿的另类。

从字义上讲,带头人是需要有群体和团队作为基础。

一个人要真正有出息,要真正取得科研强势和丰硕成果,也离不开团队的集体智慧与努力。

纵观以往高校发展的历史,一个知名学者的产生,一个优势学科的形成,一个优秀团队的建立,花了几十年的演变。

是自生自灭,随机演化的过程。

对于刚发展起步的海大,站在历史的今天,我们应该清楚,怎么样才是不走弯路,怎样才是更合理更有效的发展方式。

面对高等教育日新月异,高校竞争愈演愈烈,海南大学的科研没有时间自由随机演变了,而要定向进化。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各位学术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一定又要有团队精神,把团队带起来。

学校将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倾向性地尽快地筛选和培养三五个有发展前途的团队,使海大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得到尽快提升。

二、改变管理方式

科研处和各学院,都要从思想上去掉“管”字。

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没有多少家底需要“管我们要争取当好“项目策划师”、“成果包装师”和“成果推广师

现在海大的科研工作基本还处在一个“自由市场”的状态。

项目、成果谁愿意申报就报,不想申报就不报,申报以后,成与不成,听天由命。

学校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平台想占多少就占多少,占了以后愿意让别人进来就进来,不愿意让别人进来就成了个人的自留地。

只有当学校的科研实力与学术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才有条件将科研活动相对地“放任自由”。

只有当学校的物力和财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才能承受和容忍这样的个人行为。

今天的海大还远不能这样。

海大科研与教学相比,科研还是短腿。

人才培养通过教学来实现,人才是海大的主打“产品”,人才培养是海大的主打“产业”。

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与科技含量,如何提高海大主打产业的层次和竞争力,都得靠科研。

没有科研,教学就没有了后劲,没有了能源和动力。

所以说,科研教学相长,科研必须先行。

当科研还是短腿,实质性地提升海大教学质量无异于一句空话。

科研与教学相长,科研与教学并进,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就必须与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一样做到位,做扎实。

我们来看看教务管理,从学校到各学院的教务,哪个老师承担哪个科目的课程,这门课程安排在哪个学期,哪个教室,听课的学生所在学院,专业、年级、班级、人数、姓名、学号、成绩等等,都一一造册。

学校和各学院都有学期教学课程一览表,每个教师都有学期教学任务书。

各个环节,丝丝入扣,一丝不差。

从现在开始,学校的科研工作要以这种方式和这样的标准进行管理和服务。

科研处和各学院科研办,都应该有各类项目和成果申报的一览表,包括申报时间、指标、资助额度、申报渠道等等。

同时,针对某类项目,适合哪个学院、哪个团队、哪个教师申报,都应该心中有数。

然后,做好跟踪,做好督促,做好服务。

提前组织与策划,从人员组成、申报材料写作、渠道疏通,层层参与,服务到位。

要坚决改变科研秘书是收发员,科研处是传话筒的被动局面。

四川农大的经验是,国家级的重大项目与成果的申报,至少提前三年做好规划。

我们要逐步做到这样。

科研处处长副处长、各学院院长和分管科研的副院长,要多往外跑赚钱,少守在家里花钱。

四川大学校长公开说,如果一个学院的院长被他连续在学校里看到三次,就得被找来问话“忙些什么”?

然后很不客气地说“你忙的这些工作应该是办公室主任做的”。

请各个学院的班子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做办公室主任该做的事情上?

只盯着学院日常性程序性的管理,这样的学院领导谁都能当。

我们该做的是如何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如何提升学院的科研学术水平。

在这里,我提倡科研处处长副处长、各学院院长和分管科研的副院长用一半的时间带着专家往外跑,或跟着专家往外跑。

跑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厂矿、农村农场。

不跑肯定什么都没有,跑出去就能找到朋友,找到门道。

就能找来项目,找来经费。

有些项目的获得靠资历和名望,如973、863等重大专项;

有些项目靠实力,如国家基金项目;

有些项目靠彼此了解、宣传、联络甚至还有交情,如政府机关、厅局、企业的项目。

如果我们实力有限,又不出去跑,不和外界联系,那就必然是越等越闲,越闲越落后。

今年全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170项,全校农理工科共有专职教师786人,平均4.5人一个项目,基本接近饱和。

应该说,就基金项目申报,各学院组织工作是到位的,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我们必须争取把各类项目的申报做到这样到位。

如果按20%的命中率,资助额度50万,将有1700万到账。

再谈谈海大的科研经费。

我们无需与国内数一数二的名校攀比科研经费的多少,我们要根据海南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来评估海大科研工作成熟与稳定后,基本满足海大正常运转与发展的学术研究需求经费。

我向大家提出一个数字是年到账经费2个亿。

我说的成熟与稳定的含义是,海大百分之二十的专职教师有确定的研究方向,有确定的项目申报渠道和经费来源。

目前的海大,这个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需要多少年,海大才能实现年到账科研经费2个亿?

可能要五年,也可能需要10年。

当务之急是要在2到3年内突破1个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目标,而是当前海大科研工作之急需。

2010年,海大建校才三年时间,年到账经费是4485万元,华南农大5年前的年到账经费是6000多万。

这两个数字比较,我们一点也不自卑。

华南农大2010年的到账经费是2.5亿,这让我们也看到了希望。

科研处和各学院科研办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各位科研基础较好的教师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那就是要把年轻教师扶上科研之路,带上科研之路。

很多年轻教师一直徘徊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门外,海大部分教师一辈子都进不去。

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来说,其实只要有人指点有人帮一下,报中一次,以后就好办了,就会延续下去,一个接着一个地做。

三个国家基金项目能产生一个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五个国家基金项目能培育一个在学术上很有分量的教授。

再说说科研团队精神。

现在,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创新团队,全国上下,大势所趋。

我们要马上着手团队的组建,要把每一个教师明确到具体的团队,要让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归属哪个团队,如同明确自己属于哪个学院一样。

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的学术成就,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实力,而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出色的团队。

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不是取决于几个人单打独斗的实力,而是取决于合理而强势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团队。

每个人单打独斗的几千或几万元科研经费,不是做科研,而是养人。

所以我们很多老师获得一个项目资助,几万也好,二三十万也好,首先脑海里想到的不是怎么样完成科研任务,或会获得怎样的科研结果,而是一声感叹“这几年我好过了现在学校每年拿出350万资助中青年教师,学校经费非常困难,这笔钱不能打水漂,不是养人的,更不是养懒汉。

坚决杜绝只知道向学校伸手的观念,我们要学会从外面拿钱到学校来。

科研处一定要追踪和统计学校专项科研经费的效果。

一个350万应该从各种渠道争取到数个350万。

学校的专项科研经费应该更注重科研团队的培养。

争取在本学期末,科研处要拿出一个全校科研团队清单和各团队成员名单。

以后学校科研经费的资助和科研成果的奖励,必须是以团队为单元。

科研团队的形成,不是靠行政的方式,必须靠学术实力的提升。

团队的建设与形成,要以平台为条件,以学科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

一个大学,有实力,有竞争力,能代表学校科研学术水平和特色的,能给学校撑门面的团队,也就两三个,或三五个。

但这样的团队是在学校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团队中产生形成的,培养这样的团队必须要有一个基数。

海南大学处在发展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科研团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大浪淘沙。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处在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发展前景的科研团队。

但历史与经历是不可重演的,希望大家把握当前,把握机遇,为科研团队的创建发展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三'

明确科研机构定位

书记和校长明确指示,要把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融入到学校的科研教学主体中来,这是非常正确的。

目前海大还无条件拥有独立的科研机构。

只要当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强大到一定程度,科研机构可以存在于学校办学各个环节的需求之外的时候,才有独立存在的可能。

这样独立的科研机构可以去研究神州7号8号,嫦娥2号3号。

可目前海大的科研机构还担负着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教学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科研机构独立出来,游离于学校办学行为的主体之外,是非常不利于科研与教学的提升,不利于学校发展的。

学校初步明确将现在的农学院、园艺学院、植保学院三个学院组建为热带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

将国家和教育部四个重点实验室分别融合到农学院、生科院、海洋学院和材化学院。

实行学院与实验室一体,实验室是学院的科研平台,学院的教师是实验室的科研力量。

这样的实验室才是一个真正的科研实体,科研任务才能落实到位,评估验收责任才能追究到位。

现在学校每年拿出200万来资助四个教育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这笔经费用来资助实验室维持正常运转是应该的,以后学校条件好了,还可以加大资助力度。

问题是,这个实验室不只是属于实验室主任,这个科研平台不只是完成实验室主任的科研,或实验室主任一个课题组的科研,而应该成为所在学院的科研平台。

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归属到调整以后的热带农学院,按2011年到账科研经费计算,就有超过2086.6万的科研任务要落实到这个实验室。

一方面,这是学校科研平台应该发挥的作用,这种管理体制,科研平台才会产生应有的效益与成果。

另一方面,50万与2086.6万相比,微不足道,靠每年50万来养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永远处在靠喂养状态,实验室将无法强壮起来。

这样的重点实验室,只能是学校喂养的重点,是学校负担的重点。

50万不是个大数目,但对今天的海大,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海大资源的合理分配”,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一是要避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二是说海南的财力还非常有限,资源还非常有限。

所以重点实验室要真正发挥全校科研平台的作用,从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并采用有效合理的机制,把全校的科研经费吸引到科研平台上来。

从目前海大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平台不是少了,问题是如何真正发挥科研平台的作用。

我们要坚决杜绝科研平台重申报,轻建设的思想和行为。

为学校争取各种品牌是值得倡导的,但要坚决杜绝以没有经费没有内容徒有虚名的各种空牌子,成为向学校伸手要钱的理由。

多一块这样的牌子,学校就多一份负担,多一个包袱。

这样的牌子,无益于学校的协调稳步发展。

四、合理布局,文理并重

海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211大学,使海大理工农科和人文社科在海南高校中保持较明显的强势和优势,是海大211工程建设最具体、最简单明了的目标。

如果这个强势和优势保证不了,在五年十年后,让海南人民这样评价,理工农科是海大强,人文社科是海师强,我们就毫无底气说,海大是海南唯 所综合性211大学。

这是每一个海大师生不愿意想象,也不愿意看到的。

除非我们把办学目标定位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理工农科教学研究型大学我们不是说不希望海师发展,我们还要与海师合作,共谋发展。

问题是,如果海大比海师强,理所当然,也不影响海师的发展。

但如果出现海师比海大强的局面,海大就失去211的意义,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

在上次全省重点学科和学位点评审中,海大人文社科大败而归,甚至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这值得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我们的学科负责人愤愤不平,奋起鸣冤。

现在我们要冷静思考,如何提升我校人文社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实力,如何把我们的人文社科做成明显的优势。

人文是大学的灵魂,人文社科是综合性大学的半壁江山。

重视与提升人文社科,是海南大学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海南大学充分体现与完成大学职责的需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建设和谐、丰富、先进校园文化的需要。

海南省全面启动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度假村,中华民族的后花园。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提升人文社科,是海大顺应环境和谐,适应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

目前,海大人文社科拥有国内有影响的、一流的甚至是顶尖的学者。

我们要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学校科研的合理布局,优化学校资源分配,进一步加大对人文社科的支持力度,强化团队建设,造就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创作团队,为多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和优秀作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做好科技服务

海南省委省政府一再指示,海南大学要为海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是海南大学责无旁贷的责任。

3月31日在海南省科技会议上提出了全省“十二五”科技四大工程:

1)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信息与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新材料与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关键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关键技术

2) 引进集成创新工程:

电子信息关键技术引进与集成

生物与医药技术引进与集成

现代农业引进与集成

海洋关键技术引进与集成

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引进与集成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引进与集成

3) 示范与推广应用工程

热带现代农业应用示范与推广

中药现代产业示范与推广

数字化应用示范与推广

现代旅游应用与推广

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与推广

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

交通运输建设技术示范与推广

我们可以看出,海南省“十二五”科技规划,简直就是为海大量身打造的,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我们为海南科技发展贡献大,引进的分量就小。

如果我们无所作为,海南的科技就会全靠省外的支撑。

事实上,目前在海南各行各业主要还是省外科技的支撑,海南大学所占的科技份额微乎其微。

如果还不奋起拼争,我们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狭小。

这里有两个方面:

1) 海南地方和企业需要海大的科技服务与支撑。

2) 海大需要在服务的同时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自身发展,才能提升科技服务的实力。

从道理上讲,以上两点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又彼此制约彼此矛盾。

目前,海南地方财力有限,企业效益不佳。

一方面是科技服务需求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是海大科技服务又找不到着力点。

这就是目前海大科技服务需要走出的怪圈。

为此,我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在完成海南具体项目科技服务的基础上,海大的科技服务向岛外延伸,目的是捞取第一桶金,逐步完成海大科技服务实力与能力的原始积累,最后实现更好地为海南地方社会经济服务。

同志们,海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提出,要在“十二五”末,使海南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我想,最具体的前提之一是,海南大学在学术水平、综合科技实力、人才与智力支撑能力能不能达到全国“211”高校中等水平。

海南大学任重道远。

我们要全校动员起来,全员参与,又快又好地提升海南大学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实力,为实现海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为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发展纲要做出较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