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722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2鱼书学案粤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1)体裁·

题材

“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

(2)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引人入胜”指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2.明确词义

(1)风流云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怪陆离:

(3)素昧平生:

(4)推心置腹:

(5)娓娓而谈:

(6)分道扬镳:

(7)一枝之栖:

(8)人情鬼蜮:

[答案] 

(1)形容四散消失。

(2)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3)一向不相识。

素,从来。

昧,不了解。

平生,平素、往常。

(4)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

(5)不知疲倦地连续谈论。

(6)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7)形容极小的栖身之地。

(8)人心险恶。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在这斑驳陆离的社会里,利害冲突常使朋友间产生隔膜,使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为之蒙羞。

但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可珍贵的东西,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xuá

n)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ɡò

u)的友谊之上。

改正:

[答案] 斑驳陆离—光怪陆离;

扣人心弦(xiá

n)。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匿名恐吓,还算是小焉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摆尾乞怜,都利用了鱼书雁足,这真是对人类尊严和良心的最大凌辱!

A.卖友求荣,投书告密,卖身投靠

B.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投书告密

C.投书告密,卖身投靠,卖友求荣

D.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

D [注意照应上文和句意的由轻到重的程度,故选D项。

]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朋友间境遇相差不远,这样的偶然凑合,在如烟的世事中,大概也并非是怎样的奇迹吧!

为了怕触动无名音乐家的不快,我也终于使这首歌曲没有物归原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也终于使这首歌曲没有物归原主”一句语序不当,应改为“我也终于没有使这首歌曲物归原主”。

[资料链接]

柯灵(1909—2000),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电影剧作家。

柯灵出身贫寒,靠自学成才,文学写作不仅使他免于“沉沦”和“迷误”,而且使他能够更细致地体察人生,识辨人间美丑真伪,并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

他的散文既追随了“五四”新文学的道路,又继承了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自成一格。

主要作品有剧本《秋瑾传》《春满人间》《海誓》《不夜城》,散文集《柯灵散文选》《柯灵六十年文选》《长相思》《香雪海》。

《鱼书》是柯灵的一篇随笔,写于1936年4月15日。

书信,对于人类的恩泽,对于友谊的形成与维系、离愁别绪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社会出现了病态的迹象,书信竟成了卖友求荣的罪证。

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作者也受到了影响,疏于写信,朋友来信也渐渐稀少。

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本鉴赏]

《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

[答案] ①缩短距离 ②遭遇恶札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6段,回答问题。

1.第1段提及“绿衣人”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运用绿衣人的借代,委婉地写出了现代城市中人们书信交往日益减少的现状。

2.“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有什么含意?

[答案] 此句化用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诗表达了游子盼望归后与爱人一起“共剪西窗”的美好愿望。

作者化用诗句,来表达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的心情,这种情景再合适不过。

3.第4、5段用了四个典故:

参商、雁羽、剪烛西窗、尺素。

各表示什么意思?

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 参商:

比喻亲友不能会面。

雁羽:

古时以雁传书,雁羽指书信。

剪烛西窗:

语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原指恋人或情人离别后再相会,在烛光下促膝谈心,后泛指朋友或亲人离别后再会面。

尺素:

古时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故称写文章所用的短笺为“尺素”。

作用:

这些典故的运用恰当简练地表达了自己对崇高友情的渴求之情,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二、阅读课文第7~10段,回答问题。

4.“匿名恐吓,还算是小焉者也,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都利用了鱼书雁足,这真是对人类尊严和良心的最大凌辱!

”这句话的含意和语言特色是什么?

[答案] 书信本来是人们用来表达纯洁高尚的亲情友谊的媒介和桥梁,但竟然有人利用匿名信对别人进行恐吓,甚至是利用书信告密,出卖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以达到谋取个人私利、投靠新的主子来苟活的目的,这真是对人类发明书信的最大凌辱,也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

这句话文白间杂,多用四字的成语或短句,读起来整齐而有韵味,文意显得典雅舒展,能表达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5.作者写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书信有关系的哪三件事?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件事情?

[答案] 

(1)三件事是:

①好朋友因信仰分歧而分道扬镳;

②写给朋友的信几经辗转又回到自己手中;

③因工作而遭遇“恶札”,被谩骂、恐吓。

(2)作者写这三件事的目的:

①具体而形象地阐明书信的作用;

书信能保存一些生命的痕迹,让人重温旧梦,吟味人生。

②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用书信卖友求荣等社会病态的批判。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有人说:

在现代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书信越来越体现不出信息的时效性和沟通的便捷,有事情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了;

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谁还再写纸质的书信?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案] 观点一:

纸质的书信,有时空差距,但它具有艺术元素,是文学、书法、邮政等文化的综合载体。

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相比,纸质的书信更能体现写信人的诚意,也能给收信人带来更多的温暖。

观点二:

我赞同把书信作为艺术品来收藏,赞成人们通过纸质的书信进行交流,但我却不主张用纸质的书信作为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的主渠道。

书信的消失并不是人的情感淡薄的表现,而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试问,在以书信为主要交流手段的时代,你一年能收到几封信?

而如今,你一年能接收到多少条手机短信和多少封电子邮件?

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书信遭到遗弃的原因。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典雅的语言

本文多用四字短语,也用文言词句,典雅工整。

如“例如写信,我从前是很勤快的,现在却变得非常懒散因循。

因为自己笔头日疏日远,朋友的来信也日渐稀少,门前冷落,绿衣人踪迹久疏。

偶然在风晨月夕,想起那些风流云散的故旧,便不禁引起一缕深沉的寂寞。

”这一段文字中的词语,有的是成语,有的是四字短语,文言的色彩较深,典雅工整,极具魅力。

文章中这样的语段比比皆是,很有品位。

2.写法指导

(1)熔铸

熔铸就是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故事、传统民俗以及诗文词曲的名句加以熔铸,组合成句,使语句意蕴丰富而厚重。

简单来说,就是化用古典词、句,多用书面语。

(2)铺排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3.迁移运用

请从不同的角度引用三位以上诗人的诗句,简洁地概括出唐诗的意境美。

要求:

语言简练优美典雅,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唐诗是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嬉闹;

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叹;

是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

是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阔;

是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吟哦;

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痴唱。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鱼雁尺素传真情

书信对于友谊的形成、离愁别绪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

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

书信的往返正是友情的具体表征,而邮政的发明,则是近代文明对人类的恩泽:

“它缩短了人类心灵的距离。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正因为“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之间,方可将形体隔离的痛苦“取偿于精神的密接”。

书信正是人们表达感情的桥梁。

【应用角度】 “书信”“友谊”“沟通”“传递”等。

2.素材应用

记得中学课文里学过的一首古诗《春望》,当年诗圣杜甫在诗中,就有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我想,当时杜甫接到远方家中寄来的信笺,其珍贵之处——这封书信即是战乱期间报平安的信息,也是久别亲人之间的情感传送,在字里行间,一定饱含着亲人离别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期盼。

信笺飞至,就像久别的亲人来到身旁。

无数遍翻阅,无数次回想,最后珍藏起来,家书的宝贵何止万金。

俗语说“距离产生美”,有些不便直面沟通的语言可以用信函书写,有些不便当场表达的情感可通过信笺流露,就是诸多书信美文产生的原因。

愿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的交往时,能借助于书信这种应用文体的沟通方式,使社会交往中少一点世俗,多一些真诚;

使情感表达时少一点直白,多一种温情;

使紧张的生活节奏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安宁。

[群文阅读]

导读:

时代的发展飞快,千百年来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心灵距离的书信,在现代科技面前,消逝得让人心痛。

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情感交流方式与传统的书信相比,缺少了一种书信特有的情感交流方式的美。

面对现代生活中书信的缺席,我们应该正确地审视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怀念有信的日子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忙忙碌碌,表达感情的方式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日趋丰富多彩,对着话筒,敲着键盘,发电子邮件,发电子贺卡,将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在现代人热衷的这些方式的情感传递中,是否少了一种韵味?

少了一点深沉?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写信的人,写信的历史也颇为悠久。

早在读小学时,就给从小一起长大、后随父母到成都读书的伙伴写信,方块字和拼音并用,还是妈妈帮着写的信封。

中学时代,同学天各一方,开心也罢,失落也罢,都倾诉于一张张飘着茉莉花香的薄笺上飞来往去。

朋友们的信,我全部保留着。

因为它是我和朋友们一起成长的历史。

由于信件实在太多,读旧信的时候也不方便,我便将朋友们的信一本一本地装订好。

虽然几次搬迁,却不忍弃之。

放得越久的信,当再读时,那种微妙的滋味越不会冲淡,仿佛吃完橄榄后,回味快要化掉时的感觉,可总也化不掉。

传说韩愈读信前,总是先用玫瑰香露洗手,这既是对朋友的尊敬,也是一种雅癖。

我不如他那么雅,也不肯落俗。

收到朋友的来信,我总是匆匆地浏览一遍,再找一个僻静之处细细咀嚼。

一封好信带给我的快乐何止一天两天!

看着那些温馨的话语,感觉就像有一股细细的暖流慢慢潜入自己的心窝。

都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在那些内容深深浅浅、字迹正正草草的纸上,友人的音容笑貌如出其间,举手投足如出其里。

白纸黑字犹如重重叠叠的青山绿水,是我生命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加工作后,朋友的信件渐渐稀疏,而后越来越少了。

元旦、春节偶尔收到几张明信片,上面也只有寥寥的几句话,甚至有的除了称呼和落名外,什么也没有,因为上面已印好了祝福的话。

更多的只有电话联系、QQ联系。

我渐渐感到失落,因为再也没有盼信、拆信、读信的那种愉悦了。

在电话和网络交流中,那种美丽也不复存在了。

彼此都是匆匆忙忙、言简意赅,没有转承起伏,没有排比递进,更没有含蓄委婉、峰回路转,只求把事情说清楚。

虽然一纸书信并不能承载多少感情,可那却是一段可视的、能够保存的爱的文献。

无论过去了多少年,只要你翻开它,仍能找到有你也有他的爱之路、情之湾,仍能找到那一路上留下的笑声和泪水。

美好的日子便会在生命里定格。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一个跟不上时尚的人。

在这纷扰的尘世中,在人们忙于奔波时,我真希望有一天能收到朋友温情款款的来信,那份喜悦的心情一定无法形容。

现在的我偶尔和朋友打打电话、聊聊天,保持着纯纯的友情,但我还是很怀念有信的日子。

逝去的书信

⊙张抗抗

在许多年中,我们依赖书信维持生存。

书信是我们寂寞的日子里稀少的欢乐和光明。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被我们贪婪嚼碎小心咽下,然后一字不漏地“输入”记忆珍藏。

收信、读信和复信,常须躲闪避开周围警犬般的耳目,使得书信的来去变得隐秘而鬼祟,那仅仅只因为小小的信封承载了最大的私人空间,是充满敌意的生活中唯一的温暖和慰藉,支撑我们度过苦涩难耐的时光。

那个冬天的小兴安岭,大雪封山,进山伐木的连队和农场断了联系,一连两个月,信件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帐篷门口的雪地被盼信的人们踩得梆硬,林中只有飞舞的雪花,但没有哪怕一个信封的踪影,寂静和寂寞让人透不过气,每个人都狂躁不安,快被逼得发疯。

暴风雪的夜晚,我们在微弱的烛光下疯狂地写信,写给我们想得起来的任何人。

一个个用米粒粘的厚信封,在炕席下被压成薄片,一只只薄片积成了厚厚一摞,硌得人腰疼。

我们共同守望着冰雪,却没有邮递员来把那些信接走。

有个宁波女知青是个独生女,她和父母有约,每日互有一信发出,从不间断,没有书信的那两个月,她写得信已塞满了一个个旅行袋,她甚至吃不下任何东西,气息奄奄,几乎快要死去。

一个休息日,有男生帮她背着那只旅行袋,顶着风雪步行几个小时到林场的场部去寄信,把那个小邮电局的邮票用得一张不剩。

很多日子以后,天终于晴了,山沟里突然响起了拖拉机的轰鸣,我们的欢呼声震落了树上的积雪,满满的车厢卸下了我们需要的食品和杂物,还有几只沉重的麻袋——快被撑破的麻袋在几分钟内被无数双手迅速撕开,无数只沉甸甸的信封如泉水哗地涌出来,散落在雪地上,然后,一抢而空。

我抢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几封信,信上的邮票已被雪花涸湿。

那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节日,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同一份礼物。

整整一个夜晚,帐篷里鸦雀无声,人人都在马灯下安静地读信,只听见纸页的翻动声和姑娘们喜极的啜泣。

我枕着父母和友人的来信,在心里一遍遍背诵着信上的每一句话。

如今想起来,信上讲的其实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二十多年前那个夜晚,信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使我兴奋不已。

我倾听炉膛中燃烧的劈柴在欢快地歌唱,伴着山林里低低的风声,夜色从眼前的信纸上一行行挪移,终是无法入睡,早起值日的已开始担水扫地,帐篷顶上烟囱的缝隙处渐渐由灰而蓝最后变成一片金黄,天完全亮了,而我还睁大着眼睛。

那是等待书信的有关记忆中,最为完整的一次。

假如那些信再不来,我们还能在森林里坚持下去吗?

小小的信封、薄薄的信纸,你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啊。

到了盼望情书的年龄,书信就成了生命以及爱人的一部分。

我们会像蜜蜂一样辛勤地在收发室门口徘徊,像警觉的兔子一般时刻聆听着邮递员的脚步声。

我一次次穿过黑暗的楼道,一日数次爬过几十级楼梯去开信箱。

明明上午信已来过,下午还是忍不住再去一次。

我的手颤抖着伸进满是灰尘的铁皮邮箱,把空空的邮箱搜索了再搜索。

只要指尖触到了一点纸角,未等把信封从邮箱里拽出来,漆黑的楼道已是阳光灿烂。

旋风一般卷上楼去,信封就像是翅膀,平步青云,千里万里飘飘欲仙。

在灯下铺开信纸,眨眼间气贯长虹。

灯暗了窗明了,踏着晨曦去寄信,归来梦里惊醒:

信封上忘了贴邮票。

如今我们已不再等待书信,若是有送报的邮差捎来几封书信,倒会让你觉得稀奇,拆开看,信封里除了会议通知,便是合同公文。

我们想要同另一个人私下说的话,莫非都已用电话和Email说完?

书信时代终结后,我不知道自己还能盼望什么。

偶尔我会疯狂地用笔写信,也仅仅是为了寄托对书信的怀念而已。

推荐阅读篇目:

《一封信读懂一个时代》(李振南)

《谁解家书味》(秦歌)

《信件如我来过》(夏逸晨)

[积文化常识]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礼,“信”指信使。

泛指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

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左传》记载:

“叔向使诒子产书。

”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

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

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把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超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笺:

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柬:

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

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

函:

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

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据《方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诵国学经典]

1.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孟子·

离娄下》

[明理知义] 君主仁,就没有人不仁;

君主义,就没有人不义。

[成长启示] 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可见“上”的巨大作用。

因此,一个社会要形成良好的风气,做“上”的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论,规范自己的行为。

2.杀一无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

尽心上》)

[明理知义] 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

不是自己所有却强行拿来,是不义。

[成长启示] 不要无端地伤害别人,不要获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应该是做人的准则。

我们只有按这个准则做人,才会受人尊敬,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