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060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美升级版马踏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1.13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马踏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张树礼

1.1.4项目性质

新建

1.1.5项目建设地点与范围

项目建设地点在马踏湖自然保护区内,位于淄博市桓台县东北部,小清河南岸,桓台县与博兴县交界处。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

58′54″~118°

09′10″,北纬37°

01′37″~37°

06′14″。

总面积12425.5hm2。

1.1.6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保护工程:

保护管理站一处:

1200m2,砖混结构;

保护管理点4处:

每处1000m2,砖混结构;

动物救护站1处,200m2,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检查站12处,每处100m2;

嘹望台3座,砖石质;

说明性区碑5个,界碑15个,界桩150个,钢筋砼结构;

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1处,200m2,砖混结构;

以及配套的保护设施、设备。

恢复工程:

种植芦苇130hm2;

芦苇复壮330hm2;

河道疏浚12km。

其中:

东猪龙河6km,预备河和乌河各3km。

能力建设:

实验室1处,120m2,砖混结构;

标本室1处,150m2,砖混结构;

资料室1处,60m2,砖混结构;

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站1处,100m2,砖混结构;

水文、水质监测站1处,200m2,砖混结构;

综合楼1处,1000m2,砖混结构;

及配套的保护设施、设备。

1.1.7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2年,2009年~2010年。

1.1.8项目总投资

山东马踏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总投资为3333.12万元。

其中:

湿地保护工程1289.65万元,占总投资的38.69%;

湿地恢复工程529.00万元,占总投资的15.87%;

能力建设工程1197.75万元,占总投资的35.93%;

其他费用165.90万元,占总投资的4.98%;

预备费150.82万元,占总投资的4.53%。

总投资中,国家投资1333.13万元,占总投资的40.00%;

地方配套1999.99万元,占总投资的60.00%。

1.2建设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5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

年);

—《桓台县“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

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水、粮食、肉类、鱼类、药材、能源、矿产以及多种工业原料;

而且具有巨大的调控环境的功能作用,如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等。

此外,湿地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也是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宣教与科研的基地。

因此,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山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90年代就开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到2005年12月,全省已建沿海湿地类型保护区7个,总面积36.4万hm2,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近8000万元。

同时,还在黄河三角洲、潍北建立湿地示范区2处,开展了10万多亩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重建示范工作。

这些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大河源头、主要河流入海口、候鸟繁殖和越冬栖息地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踏湖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内陆湿地,其水文化特色突出,水域景观体系完整。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进入湖区的水量锐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原来大片连续的水面,被台田与沟汊纵横切割,湿地面积逐渐萎缩。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是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2.2.2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需要

2.2.3是蓄洪防旱,调节周边水源丰枯的需要

2.2.4是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马踏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淄博市桓台县东北部,小清河南岸,桓台县与博兴县交界处。

06′14″,地跨桓台县起凤、荆家、田庄、邢家四镇。

东西长16.5km,南北宽13.5km,总面积12425.5hm2。

3.1.2气候条件

马踏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高空西风带,属温带半干旱、半温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干旱少雨,夏季降水集中,冬季雨雪稀少,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32.7小时,的平均气温12.5℃,无霜期平均198天,多年平均降水量586.4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县的50.1%。

充足的光照,较多的热量,温和的气候,加之无霜期较长和雨热同季,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极为有利。

3.1.3土壤条件

保护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砂姜黑土和潮土两大土类。

包括砂姜黑土、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四个亚类及湖积物、黑土裸露、黄土薄覆盖、潮土、河潮土、盐化潮土、黑潮土、湖积湿潮土八个土属和十八个土种。

土壤富含矿物质养分,自然肥力较高。

3.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2.1政策及组织保障

实施马踏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是大势所趋,符合国际、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关政策。

2000年11月,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17个部委局颁布实施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1年年初,中央2号文件提出了在生态建设中要大力加强湿地保护。

2002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紧抓好”。

2005年8月国务院的批复了《全国年内中国计划投资90亿元人民币,用以湿地保护。

3.2.2地方政府重视

早在1986年,淄博市人民政府就下发了“批转市林业局《关于审定鲁山等十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的报告》的通知”(淄政发[1986]158号文),1995年马踏湖就被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山东省环保局以鲁环函[2002]174号文同意建立马踏湖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要求协调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资源、水产等部门切实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尽快成立马踏湖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保护区建设规划。

第四章建设方案

4.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紧紧围绕《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和《山东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2020),以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科研、宣传、管理、培训的投入与执法力度,从整体上维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4.2建设原则

(1)坚持优先、抢救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整体和局部、长远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湿地保护体系;

(3)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充分吸收国内外湿地保护、恢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

4.3总体布局

工程建设区与保护区范围一致。

根据保护区不同功能区的作用分别实施保护、恢复和能力建设工程。

核心区是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区内禁止开垦、捕捞、采伐、烧荒、割草、挖沙等一切人为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在核心区外围进行保护站、点,界桩、了望台、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检查站、界碑等工程及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健全保护区监测管理系统,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和干扰,最大限度地保持核心区自然生境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

缓冲区内重点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通过有计划的退田还湿,芦苇种植、复壮等人工措施,恢复和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湿地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

实验区功能是有计划的开展科研、教学、参观考察、多种经营和旅游活动。

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安排在实验区,通过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提高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人们生态环境意识,有计划地开展生态旅游,提高保护区自养能力和社区群众生活水平。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

5.1湿地保护工程

5.1.1保护管理站、点建设

马踏湖是一处天然水洼湖泊湿地,目前,湿地呈现深沟、台田相间形式,区内耕地、芦苇、藕田、鱼塘相互交错。

区内野生动植物丰富,分布有浮游生物13纲405种;

陆生动物193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6种;

陆生植物56科4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4种,是多种鸟类、兽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场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近年来,当地理论及保护区为加强对马踏湖湿地的保护,竭力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开垦、捕捞、采伐、烧荒、割草、挖沙等一切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但由于缺少保护站、点及必要的监控设施设备,而无法对保护区内的人为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对湿地的保护收效甚微。

为建立健全保护区监测系统,合理、有效地控制保护区内的人为活动,掌握鸟兽活动情况,根据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保护对象和周边地区的具体经济条件,本着利于保护管理,利于三大效益发挥的原则,在保护区内的华沟建立中心保护管理站1处,下设华沟、宋家、高楼、周董4处保护管理点。

中心保护管理站:

华沟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外围,为对整个保护区进行综合管理,拟在唐华路以东,建设中心保护管理站1处,二层楼房,砖混结构,1200m2,包括车库、食堂、厕所等附属设施。

华沟保护管理点:

华沟是保护区南部地区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的交通要道,也是人们进入马踏湖风景旅游区的必经之路,人流、车流量较大,人为活动比较频繁,规划在华沟村南、唐华路与1号沟交界处建设保护管理站1处,平房,砖混结构,1000m2,包括车库、食堂、厕所等附属设施。

宋家保护管理点:

宋家是桓台县自东部进入保护区的必经之路,规划在宋家村北、少海路以西建设管理点1处,平房,砖混结构,1000m2,包括车库、食堂、厕所等附属设施。

高楼保护管理点:

高楼位于保护区西南部,此处有耿焦路、周荆路,是桓台县自西部进入保护区的重要通道,规划在高楼村南建设管理点1处,平房,砖混结构,1000m2,包括车库、食堂、厕所等附属设施。

周董保护管理点:

周董位于保护区西部,有荆夏路、周荆路,是高青县和桓台县自西部进入保护区的重要通道,规划在村南、荆夏路与周荆路交叉处建设管理点1处,平房,砖混结构,1000m2,包括车库、食堂、厕所等附属设施。

各站点建保护面积见表5-1。

表5-1管护站及管护面积一览表单位:

hm2

管理站名称

地点

建筑面积

(m2)

管护面积

(hm2)

百分比(%)

中心管理站

华沟村南

1200

12425.5

100

华沟管理点

1000

3100

24.9

宋家管理点

宋家村北

3256

26.2

高楼管理点

高楼村南

3253.5

周董管理点

周董村西

2816

22.7

5.1.2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

马踏湖湿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区内有陆生动物193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种。

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5种;

野生兽类51种,其中省重点保护动物3种;

鸟类142种,约占全省总数的36%。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

为加强对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抢救、收容、治疗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伤害的保护动物,规划在周董保护站点的荆家村北建设野生动物救护站1处,200m2,砖混结构,并配备救助、收容及治疗设施设备。

5.1.3检查站建设

为禁止或限制非保护区人员、车辆出入,在华沟保护点的处夏庄、西三、华沟、森源林场,宋家保护点的后诸、宋家、演马,周董保护点的付庙、周董、荆家,高楼保护点的付桥、牛王等主要交通路口,建立检查站12处,并配备管护船、防火设备、摩托车、对讲机、电话等相应的设施设备。

5.1.4了望台、界碑、界桩建设

(1)为监视自然保护区内火情,鸟兽活动和人为活动等情况,在华沟、宋家、周董通视良好,视野开阔的地方分别建立了望台1处,砖石质结构,高10m,同时配备高倍望远镜等监视、监测设备。

(2)为明确界定各功能区,指示游人路线,在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重要分界点、交通要道、人为活动频繁地段分别设置永久性界碑15处,界桩150处。

(3)为宣传湿地的重要作用,提示人们在保护区内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在项目区周围人为活动频繁区域、主要交通要道、保护管理站点附近,设置限制性标牌5处,钢筋砼结构。

5.1.5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建设

为及时掌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控制突发性有害生物的入侵和蔓延,在西四村西设立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1处,100m2,砖混结构,并配备显微镜、解剖镜及化学试剂等仪器设备。

湿地保护工程设施设备情况见表5-2。

表5-2湿地保护工程一览表

序号

设施设备名称

结构型号

单位

数量

土建工程

1

砖混结构

m2

2

3

4

5

6

界桩

150

7

野生动物保护站

200

8

嘹望台及设备

座/套

9

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

10

检查站

m2/处

100/12

11

说明性区碑

12

界碑

15

设施设备购置及安装

 

5.2湿地恢复工程

马踏湖是重要的内陆湿地,同时也担负着调蓄洪沙丘重要作用。

主要入湖水系有孝妇河、东猪龙河和乌河。

孝妇河从桓台县西南部入境,在荆家高王村入湖,汇入预备河,湖区内河流长13km。

东猪龙河于起风华沟村西北入湖,汇入小清河,湖区内河流长8km。

乌河从起风辛泉村入湖,过去常年有水,现已成为季节性河流,湖区内河流长6km。

预备河是唯一一条出湖河流,在夏庄村东出湖,经博兴县汇入小清河,区内长8km,是湖区泄洪的唯一通道。

近年来,由于盲目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同时由于水土流失和垃圾污物的堆积,致使湖区主要河道淤积严重,使马踏湖洪水调蓄能力明显下降。

5.2.1湿地恢复技术研究

湿地水体恢复技术,如控制污染、去除富营养化、换水、补水等;

湿地土壤恢复技术,如土壤改良、控制水土侵蚀、去除土壤污染物等;

生物修复技术,如物种的引入及去除、

植物搭配、植物种植以及微生物的引种与控制等;

景观重建技术,如地形地貌重建技术等。

在具体实践中,常常是多种技术联合应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湿地恢复效果。

5.2.2芦苇种植

根据目前保护区湿地资源现状和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规划在周董保护点缓冲区内,小清河以南,孝妇河以北,周董、小元村东种芦苇130hm2。

当地种植芦苇主要有苗墩繁殖、根状茎繁殖、和压青法繁殖。

5.2.3芦苇复壮

马踏湖保护区现有苇田1306.7hm2,多年来由于缺乏人工管理,基本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据调查,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芦苇生长欠佳。

为促进芦苇生长,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规划芦苇复壮330hm2,其中华沟管理点180hm2,周董管理点150hm2。

5.2.4河道疏浚

为提高马踏湖防洪蓄水能力,恢复湿地水文,规划对东猪龙河、乌河、预备河进行河道疏浚,总长度12km,疏挖后,河底宽20m,底高程5-5.5m,边坡系数1:

2.5。

(1)卖土还泥,以土养河。

在河道疏浚中,一些地方根据本地泥土适宜于制砖实际,按照河道疏浚规划,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在河道两岸5m左右的地块有计划地先行取土,根据疏浚土方量形成一条宽约4.5m、深约1.25m的壕沟,将取出的泥土卖给砖瓦厂,而疏浚上来的淤泥则直接填补在沟里,并加以平整,起到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又能有效保护良田,还可开辟河道疏浚资金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农民负担。

(2)泥浆灌田,肥田沃土。

河泥中富含氮、磷、钾元素,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

在河道疏浚中,可把河泥稀释、过滤,再用泥浆泵直接输送到苇田里,进行肥沃土壤,既可有效解决大量弃土降低疏浚成本,又能改善土壤质地,增强土壤肥效,这种方法的适用性较广,凡河泥中杂质含量少,且又方便泥浆输送的地方均中采用,操作中要注意泥浆均匀输入,厚度控制在10-15cm,每亩约输入泥浆66-90m3。

待泥浆沉实后,插入芦苗,绿肥田不再施化肥,冬闲田每亩仅施25kg左右化肥即可代替1300kg的绿肥。

(3)平整土地,盘活利用。

在河道疏浚中,可把泥浆用来平整土地,使闲置土地资源得到盘活利用。

(4)抬高田面,抗涝保收。

针对一些地方因地下水超采而造成地表沉降、农民无法耕种的实际,可以采取河道疏浚与治理田面沉降相结合的方法,抬高田面,改善台田的耕作条件。

湿地恢复工程情况见表5-3。

表5-3湿地恢复工程一览表

工程名称

备注

植被恢复

种植芦苇

130

芦苇复壮

330

河道疏浚

预备河

km

疏挖后,河底宽20m,底高程5-5.5m,边坡系数1:

东猪龙河

乌河

5.3能力建设工程

5.3.1科研与监测工程

为全面了解湿地分布类型、特征,深入研究马踏湖湿地效益、价值,监测并掌握马踏湖湿地动态变化及发展规律,有效地保护和恢复马踏湖湿地,必须加强湿地的科研和监测工作。

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缺乏,科研和监视水平较低,技术手段落后,缺少必要的监测仪器和设备。

因此,科研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湿地科研与监测能力建设,改变湿地科研监测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建设急需的科研、监测基础设施。

(1)为摸清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分布现状,研究珍稀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珍稀濒危植物繁殖栽培技术,规划在湖心亭附近建设试验室、标本室、资料室各1处。

(2)为及时预测预报有害生物发生种类、时间和程度。

研究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在宋家村北设立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站1处。

(3)为对湖区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在后诸村北设置水文、水质监测站1处,并配备水文、水质监测设备。

科研与监测工程设施设备建设情况见表5-4。

科研与监测工程建设一览表

表5-4

实验室

120

标本室

资料室

60

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站

水文、水质监测站

5.3.2宣传教育工程

为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爱护湿地的自觉性,规划建设宣教中心、陈列馆(设在综合楼内),并配备有线电视设备、多媒体影象设备、图书资料储存设备、图书阅览室家具、会议室办公家具、培训家具、档案柜、数码摄象机、数码照相机、影碟机等设施设备。

5.3.3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保护区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的关键,也是目前自然保护区的薄弱环节。

保护区成立后,由于缺乏缺乏资金投入,一直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给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有必要建设保护区综合楼,以增强保护区综合管理水平。

规划在保护区华沟管理站,五贤寺南建设综合楼1处,占地3300m2,并搞好道路、停车场、车库、大门输电线路、输电设备、通讯、办公用具及办公生活的水、电、暖配套等设施设备配套。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见表5-5。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览表

表5-5

综合楼

 砖混结构

附属用房

700

附属设施

含供电、给排水、采暖、绿化、道路、停车场等 

第六章投资估算

6.1估算依据

(1)《林业建设工程概算编制办法》;

(2)《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4)《林业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5)《最新税收制度实用手册》;

(6)桓台县林业局提供的技术经济指标。

6.2投资估算

经估算,山东马踏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总投资为3333.12万元。

建安投资2129.50万元,占总投资的63.89%;

设备投资886.90万元,占总投资的26.61%;

其它费用为165.90万元,占总投资的4.99%;

预备费为150.82万元,占总投资的4.51%。

按建设内容分:

湿地保护工程1289.65万元,占总投资的38.69%;

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