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171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8李清照词两首Word下载.docx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醉花阴

导入新课

师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 (异口同声)李清照!

师 对!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

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

生 我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众生鼓掌)

师 (含笑)很好!

还有吗?

生 我只记得她的《一剪梅》里的几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 也不错。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

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

(板书课题)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课件,简介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创作《醉花阴》一词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她本人仍独居青州。

重阳佳节,为一抒思夫之苦,李清照作了这首词。

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古籍原载如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

琅嬛记》)

唐宋词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就是专门用来写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

因为男性心理和女性心理毕竟有相异之处,所以这些男作家们写的词其实只是一种“代言”,不能完全地表达女性的心声。

李清照“以女子之心书女子之情”,这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闺怨词”才真正反映了女子的内心世界。

(生展示完毕,众生鼓掌致谢)

师 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如此详尽的材料!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 的确是非常精彩的示范录音,技巧高超,但更重要的是朗读者很好地把握了词人孤独凄婉的内心情怀,读得非常感人。

下面,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生 老师,让我来!

师 嗯,你很有自信!

大家给他一点鼓励!

(众生鼓掌,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好哇!

感情全出来了!

如果你是个女孩子,相信天底下的男生全都要被你打动!

师 不过,如果在节奏和重读两方面多注意一点,就更加完美了。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体会以下的朗读节奏提示。

课件展示诵读节奏: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师 (微笑)老师来给大家示范一遍,好不好啊?

(众生鼓掌,齐答:

好)

(师配乐朗读,学生静听)

师 好了,现在,哪个同学愿意再来试试?

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来朗读也可以。

(一小组的四位同学自告奋勇,教师播放音乐)

师 嗯!

读得越来越好了!

基本把握住了节奏,又读出了感情,请大家把我们的敬意亮出来!

师 《醉花阴》是一首小令。

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

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

这首词也同样如此。

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看看词人交代了什么。

生 交代了作者在重阳节一天内的生活感受。

师 好的,说得对。

这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

思考一下,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

生 重阳感受!

生 愁满佳节!

师 (微笑点头)作者为何而愁?

生 (齐答)思念丈夫!

(师含笑点头,板书“重阳思亲”)

师 同学们很聪明,我们再来看看下片。

生 黄昏把酒!

生 黄昏赏菊!

生 不如“饮酒赏菊”吧?

师 嗯,意思差不多,概括得都不错。

(师板书“饮酒赏菊”)

[鉴赏评价]

师 接下来,我们先把学习重点放到上片上。

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

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

生 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

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

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

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师 这位同学才思敏捷,看起来古典文学的修养相当深厚,很好地再现了词作的意境美,表现令人叹为观止,请坐下。

(众生鼓掌,议论纷纷)

师 词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

生 (大声齐答)愁!

师 对。

下面是我们的自主探究时间,请大家紧扣住这个“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注意,语言的鉴赏要抓住关键词,建议大家先在书本里找出上片的关键词。

(各学生小组开始自由活动,看书,动笔,讨论)

师 时间差不多了,请大家一起念出你们找到的关键词。

(生归纳,师板书“愁、永、又、凉”)

师 下面的自由鉴赏,哪个小组先打头炮?

生 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

我们小组鉴赏的是“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句。

首先,“薄雾”和“浓云”这两个词所描绘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气氛,这跟作者当时的心情是相吻合的。

其次,“愁”字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词,点出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永昼”中的“永”字,极指白天的漫长,有“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的意思,这就更加体现出作者在丈夫离家后那种孤独无聊的心情了。

总之,我们小组在鉴赏语言后得出的结论是,古人创作诗词时在选字用词方面非常讲究,短短的一句话就蕴含了那么丰富的意蕴,真让人叫绝。

师 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小组的鉴赏怎么样?

生 (齐答)很好!

师 他们在语言品味这个方面非常出色。

下面,让我们继续领略其他小组的精彩之处。

生 我们从“瑞脑销金兽”这一句当中产生了一些想象:

作者为了打发漫长的时光,只好在兽型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

可在那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愁并没有消退,反而随着缭绕的烟雾而变得更浓了。

(众生称好)

师 (微笑)很好地调动了自己的想象力来学习作品,值得鼓励。

生 我们小组研究的重点在于“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和“半夜凉初透”的“凉”字上。

“又”字表明再一次,又一次,强调作者与丈夫分离已久,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分独守空房了。

“佳节又重阳”,分离之悲就更深了。

“凉”字不仅指身体上感到的凉意,更加重要的是指作者内心的凄冷悲苦,此情与“玉枕纱橱”之景相融,极富表现力。

师 抓住了关键字来分析,非常深入、到位,很精彩!

看起来,同学们在课前的准备功夫做得很足,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语言鉴赏的基础了。

师 总的来说,这首词的上片以记事为主,但却字字见情,委婉地展现了丈夫离家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好了,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把上片背出来呢?

如果还不能背诵的,请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背诵)

师 我们的学习一向强调自主性和探究性。

上片的鉴赏分析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完成得很出色。

现在,请各学习小组按刚才的流程进行准备,老师打算给大家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师 我们的任务有两大点。

一是结合注解,发挥联想和想象,整体理解下片大意。

既要把握其内容,又要简要分析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是自由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来鉴赏分析语言。

要懂得抓住关键词,咀嚼品味其中的情味。

除了分析、解答问题之外,也欢迎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在鉴赏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各小组开始看书,动笔,交流讨论)

师 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怎么样?

哪个小组先派出你们的代表来?

生 下片是写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到菊圃饮酒的情形。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

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

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

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

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师 这个小组的表现令人叫绝!

课前一定花了不少工夫。

其他的同学,你们还有没有疑问或补充?

师 那好,整体的鉴赏先到这里。

下面我们把重点放到句子和词语的鉴赏上来。

先把关键词找出来。

(生齐答,师板书“黄昏”“销魂”“瘦”)

师 新的挑战来了。

哪个小组先展示你们合作的成果?

生 老师,我们想提一个问题:

“东篱把酒黄昏后”一句中的“东篱”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有无联系?

师 (微笑)这个问题提得不错。

哪个小组来帮他们解疑?

生 我们查过资料,普遍的看法是“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诗意。

这里一方面交代“东篱”是菊圃,另一方面又有引用的典雅之味。

师 (向生)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

生 太好了。

谢谢!

师 请继续鉴赏或发问。

生 现在我们来提个问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

何以见得?

师 (微笑)这个问题问得好,哪个小组伸出你们的援助之手?

生 我们认为这是写佳境。

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佳景衬哀”的作用。

这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正值盛放之时。

东篱下的菊花想必开得无比灿烂。

黄昏之后,花香四溢,当然更富有情味了。

可是对于端着酒杯的作者来说,此时却只能一人对花独酌,空想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快乐光阴,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

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师 (对生)满意他们的解答吗?

还有没有疑问?

生 完全理解!

分析得太好了。

谢谢。

师 无论是鉴赏还是质疑,我们都表现得很好。

当然,作品中还有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哪个小组来争取这个机会?

生 (不假思索)我来!

师 好,有勇气!

生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中展现出两个镜头:

一是凄冷的风穿帘而过,菊花满园,枝瘦叶残的菊花在寒风中瑟缩;

二是词人迎着寒风,看着菊圃中的菊花,顾花自怜,认为憔悴愁绝的自己比菊花更要消瘦。

情景互融,思夫之苦至此,真让人同情!

师 你分析得不错。

不过,还能不能再深入一点呢?

比如说,品味一下关键词中的意味。

生 我再分析一下“黄花”。

“人比黄花瘦”,明是怜花,实为怜己。

黄花当中寄托着词人的情感,人比黄花之喻既含蓄,又富有美态,形象地再现了愁云满面的闺中思妇的神韵。

此外,黄花又有傲霜的美质,更能衬托出词人情怀的高洁,含蕴异常丰富。

师 大家说,他的补充好吗?

(生齐答:

生 我来分析一下另一个关键词“瘦”。

我认为,这个字是全词的词眼。

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认为菊花也是“瘦”的,这自然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吧。

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

以“瘦”来形容是极见神韵的。

而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

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师 (带头鼓掌)分析深入、到位,语言组织甚佳,不愧为班里的诗词研究小专家!

好了,我们的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再来一起朗读课文,尝试把它背诵下来。

(众生齐读,老师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试背)

课堂小结

师 下课前,让我们来对本课作个小结。

清代的许宝善曾说此词“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自怡轩词谱》),评价很高。

此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销魂噬骨之相思,情调凄婉而又含蓄蕴藉。

明·

杨慎评末两句曰:

“凄语,怨而不怒。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清·

陈廷焯曰:

“无一字不秀雅。

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云韶集》)的确,这首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作结,贯穿全词始终的是词人孤独愁绝之苦及销魂噬骨的思夫之情。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全词情景交融,“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艺概·

词概》)。

其白描的外在形式和精美的内在特质,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布置作业

师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背诵全词,明天早读课老师抽查;

另外,把赏析作业做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声声慢

(检查《醉花阴》的背诵情况)

师 李清照的词作以金兵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醉花阴》是她前期的词作,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

相信学完这首词之后,我们对李清照的词将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展示准备好的课件)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活际遇是分不开的。

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也曾受过改嫁的争论。

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

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将她个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经历之悲酸凄苦,对死去丈夫的怀念和对故乡沦陷的感慨,反映在词上。

在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之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金兵攻陷山东,他俩不得不把历代收集的金石书画抛弃一大部分,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不久,高宗委派赵明诚做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

可是,从山东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风霜劳顿,赵明诚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湖州太守还未到任他就病倒了。

后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死于南京,那时李清照已四十七岁。

在旧时代的环境中,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说完全孤弱无依了。

在兵荒马乱中李清照逃难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找她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从此姐弟二人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

由于亲人的死别,收集的金石在逃乱中依次失去,河山的变色,使她有着满腔悲愤的心情。

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奔波之苦。

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据专家研究推断,这是作者丧夫再嫁张汝舟,又与其离异之后,也就是五十岁上下时所作。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李清照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师 谢谢搜集资料的同学,非常详细!

师 下面,请同学们听听朗读录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

(点击录音链接,播放朗读MP3。

学生认真聆听,在书本上划分节奏)

师 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凄苦情”的词。

注意找准节奏,尽量读出感觉。

师 读得不错。

看来有了前一首词的学习,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已经有了一定的“感觉”,读出了味道。

但有个别地方还是要注意。

看看以下的朗读节奏划分:

(教师进行诵读提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 学习诗词要多读多背多体会。

在课堂上读了,早读课读了,回家也要读。

要读出感觉,读出情感,方能算是成功。

下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录音,然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录音朗读)

师 放开喉咙,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 好,大家应该已经读了好几遍了。

能谈谈你读完的感受吗?

生 这首词写得好惨,催人泪下。

师 哦?

感受那么深?

不错!

还有呢?

生 有很多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如话。

师 (微笑)也不错。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理清思路】

师 这首词同样分为上下两片。

下面,请各小组开始自由学习,根据注解了解这首词的内容,然后作个简要的归纳。

(生看书、讨论)

师 准备好了吗?

哪个小组来接受这个任务?

生 我代表我们组来吧。

上片是说,词人自起床后就漫无目的地四处寻觅,若有所失,但却什么也把握不住,四围一片冷冷清清,使人的心境也变得凄凉惨淡。

这时候,又正逢刚觉得暖和又冷起来的天气,让人的身体最难适应。

摆上几杯清淡的酒,想要排遣这愁苦的心情,但又如何能抵挡住清晨的急风?

借酒浇愁,无济于事。

正独自举杯伤神的时候,却看到了天空南归的大雁,仔细看,那不正是以往在北方见到的旧时相识吗?

这就更激起作者对往事的思念了,凄愁之情更深!

师 说得很好。

理解能力很强,诗词鉴赏的基础比较扎实。

有谁能把上片的内容作个简要的概括吗?

生 上片主要描绘了清冷孤独之景,衬托作者孤寂凄凉的情感。

师 好的。

板 书:

“清冷孤独之景”“孤寂凄凉”

师 下片的任务哪个小组来完成?

生 我先概括一下下片的内容:

下片主要描绘残花桐雨的深秋景致,表现作者无穷无尽难以言说的愁。

师 很准确,请坐下。

“残花桐雨”“愁苦凄绝”

生 老师,下片的大意由我们来负责吧。

曾经茂盛无比的黄菊花,如今却凋零败落,堆积满地,现在还有谁有这个兴致去采摘它呢?

独坐在窗子旁边,心情如此低落凄凉,时间如此难熬,怎样才能等到天黑呢?

即使等到日暮黄昏,点点滴滴的秋雨落在梧桐树上,这样凄冷愁苦的情形,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能尽数概括呢?

师 (微笑点头)太出色了,请坐下!

我们已经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大意,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

(全班齐读)

【赏析评价】

师 李清照的这首词得到了世人极高的评价。

有人誉之为“千古绝唱凄苦情”;

也有人誉之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评价的焦点在于两个词,一为“凄苦”,一为“创格”。

前者是就此作的情感意蕴而言,后者是就此词在艺术上的创新而言。

下面,老师想给我们的各学习小组提个建议,你们在开展自主学习,自选角度鉴赏这首词的时候,可以结合我刚才提到的那两点来展开。

好了,下面,时间交给大家,开始行动吧!

(各小组开始自主学习,讨论,选题,提炼,归纳)

师 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准备好了没有?

生 准备好了!

师 谁来打响这第一枪?

生 我来试试吧。

我们小组研究讨论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

词人在词的开头创造性地连用了14个叠字,后人以“创意出奇”来评价,十分恰当。

语言上的创新固然是一个特色,但我们查阅过资料后,发觉世人之所以对这几句词评价那么高,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就是作者用这看似平淡的14个字细腻委婉地写出了心中所愁,如泣如诉,在意境上的层次感很强。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她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寻啊觅啊,但却什么也寻不到,只是心中一片茫然,若有所失。

这是第一层意境:

恍惚。

我说太多了,你来接力!

(对同桌笑)

生 好,我接着赏析第二层。

“冷冷清清”,这是作者寻觅未果后的感受。

作者举目四望,看不到丈夫熟悉的身影,找不到往日快乐的光阴,只觉得四处一片冷清死寂。

这种感觉一直进入作者心里,寂寞无处排遣。

所以,第二层可以用寂寞来概括。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则更进一层,写孤独愁苦的情况令人无法承受,由愁苦而凄厉,为全词定下了凄惨愁绝的情感基调。

这第三层,可以简括为“悲伤”。

总之,这短短的14个字,意境密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情感真挚感人,后人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师 这个小组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的确,他们所谈的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其他同学,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生 明白了!

生 老师,他们表现那么好,能不能让他们为我们小组解答一个疑问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中说“雁”是“旧时相识”,如何理解?

师 问题提出来了,哪个小组有能力帮助他们,请伸出援助之手。

生 我是这样看的。

前面说到作者打算借酒浇愁,但愁绪依然未解。

当她正在伤心的时候,看到天空中南飞的大雁,认出那正是以往在北方替自己传递书信的那只大雁,这就更加激起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哀愁了。

师 听了他的解释,你懂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