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549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肺复苏Word文件下载.docx

实践证明,复苏时间越早,存活率越高。

因此,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提出“生存链(lifechain)”的基本概念,它包括相互依赖的四个环节,即早期识别和呼救、早期CPR、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实践证明,这一生存链四个环节中任何环节薄弱,生存率将降低。

相反,加强生存链四个环节将提高生存率。

然而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大多数发生在院外环境,要切实做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单靠医疗机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建立社区急救网络系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和公共卫生设施,加强“生存链”四个环节,最终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的生存率。

三、心肺复苏的分期和步骤

临床上将心肺复苏分为三期,即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和后续生命支持。

(一)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是心跳呼吸骤停后早期所采取的复苏步骤,有一系列的操作技术组成包括判断技能和支持干预技术。

1、判断意识与反应

判断在心肺复苏中极其重要,只有在准确地判断心跳呼吸骤停后,才能进行心肺复苏。

判断过程体现急救人员反应能力,要求短暂,迅速(在15秒钟内完成)。

判断的内容包括意识状态,有无反应。

如果患者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无眨眼、无肢体活动、无呼吸、咳嗽等体现生命活动的征象,即可判定心脏停搏。

具体判断方法:

抢救者站在患者一旁,轻拍或轻摇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喂,你怎么啦!

”如认识可直呼其名。

若无反应,立即用手指掐压人中穴,合谷穴,如仍无反应,考虑病人意识丧失。

2、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

一旦判断病人意识丧失,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120),启动EMSS。

对于8岁以上及成年人心跳呼吸骤停,抢救者应先启动EMSS,然后立即进行现场CPR。

而对8岁以下儿童或由溺水、严重创伤、中毒所致心跳呼吸停止,应先行心肺复苏,然后拨打急救电话启动EMSS,拨打急救电话时应保持镇静,并尽可能提供以下信息。

(1)事件发生地点(街道名或路名、办公室名称、房间号、及周围标志建筑物)。

(2)现场所使用的电话号码。

(3)所发生的事情如心脏病发作或交通事故等。

(4)有多少人需要帮助。

(5)患者的情况。

(6)已采取了哪些措施。

(7)其它要求的信息。

同时接受急救中心专业急救人员提供的指导措施,然后再挂断电话。

具体操作方法:

先大声呼救,如“来人哪,救命哪!

”招呼周围的人前来帮忙,拨打急救电话,启动EMSS,以及协助心肺复苏。

3、放置体位

患者应仰卧在坚实的平(地)面上,头颈,躯干应平直无扭曲,双手放在躯干两侧。

如果患者摔倒时面部朝下,应在呼救的同时小心转动患者,注意一手托住患者的头颈部,另一手扶住病人肩部,使头颈,躯干成为一个整体同时转动。

4、畅通呼吸道

心跳呼吸停止后,意识丧失,全身肌肉(包括舌肌)松弛,舌根后坠,造成呼吸道阻塞。

由于舌附于下颌,若将下颌向上抬,并向前移,舌将离开咽喉部,气道即可开放。

通常采用仰头举颌(颏)法畅通呼吸道,即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向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颌,但要注意不要压迫患者颈前部颌下软组织,以防压迫气道,不要使颈部过度伸展。

如有颈部损伤时,CPR时不能使头部后仰,以免进一步加重颈椎损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托颌法开放气道较安全,具体方法为用双手置于患者头部两侧下颌角,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用力向前上托起下颌,并使头向后仰。

畅通呼吸道时,如发现口内有异物或呕吐物时,应将其去除。

液体分泌物可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固体异物可用食指作成钩状取出。

部分患者因呼吸道不畅而发生窒息以致心搏骤停,经畅通呼吸道后呼吸恢复,继而心搏也恢复。

5、判断呼吸:

开放气道后,先将耳贴近患者口鼻,头部侧向患者胸部,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面部感觉气道有无气体排出;

耳听呼吸道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

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为呼吸停止。

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大多数呼吸或心跳骤停患者均无呼吸或呼吸异常,不规则呼吸。

若判断为无呼吸或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在不能确定通气是否异常时,也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6、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呼出气体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要求。

人工呼吸在气管通畅情况下进行。

具体方法:

将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患者鼻孔,另一手的拇指将患者口部瓣开,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口贴近病人的嘴,将病人口部完全包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以上,确保呼吸时胸部抬起。

为了减少胃肠胀气发生,对大多数成年人规定2秒以上给予10ml/kg(700~1000ml)潮气量,可提供足够的氧合。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患者口部脱离,轻轻地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并吸入新鲜空气,同时放松捏鼻的手,此时患者胸部向下塌陷,有气流从口鼻排出,通气频率为10~12次/min,或每按压胸部15次后,吹气两次,即15:

2。

(2)口对鼻人工呼吸

有些情况下,不能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牙关紧闭,口部严重损伤,或抢救者不能将患者口部完全紧密地包住等。

这时应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

一手按于前额,使患者头部后仰,另一手提起下颌,并使口部闭住,抢救者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口包住患者的鼻部,用力向病人鼻孔吹气。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鼻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并吸入新鲜空气,患者依靠胸部弹性回缩力量被动呼气,其通气频率、潮气量与口对口人工呼吸相同。

(3)口对面罩呼吸

用透明带有单向阀门的面罩,可将抢救者呼气吹入患者肺内,有的面罩有氧气接口,以便口对面罩呼吸时供给氧气。

用面罩通气时双手把面罩紧贴患者面部,闭合性好,通气效果好,同时避免与患者口唇直接接触。

(4)球囊-面罩通气

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但急救中挤压气囊难保不漏气,尤其单人复苏时易出现通气不足。

双人复苏时,一人压紧面罩,一人压紧球囊,通气效果较好。

7、人工循环

(1)判断:

检查有无脉搏,由于颈动脉位置靠近心脏,容易反映心搏情况,通常以触摸颈动脉搏动来判断是否有心跳。

方法:

在开放气道情况下进行,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部保持后仰,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及颈动脉搏动,未触及搏动表明心跳已停止。

由于触及颈动脉搏动费时而其诊断心搏停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2000国际复苏指南规定对非专业人员不要求把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

因此,非专业急救人员无需根据脉搏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需要胸外按压或电除颤。

而是要求检查循环体征,即人工通气后,观察患者对通气有无反应,有无呼吸,咳嗽活动及其他任何机体运动机能。

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认循环状态,一旦确认无循环征象,即无呼吸,咳嗽活动,无任何机体运动机能,应立即进行人工循环,BLS时人工循环主要是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具体定位方法:

首先以一手的食指、中指沿患者的肋弓处向中间滑移;

在两侧肋弓交界处寻找胸骨下切迹,将食指和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两指上方胸骨正中部即为按压区。

以另一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区,掌根与胸骨长轴重叠,然后将定位之手放下,将掌根重叠于另一手背上,手指脱离胸壁。

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压。

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地猛压。

按压及放松时间应大致相等,或放松时间宜稍长于按压时间。

放松时定位手掌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不使胸骨受任何压力。

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成人按压深度为4~5cm。

现场心肺复苏者容易疲劳,随时间的延长,不能保持正确的手法,影响复苏效果。

因此,在现场应有第二抢救者或更多的抢救人员轮换操作,以保证有效复苏。

无论是单人心肺复苏还是双人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均为15:

胸外按压的机制有“心泵学说”和“胸泵学说”两种。

“心泵学说“认为,胸外按压对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产生直接压力,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从而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

已有研究表明,高冲量、高频率的胸外按压有较高的心搏量和冠状动脉血流,指出在胸外按压最初5min,有瓣膜运动和心脏压缩。

“胸泵学说”则认为胸外按压使胸腔内压力升高并平均地传至胸腔内所有的血管结构,由于动脉不萎陷,压力几乎可全部从胸腔内动脉传至胸腔外动脉,而完好的静脉瓣和静脉萎陷,可阻止压力完全传至胸腔外静脉,于是产生了胸腔动静脉压力差,使血液流动。

浮动胸腔患者CPR时动脉压不增加,除非用条带来固定胸壁增加胸内压,心脏停搏者在意识丧失前令其咳嗽,能保持清醒,有人研究此时收缩压可达13.3kPa(100mmHg),咳嗽主要是增加胸内压;

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CPR时,二尖瓣和三尖瓣保持开放,支持心脏只是一个被动的管道而非泵的作用,以上研究均支持“胸泵学说”。

目前较多学者倾向“胸泵学说”,但心泵机制不能排除。

此外,胸外按压时机械刺激心脏收缩也可能是血液流动的机制之一。

8、再评价

抢救者在完成四个15:

2的按压/通气周期后再评价呼吸循环呼吸体征,如仍无呼吸循环征象,继续CPR,如无呼吸,但有循环体征,则继续以10~12次/分频率进行人工呼吸,每隔几分钟检测一次循环,如自主循环和呼吸恢复,应将患者置于恢复体位。

(二)除颤与自动体表除颤器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而终止室颤最有效的办法是电除颤。

但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如不除颤,室颤数分钟后可能转为心电静止。

如能在发生心脏骤停后6~10min内进行电除颤,许多成人患者复苏后可无神经系统损害。

若同时进行CPR,复苏成功率更高。

虽然及时CPR可以维持脑和心脏功能,延长循环持续时间,但不能将室颤转为窦性心律。

电除颤是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而且时机是关键。

实践证明,除颤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因此,2000国际复苏指南要求院前心跳骤停复苏时,应早期除颤,即向EMSS求救后5分钟内实施电除颤;

对于院内心跳骤停,除颤应在3分钟内实施。

这不仅要求在医院内装备除颤器,科室内所有医务人员必须经过急救知识培训,并掌握除颤技术,而且要求在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表除颤器(AED)。

自从AED问世及在抢救中的应用,目前已将除颤列为基础生命支持的范畴。

1.原理

除颤是应用除颤器二个电极板经胸壁或直接向心脏通以高压强电流,使所有的心肌纤维瞬间除极,消除异位心律,然后由窦房结恢复起搏功能而控制心搏。

2.适应症

除颤也称为非同步电复律,主要用于室颤和室扑的复律治疗。

但值得注意的是,室速时综合波形态和心律失常的变化很大,尤其是多形性室速,这时,同步电复律非常困难。

因此,室速尤其伴血流动力学严重紊乱(无脉搏,意识丧失,低血压或严重肺水肿)时,亦应立即行非同步电复律治疗。

3.除颤能量

电除颤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室颤发生到首次除颤的时间,而且还取决于除颤所选择的能量。

如电除颤时所选择的能量或电流太小,则不能终止心律失常;

若选择能量或电流太大,则会造成心脏损害。

  传统推荐首次单相波除颤能量为200J,第二次和第三次除颤能量分别是300J或者提高到360J。

即使一种能量水平的除颤治疗暂时无效,仍可以通过重复同一能量水平的电除颤而获得成功。

这是由于重复电除颤后,经胸电阻抗值下降,再次相同能量的除颤,所产生电流相对增加,如两次单向波型除颤均不成功,则应立即给予360J的电除颤。

如室颤终止后再出现,则给予前次成功电除颤的能量水平的电除颤。

  近年来研制出双相波型除颤器,双相波型除颤器所需电能较单向波型小,研究表明≤200J的双相波型除颤能量是安全和有效的。

  转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动过速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时应选用同步电复律方式。

转复心房颤动所需的能量为100~200J(单相波除颤);

转复房扑和阵发性室上速所需能量通常为50~100J;

若转复失败,可逐渐增加能量。

室性心动过速转复能量大小依赖于室性心动过速波形特征和电复律时心率快慢。

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对首次100J单相波复律治疗效果好。

多形性室速(形态及节律均不规则)类似于室颤,首次应选择200J单向波电除颤。

如未成功,再逐步增加能量。

4.电极放置

电除颤时,电极板放置位置有二种:

(1)前侧位:

一个电极板放置在左侧第五肋间与腋中线交界处,另一电极板放置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2)前后位:

一个电极板放置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另一电极板放置在左背肩胛下面。

5.除颤步骤

(1)患者仰卧位;

(2)打开除颤器电源开关;

(3)将电极板均匀涂以导电膏(或用生理盐水代替);

(4)放置电极板;

(5)选择所需的能量;

(6)按充电按钮充电;

(7)同时按压两个放电钮放电。

6.注意事项

两电极板之间不能留有导电膏及生理盐水以免短路,除颤时所有人员不能与患者接触,除颤时避免电极板靠近起搏器,以免起搏器失灵。

同步复律时应打开同步开关。

7.AED的操作程序

患者仰卧,AED放在患者身旁,操作者站在患者左侧进行操作,同时另一人在患者右侧进行CPR,AED操作分四步

第一步:

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仪器发出语音提示,指导操作者进行后面步骤。

第二步:

安放电极,迅速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的胸部,一个电极放在患者右上胸壁(锁骨下方,另一个电极放在左乳头外侧,上缘距离腋窝7cm左右,在粘贴电极片时停止CPR。

第三步:

分析心律,急救人员和旁观者不应与患者接触,避免影响仪器分析心律。

心律分析需要5~15s,如果患者发生室颤,仪器会通过声音报警或图形报警给予提示。

第四步:

电击除颤时,先按压自动充电按纽并有声音及指示灯提示,在按压电击按纽前必须使所有人不接触患者,电击时患者会抽动一下,第一次电击后,先不要进行CPR,AED会自动重新进行心律分析,若心律仍为室颤,AED会发出提示,并自动充电,之后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除颤。

三次除颤后仪器会自动停止1min,这时应检查患者循环并进行1min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若心律仍为室颤,再进行电击除颤及CPR,直到仪器出现“无电击指征”。

注意不要在连续三次除颤中检查循环情况,因为这会耽搁仪器的分析和电击,快速连续电击可部分减少胸部阻抗,提高除颤效果。

若AED提示:

“无除颤指征”,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循环未恢复,继续进行CPR。

若出现三次“无除颤指征”提示,则成功除颤可能性小。

因此行1~2min的CPR后,需再次行心律分析。

若自主循环体征恢复,应检查患者呼吸,若无自主呼吸,即给予人工通气,10~12次/min。

若有呼吸,将患者置于恢复体位,除颤器应仍连接在患者身体上,如再出现室颤,AED会发出提示,并自动充电,再行电除颤。

(三)高级生命支持

高级生命支持是基础生命支持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设备及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较佳疗效的阶段。

它是由医务人员到达急救现场或在院内进行。

其中包括呼吸、循环支持、心电监护、电除颤及复苏药物的应用。

1.畅通气道

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选用不同的类型的导气管,如口咽导气管、鼻咽导气管、喉罩气道、食管气管导管、咽气管导管及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以确保气道通畅。

口咽气道有二种类型:

一种为普通型,另一种为S型。

目前多推荐使用后者,其内有单活瓣,可避免患者唾液反流和交叉感染,插管前先根据患者体重选择大小合适的导管,通常唇到下颌角距离即为所需口咽导管的型号。

口咽导管插入方法有二种:

一种方法,打开口腔或应用压舌板压迫舌头,另一手持口咽导管插入口腔,沿自然弯曲前进,到达咽后壁。

另一种方法,沿着硬颚先反向插入口咽导气管,当全部进入口腔后,将导气管旋转180度,这时导管沿着舌体自然弧度放置,其尖端位于下咽部。

口咽导管适用于浅昏迷而不需气管内插管的患者,必须由经过适当训练的人使用,注意所放置位置,操作不当会将舌推向后咽部,引起呼吸道堵塞,清醒的病人口咽导气管可引起恶心、呕吐或由呕吐物造成喉痉挛,故不宜使用。

鼻咽导气管是一种不带气囊,由橡胶或塑料制成的通气导管,主要用于牙关紧闭,颌面部创伤等不宜行口腔通气的患者,颅底骨折的病人慎用。

插管时选择大小合适的导管,外涂麻醉胶润滑,选择鼻腔通畅一侧,局部喷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素,将导气管与腭平行置入鼻腔,插入下咽部,深度恰好使舌根部游离即达舌根的咽后壁。

按压胸部可见气流从导管内冲出,或在导管内吹气见胸廓抬起,证明位置正确。

鼻咽导气管置入可引起粘膜损伤和出血,导管过长可刺激声门反射,引起喉痉挛、恶心、呕吐,操作时应注意。

食管堵塞导气管(esophagedobturatorairwayEOA)是一种替代气管插管的方法,适用于操作者不会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插管器械没有准备好,或患者的情况不允许气管内插管时。

食管堵塞导气管由一个带气囊的大口径圆管和面罩组成。

管子远端为封闭的盲端管子,上1/3处相当于咽部位置有许多小孔,当管子插入食管时,将气囊充气,可堵塞食管,防止呕吐和胃食管反流。

正压通气或给氧时,气体不能进入食管,而经过小孔进入气管。

操作前先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然后将导管涂以石蜡油,操作者站在患者头侧,一手持导管,另一手提起患者下颌,在舌背上顺势将导管插入食管,确定位置正确后将气囊充气,并固定好面罩。

注意气囊位置,一定要在气管隆突以下,否则气囊会引起气道阻塞。

必要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气管插管。

食管堵塞导气管通常操作方便,在盲目下完成,但维持气道通畅的效果差,不能进行气管内吸引,故其价值不如气管内插管,主要用于院外急救,并只适用于成年人。

如果插入时间长,气囊压迫可导致食道粘膜缺血、坏死。

EOA有几种改良型,如食管胃管导气管(esophagedgastrictubeairway,EGTA),面罩上有二个孔,一个孔作为通气,另一个孔通过食管内导管,但导管远端有一小孔可通过16号胃管,进入胃部,用于吸引胃液,而不至于影响通气。

食管气管导气管(esophagedtracheacombinedtube,ETC),它具有食管堵塞导气管和常规气管内插管的联合功能,是一种双腔管,中间有隔膜隔开,双腔管既可插入食管,也可插入气管。

气管型导管前端开口,食管型导管前端为盲端,在咽喉水平有许多小孔,联合导管如插入气管可通过“气管型”导管通气;

如插入食管,则气流由“食管型“导管的小孔进入气管。

ETC插管方法简单,不需要喉镜等特殊器械,且不需要用外固定,能有效地防止胃液反流。

喉罩(laryngedmaskairway,LMA)是由一根通气导管和远端一个卵圆形可充气罩组成,LMA被置于咽部,在远端开口进入下咽部感觉有阻力时,向罩内注入适量的空气,密封喉部,即可进行通气。

LMA与面罩相比,通气管安全可靠,发生误吸少,而操作简单,在颈部损伤、气管插管困难时使用具有优势。

气管内插管是一种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有效通气及防止胃胀气,胃液反流入气道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CPR中还可气管内给药,但是气管内插管技术性强,必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实施。

插管要求迅速,一般不超过30s,不能因为插管时间长而中断CPR,不宜反复试插,两次试插之间必须给予足够的通气和供氧,无论院内和院外CPR,有条件时应气管插管。

2.有效通气

在畅通呼吸道情况下,可选用各种人工通气的机械设备,目前国内CPR时使用简易呼吸器较多因其操作简便易行,未行气管内插管的可用简易呼吸器对面罩或导气管通气,也可以对气管内导管通气。

如心脏复跳而呼吸未恢复或较弱,选用呼吸机控制通气或辅助通气。

3.人工循环

在高级生命支持中,如果患者自主循环未能恢复,可借助辅助循环装置和技术继续建立人工循环,以促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1)心肺复苏机(Thumper):

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要消耗较大的体力,在技术人员少的情况下,如复苏时间较长,有效胸外按压可靠性降低。

心肺复苏机可按程序提供标准的CPR,按压/通气比例5:

1,按压幅度、频率、通气量均可调节。

多为高压气体驱动,无需电源,使用方便,其血流动力学可与标准的人工CPR媲美,但心肺复苏机不适宜于婴幼儿。

(2)插入性腹部按压CPR(IAC-CPR)

IAC-CPR是指在心脏按压的放松阶段由另一名急救人员按压患者的腹部。

腹部按压部位在腹部中线剑突与脐部中点,腹部按压的力量应足以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产生100mmHg的压力,使主动脉产生相当于正常心跳时搏动。

实践证明,院内复苏中IAC-CPR效果优于标准CPR,但在院外复苏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IAC-CPR不会比标准CPR引起更多的并发症。

因此,在院内复苏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