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8721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详细文档格式.docx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

大侵略权益。

2、结果:

⑴清政府被迫签定《北京条约》。

⑵(火烧圆明圆)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恣意烧杀抢掠,纵火焚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洪秀全发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60年,组织“洋枪队”,武装对抗太平军。

太平军在宁波、慈溪击毙划尔,取得多次胜利。

第2课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

1、原因(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殖民地

的浪潮。

外国列强在把中国周边邻国逐各攫夺为殖民地或“保护国”之后,又纷纷将魔爪伸

向中国边地。

2、边疆危机的表现:

美、日入犯台湾,英、法进窥云南、广西,俄、英亲临新疆、西藏

一时间,边疆警报频传,狼烟四起。

3、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原因:

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伪政权,随后新疆地区出现复杂混乱的局面。

1871年沙俄别有用心的以“代管”为名,出兵占领了北疆的伊犁。

⑵、目的:

为了恢复新疆秩序。

⑶、过程:

①1875年清政府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②1880年,清政府特命曾纪泽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与俄国举行谈判。

③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4、意义:

粉碎了俄英分裂并进而吞并中国西北的阴谋,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甲午海战

1、背景(原因):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加入了侵略中国的列强行为。

2、甲午战争的名词解释: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这一年为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3、⑴、时间:

1894年

⑵、爆发:

①:

1894年日本借朝鲜内乱,准备发动中日战争。

②:

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4、经过:

⑴:

平壤战役(继交战于牙山、平壤之后)⑵:

黄海海战(黄海海面展开激烈海战)⑶:

领大战役(1894年10月,日本陆军分两路入侵辽东)⑷: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海、陆两路攻陷威海卫海军基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

1、时间:

1895年4月17日

2、条约规定: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最远)、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

3、《马关条约》的危害性: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它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也由此开始。

不久,中国便爆发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中国辛亥革命。

5、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独占辽东半岛,侵及其它列强利益,引起德、法特别是沙俄的不满。

在三国强力干涉下,日本被迫“还辽”,中国则付出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款”。

第3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瓜分狂潮

1、帝国主义是如何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急于偿付对日巨额赔款,俄、法、英、德等国借机争相提供富有政治性条件的贷款,进而通过投资设厂、开矿、筑路、争设银行,加紧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为了扩大在华侵略权益,列强你争我夺,纷纷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方式:

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争设银行。

3、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

强占“租借地”

⑵:

划分势力范围

4、1898年,德国首先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香港问题: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强占香港岛,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将界址拓展至九龙。

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历史意义):

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列强恣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反抗意识的强化。

3、经过: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炮烘大沽口,侵华战争开始。

6月中旬,八国联军从大沽口向京津地区进犯。

在天津,清军与义和团奋力围堵侵略军,卫城斗争持续近一个月。

天津失陷后,八国联军集约2万兵力,沿运河两岸直扑北京。

8月,北京陷落。

4、结果: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的势力下失败了。

《辛丑条约》

1901年

2、地点:

北京

3、内容:

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大沽口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并由各国派兵常驻;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条约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产生的影响:

庚子(1900年)和辛丑(1901年)之交,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民主革命的涛声已经隐约可闻。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从“自强”到“求富”

1、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深受刺激。

2、目的:

为了维持清朝的统治。

3、洋务派:

他们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举办近代工业。

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

4、代表人物:

中央有奕,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5、时间: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师夷长技以自强”

6、旗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7、内容: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枢机构。

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

⑶: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8、历史作用:

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公车上书

1、历史背景: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给中华民族以极大的刺激,也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3、时间:

1895年5月

4、公车上书的名词解释:

1895年5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与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5、历史意义:

维新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6、宣传变法,扩大影响,推动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瓜分中国的灾祸迫在眉睫。

康有为又一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紧迫性。

光绪帝深受震动,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

2、戊戌变法的名词解释: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方面,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等。

4、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百日维新

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最终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

2、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3、名词解释:

戊戌变法从6月11日至9月21日,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4、影响(维新变法):

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急时刻,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毅然奋起,为变法救亡奔走呼号,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行动。

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产生了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后,反对旧学,接受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5、结果:

9月21日,戊戌政变,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梁逃命于海外,光绪帝幽禁,瀛台新政措施全部作废(京师大学堂除外),慈禧太后临朝听政,戊戌变法最后失败。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名字的由来: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1898年在日本从事革命时,化名中山樵,孙中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2、成立兴中会:

1894年秋孙中山来到檀香山,联合其它革命志士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3、发动广州起义:

1895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起义。

但尚未发难,起义计划就泄漏了。

此后,他致力于宣布革命、发展革命组织。

4、中国同盟会成立:

⑴时间:

1905年8月

⑵地点:

日本东京

⑶同盟会的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⑷同盟会创办《民报》。

5、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象征:

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成立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7、三民主义的评价(地位):

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8、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形成过程:

孙中山出生于贫苦农民向华侨资本家转化的家庭。

小时候很喜欢听村里老人讲太平天国的故事,洪秀全的反清事迹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2年他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但中国日趋衰弱的现实使他不久就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国强兵的变法自强主张,遭到冷遇。

这件事对孙中山的刺激很大,他认识到只有用武力推翻清朝,才能救中国。

武昌首义

同盟会建立后,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蒋翊、孙武等人,准备在武昌发动起义。

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不慎引起爆炸,计划败露。

清政府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十分危急。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中的革命党人熊秉坤等首先发难,鸣枪起义,他们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

新军其他各营的革命党人和士兵纷起响应。

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接着,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

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的名词解释:

起义取得胜利。

4、武昌起义胜利产生的影响: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10多个省、区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中华民国的建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3、巩固: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4、变局(政局变动):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被袁世凯窃取了。

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6、辛亥革命的性征:

第7课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袁世凯先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要求,卖国媚敌,接着逆潮流而动公然称帝;

帝制丑剧很快以失败收场后,北洋军阀的分裂和混战却又起,人们怀疑和失望的情绪一天天在增长。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和科学的觉悟。

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新文化运动因此因此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最远)。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前期:

⑴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⑵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传播马克思主义

文学革命

1、内容: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

2、掀起文学革命的标志(文学革命兴起的标志):

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掀起了文学革命。

3、文学革命的概况:

⑴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

⑶1918年,《新青年》发表鲁迅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把反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2、作用: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

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

⑵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8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1、巴黎和会的名词解释:

1919年初英、法、美等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2、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⑴前期,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拒签和约,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

次日,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

在斗争中,李大钊、陈独秀等起到了领导作用。

⑵、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⑶、领导人:

李大钊、陈独秀

⑷、中心:

⑸、主力:

青年学生

⑹、斗争形式:

①、前期:

罢课游行

②、后期:

三罢斗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⑴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⑵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⑶拒绝对德在“和约”上签字

5、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出伟大的力量;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发生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运动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

⑴、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并且登上历史舞台

⑵、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⑶、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⑷、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后移到浙江嘉兴的南湖

3、中共一大会议的主要内容: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4、中共一大会议的意义: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

革命纲领的提出

1、中共二大会议的主要内容:

大会确定:

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标即最高纲领是建立共产主义。

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军阀,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中共二大会议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比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斗争方向。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中共二大提出党的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建党工作的圆满完成。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

1、背景:

⑴、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先后领导过多次革命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⑵、共产国际、苏联政府和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2、中共三大:

⑴、时间:

1923年6月

⑵、地点:

广州

⑶、主要内容:

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同时,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3、国民党一大召开:

1924年1月

①、大会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②、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党纲、党章和改组办法,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⑷、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此后,中国进入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4、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黄埔军校

1、创建: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2、意义(作用):

黄埔军校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军事合作的开始。

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军事学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

北伐战争

1、目的:

为了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全国。

2、主要对象:

北阀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两湖是主战场。

3、经过(三战场、四战役):

三战场:

一路指向江西;

一路指向福建;

一路指向湖南、湖北。

四战役:

贺胜战役、汀泗战役、武昌战役、南昌战役。

4、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便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

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左派坚持三大政策,而国民党右派却公开反对三大政策,破坏国共合作。

2、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

3、1927年4月以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身份到达上海。

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及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借口“工人内讧”,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制造了“四一二”政变。

4、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5、“七一五”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宁汉合流”

1、名词解释:

不久,武汉国民政府迁至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2、标志: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1、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标志着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政统治

2、国民革命失败了标志着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10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

1、背景: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毅然决定以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7年8月1日,周恩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