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885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③局部电流的形成: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④电流方向:

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

在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

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双向性。

3.突触的信号传递

(1)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和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电位变化。

②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

(2016·

10月浙江选考)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达到最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

B.图②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逆溶度梯度进行的

C [指针偏转的方向应是由正电位到负电位的方向偏转的;

由图示可知:

对神经施加的刺激点位于乙的右侧;

图②中的甲电极处于极化状态;

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外流是顺溶度梯度的。

]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静息电位的测量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动作电位的测量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或内侧)

2.神经纤维膜上电位变化的分析

(1)解读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曲线图。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

此时K+通道打开,K+外流,Na+通道关闭,使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电位差为负值。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

受刺激后,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迅速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a点到c点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③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

c点到e点,由于在细胞膜上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K+运进膜内,将内流的Na+运出膜外;

从而导致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此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2)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变小

K+增加

K+降低

分析表格可知:

a.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内K+向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

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

b.细胞外K+浓度上升,导致细胞内K+向外扩散减少,从而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

反之,静息电位变大。

c.动作电位的峰值是Na+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外Na+向细胞内扩散达到平衡时的电位。

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

d.细胞外Na+浓度上升,导致其向细胞内的扩散量增加,从而引起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大。

反之,动作电位峰值变小。

3.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的分析

兴奋在传导与传递时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的分析方法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2)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时:

①刺激b点(ab=bd),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会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1.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D [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入肌纤维内部,A项错误;

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对K+的通透性减小,B项错误;

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与钠离子内流有关,与K+无关,C错误;

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降低膜外K+浓度,增大了膜内外的K+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项正确。

2.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

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该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其中1是极化状态,2是去极化过程,4是复极化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1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若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下移

C.2主要是膜外Na+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D.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下移

C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也有离子的进出,A项错误;

若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去极化过程中的Na+内流增加,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B项错误,C项正确;

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即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上移,D项错误。

3.(2017·

浙江重点中学联考)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D [神经递质贮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A项正确;

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B项正确;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对Na+或Cl-的通透性,C项正确;

若图中为兴奋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则Na+内流,若图中为抑制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则Cl-内流,D项错误。

4.下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注:

“〇”代表神经元细胞体,“<

”代表轴突末梢,且ab=bc、ac=de。

A.刺激b点与f点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刺激b点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

刺激f点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刺激b点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刺激b点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

D [刺激b点时,由于ab=bc,a、c两点同时兴奋,所以A1不偏转;

d点和e点先后兴奋,所以A2偏转两次。

由于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刺激f点时,a、c、d三点均不能兴奋,所以A1不偏转,e点会兴奋,A2偏转一次,D项正确。

考点二|反射与反射弧、大脑皮层的功能、体温调节

1.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2)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2.大脑皮层的功能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言语区:

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中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区域为言语区。

①白洛嘉区受损,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思想即表述性失语症。

②韦尼克区受损,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

(3)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一般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

(4)体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一般支配对侧肢体的感觉。

3.体温调节

(1)主要产热器官:

内脏、肌肉、脑等。

(2)人体的散热

①主要散热器官:

皮肤。

②散热方式:

有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等物理方式,其中蒸发是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③在35℃以上的环境中,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是出汗。

1.(2016·

4月浙江选考)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元   B.反射弧

C.神经纤维D.反射中枢

A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选A。

2.(2015·

9月浙江选考)人体膝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乙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的影响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引起屈肌收缩

C.若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会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

D.若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则可在Ⅱ处和Ⅲ处记录到膜电位变化

B [题图显示:

神经元乙的细胞体位于脊髓,而大脑皮层可调控脊髓的活动,因此神经元乙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的影响,A项正确;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引起屈肌舒张,B项错误;

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所引起的伸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C项正确;

Ⅰ、Ⅱ和Ⅲ,分别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不同点,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所以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则可在Ⅱ处和Ⅲ处记录到膜电位变化,D项正确。

3.(2015·

10月浙江选考)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不收缩

B.电刺激坐骨神经,同时腓肠肌收缩

C.电刺激腓肠肌,腓肠肌收缩

D.电刺激腓肠肌,肌膜上测不到动作电位

C [坐骨神经为传出神经,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A错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电刺激坐骨神经,随后腓肠肌收缩,B错误;

电刺激腓肠肌,肌膜上也会发生电位的改变,能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

4.(2016·

4月浙江选考)以狗为实验对象,研究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实验过程中,先测定正常情况下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仅阻断神经甲和神经乙后的心率。

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仅阻断神经甲       180

 仅阻断神经乙       70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甲的作用是使心率减慢

B.神经乙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

C.心脏受神经甲和神经乙共同支配

D.神经乙对心率的影响比神经甲强

D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仅阻断神经甲的心率比正常情况要快,说明神经甲的作用是使心率减慢,A正确;

仅阻断神经乙的心率比正常情况要慢,说明神经乙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B正确;

从A、B可知,心脏受神经甲和神经乙共同支配,C正确;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神经甲对心率的影响比神经乙强,D错误。

5.(2016·

10月浙江选考)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A.安静时主要由骨骼肌代谢产热

B.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

C.温热时血管舒张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D.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利于产热

D [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

人体的蒸发散热是通过汗液的蒸发来完成的;

温热时血管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

1.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神经纤维)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反射中枢

反射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传出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神经纤维)

将兴奋由反射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

a.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

b.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c.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

d.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3.体温调节的方式

(1)行为调节:

如增减衣服、不在极端环境中停留过长时间等。

(2)生理调节:

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调节,机体实现了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了体温的恒定。

但是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环境温度长时间地剧烈变化,或机体内调节过程发生了障碍,就可能出现中暑或体温过低等病症。

6月浙江学考)下图是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属于二元反射弧

B.①表示感受器

C.②表示神经元

D.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后能产生一个负电波

D [据图可知该反射弧涉及三个神经元,属于三元反射弧,A项错误;

通过图示可知,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③→②→①,①是效应器,B项错误;

②表示反射弧的反射中枢,C项错误;

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膜外为负电位,D项正确。

2.(2017·

杭二高检测)下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中a、b、c为突触,Ⅰ、Ⅱ为神经刺激点。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Ⅱ处给予适当刺激可引起伸肌收缩,这就是膝跳反射

B.刺激Ⅱ处,图中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伸肌肌群内只有感受器没有效应器

D.伸肌细胞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b、c突触释放的递质相同

B [反射需在完整的反射弧上进行,在Ⅱ处给予适当刺激可引起伸肌收缩的现象不属于反射,A项错误;

刺激Ⅱ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先到达灵敏电流计的左侧,再到达灵敏电流计的右侧,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项正确;

据图可知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C项错误;

伸肌细胞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b、c突触释放的递质相反,才能使腿部肌肉产生屈腿、伸腿动作,D项错误。

3.(2017·

宁波模拟卷)右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将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C [根据图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与a端相连的是感受器,与b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项错误;

c为组织液,存在于突触间隙,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项错误;

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还需要刺激e点,如果在d处测不到电位变化,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C项正确;

据图可知,刺激e点,在d处本来就没有电位变化(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与c处是否添加药物无关,D项错误。

4.(2017·

嘉兴上学期期末考试)为研究某种蛇毒阻遏神经传递的机理,研究者进行了下列实验:

大鼠的呼吸中枢发出两条传出神经M和N支配膈肌收缩。

麻醉条件下切断N,保留M完整(如右图),记录两种不同处理下a处传出神经表面和b处膈肌表面的放电频率。

实验处理

记录位置

放电频率

不注射蛇毒

a点

b点

注射蛇毒

________________

A.膈肌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

B.不注射蛇毒组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

C.蛇毒导致a点的放电频率降低,b点无放电

D.蛇毒阻断了兴奋在传出神经M上的传导

D [神经M和N支配膈肌收缩,因此膈肌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A项正确;

不注射蛇毒时,a点的放电频率与b点的放电频率无显著差异,没有做实验处理的一组作为整个实验的对照组,B项正确;

注射蛇毒后,a点的放电频率会降低,而b点无放电,此时直接电刺激膈肌仍可记录到放电频率,推测蛇毒最可能阻遏了M与膈肌间的兴奋传递,C项正确,D项错误。

5.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厌氧呼吸的强度

C [感受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A错误。

毛细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B错误。

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等神经结构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以增加产热过程,C正确。

骨骼肌产热主要通过需氧呼吸过程释放能量,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