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227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江西省赣县三中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答案】1.C2.C3.D

【解析】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C项,文章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D项,“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论述片面,从最后一段中可知。

夜 

 

归 

[美国]爱伦·

年轻的妇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动静。

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

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

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单身孤影投在那锃亮的窗玻璃上。

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

她丈夫常常出门远走,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

但是,这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

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

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门的。

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

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

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

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

“为什么呢?

唉,倒大霉了!

小俩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

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

“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

“好的,我答应。

”她说。

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

大雪和黑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

她听到了声音。

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

声音很低,但很急促。

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

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

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的大门边。

“是谁在外边?

”她喝道。

“我是伤兵,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

“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

”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

“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

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

“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

这伤兵的确已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

他高个子,步履踉跄;

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绷带,浑身是雪花。

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

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

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真睡着了还是假的?

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

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

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声作响。

忽然有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

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

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

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

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

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

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

这次她知道了:

有人在撬前门的锁。

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边,推醒他。

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

“你快听!

”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

“谁要偷进来呵?

”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

“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

“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

”他说。

妇人迟疑了片刻。

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

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了他的手枪。

“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

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二个进来的人。

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

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

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

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

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一声,然后叫道:

“原来只有一个人!

好枪法呵,太太!

”接着,他把尸体翻过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罩。

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看。

“认识这个人吗?

”伤兵问。

“从没见过!

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夜之中,在伤兵的一再恳求下,“年轻的妇人”没有遵从丈夫的叮嘱,最终还是让伤兵进屋休息了。

这一情节为后文两人联手,击毙入室强盗埋下了伏笔。

B.“年轻的妇人”是个立体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既闪耀着心地善良、勇敢坚强、细心谨慎、体贴他人等人性的光辉,也不乏凶狠残忍、冷酷无情的因子。

C.本文情节设置不拘一格,迭出的悬念、紧迫的节奏使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不断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感受,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D.本文主要借助伤兵请求进屋休息和强盗入室等突发事件推动情节发展,通过逼真的人物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巧妙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5.这篇小说先后四次写到雪(文中已画横线标明),请概括说明这四处描写的作用。

6.“妇人”发现自己误杀了丈夫,但伤兵问她“认识这个人吗?

”时,她却说“从没见过!

”。

这种意料之外的结局是否在情理之中?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B5.①渲染紧张恐怖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②烘托“妇人”丈夫走后感受到的孤寂、惶恐;

③表现“妇人”对丈夫的牵挂;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出“妇人”照顾伤兵情节的叙写),表现“妇人”的善良;

⑤增强“妇人”黑夜一枪撂倒蒙面强盗这一情节的真实性。

6.结局在情理之中(合乎情理)。

理由:

①“妇人”难以接受入室抢劫的人就是自己的丈夫的事实。

②自己深爱的丈夫竟然入室抢劫,“妇人”对他很失望,也感到很陌生。

③“妇人”第一次看清丈夫邪恶的面孔——她万万没想到丈夫嘱咐自己别让人进来,特意将有用的枪及火药筒带走而留下一支空枪,是为了伪造抢劫案以侵吞税款。

④“妇人”心地善良,而善良与邪恶是势不两立的,说“从没见过!

”符合她精神上与入室抢劫的丈夫彻底决裂的心理。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项考核人物形象,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情节,其中B项,“也不乏凶狠残忍、冷酷无情的因子”有误,误解了结尾情节的含意。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四处写雪的作用,首先找到四处语句,然后从结构、人物、主旨等角度作答,此题第一处在文章的开头,渲染紧张恐怖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第二、三句在中间,注意从人物的角度分析,烘托“妇人”丈夫走后感受到的孤寂、惶恐,表现“妇人”对丈夫的牵挂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妇人”的善良;

最后一处在文章的结尾,从主旨的角度分析,增强“妇人”黑夜一枪撂倒蒙面强盗这一情节的真实性。

此题考核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是否在情理之中,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人物的性格和主旨分析合理性,如“妇人”难以接受入室抢劫的人就是自己的丈夫的事实;

自己深爱的丈夫竟然入室抢劫,“妇人”对他很失望,也感到很陌生;

“妇人”第一次看清丈夫邪恶的面孔——她万万没想到丈夫嘱咐自己别让人进来,特意将有用的枪及火药筒带走而留下一支空枪,是为了伪造抢劫案以侵吞税款;

“妇人”心地善良,而善良与邪恶是势不两立的,说“从没见过!

材料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和财政部及有关方面,正抓紧组织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

作为一个世界通行的税种,几乎每个国家的房地产税都有以下四个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

一是所有的工商业住房和个人住房,都会按照它的评估值来征税。

二是都有一些税收优惠,比如规定一定的扣除标准,或者对一些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一定的减免。

三是房地产税属于地方税,其收入归属于地方政府,用于支付教育、治安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等的支出。

四是税基确定非常复杂,需要建立完备的税收征管模式,才能使房地产税征得到、征得公平。

我们将参考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性安排方面的一些共性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确立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房地产税征收方案,使我们设计的房地产税制度能够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既能够起到筹集财政收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需求的作用,又能够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效应。

(依据中国经济网所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对房地产税问题答记者问整合)

材料二:

2011年1月27日,上海和重庆两地发布了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方案并开始施行。

《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规定,从1月28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税率视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0.6%和0.4%。

重庆市首批纳入征收对象的住房包括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

独栋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建筑面积交易单价在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面积均价3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0.5%;

3倍(含3倍)至4倍的,税率为1%;

4倍(含4倍)以上的税率为1.2%;

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税率为0.5%。

(依据2011年新京报文章《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整合)

材料三:

上海市房产税减免条件

免征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购买的首套房,免征。

2、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后,合并计算的家庭全部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60平方米的,免征。

3、本市居民家庭中的子女成年后,因婚姻等需要而首次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成年子女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4、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持有本市居住证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其在本市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5、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购房人,其在本市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退税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在新购一套住房后的一年内出售该居民家庭原有唯一住房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2、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依据华律网相关文章整合)

材料四:

征收房地产税对楼市的影响,一直都存在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征收房地产税,会使同时具有多套房的人群,提高房租弥补缴纳的房产税,从而推动房价上升。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征收房地产税,会增加房子的持有成本,减少炒房人群并促使投资者抛售房产,从而导致房价下降。

不可否认,未来房地产税出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价。

但是影响房价的因素是复杂的,房价是升是降还要综合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资制度等进行多方面考量。

(依据搜狐网相关文章整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地产税是世界通行的税种,属于地方税。

我国征收房地产税的主要目的是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B.按照房地产评估值征税、有税收优惠政策、收入归属地方政府、税收征管模式完备是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

C.房产税试点方案施行以后,上海户籍家庭在本市购买首套房免征房产税,非上海户籍家庭在上海购房则不能享受这种优惠。

D.征收房地产税对我国楼市的影响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会增加房子的持有成本,导致房价下降;

也有人认为会推动房价上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房产税试点工作初期,上海房产税征收对象仅限于新购房,而在重庆,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不管是否新购,均需交纳房产税。

B.在保证本市居民基本居住需求方面,上海房产税试点方案有诸多考虑,如首套房免征、设置较高的免税面积等,可见上海有排外倾向。

C.国外相对成熟的征税模式和2011年以来上海、重庆两地房产税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将给我国房地产税制度的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D.我国房地产税法目前还处在起草和完善法律草案阶段,正式落地还有一定时日,一旦落地,交纳房地产税将成为每个家庭的支出项目。

E.房地产税法的出台,有利于民众接受“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因为房屋持有成本的提高,一定会使炒房人无利可图。

9.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上海和重庆两地房产税试点工作中税率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7.C8.AC

9.①相同点:

两地均视房价高低实行差别化税率。

(或:

两地税率高低均与房价成正比)

②不同点:

上海适用税率在0.4%—0.6%之间,重庆适用税率在0.5%—1.2%之间。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非上海户籍家庭在上海购房则不能享受这种优惠”以偏概全。

符合材料三“免征条件”之4、5款的,即可享受该优惠政策。

8.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可见上海有排外倾向”有误。

D项,“交纳房地产税将成为每个家庭的支出项目”有误,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尚未解决基本居住需求的家庭不必交纳房地产税。

E项,“房屋持有成本的提高,一定会使炒房人无利可图”中“一定会”表述过于绝对。

9.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上海和重庆两地房产税试点工作中税率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上海和重庆两地发布了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方案并开始施行”“从1月28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税率视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0.6%和0.4%”“建筑面积均价3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0.5%;

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税率为0.5%”概括答题要点。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隋乱,诡为道士。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

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

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

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

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

“尔阋吾兄弟,奈何?

答曰:

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征见帝,顿首曰:

“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帝曰:

“忠、良异乎?

”曰:

“良臣,稷、契、咎陶也;

忠臣,龙逢、比干也。

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

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此其异也。

“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

十年,为侍中。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

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

多病,辞职,帝不肯。

征恳请,数却愈牢。

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十七年,疾甚。

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

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

魏征传》,有删改)

注:

①隐太子:

李建成②秦王:

李世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

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D.特进,官名。

始设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