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50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新媒体的开放与监督Word下载.docx

1.含义

事实上,现在传媒业对于新媒体的定义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辞,究其原因是因为新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在不停的变化。

刚开始,我们会认为新媒体就是一种在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殊媒体,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新媒体其实包罗万象,它会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丰富着自己的内容。

新媒体可以说是不寄托于时间和空间,但它的信息传播方式却又非常强大。

拿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来说,网络出版物、数字电视、微博、QQ等都是新媒体传播的表现方式。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它是一种大众传播模式,它主要利用数字技术,融合各个领域的事物,将信息传播技术运用到文化、娱乐、金融等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了复杂又深奥的综合性学科。

2.特点

关于新媒体的特征,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

我们通过一些相关文献进行通俗意义上的解读,可知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①信息数字化

信息数字化可以说是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它贯穿了新媒体传播的始末,从刚开始的信息收集到后来的编辑发布,都用到了数字化技术。

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等,都是数字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更多的传播形式。

②媒体性

在原来的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模式下,人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被动的接受单一信息,也不能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心声。

可是新媒体却完全打破这种传统的单一模式,它可以进行双向传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知识面宽度来选择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并且可以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对于实现信息反馈也比较容易。

新媒体向个体传播的信息不仅具有公开性,也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新媒体时代,人们从一定的平台获得信息,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理解判断,从而表达自己的心声,正如我们的,由于每个人接受的观念、思想的不同,因此,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上也就会有所差别,从而也就使得新媒体传播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

③开放共享性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媒体传播主要还是以互联网为主的。

互联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互联网的世界,没有时间、空间之说,它遍布于全球每一个角落,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网络发布的信息,掌握最新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靠互联网获得知识,并且与他人进行交流。

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只要打开网络人们就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并且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横空出现,就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新媒体内容逐渐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深得人民大众的喜爱。

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新媒体快速发展趋势。

1.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的对比

新媒体方面:

根据我国最新调查数据可知,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为5.64亿,手机网民数为4.2亿;

2013年6月,我国网民数为5.91亿,手机网民数为4.64亿;

2013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为6.18亿,手机网民数为5亿;

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为6.32亿,手机网民数为5.27亿。

从这几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手机已经远远超过台式计算机成为人们上网的重要工具。

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网络新媒体也逐渐走进大众视线,从2006年开始,网络视频发展迅速,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土豆、优酷等网络视频运营商,一直在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

截止2013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为4.28亿,并且用户规模稳定增长,同时伴随着手机和家庭Wi-Fi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用移动端观看视频的习惯。

通过PC收看视频节目的人数占78.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7.5%;

通过移动设备看视频的人数占62.2%,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8%。

用户所占比例不同,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年龄不同,接受的文化程度不同,不过都是网络视频,用哪个观看都是为了方便。

传统媒体媒体方面:

新媒体的出现,造就了传统媒体的萎缩。

以美国的报业来说,从2007年至2011年,美国报纸产业人员减少达28%。

再看美国人每年花在报纸上的时间和金钱,2005年人均花在报纸上的时间为187小时,2011年为154小时,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17.6%,2005年人均花费为50.56美元,2011年为46.44美元,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13.12%。

不只是从业人员、人均花在报纸。

2.新媒体行业在国外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产业在媒体产业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下面,我们用几个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来体现国外新媒体发展状况。

①美国。

在2000年之后,通过对用户的普查,发现33%的用户失去了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兴趣,同时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甚至报纸购买率也下降了18%。

由上面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美国新媒体发展迅速。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人通多社交网站获取信息,新媒体的一些负面作用也随之暴露出来了。

②英国。

截止2000年5月,英国网民人数达到1400万人,并且每天以10900人的速度在增加,可以说英国的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也是很迅速的。

然而2011年8月6日在英国发生的骚动,虽然原因很多,但是跟互联网社交网站拖不了关系,这也使英国人民认识到,新媒体不仅只有优势,还有一些负面问题存在。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从美国和英国的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分析,尽量避免负面问题的扩大。

3.新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内容

传统意义上,文化资源单一,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新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新媒体文化丰富多彩,还可以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向大众传播。

要说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显然是创意文化,我国目前已制定了大量如何提高创意文化产量的方针政策。

所以说在未来新媒体行业的竞争中,文化内容必然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美国新媒体控制的相关措施

新媒体从狭义上讲可简单称为数字媒体,这其中互联网为其最重要的传播介质。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是世界上出台互联网管理法规最多的国家,所谓对互联网的监管其实就是对新媒体的监管。

美国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期间共出台了130多项应对互联网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美国在随后的几年里,又通过了一些法律,主要针对互联网的控制,以及对互联网的内容的各项明文规定。

(一)对淫秽下流语言及材料传播的制止

对淫秽下流语言及材料传播的制止,主要通过1996年颁布的《传播庄重法》(CommunicationDecencyAct,CDA)进行管理。

该法案在1996年2月通过,只要对于网页、网上论坛、网络聊天室等出现的儿童色情、猥亵一些下流材料,明确表示了禁止。

该法案只要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并提出对相关违法单位或者个人做出罚款和监禁。

但是自从改法案实施以后,民众立刻提出了反对,认为其违反了宪法所规定的人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因此,该法案正式施行不久,便遭到了诉讼,认为《传播庄重法》涉及新闻审查,违反了宪法。

后来经法庭几次上诉审判,最终裁定《传播庄重法》违宪。

大法官们普遍认为《传播庄重法》对内容的管制违背了宪法《第一修正案》中赋予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利的内容,并且认为该法案的缺陷远远超过了它的优势,互联网应当享有同等权利的宪法保护,《传播庄重法》也因此作废。

但是后来最高法院慢慢发觉,该法案中涉及保护儿童的部分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

(二)加强对儿童的保护

《传播庄重法》被废止后,美国的立法者坚持认为该法案中对儿童保护的成分符合公众利益,因此,国会在1998年通过了《儿童在线保护法》,并且由克林顿总统签署实施。

该法案在用词上十分严谨,不仅向民众阐述了网上淫秽内容对未成年人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对于那些出于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淫秽内容传播活动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三)版权保护

美国联邦层面的《版权法》颁布于1976年,那时个人电脑还处于萌芽状态,可是短短几年后,个人电脑用户就发展到数百万台。

然而,随着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造成美国网上版权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消极的影响,出现的问题包括计算机软件保护、网上下载、网上音乐广播、网上资料共享、印刷媒体内容被网络转载等等。

在1993年,美国成立信息基础设施工作机构,主要为了负责如何在美国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并且针对美国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实施进行监督。

该机构在1995年提出了《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

该白皮书不仅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也对各种利益冲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白皮书不仅能够让网络用户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内容,同时可以确保网络用户的合法权利不被侵犯。

1996年为了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决定修改版权法,使其得以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变化。

(四)隐私权保护与反诽谤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络言论不仅对隐私、名誉等权利的损害,也对现有权利保护法律体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例如名誉权纠纷的案子,这不仅只是传统媒体在运行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法律纠纷,同时在新兴的网络传播中也是难以避免的。

在1997年左右,法庭就曾审理过类似网络诽谤的诉讼案件,如当时在美国泽兰诉讼美国的在线公司,法院的法官们就都拒绝用诽谤法来处理该案件。

三、我国及其它国家对新媒体的监管

(一)我国对新媒体的法律控制

1、新媒体相关管理的法律法规

在1994年2月18日,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诞生,到2008年2月4日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我国差不多一共设立了有40余部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对规范互联网和舆论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我国对于新媒体的管理整体上来说还是欠缺的,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分散、缺乏系统性,虽然注重网络舆论管理以及注重宏观上的管理,但是表现的不够全面。

在法律条文上缺乏细节的考量,降低了可行性。

例如,互联网内容的可变动性,同时还有网络言论的法律责任问责的方式、内容、速度、渠道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信息的传播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匿名化等趋势,同时,在新媒体的管理和监管方面面也有很多新的挑战。

如果采取传统的媒体管理方式,不但无法达到管理的效果,反而会因为严格的控制遭到民间的反弹。

2、法律法规的环境化控制

新媒体的法律控制要融入到整个媒介环境中,政府或者其他权力部门不再是媒体的主要拥有者,甚至不再是内容的主要生产者。

虽然仍通过行政手段对媒体信息的生产发布进行干涉,但是每一次这种干涉都会遭到人们的批评。

采取控制和封锁等严厉手段管制信息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想法。

互联网以及移动新媒体形态在不断发展中,技术进步和新媒体形态的出现使得每一次对信息的严厉控制变得十分被动和无力。

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从博客到微博,,从微博到微信,各种新媒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信息传播网络,将我们牢牢地纳入其中。

随着人的不断发展,需求不断也随之提升,人们便开始主动寻求种种信息获取的渠道,因此,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新的传播方式都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选择的重要渠道,同时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和接受,因此,政府在规划各种面对新媒体的手段时,必须要考虑到多种信息渠道的传播,并作出迅速的应对措施。

3、立法原则与立法技术

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坚持用传统媒体的监管立法对现行新媒体进行管理,因此现行的新媒体法律法规的立法原则和技术,具有一定的传统性。

尤其是在舆论传播和言论自由方面,基本采用了传统的限制模式,遵循了过去在控制严重情况下的法律规定,没有考虑到新媒介技术情况下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因此所制定的法律无法完全适应新媒体的信息自由传播的要求,给受众和政府带来很多困扰。

同时沿袭以往应对传统媒体的立法原则和技术,既不能应对新媒体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又不能满足人们的言论自由以及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因此对于新媒体的监管,现行法律法规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同时通过义务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对与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进行监管,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种监管体系完全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

(二)我国对新媒体传播介质的管控

1、传播内容管理与引导

随着传播媒介形态、大众传播状态以及媒介经营业态变的便利性和经济性的发展,对于事前如何对传播内容进行管理和引导,已成为当前新媒体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因为受到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转换,与此同时受众也可以随时随地出入各种不同的传播状态,同理媒体组织也能够无拘束地进行着产生、分解、重组。

随着公众对于信息的接受、传播和选择能力逐渐提升,与此同时,双向、多向互动的传播混乱场也已经成型。

伴随着市场和技术等因素的多重作用,非既有传媒组织也就是“系统外”组织的大众传播也就由此随机产生,但是这些“系统外”组织不仅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也无法进合理的行引导。

比如最近发生的手机色情信息传播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手机信息传播在技术上的事前不可把关性,以及对“系统外”组织的大众传播的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然而政府对其的管理,主要表现为事后的消极被动的禁止性行为,比如强制取缔、限制、禁止性命令等,更加容易引起负面评价与社会反弹。

2、媒体的“礼区化”及“社会化”

媒体的“礼区化”及“社会化”发展趋势,导致了传统媒体被边缘化,其传播渠道也逐渐变得非主流化。

原来的自上而下、限制、审查式的媒体管理方式变得十分困难,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也逐渐衰减。

非主流的传播渠道成为重要信息渠道,公众不仅信任从中获得的信息并且易受其影响,但是政府对此认识不够,信息传播力度不够,观点供应也较薄弱,因此制约了其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

同时新媒体的“礼区化”及“社会化”现象也加大了政府对于新媒体监管和控制的难度,这二者之间形成了非常微妙的矛盾和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新媒体的“礼区化”及“社会化”现象促使政府加强对其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严防因新媒体上的传播不良信息于而导致的社会群众的不安与动荡;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新媒体的监管和控制也激发了民众对于更多不同媒体信息的求知欲望,这也促进了新媒体的“礼区化”及“社会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因此,如何促进新媒体的和谐发展,是摆在我国对新媒体管控问题的最重要课题。

(三)其他国家对新媒体的监管

1.日本

日本作为亚洲最为重要的发达国家,对于新媒体的监管起步远远超过我国,很大意义上来说可以作为我国对新媒体监管的参考。

在日本,由邮政省主管整个电信行业,集权的管理模式使得电信事业及其相关产业能够高度的配套。

与此同时,在2002年日本颁布了《电信业务广播法》,用来确保电视节目在电信宽带网络下的顺利传播,该法也可以看作是新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相融合的典型例子。

2.欧洲

由于欧洲各国的国情不同,他们所对应的监管主体也有所差别。

但是我们大致可划分为两类:

即以英国为代表的由通信管理局(OFCOM)对各形式媒体统一监管的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分设不同部门分别管理不同形式媒体的模式。

欧盟于2007年5月在内容监管修改方面,通过了对《电视无国界指令》(TVWV指令)进行修改的草案,将TVWF指令更改为《视听媒体业务指令》,将其视为对欧盟新媒体内容统一监管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定,不仅为欧盟新媒体监管做了明确规定,也为我国的新媒体监管事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进方向。

四、我国新媒体舆情监管

(一)我国新媒体舆情控制的相关内容

1、新媒体舆情控制的基点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了社会民情观察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并且对我国社会转型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网络媒体传播不仅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我们参与政治、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通过网络传播我们不仅可以切实了解到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正在发生的事,也可以随时掌握国家政治的动态。

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性,网络传播的自由行使得受众具有了一定的表达自由。

网络传播虽然可以产生危机,但是它也可以解决危机,俗语说的好,凡事都有两面性,所以我们不能光看到不好处,而忽略了它的积极作用。

虽然可以预知,因为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但我们同时要知道,正是因为它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会给解决危机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因此,政府必须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危机传播的参与主体,而是危机传播的管理主体。

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掌握网络危机传播的现状与规律以及应对危机的方法与策略.能不断加强政府公信力.削弱公众非理性心理与情绪,避免产生一系列次生性危害。

降低公共危机处置难度。

2、网络危机传播的控制

众所周知,网络危机传播是无所避免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网络危机传播的控制是政府危机管理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所谓的政府危机管理,其主要表现在沟通管理方面,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确定沟通的主题、渠道、方法,政府在危机发生前或者在危机发生时,向与危机有相关利益有关系的人重新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从而减少危机所造成的影响。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新型传播软件已经普及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

总体来说,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通过网络传播会迅速的蔓延到各个地方,使得受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控制难度也随之增加。

因此,如何进行危机传播管理是政府必须要接受的挑战。

3、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介于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形成,如何提高舆沦引导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舆论引导面临的新的形势之一,就是新媒体在社会舆论领域中影响力凸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之后,“第五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了大众传媒平台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表现在它的传播对象为人民大众,并且进行定向、及时的传播,同时它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所谓“第五媒体”,主要包括手机媒体和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具有受众面积广、接触频率高等优点,手机媒体相对而言,传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近年来,首先由网络形成舆论,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影响政府议程和社会公众舆论的典型个案不乏其例。

(二)以手机媒体突发性事件为例

1、媒体守望功能控制

广义来说,媒体的守望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1)可以及时迅速的传播各种消息,进而反映现实环境的真实状况,并且用客观的理念,对新闻事件进行传播。

(2)能够以独特的新闻灵敏度,对未知的、潜在的的一些社会危机,进行分析预测,从而指导和帮助人们解决危机问题。

可是,我们可以预知一些小事情的发生,却无法预知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发生,正如我们经常说的那样,天灾人祸在所难免,也不可预见。

往往是这些不能预知的天灾人祸对人们造成的损害是最严重的。

因此,对于类灾害的报道,无疑是在向社会大众传递负面消息,同时对社会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时候,媒体的守望功能就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可以给社会大众传递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为人们带来一定的正面消息,消除人们的心理恐慌。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一个让人们如今都难以忘记的时刻,汶川大地震发生了。

灾难来的太快,人们根本无法去及时应付灾难所带来的伤害,也不知道该怎么寻找出路。

当天下午6点,面向手机移动用户和联通用户,人民网推出了第一期《抗震救灾手机报》---《开山辟路,中国人不相信眼泪!

》,该期手机报主要对最新灾情和国家部署的各项救援工作做了详细报道。

手机报道一出,来自五湖四海的的人们纷纷做出了响应,希望通过人民网向灾区人民表达他们最诚挚的关心,祈福悼念那些已经遇难的同胞。

后来在5月15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面对手机用户,分别免费推出了由新华网负责编辑的《抗震救灾手机报》每日两期。

通过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写免费的手机报为受众提供了最新的抗震救灾消息。

理论上来说,与报纸报道相比,手机、移动电视等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它们可以更加及时迅速的进行传播,这也是两者在舆论引导方面造成差异的原因。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手机媒体,受众可以及时掌握事件发生的最新动态以及相关信息。

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手机媒体可以迅速做出反应,随时随刻报道事件发生后的所有动态,从而来满足人们对于危机事件的了解。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手机媒体通过利用自身时效性的巨大优势,向受众及时发布震后最新状况,消除人们对余震的恐惧,从而避免造成一定的社会混乱。

同时,还向人们进行地震直播,让人们能够了解更多充足的消息,以此来缓和人们的情绪。

因此,守望功能便有了明显良好的环境。

2、媒体内容控制

因为手机报是以手机作为载体来向受众传达消息的,所以手机用户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消息,相对于电视、报纸来说,手机报不用担心时间是否及时和地点是近还是远的问题,可以为用户了解信息减少了一定的时间。

因为手机界面显示的特点,实用、简单和形象化的内容更加能够吸引人们继续阅读手机的兴趣。

手机报发送给用户的内容不仅只有简单的文字消息,也有图文并茂的彩色信息,用户不仅可以看到抗震救灾的文字,并能看到具体的图片,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从《抗震救灾手机报》中,我们可以看出,手机报不再只是简单内容的罗列,而是设定了很多不同的主题,从而提升它的表现力。

例如2008年5月21日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第七期),这一期的主题是“感恩”。

它简单介绍了灾区的自然情况、地理情况和救灾情况等,从主题出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综合报道,这样可以使受众在了解具体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对全局报道有个大概的了解。

3、互动控制

由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发生,人们的情绪就会得丰富多彩,急切需要与媒体的互动来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