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9520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对自变量的控制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具体的、明确的规定。

好处①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②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

③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2)确定自变量的水平。

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

-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

-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确定各水平的间距

(3)对呈现仪器的控制。

(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包括呈现时间的长短、呈现的顺序、空间位置等,都应根据要求加以控制。

5.因变量的分类

被试的反应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变量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1.客观指标

反应时、反应难度、反应次数、量表分数、评定分数、高次反应变量

2.主观指标

6.对因变量的控制

(1)反映控制。

指导语能够控制被试的反应。

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指标。

指标应该具有效度,客观性,数量化

(3)避免量程限制。

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4)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

7额外变量的种类

1、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来进行反应。

eg.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8.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1)排除法

(2)恒定法

(3)匹配法

(4)随机化法

(5)抵消平衡法

(6)统计控制法

9.实验研究的效度

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

1)内部效度

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高,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

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

影响因素:

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

统计回归因素(回归假象)

其他因素(前测与实验处理、测量工具、仪器使用)

2)外部效度

实验结果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与适用性;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

10.实验研究的信度

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观察量(观察量越大,样本统计值接近总体参数值)、统计检验

11.实验设计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Ⅰ.真实验设计

-独立组设计

定义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优点一种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缺点个体差异

克服方法①随机组设计eg.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②匹配组设计

-组内设计

定义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每名被试都要执行自变量所有的水平设计。

优点被试所需较少;

方便有效;

比组间设计更敏感;

消除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实验顺序的问题;

不能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

受实验条件恢复时间的限制

克服方法完全的组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ABBA平衡法)

不完全的组内设计(所有可能的顺序、选择的顺序)

-混合设计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按组间设计安排。

eg.抑郁与非抑郁的记忆成绩;

思想抑制唤起浪漫回忆

Ⅱ.前实验设计

-单组后测设计

定义只有一个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

设计的基本模式:

XO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定义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增加了在实验处理前的测验

O1XO2

-固定组比较设计

定义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

因这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故它不能使用随机化原则选择被试

XO1

O2

-事后回溯设计

定义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相关研究设计、准则组设计

Ⅲ.准实验设计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定义借助多次重复测量的一种前测后测设计。

实质是对被试进行周期性的测量过程,建立反应的基线模式,并在测量过程中引进实验处理,用实施处理后在时间系列的观察中所得分数的不连续性,来表示实验处理结果。

类型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单被试实验设计

定义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实验历程

(1)建立基线;

(2)施加自变量;

(3)消除自变量。

12.心理物理学

定义:

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是指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

心理量是指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

处理的问题:

感觉阈限的测量、阈上感觉的测量

13.感觉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是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

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操作性定义:

绝对阈限: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感觉阈限测量方法;

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14.极限法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

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

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1.绝对阈限测定

(1)自变量自变量是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

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

一般应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

(2)因变量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

刺激呈现后,被试感到有刺激就报告“有”,被试没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无”。

其依据是被试的内省。

(3)绝对阈限的计算被试报告“有”和“无”这两个报告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把各刺激系列的每一个阈限计算出来,求出递增系列、递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出两系列的平均数,就是阈限值。

(4)误差及其控制误差:

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控制:

采用抵消平衡设计(即ABBA设计)

2.差别阈限的测定

(1)自变量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其强度大小不变;

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排列。

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以测定绝对阈限的同样方法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

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

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

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

(3)差别阈限的计算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

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者取上差别阈和下差别阈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

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

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

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

(5)误差及其控制误差:

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空间误差、顺序误差

控制:

多层次的ABBA法

15.恒定刺激法固定刺激法/正误法

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1)自变量从略高于感觉到略低于感觉这一范围内选5到7个等距的刺激强度,刺激要随机呈现,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要相等。

(2)因变量要求被试者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

每呈现一次刺激后,被试若感觉到则报告“有”,记“+”;

被试若感觉不到则报告“无”,记“-”。

根据被试者报告有/无的次数来求出百分数,以此来计算阈限。

(3)绝对阈限的计算直线内插法

*刺激为横坐标,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为纵坐标,画出曲线。

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两点阈。

(1)自变量让被试者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

标准刺激是能被感觉到的某一刺激强度;

比较刺激一般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别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到7个刺激强度。

比较刺激要随机呈现,每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要比100次。

分为二类反应和三类反应。

三类反应;

“大于”“等于”“小于”分别记为“+”“=”“-”。

二类反应:

“大于”“小于”

(3)差别阈限的计算直线内插法。

差别阈限=1/2(上限-下限)

三类反应:

相等地带的上限定为50%次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相等地带的下限定为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7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

以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

16.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

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

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比较刺激也可由实验者调节,由被试判断。

(1)自变量让被试者调整一个比较刺激与一个标准刺激相等。

不过,此时的标准刺激假设为零,即让被试者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

(2)因变量反应变量是被试者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的那个数值。

(3)绝对阈限的计算让被试者每次调到刚刚感觉不到(即与“零”标准刺激等值),然后把各次测定数值加以平均即为绝对阈限。

(1)自变量向被试者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其调整比较刺激。

比较刺激是一种连续的量。

在被试认为接近时,可反复调整,直到其认为满意为止。

(2)因变量反应变量是被试每次调整的数值,即其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

(3)绝对阈限的计算

17.反应时(RT)概述

1)含义:

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

2)分类:

简单反应时(A):

一个反应对应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选择反应时(B):

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辨别反应时(C):

一个反应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需反应

3)影响因素:

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

刺激变量:

刺激的不同类型、刺激强度、复杂程度

机体变量:

适应水平、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因素、练习次数、个体差异

4)测定方法

Ⅰ减数法

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实验原理:

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减数法的应用:

证明心理旋转的存在、证明短视记忆的视觉编码

▲Posner等关于视觉编码与听觉编码共存的实验研究

实验程序:

1)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者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继时呈现),然后要被试者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2)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

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都一样,即为同一字母(AA);

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a)。

3)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

4)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秒、1秒、或2秒等。

实验结果:

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

随着两个字母呈现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没有多大变化。

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差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时,这个差别就很小了,即两条曲线趋于靠拢。

研究者按照减数法反应时的逻辑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①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给被试时,Aa对的反应时大于AA对。

这是因为AA对的匹配是在视觉编码的基础上,而Aa对匹配只能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从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这样就包含了更多的心理加工,因此需要的反应时也更多。

②AA对同时呈现、继时呈现的反应时之差也反映的是信息编码的这种特点。

*波斯纳等应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清楚地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Ⅱ加数法

-基本前提:

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与同一加工阶段的,如果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即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斯腾伯格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实验过程: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确定被试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

→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

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刺激的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决策阶段、反应组织阶段

Ⅲ开窗实验

由汉密尔顿和霍客基提出——字母转换实验

→字母转换作业加工阶段:

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第一个字母到出声转换)

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需要的时间)

存储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见下一个字母);

18.视觉

1)光的三维特征及对应的心理特征:

波长→色调

纯度→饱和度

振幅→明度

2)视觉适应:

可见光刺激持续作用于视觉器官后会引起视觉感受器的感觉性发生变化。

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①明适应:

指在光亮中眼睛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主要是中央凹锥体细胞的功能,对光的适应过程是非常快的,大约1分钟左右就全部完成。

机制:

一方面瞳孔相应缩小以减少落到视网膜上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

另一方面则由暗适应时杆体细胞的作用转到锥体细胞发生作用。

②暗适应

人眼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暗适应速度最初是迅速的,10分钟内即能完成大约60%,完全暗适应约需30~40分钟。

两个基本过程:

(1)化学反应说

(2)瞳孔大小的变化

3)-闪光融合:

当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时,会发生一亮一暗的闪烁的感觉,而随着光的刺激间歇频率的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人的眼睛就不再感觉到是闪光,而看到的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不断的光了。

-闪光融合频率CFF:

测量人眼对时间刺激分辨能力的指标之一,通常用闪光融合的临界值表示。

指当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CFF越高,时间视敏度越高。

并且,CFF在视网膜中央凹比边缘高,这表示视锥细胞比视杆细胞分辨率高。

不同的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一般达到30~55周/秒时,就不再有闪烁感觉。

4)颜色的三个特性:

明度、色调、饱和度

19.听觉

三维特征及对应的心理特征:

频率→音高

振幅→响度

波形→音色

20.过滤器模型

1)发展:

早期实验:

彻里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实验。

实验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信息,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音由男生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者拉丁文这种变化都察觉不到。

模型提出: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年提出来了最早的注意过滤器模型,描述了注意的选择作用。

2)研究技术:

双耳分听技术。

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

3)过滤器模型的分类:

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21.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

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

右耳:

4,9,3

左耳:

6,2,7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

然后要求被试再现。

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结果:

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

解释:

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22.衰减模型

▲Treisman(1960)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实验

左耳(追随耳):

Th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

右耳(非追随耳):

Knowledgeofonahill.

结果被试都报告为:

Thereisahouseonahill.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

实验结果表明:

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

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

→Treisman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工。

23.反应选择模型

De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

基本假定:

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Hardwick(1969)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

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

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

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

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24.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Treisman和Geffen(1967)双耳同时分听实验

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即让被试复述追随耳中所听到的项目),又设置了追随靶子词的程序(即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些特定的靶子词,并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做出反应,分别记录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预测:

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做出反应,则支持过滤器模型;

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但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则支持衰减模型;

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并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接近,则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是86%,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是8%。

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在实验设计中,两耳实际上处于不等的地位:

一耳为追随耳,另一耳则不是;

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即追随),又要做出敲电键反应,即要做出两次反应;

而在非追随耳一方仅对靶子词做出敲击反应,即一次反应。

这种设计会造成追随耳的信息比非追随耳的信息更重要,因此,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比非追随耳的要多得多。

25.注意资源限制

能量或资源有限的两类过程:

资源有限过程、材料有限过程

▲约翰逊和欣兹的双耳分听追随靶子词实验

在实验中,设置了四个条件:

(1)感觉可辨度低条件:

两类词都由男生读出;

(2)感觉可辨度高条件:

靶子词由男生读出;

非靶子词由女生读出;

(3)语义可辨度低条件:

靶子词与非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

(4)语义可辨度高条件:

靶子词与非靶子词分属不同范畴。

对被试提出的任务是实验过程中复述在两耳中听到的靶子词,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

非靶子词的回忆结果是,不论语义可辨度的高低,在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下所回忆的非靶子词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度高条件下的。

说明:

非专注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工;

另一方面说明,因在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下,对非靶子词加工需要较多的心理资源,因而其回忆的数量较多。

26.双加工过程理论

双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受人的意识控制。

自动加工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27.记忆

记忆是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四个基本过程。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

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遗忘曲线

Ebbinghaus一共制作了2300个无意义音节。

他从所有这些无意义音节中随机地选出一定数量的项目并排成固定的顺序来组成实验材料。

在所有的实验中,Ebbinghaus自己做被试。

在识记一个无意义字表时,他是按照一个较快的、有规则的节拍器的节律(2/5s)朗读那些音节的。

把时间和遍数都当作字表难度的指标。

此外,他还控制了其它实验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