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577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 常见文言实词含义Word下载.docx

使

(一)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

变化情况

示 

词义

扩大

范围

色(古:

脸色;

今:

颜色) 

皮(古:

兽皮;

皮肤-表皮) 

病(古:

重病;

病) 

江(古:

长江;

江河)

兵(古:

士兵;

军队-战争)

义项

增多

劝(古:

劝勉;

劝勉、规劝) 

假(古:

凭借、利用;

凭借、利用,不真)

缩小

臭(古:

气味;

坏气味) 

金(古:

金属;

金子) 

丈人(古:

老人;

岳父)

减少

让(古:

责备,谦让;

谦让) 

怜(古:

爱,怜悯;

怜悯)

词义

转移

涕(古:

眼泪;

鼻涕) 

偷(古:

苟且;

偷窃 

去(古:

离开;

到某地去)走(古:

跑;

步行、行走) 

狱(古:

案件;

监狱)

感情色彩

变化

讽(古:

委婉地劝告;

讽刺) 

爪牙(古:

武臣;

坏人的党羽) 

恨(古:

遗憾;

仇恨) 

下流(古:

地位或处境低下;

品德恶劣)锻炼(古:

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锤炼)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以《逍遥游》为例:

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

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

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

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

意义

本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

太祖纪》)

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

引绳而束缚之。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

田单列传》)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

周武帝纪》)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掉转

引车避匿。

(三)古字通假

1. 

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 

举 

注 

意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师说》)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过秦论》)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字义

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

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

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

“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①“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

②“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

③“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四)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③名词、动词作状语;

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

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本书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

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

(作息:

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

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

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

偏指“兄”,“兄长”)

又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六)兼词

1、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

(《崤之战》)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

“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

(《左传》)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

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②青麻头伏焉。

(《促织》)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①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诗经》)

② 

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

“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

①居心叵测(成语)

②马岱曰:

“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

“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

①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

应考方法盘点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

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

(《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

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

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

强迫(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

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

(《晏子治东阿》)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

“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

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氓》)

危乎高哉!

(《蜀道难》)

亡去不义。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

“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坐”。

“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

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

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

据上文“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3)联想课文。

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

优待。

(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

《鸿门宴》中有:

“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

(李密《陈情表》)

③其一犬坐于前。

(《狼》)

“愚”:

例①中作主语,我;

例②中作定语,我的。

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

不行。

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

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

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

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

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

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

②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

(《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

例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

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

“为之”+动词→为:

介词;

“为之”+名词→为:

动词。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

“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

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

“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

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

因此要考虑通假。

《过秦论》(中)有:

“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论积贮疏》有: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2004福建卷第11题D项)

“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

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

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

以官职的任免为例:

①表被任以官职的: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②表任命的:

授、拜、除、封。

③表提升的:

擢、拔、陟、升、迁。

④表调动的:

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⑤表降职的:

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⑥表罢免的:

夺、黜、罢、免、去、废、蠲。

⑦表恢复的:

复、还。

⑧表辞官的:

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⑨跟俸禄有关的:

俸、禄、秩、饷。

⑩表主管的:

知、典、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