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2964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审因论治

E.虚则补之『正确答案』C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E.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正确答案』E

2

同病异治的实质是

A.证同治异

B.证异治异

C.病同治异

D.证异治同

E.病同治同『正确答案』B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2.气的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同化了之前的各种气概念,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构成宇宙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A.原子

B.电子

C.物质

D.精气

E.神气『正确答案』D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第一节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

3

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第二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

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

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

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

就是因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

如果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三、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四、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4种形式;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4种形式。

五、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第三节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

(1)大体部位划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2)腹背四肢内外划分,则背为阳,腹为阴;

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4

(3)脏腑划分,五脏属里,为阴;

六腑属表,为阳。

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

如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

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

肃降

阳中之阴的少阴

推动

阳中之阳的太阳

阴中之至阴

升发

阴中之阳的少阳

封藏

阴中之阴的太阴

2.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

(1)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一阳分为三阳,因行于上肢与下肢的不同而分称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

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分称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

(2)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

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

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

络脉中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

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素问?

调经论》)。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

邪属阳,寒邪、湿邪、燥邪属阴。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

的病理总纲。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四诊辨析其阴阳属性:

如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

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气息分阴阳:

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动静喜恶分阴阳:

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

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

脉象分阴阳:

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在临床辨证中,阴阳学说用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

在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5

四、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养生:

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3)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

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例题解析】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正确答案』E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E.后半夜

6

『正确答案』A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阳中求阴『正确答案』A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必然的

D.偶然的

E.量变『正确答案』B

“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用来归纳宇宙万物并且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

7

引申义:

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

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8

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

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

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方法

取象比类法:

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

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此表的内容常以各种形式的考试题出现,应当熟记)

五行

自然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湿

长夏

西

9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小肠

大肠

膀胱

【例题解析】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正确答案』E

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稼穑

C.从革

D.炎上

E.润下『正确答案』D

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正确答案』E

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

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相生关系: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2.相克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和拮抗作用。

木→土→水→火→金→木(间隔的为相克关系)。

相克关系:

我克者,为我“所胜”;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

10

二、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和资助、又相互制约和约束,以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

五行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

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木亢乘土等;

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土虚木乘等。

相乘次序:

木→土→水→火→金→木。

2.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二: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产生相侮,如木亢侮金等;

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相侮,相侮次序:

木→金→火→水→土→木。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1)母病及子: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

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2)子病及母: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一般规律有三种:

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

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例题解析】金的子行为

B.水

C.金

D.火

E.土

『正确答案』B

火的母行为

五行的相生、相克次序,何项不对

A.木生火

11

B.金克木

C.火生土

D.土生水

E.火克金

『正确答案』D

第三节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作了相应联系,构成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因而观察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3)确定治则治法

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4)指导针灸取穴(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如“怒伤肝,悲胜怒剟喜伤心,恐胜喜剟思伤脾,怒胜思剟忧伤肺,喜胜忧剟恐伤肾,思胜恐”。

【例题解析】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12

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A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泻南补北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正确答案』B

思胜

A.喜

B.怒

C.悲

D.恐

E.惊

水之母为

木的“所不胜”之“子”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

五脏别论》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13

故实而不能满也”。

(3)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一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例题解析】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精气

B.贮藏精气

C.满而不能实

D.藏而不泻

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E

第六单元五脏

第一节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

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

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素问?

兰秘典论》说: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

六节藏象论》说: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2.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