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9827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照Word文档格式.docx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

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

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

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

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

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

古书说:

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

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

先练习《诗·

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

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

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

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

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

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

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

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

(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宋人断句改为: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句读略有不同。

)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

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

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

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

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恭敬谦逊,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

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

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

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

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

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

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

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

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

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

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

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

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

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

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

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

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

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

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

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三王四代惟其师。

」此之谓乎。

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

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

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

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

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

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

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

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

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

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

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

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其听语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

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

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

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

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

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

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

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

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

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

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

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

君子曰: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

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

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

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

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

三王之祭川也。

皆先河而后海;

或源也,或委也。

此之谓务本。

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Joy

篇二:

《阿房宫赋》原文翻译对照

《阿房宫赋》原文翻译对照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朝万年人(今西安),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人称“小杜”以别与杜甫。

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赋》是杜牧的成名之作。

他凭借此文中了进士。

篇三:

简短文言文译文及原文对照

简短文言文译文及原文对照(1-4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

“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

”陈藩说:

“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藩曰: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

“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

“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左右皆笑之。

超曰: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

)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

他回答:

“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

“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

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

“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

“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

“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

“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

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

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

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

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

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

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赵广,合肥人。

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

久之遂善画。

尤工画马。

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

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

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

“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

“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

”陈胜叹息道:

”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说:

“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

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

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

”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

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

孔子对他们说:

“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

“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说:

“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对孔子说:

“愿意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

“(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颜渊、季路伺。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

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

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

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

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

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

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

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