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0577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Word下载.doc

6

(二)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型企业数量较少 

7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机遇分析.7

(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二)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确定 

8

(三)“十二五”我区着力实施“321”发展战略 

二、威胁分析.8

(一)国内市场竞争力压力加剧 

(二)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 

(三)区域之间竞争加剧 

9

第三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9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9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二、总体思路.10

三、发展目标.10

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发展重点.11

一、江南金融集聚功能区.11

二、滨江商务集聚功能区.12

三、首义设计集聚功能区.14

四、东湖创意集聚功能区.15

五、白沙信安电子集聚功能区.16

第五章 

重点工程(项目).17

一、江南金融集聚功能区重点工程(项目).18

——文化保利广场项目 

18

——工行·

知音大厦项目 

——1818中心项目 

——中北路红岭1+8城市广场项目 

——武重数控机床研究中心项目 

二、滨江商务集聚功能区重点工程(项目).18

——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 

——武汉积玉桥万达广场项目 

19

三、首义设计集聚功能区重点工程(项目).19

——武船科技大厦研发中心项目 

——719所海王科技园和中国船舶研究数据中心项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技首义创业中心项目 

19

——中南电力设计院办公楼项目 

——中南建筑设计院科研设计中心项目 

  

20

四、东湖创意集聚功能区重点工程(项目).20

——楚天181科技创意产业园”项目 

——湖北省新闻中心项目 

——普提金国际金融中心项目 

20

——武汉东创研发设计创意园项目 

——凤凰科技创意产业园项目 

21

五、白沙信安电子集聚功能区重点工程(项目).218

——武汉中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项目 

——武昌现代制造业孵化基地 

——汽车电子科技园项目 

21

第六章 

保障措施.22

一、组织实施保障.22

(一)成立武昌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领导小组 

22

(二)制定武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功能区实施工作方案 

(三)着力建设和完善服务型政府 

二、政策扶持保障.22

(一)制定促进自主创新扶持政策 

23

(二)建立集聚功能区建设绿色通道 

23

(三)加大对集聚功能区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三、创新服务保障.23

(一)激发入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创建自主创新服务 

(三)转化科研成果和引进技术创新 

四、投资融资保障.24

(一)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功能区建设 

24

(二)鼓励金融企业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拓宽利用外资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 

五、人才激励保障.24

(一)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库 

(二)加大人才的培养,加快人才的引进 

25

(三)完善鼓励机制,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十一五”回顾

一、武昌区生产性服务业1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为支撑的“1+4”产业格局;

着力实施建设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武昌古城三大功能区,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保护山水自然资源的“321”发展战略,促进了武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效益增长明显。

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200.37亿元增至2010年470.12亿元,年均增长14.6%;

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25.82亿元增至2010年66.37亿元,年均增长20%;

区级财政收入由2005年7.5亿元增至2010年22.29亿元,年均增长23.79%;

实际引进内(外)资“十一五”累计实现460.1亿元,比“十五”125.96亿元增长265%,年均增长21.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177.09亿元增至2010年353.24亿,年均增长14.8%;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31.2%和47.7%。

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收入24.37亿元,占全口径税收总量的36.72%。

其中:

金融证券税收10.16亿元,占比15.30%;

科技服务税收7.46亿元,占比11.23%;

商务服务税收2.68亿元,占比4.04%;

信息服务税收1.38亿元,占比2.08%;

物流服务税收1.14亿元,占比1.71%;

其它税收8.51亿元,占比12.82%。

(二)产业结构调整显现。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武字头”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外迁,我们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业的“1+4”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40.61︰59.39提高到2010年20︰80。

总部型企业实现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28.42%提高到2010年38%。

聚集在武昌的现代服务业企业8000余家,其中涉及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总部型企业140余家;

金融服务机构200余家;

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组织1000余家;

创意设计机构320余家;

印刷企业450家。

产业结构调整朝着以现代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迈进。

(三)三大功能区启动建设。

编制了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发展规划并全面启动建设。

“十一五”期间,武昌古城内首义文化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都府堤红色景区、长春观—宝通禅寺宗教文化区加快推进;

公司总部区新建商务楼宇26栋100余万平方米,在建商务楼宇30栋160万平方米,借助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契机,启动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楚河、汉街项目建设;

滨江商务区万达广场项目开工建设,裕大华片完成土地整理,车辆厂片启动建设。

三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资达300亿元以上,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完成武昌火车站改造、武汉长江隧道、岳家嘴立交等8项重点交通建设工程,公正路、秦园路、江盛路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竣工,积极实施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地铁2、4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胭脂路、幸福里、保安街、文明路等片区旧城改造,三角路村、余家头村、团结村、余家湖村等城中村综合改造全面启动。

蛇山南坡拆建还绿工程、紫阳湖、都司湖等湖泊修复和保护工程取得良好进展。

二、武昌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武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传统服务业高端化、特色化不够突出,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2、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张。

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收入24.37亿元,占比36.72%比较偏低。

从现代世界城市中,服务经济80%以上的收益来自知识和智慧,而武昌满足衣食住行的低端服务业却基数较大,顶尖的高端服务企业为数太少,既能拉动就业,又能创造价值的本土服务企业几乎没有。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不足。

在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中,用于发展房地产业和传统商贸服务业的土地偏多,生产性服务业太少。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体系不够健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第二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市委、市政府确定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全国现代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明确四个中心城区(江汉、江岸、硚口、武昌)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武昌来讲,借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功能区来加快推进“321”发展战略是一极好时机,这为加快武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迎来诸多有利条件:

一、优势分析

(一)武昌地缘优势明显。

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叠加武汉,中央先后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战略,这不仅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武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途径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素,也必然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

武昌区因地理位置的优势,自身沉淀了较浓的工业文化气息,这必将是企业总部和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首选之地。

武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吸引产业资本、承接产业转移、开展产业合作提供了便利的地缘条件。

(二)省会所在优势独特。

武昌区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武昌汇聚了81家省直行政单位,200余家外地驻汉机构,150余家国内外企业总部,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

(三)科教资源优势雄厚。

武昌具有科技教育集聚、智力密集的优势,有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13所大专院校,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48个科研机构,拥有24位两院院士、10万科技人员和大批高科技技术人才、专家学者,是全国著名的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四)软硬环境优势突出。

“十二五”时期是武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已开工的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地铁2号、4号线等重点建设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竣工,特别是东沙连通工程的推进,将带动公司总部区核心区域的加快建设,与滨江商务区连成一片,初步形成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的空间格局,有利于集聚市场和产业发展要素,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硬环境。

武昌区以政府和社会服务为主体的产业服务体系已经逐步健全,武昌区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大大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这些都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了必备的软环境。

二、劣势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低,科技含量不足。

近几年,我区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从2005年的59.4%大幅提高到2010年的80%,四大重点产业税收贡献率为50.17%,其中证券、保险、旅游、高新科技等行业占比只有1.17%、2.63%、0.15%和5.99%,可见满足衣食住行的低端服务业占绝大多数,收益来自知识和智慧的顶尖高端服务企业为数太少,能促进武昌区经济转型的知识型服务业企业不多,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武昌急需新的产业拉动力量,持续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向心力和根植性。

(二)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型企业数量较少。

从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来看,服务业的功能辐射仍以商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且大型龙头企业太少,既能拉动就业,又能创造价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更少了。

如保险业主要以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为主,再保险公司几近空白;

证券业主要以经纪类证券公司为主,综合证券公司相对较少;

信托投资业的比重较小,风投公司发展不足。

创意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参与不够,市场主体有待丰富,发展机制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地区资源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

高新科技业中,电信产业一枝独大,其他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不均衡,其中计算机服务业集群不够,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学研合作不紧密;

计算机软件业优势发挥不够,未做强做大,未形成全国知名品牌等。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市区政府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体系,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协调机制。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长足发展。

三、机遇分析

(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中央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当前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叠加、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调整、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凸显”的三大有利时机。

(二)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确定。

备受关注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武汉将着力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

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武汉两个“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十二五”我区着力实施“321”发展战略。

即发展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武昌古城三大功能区,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保护山水自然资源。

四、挑战分析

(一)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会利用先发优势发展内需经济,从而挤压内陆地区的市场空间,给武汉的产业发展带来竞争压力。

中心城区的武昌同样面临产业发展上的巨大压力。

(二)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

目前,武昌区陆地面积只有4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排在倒数第二,而我区户籍人口已突破110万,中心城区排在第一,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三)区域之间竞争加剧。

兄弟城区都在编制“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区域间同质、同构化竞争和与东湖开发区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必将给武昌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武昌资源禀赋优势,以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建设,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山体、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途径,以重点项目策划、招商为着力点,立足区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适度超前、明确定位、科学谋划,实现武昌区重点产业的集群化、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将武昌全面建设成为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

(二)基本原则

1、产业定位应符合武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武昌集聚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应采取差异发展,要符合武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与全市集聚功能区发展布局相吻合。

2、符合武昌区“321”发展战略。

区委、区政府制定的“321”发展战略是我区未来发展目标,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是对“321”发展战略的填充和细化。

3、规划布局科学。

功能区规划要结合我区实际,突出武昌的特色,有可再造的空间,显现出武昌未来发展的优势。

二、总体思路

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采取突出特色,立足本土,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拟规划建设五个特色集聚功能区。

即江南金融集聚功能区、滨江商务集聚功能区、首义设计集聚功能区、东湖创意集聚功能区和白沙信安电子集聚功能区。

产业发展定位于金融保险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物流服务业、工业总部(楼宇)经济等。

通过集聚功能区的建设,加快推进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增强武昌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

武昌区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业、商贸旅游业、高新科技业等重点产业税收总额达到110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40以上),税收贡献率达到60%,税收年增长率达到25%,成为武昌区产业发展主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重点产业中新增税收过两亿元企业3-5家,新增税收过1亿元企业8-10家。

培育出商务服务、设计服务、创意服务、信安电子4个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武昌区总部经济与重点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全面形成,新总部机构或企业共计30家,建成国际国内知名的产业基地3-5个以及产学研战略联盟6-8家,依托龙头企业在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2-3条成熟、稳定的产业链,将武昌区重点产业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

空间布局与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武昌区拟规划建设五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功能区。

总体规划面积约为1077公顷。

具体空间布局的规划范围和发展重点如下:

一、江南金融集聚功能区

规划范围:

江南金融集聚功能区位于东湖与沙湖连接处,中北路和中南路贯穿其中,规划范围东起东湖、西达沙湖、南至公正路白鹭街、北抵武汉重型机床厂。

加上延伸到中北路和中南路两侧,规划总面积约为200公顷。

产业定位:

与省市区内企业配套,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

发展目标:

引进金融监管机构总部、外资金融机构总部、股份制金融机构总部以及区域金融机构总部1-2家,金融保险业在总部区税收贡献度达到40%,完整的金融产业链群全面形成,并与中南—中北路“金融街”形成整体,建成为武汉市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即武汉市江南金融走廊。

依托金融保险业将武昌区打造成为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具有强大吸纳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江南金融商务中心”。

2015年,力争聚集2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年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实现税收20亿元,成为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高点。

建设规划:

规划拆迁建筑面积约101万平方米,“楚河汉街”将连接两大城中湖——东湖和沙湖,形成大东湖地区最具人文、时尚、生态特色的城市景观带。

武汉保利文化广场、1818中心、工行·

知音大厦等一批项目建成,达到约150万平方米建设规模,打造江南高端金融服务中心。

主导产业:

金融保险业、企业总部和营销总部、中介咨询业、高端商务服务业。

二、滨江商务集聚功能区

滨江商务集聚功能区位于长江南岸的武汉过江隧道与武汉长江二桥之间,规划范围东起和平大道、西达长江、南至中山路、北抵武汉长江二桥。

规划总面积约为277公顷。

沿江总长度达5680M。

与武汉市两大开发区和大型企业配套,辐射全国,乃至世界,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

引进金融证券、期货交易机构、外资金融机构、股份制金融机构以及区域金融机构总部1-2家,形成高端服务业中小企业、公司的密集区,并与江南金融集聚功能区形成整体完整,建成江南金融集聚功能区配套功能区。

2015年,力争聚集200多家中小高端服务业公司,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实现税收20亿元,成为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新的亮点。

积玉桥D-H片综合商贸区、裕大华高档商务中心、车辆厂金融商务区、月亮湾国际会展区,总建筑规模约200万平方米,其中临江一线酒店商业设施、文化休闲娱乐等公建设施110万平方米,并通过强化标识建筑和功能分区,突出时尚消费创意业态,形成特色鲜明、起伏有序和具有武昌特色的“城市外滩”,打造滨江“微型CBD”,建设“智慧楼宇”和多元化商务区。

证券、期货、企业总部和营销总部、中介咨询业、商务服务业、网络交易中心和电子物流业。

三、首义设计集聚功能区

首义设计集聚功能区3块用地即:

1、东起中山路、西达首义路、南至起义门城墙、北抵武珞路;

2、东起解放路、西达长江、南至巡司河路、北抵张之洞路(武船用地);

3、东起中南路、西北达民主路、南至中南二路(主要含设计院用地)。

共计规划面积约为120公顷。

规划范围含中南财大、武船、中国轻工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701和719所企业用地。

立足于武汉,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大力发展设计服务业,重点发展工程勘察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鼓励并引导企业开展建材、医药、轻工、家居装饰、环境艺术等新型设计业务,逐步形成综合性的研发设计创意总部。

以首义设计功能区为中心,充分发挥我区设计创意人才优势(我区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设计大师6人),与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等10家龙头设计院所联手,构建武昌创意设计产业创新联盟,整合区域设计资源,打造设计产业品牌,打造中部设计产业核心区。

2015年,力争聚集200多家创意设计机构扎堆,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实现税收15亿元,让创意设计成为武昌支柱产业,成为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高点。

拟规划建设中国船舶设计研究中心、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建筑科研设计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设计产品研发实验园和孵化楼宇。

船舶、高铁、电力、水利、建筑等设计服务业。

发展艺术创意设计业,软件设计业、广告设计业、产品设计业和动漫设计业,逐步将之培育成为创意产业的特色主业。

四、东湖创意集聚功能区

东湖创意集聚功能区位于东湖西岸,规划范围东起东湖路、西达团结大道、南至秦园路、北抵徐东大街。

规划总面积约为300公顷。

与东湖开发区“未来科技新城”差异发展,辐射全市全省,服务全国,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等文化创意服务业。

以依托现有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基础以及其产业和市场发展前景,力争建成1-2个国际国内知名的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化创意产业基地,2-3家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文化创意产学研战略联盟,在科研设计业和文化传媒业中分别培育出1-2家“航母”型企业,咨询策划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税收比重达到20%,将武昌区文化创意业特别是科研设计业打造成为立足中部、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窗口”产业。

把东湖西岸文化传媒产业带建设成为“武汉·

中国文谷”核心区。

2015年,力争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税收超过10亿元,并创造大量的创业和就业机会。

武昌将重点建设和发展六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即以两湖两岸文化传媒创意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发展江南研发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首义文化及时尚消费创意产业集聚区、昙华林·

胭脂山艺术及时尚消费创意产业集聚区、环洪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