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09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侯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本节教材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讲述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内容。

由于在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学生的记忆中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教材没有重点讲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和分布,而把重点放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上。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素养:

能够基于一定的区域空间尺度(“高空”、“近地面”、“低纬”、“中纬”、“高纬”、“南半球”、“北半球”),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规律。

综合思维素养:

通过创设地理情景、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困惑、提出问题、解决疑问,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探索科学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科学思维。

地理实践力:

通过创设地理情景、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和绘图能力;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探究问题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地观念素养: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为主、自主-合作探究法、读图法、绘图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1】: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节,首先请问大家看过这部由著名演员史泰龙和斯瓦辛格主演的《金蝉脱壳》嘛?

史泰龙和施瓦辛格联手运用种种计谋从防范最严密的监狱中成功脱身。

史泰龙扮演的脱逃专家在越狱计划中用简陋的工具自制六分仪测量出海轮所处纬度,又根据一系列天文、地理知识判断出自己的方位,特别是下面的这段对话蕴含了大量地理原理。

史泰龙:

纬度是30度22分,我们在回归线上的无风带。

11月的海上有温暖的雨水和空气,想象你要造一个秘密监狱把他放在海上,你选择北纬30度,因为你想避开大风大浪(画面显示动态世界地图),你不会选加勒比海、中国海域或太平洋的东边,我敢打赌,我们很可能在摩洛哥的沿海(画面显示非洲西海岸)。

【问题】:

为什么说30°

纬线附近是无风带?

为什么摩洛哥的沿海地区11月份海上有温暖的雨水和空气呢?

【情境导入2】:

同学们老师这里截取了一张新闻图片,2010年4月14日至25日冰岛火山灰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那么冰岛远离欧洲大陆,为什么冰岛的火山灰会影响到欧洲大陆呢?

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后我们共同来解答这几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环节二:

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1:

复习热力环流

【自主探究】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画下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板书】热力环流模式图

【教师提问】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那么能不能想象一下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大气环流呢?

【师生归纳】由于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形成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大气环流具有三个特性:

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过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

探究活动2:

单圈环流的形成

【自主探究】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2)想想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为什么?

【自主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完成教材活动题。

请根据热力环流规律绘制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分组请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说明绘图的依据。

【教师点拨】我们又回到了热力环流最基础的原因上,对不对,我们在水平面上看到是这样的结果,那么在地球表面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

假如站在赤道上,我不知道垂直方向,有谁能告诉老师呢?

【板书】单圈环流的形成

【师生归纳】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

极地垂直方向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

(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水平方向的近地面和高空空气作水平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单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导致了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的差异。

【教师提问】但是实际上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能维持吗?

【师生归纳】不能,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探究活动3:

三圈环流的形成

【教师点拨】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仍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结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教师点拨】教师播放一段三圈环流的形成视频。

引导学生初步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认知。

教师层层设疑,从立体图和侧视图不同视角逐步引导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师生归纳】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

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到达北纬纬30°

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

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维积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带。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北风),在地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

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圈。

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即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

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自主探究】通过老师的讲解后,再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共同制作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

要求:

结合教材34页文字材料、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在课前做好的三个环流圈上绘制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4个气压带,并在地球仪上用彩纸标注近地面对应的气压带、风带名称。

探究活动4: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自主探究】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请各小组讨论分析、并绘制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标注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位置,并描述对应的名称。

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教师提问】气压带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类:

(1)是受热不均引起的(热力原因)

(2)是气流被迫上升和下降引起的(动力原因)

你认为: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各属于哪一类?

【师生归纳】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近地面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空气减少形成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相遇,暖而轻的西风带爬升到冷而重的东风带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近地面空气减少形成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

纬线附近被迫下沉堆积形成,为动力成因。

而极地高气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

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探究活动5: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自主探究】结合绘制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归纳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规律。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认真观察,7个气压带的纬度位置是多少,我们可否分别找一根参照纬线进行标注?

【师生归纳】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在0°

纬线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在30°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位置在60°

极地高气压带的位置在90°

纬线附近。

风带:

极地地区为极地东风;

30°

~60°

之间为盛行西风;

~30°

之间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带。

探究活动6: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自主探究】结合绘制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

(1)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观察“两分两至”四个不同时期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低压带为例)的分布位置有何变化特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什么关系?

(2)请大家观察下南北纬30°

-40°

的地区,冬至和夏至分别受什么气压带/风带控制呢?

【师生归纳】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

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凤带也随之北移。

【师生归纳】从北半球来说,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南北纬30°

的地区,冬至:

西风带,夏至:

副热带高压。

【板书】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环节三:

呼应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否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说南北纬30°

纬线附近是副热带无风带?

为什么摩洛哥沿海地区11月份海上有温暖的雨水和空气呢?

【师生归纳】副热带无风带:

分布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内,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水平运动微弱。

11月的海上有温暖的雨水和空气;

摩洛哥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西风影响。

【教师提问】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

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制作了三圈环流模型、绘制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了大气环流的概念。

课后请同学们呢再思考下《金蝉脱壳》影片中史泰龙提到海上秘密监狱不会建在太平洋岸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原因?

欲知此事,请听老师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