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1161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硬膜下血肿Word格式.docx

3.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

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

下图为24小时后扫描

下图为伤后24小时

下图伤后第二天CT,血肿明显变薄,显示不清:

下图为左侧大脑半球表面广泛薄层血肿。

 

【鉴别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易于诊断,MRI不用于急性期,但对亚急性或慢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MRI的诊断效果优于CT,而且易于显示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发病灶。

【手术指征】:

1.不管病人的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厚度超过10毫米,或中线移位超过5毫米的病人,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

2.所有GCS评分小于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

3.对于最大厚度小于10毫米,中线移位小于5毫米的昏迷的硬膜下血肿病人(GCS小于9分),如果受伤时与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以上,也应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

1、 

有手术指征的病人都应尽快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1.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此为传统术式,临床应用广泛。

其优点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立即止血和便于硬膜下探查。

具体操作方法:

(1)依据血肿部位、大小设计好皮瓣,常规开颅,骨瓣大小以能暴露血肿范围为宜。

(2)翻开骨瓣后可见血肿,多为暗红色凝血块,附着在硬膜上,此时用剥离子或脑压板由血肿周边向中心轻轻剥离,也可吸引器吸除。

血肿清除后,如遇到活动性出血,应仔细寻找出血来源,其出血点可用电凝或丝线结扎止血。

其若为骨管段内的脑膜中动脉出血,可用骨蜡止血;

若为静脉窦或蛛网膜颗粒的出血则用明胶海绵+EC胶止血;

若为脑膜表面的小血管出血,应电凝止血。

(3)悬吊硬脑膜于骨瓣边缘,如仍有渗血,应在硬膜与颅骨之间置入明胶海绵再悬吊,确认无出血后放回骨瓣,逐层缝合头颅。

术中注意事项:

(1)清除血肿后硬膜张力仍高,硬膜下方发蓝,应切开硬膜探查。

如有血肿应予以清除;

如未见硬膜下血肿,则提示骨瓣邻近或远隔部位血肿,应予复查CT或钻孔探查,以免遗漏血肿。

(2)在清除血肿过程中,与硬膜黏连紧密的皮层凝血块不要勉强剥离,以免诱发新的出血。

(3)对手术前已发生脑疝的患者,有人主张血肿清除后去除骨瓣,以免术后发生脑梗死、水肿,再次发生脑疝[4,5]。

2.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该术式临床应用较多,其疗效可靠。

常应用于来院时脑疝已形成,来不及进行更多检查的危急患者。

患者由急诊科直接送入手术室,先进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骨窗清除血肿,具体方法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相同。

由于采用此术式后遗留颅骨缺损,应在适当时机行颅骨修补。

3.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 

该术式仅应用于急性硬膜外血肿紧急救治,暂时缓解颅内压,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打下基础[6]。

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将此方法用于相当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先颅骨锥孔或钻孔后吸出部分血肿,置入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反复数次,放置数日然后拔除引流管,据称获得满意的疗效[7-9]。

但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术式一定要注意其适应证的选择,不能盲目扩大其使用范围。

特急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是较硬的血凝块,仅在血肿中央部位钻孔或锥孔,能吸出的血肿量相当有限,无法快速缓解颅内压,解除脑疝,特别是血肿量较大(有些文献报道血肿量在80~90ml甚至上百毫升)者,即使术后多次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也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基本引流完血肿。

此间血肿对脑组织造成压迫,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甚至需进行开颅手术才能缓解颅内高压,挽救病人的生命。

因此,这种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应为病情相对稳定,血肿量在30~50ml,已行CT检查,定位明确,无继续出血者。

当然该术式可能更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血肿。

采用此方法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病情恶化,应警惕血肿扩大,需立即复查CT,确诊后立即转为开颅手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