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118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

21、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22、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

23、小学研究性学习展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24、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

25、小学3-6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为主。

26、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等方面。

27、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

二、简答题

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3、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4、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7、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是什么?

8、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9、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是什么?

10、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1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13、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理念

14、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是什么?

15、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三、论述题

1、结合自已的实际教学谈谈如何选好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2、谈谈你在综合实践课中是如何转变角色的

3、谈谈教师在综合活动教学中提升教育品质,更新理念的重要性4、谈谈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5、谈谈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6、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加强学习,理解课程体系目标的重要性

7、谈谈目前综合实践的教学现状及观念更新,课堂教学结构改变的方向8、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创设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标准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网络 

点击数:

15162 

更新时间:

2016/6/19

Ⅰ.总体概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1.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

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是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5.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昂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

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的实践能力。

  当前,在中小学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针对性之一就在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景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景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作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

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不同的是,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

基础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

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因而其根本的课程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

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验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这无疑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的课程价值。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还表现在,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与制度的创新。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

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取向,即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取向对超越我国注重"

坐而论道"

、忽视技术文化和操作能力的教育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3.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极追求。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

  

(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

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既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

学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亦可从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开展关于环境问题的探究活动开始,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

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治理的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宣传活动,进行环境治理的社会公益性活动。

并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的生产劳动和技术实践。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体现综合性和整体性。

但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不求面面俱到。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也可以相对独立地来设计,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初中生通过走入自然,走进社会,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

  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各学校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城镇和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初中生的兴趣、需要和活动能力,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开发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但也要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内容。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围绕以下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

  l.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初中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的问题,该类问题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问题。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可围绕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气候问题、能源研究、环境保护等等.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

  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要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提出关于人与社会问题的活动主题。

使初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研究和探究自我和同伴的生活中的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使初中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反省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

  六、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注意:

  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超越单一的书本学习,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和自然问题的观察、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调查与考察,自主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以及活动主题,形成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与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

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

师生是合作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实践。

从活动主题或项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具体实施,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都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

引导学生提出活动问题或活动主题,并在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等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防止包办代替。

  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同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因而,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

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客观地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社会地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

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