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1366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窦娥的形象分析

(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五、艺术特色

(1)剧作结构:

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

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

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

名曲有第三折[滚绣球]。

2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二、历史剧《汉宫秋》

(一)剧情梗概:

选美。

纳妃。

索妃。

送别。

祭妃。

(二)脚色扮演:

正末:

汉元帝(驾)。

王昭君。

尚书五鹿充宗。

匈奴王呼韩邪单于(番王)。

毛延寿。

(此剧为末本,由汉元帝主唱。

(三)根据时代精神改造历史材料。

《汉宫秋》是一部历史剧,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汉书》卷九《元帝纪》和《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都记载了这一事件,写昭君自动请行,并在匈奴结婚生子,昭君出塞在当时是一件民族和睦的好事。

另有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元帝悔失昭君而怒杀毛延寿等画工事;

东汉人蔡邕的《琴操》则记昭君到匈奴后因不肯从胡俗嫁前妻之子而自杀;

唐代《王昭君变文》则写昭君出塞后思念家乡,愁病而亡。

这些记载多有悲剧意味。

在元代,被蒙古贵族压迫的汉人,往往将自己的遭遇和昭君的命运联系起来,如宋宫人郑惠真被俘北去,文天祥战败被俘,都写下有关王昭君的诗句。

在这种时代气氛下,马致远从反抗民族压迫的时代精神出发,吸收历代笔记、民间说唱文学的成果,对正史的记载进行了改造。

(1)首先是对主题的改造。

马致远将正史中的汉强匈奴弱改为汉弱匈奴强;

将昭君自动请行改为匈奴以武力强索昭君;

将昭君出塞后结婚生子改为投江自杀。

从而,将原故事表现民族和睦的主题改为反抗民族压迫的主题。

(2)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改造。

①将民族和睦的象征或政治的牺牲品的王昭君改写成带有悲剧色彩的爱国女英雄。

②将好色而昏庸的汉元帝改写成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

既昏庸无能又忠于爱情。

作者对其既有批判,又有同情。

③将毛延寿由画工身份改变为中大夫,从一般小人变为卖国汉奸,意在批判宋末变节投降元军的卖国奸臣。

(四)艺术特色

(1)抒情悲剧。

这个剧是历史剧,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悲剧。

第一折以乐衬悲,写汉元帝与王昭君两情相悦的乐情,为下文昭君被迫出塞和亲的悲剧作铺垫和衬托。

第三折是悲剧的高潮,作者用12支曲淋漓尽致地抒发汉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之情。

第四折是悲剧的余波,写汉元帝在秋夜孤雁的哀鸣中对昭君的怀念,构成一个余味无穷的境界,使悲剧的气氛更加浓烈。

(2)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

马致远亦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作家,剧作语言典雅工丽而又酣畅明快。

名曲为第三折的[梅花酒],运用排比句、对句以及顶真续麻等修辞手法,将汉元帝痛失昭君的心情写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

3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的故事创作源流和剧情梗概、脚色扮演

一、故事的创作源流

唐代:

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

宋代:

赵令畴《蝶恋花鼓子词》、宋杂剧《莺莺六么》。

金代: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吸收了《蝶恋花鼓子词》同情莺莺悲剧命运的观点,借鉴了《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张生为痴情种的写法,将崔、张故事由一个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战胜封建礼教的喜剧,从主题思想到人物性格都有重大突破,成为一部爱情戏的杰作。

二、剧情梗概

第一本:

惊艳。

借厢。

联吟。

闹斋。

第二本:

寺警。

退兵。

请宴。

赖婚。

第五折:

听琴。

第三本:

前候。

闹简。

赖简。

后候。

第四本:

酬简。

拷红。

夜梦。

第五本:

报捷。

寄愁。

争婚。

团圆。

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三、特殊的演唱方式

《西厢记》打破一人主唱的元杂剧惯例,从塑造人物出发,采取多人演唱的形式:

第一折至第三折由张生唱;

楔子由老夫人、莺莺唱;

第四折由张生、莺莺、红娘唱。

楔子由惠明唱;

第一、三、四折由莺莺唱;

第二折由红娘唱。

各折均由红娘唱。

第一、四折由张生唱;

楔子、第二折由红娘唱;

第三折由莺莺唱。

楔子、第二、四折由张生唱;

第一折由莺莺唱;

第三折由红娘唱。

四、脚色扮演

崔莺莺。

张珙。

旦倈:

红娘。

老夫人。

法本长老。

郑恒。

杂:

法聪和尚、惠明和尚、孙飞虎将军、杜将军、琴童、众僧、卒子。

《西厢记》的创作主题和人物形象

一、创作主题

《西厢记》结尾曲词: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该剧的点睛之笔。

传统的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金钱权势是婚姻的基础,父母作主是婚姻的缔结方式。

而此剧强调婚姻的基础是“有情的”,而不是“有钱的”、“有权的”,而“有情”只能由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局外人手里夺回到当事人的手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色彩。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张生:

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

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2)莺莺:

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

爱情。

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

儿”。

(3)红娘:

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

而苦恼,成人之美。

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

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一、戏剧冲突

此剧有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的两条线索。

正反面人物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的斗争;

正面人物的误会性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因为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冲突;

两条线索互相交错。

二、戏剧结构

此剧突破一本四折的惯例,为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中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

三、运用“那辗”法,充分展开情节,刻划人物。

“那辗”是清人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点《西厢记》的术语,指在情节描写中认真地搓那、辗开,把很简单的剧情也写出寻人耐味的好戏来。

如《前候》、《闹简》等折。

四、文采派的语言特色

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

(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名曲为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

(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历史地位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版本众多,明清版本达九十多种。

评点者众多,并有著名画家为之绘图,足见后人对《西厢记》的喜爱。

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

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思考题:

1、分析《西厢记》中张生、莺莺、红娘的形象。

2、分析《西厢记》戏剧冲突的特色。

《长亭送别》

1.本折又称“哭宴”,选自《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之第三折,向来被曲家视为绝唱。

在崔莺莺、张生二人的婚事确定之后,迫于老夫人的压力,张生只得进京求取功名,这折戏的内容就是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张生的情景。

整折戏由莺莺一人主唱,它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倾诉了莺莺的忧伤别离之情。

2.此折的艺术特点:

(1)此折深刻地揭示出莺莺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处于特定场景中的莺莺的多重心理内涵:

既有和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恋恋不舍,也有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满腔怨恨;

既希望张生赶考能金榜题名,以此来换取二人之间的幸福结合,又害怕张生因此而移情别恋,让“停妻再娶妻”的悲剧重演;

既有对眼前心上人充满深情的反复叮咛,也有对自己日后相思苦的想象描绘,从而把莺莺内心缠绵婉曲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多重的心理内涵又都共同指向于莺莺的情感底蕴。

就情感底蕴而言,莺莺追求的是超越了功名利禄与门第观念的纯真爱情,在她心目中,长相厮守的爱情理念高于一切,她明确表示: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不但和老夫人处处维护门第家声的传统婚姻思想针锋相对,而且把挚爱真情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力地强化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

(2)此折充分发挥了曲词的抒情功能,堪称古代剧诗的典范。

作者善于选取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以景写情,融情入景,创造出凄清悲凉的诗的境界。

如开头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红叶,展现了暮秋一派萧瑟零落的景象,映衬出主人公凄凉愁苦的心境;

再如结尾的夕阳古道、淡烟暮霭、禾黍秋风,无不是莺莺主观情感的外射,渗透着她幽怨怅惘的离愁别恨,整折曲词情景相生,缠绵悱恻,处处充溢着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此折的语言葱茏丰茂,美不胜收,充分显示了文采派的特色。

4高明《琵琶记》

辞试不从:

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及其派生的功名富贵的追求,是造成蔡家悲剧的根源之一。

辞官不从:

暴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辞婚不从:

从侧面抨击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主题:

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婚姻制度的罪恶;

揭露了现实的黑暗显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糟糠自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来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理活动,文情凄婉,真挚动人。

尤其是赵五娘独唱的四支“孝顺歌”,被称为是神来之笔,曲词写赵五娘这个被遗弃的糟糠之妻吃糠,不禁触景伤情,悲从中来:

她由吃糠之苦,联想到糠历经砻、舂、筛、簸种种磨难之苦,由此又想到了自身的命运之苦;

她进而由糠联想到米,又由糠和米的两处分飞、一贱一贵想到夫妻久别、终无见期;

由自己命运似糠,又想到自己尚不如糠,糠亦可吃,自己却不知要埋在何处。

此曲借物抒怀,设喻巧妙,又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把赵五娘的悲怆情怀与悲惨命运表现得细致熨贴。

此出的曲文本色自然,朴素晓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5白朴《梧桐雨》

悲剧《梧桐雨》

《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谋叛。

盟誓。

逃蜀。

兵变。

梦妃。

张守珪(幽州节度使)。

安禄山。

唐明皇。

旦:

杨贵妃。

张九龄(宰相)。

李林甫(左丞相)。

陈玄礼(右龙武将军)。

高力士、宫娥、父老。

(此剧为末本,由唐明皇主唱。

(三)主题思想

与白居易《长恨歌》着重歌颂李杨爱情不同,此剧一方面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一方面又不回避他父纳子妇、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的丑闻;

而且,更着重批判他对安禄山养虎为患的昏庸误国。

因此,此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是着重表现一种对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

联系白朴幼年逃难的经历、刘祁《归潜志》中金章宗纵容悍将胡沙虎、金哀宗在蒙古军攻汴京时逃难归德的史实,此剧显然是以古讽今,表达白朴在国破家亡后的沧桑之感。

(1)社会悲剧

此剧颇为符合西方悲剧的概念,主人公为贵族(皇帝),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衰亡。

剧作结局凄凉,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

(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白朴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作家,剧作语言典雅绮丽。

特别是此剧的第三、四折,用典雅绮丽的语言抒发唐明皇国破家亡的内心痛苦,十分动人。

6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

大爱民族意识,民族反抗意识。

背景:

晋朝;

人物:

屠岸贾、赵盾、程婴

剧本共五折,中国式的悲剧。

纪君祥,大都人,现存作品中仅《赵氏孤儿》是完整的。

《赵氏孤儿》描写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主人公是程婴。

此剧表面上写的是忠奸斗争,实际上,它的魅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作品中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恶势力终于得到了惩罚,这吻合中国传统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心理要求;

另一方面,是剧中人物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该剧戏剧效果特别强烈,这是由它所特有的冲突激烈,矛盾连续不断,气氛紧张所造成的。

7康进之《李逵负荆》和高文秀《双献功》(都是“黑旋风”杂剧,水浒戏)

李逵负荆主题思想:

通过歹徒宋刚、鲁智恩强抢酒店老板王林的女儿满堂娇的故事,反映元蒙统治者、恶势力随便劫掠妇女的社会状况;

通过梁山义军铲除宋刚、鲁智恩,反映了农民起义军除暴安良的思想;

通过王林协助李逵与宋江、鲁智深解除误会,反映出起义军、老百姓和英雄三者的血肉关系。

李逵形象的分析:

(1)憨厚直率,热爱梁山事业,也爱梁山的一草一木。

(2)疾恶如仇,鲁莽急躁。

(3)知错能改,真诚正直。

艺术特色:

(1)误会性的戏剧冲突。

(2)戏剧拖延,展示喜剧性误会的发展。

(3)质朴刚劲、幽默风趣的语言。

就数量而言,水浒戏写得最多的是高文秀,见于著录的有9种,其中以李逵为主人公的就有8种,但现存的只有《双献功》。

高文秀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作家,人称“小汉卿”。

其剧共存目33种,在数量上仅次于关汉卿。

8南戏四大传奇

元末明初,有一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其中《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简称为“荆刘拜杀”。

《荆钗记》被认为是元人柯丹邱所作,描写书生王十朋与钱玉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刘知远白兔记》描写后汉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的故事。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由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而成。

《杀狗记》是一部家庭戏。

这几部作品对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1.《荆钗记》一般认为是柯丹邱所作,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

在艺术上,它的最大特色是把主人公置于命运的风头浪尖上进行刻画,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情节曲折跌宕,特别适宜于舞台演出。

其次,结构颇为精巧,利用荆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使得关目紧凑。

再次,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较强。

  

2.《白兔记》通过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表达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首先剧本成功地描绘出李三娘这一普通妇女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她忍辱负重、忠贞不渝、坚韧顽强的性格。

其次,能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次,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充满朴野之趣。

3.《拜月亭》又名《幽闺记》,系根据关汉卿杂剧《拜月亭》改写而成,作者相传是施惠。

它是“四大南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名剧。

此剧以金末动乱为背景,描述了蒋世隆和王瑞兰、陀满兴福和蒋瑞莲两对年青人在乱世中流离失所,历经磨难,最终结为夫妻的离合悲欢。

此剧谴责了嫌贫爱富的封建门第观念,歌颂了患难与共的男女真情,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戏的格局。

在艺术上,首先是把爱情故事置身于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上去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风貌,也使故事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第二,人物刻划相当成功,善于描摹人物细致微妙的内心活动及矛盾心理,塑造人物丰富的性格。

第三,情节曲折生动,关目奇巧,在悲剧性的情节中巧妙地运用巧合、误会、插科打诨等表现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

第四,曲文本色自然,而又时露机趣,富有形象性和节奏感。

 

4.《杀狗记》根据元杂剧《杀狗劝夫》改写而成,主要写封建家庭中兄弟、夫妻和叔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酒肉朋友的卑鄙势利暴露得较为充分,宣扬了“亲睦为本”、“妻贤夫祸少”的封建意识,道德说教气息较为浓郁,艺术上也比较粗糙。

9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艺术特点:

(1)精心选景,巧妙构思,构筑出鲜明的意象。

起首三句,作者精心选取常见而富于特征性的九种自然景物,勾勒出萧瑟苍凉的暮秋黄昏图,同时每种景物都构成一种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没有任何词语的连接,纯以意象并置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渲染出天涯游子的无限愁思。

曲中意象众多却不散乱,密集却不拥挤,又共同组合成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显示出构思的巧妙。

(2)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创造出深邃的意境。

全曲重在抒情,却又主要写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清冷悲凉的艺术境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同时又将天涯飘泊的孤寂、落寞与无奈抒写得淋漓尽致,成为游子思归的绝唱。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赞誉这首小令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正指出了它在造境方面的特色。

10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写景、抒情、议论和咏史的紧密结合。

前三句写景,气势雄浑;

接着渡入怀古,寄寓深沉;

最后转入议论,鞭辟入里,其中又有沉郁苍凉的情感贯串其间,整支曲子层层深入而又一气呵成。

(2)历史与现实、吊古与伤今的紧密结合。

作者俯仰今古,咏叹兴亡,以“潼关”、“西都”两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古迹把历史和现实衔接起来,驰骋想象,纵横古今,使全曲具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性。

因此,此曲名为怀古,实是伤今,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全曲以奔放浩荡的气韵、痛快犀利的笔墨,在悲凉旷达的艺术氛围中,创造出诗一般的深邃意境,风格豪放,感情沉郁,意蕴精深,语言凝炼,发人思索。

11睢景臣《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1)构思新颖,制作新奇。

作者选取一个没有多少世面但又曾与刘邦有过交往的乡民作为叙述者,采用戏剧代言体的形式,让一切景象都由他的眼中看出、由他的口中讲出,于是所有的场景都像哈哈镜一样变了形,变得极其滑稽可笑:

“衣锦还乡”的隆重场面成了拿腔作势的闹剧,趾高气扬的皇帝也不过是地痞无赖,唯其如此,作品的揭露才更为无情,嘲弄才更为痛快,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2)结构严谨,形象鲜明。

此曲按时间顺序依次铺叙人物场景,展开情节冲突,从准备接驾到仪仗出现,直至刘邦的出场和露底,情节被推向高潮,作品至此也戛然而止,这样就如同剥笋一般,一层一层剥去皇帝老儿的虚伪面目,使之原形毕露,全篇场次分明而又层层推进,叙事条畅而又井然有序。

作品的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刘邦还乡时的傲慢无人、装腔作势与昔日的丑恶行径,在强烈的反差中得到凸现,乡民的懵懂无知、诙谐幽默与正直坦率的性格也跃然纸上。

(3)语言通俗本色,生动活泼。

全篇的整个语言表述过程,都是在乡民的独白、旁白和对白中完成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俚言口语,粗犷朴野,辛辣犀利,嬉笑怒骂,皆成妙文,充分表现出散曲的当行本色,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痛快淋漓。

12刘基《卖柑者言》

13归有光《项脊轩志》

14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5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作者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明君良臣的渴慕。

“三绝”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

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智慧,忠诚

在赤壁之战中正确确定了联吴抗曹的方针,舌战群儒,说服孙权,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设火攻计,借东南风,智算华容道,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因此,诸葛亮也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对蜀汉集团的绝对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诸葛亮形象的典型概括。

16施耐庵《水浒传》

《水浒传》描写的中心事件,是官逼民反。

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把整个社会弄得暗无天日,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得不起来造反。

《水浒传》着力歌颂了梁山英雄们的“全忠仗义”。

接受招安前,他们惩恶除暴、救困扶危;

他们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争取招安;

招安以后,又走上破辽国、征方腊的战场。

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梁山英雄们全忠仗义的体现。

而梁山英雄最终的悲剧结局,则表现了作者对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的极度不平与迷惘。

“忠”与“义”本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浓厚的“忠义”色彩,也融合了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

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

由于他的仗义,他赢得了广泛的拥戴与信任。

同时,他又竭力倡导“忠”,即使上了梁山,仍然不忘“归顺朝廷”,最终导致了悲剧结局。

宋江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忠”与“义”这一对伦理信条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示了“全忠仗义”并不是拯救现实的良方。

宣扬忠义思想表现反抗复仇精神崇尚暴力与对妇女的偏见

《水浒传》艺术成就

(一)成功地塑造出梁山好汉的英雄群体

1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的遭遇,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铸造出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2善于处理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中的异中之同更注重以同中之异来表现性格相近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3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其性格最本质的特征。

4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和平凡性结合起来刻画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二)故事结构

《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色。

前七十回,以聚义梁山为线索将一个个英雄人物串联起来。

七十一回之后,就以时间为顺序,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将故事贯串始终。

前半部的列记体结构,使一些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语言艺术

是我国第一部纯白话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最突出的特点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水浒传》对环境的描写也比较成功。

它生动描绘了城镇市井的风俗人情。

自然环境的描写,简洁洗炼,能合人物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还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17《金瓶梅》

我国小说史上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人物由英雄到普通人,由审美到审丑。

18《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乃是蒲松龄寄托“孤愤”之作,他自觉地将记述怪异与现实批判、抒情言志结合在一起,以小说创作作为抨击时政窳败、揭露社会痼疾、表现美好理想的工具。

《聊斋志异》大大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意识和批判意识,有力地拓展了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

一、《聊斋志异》中最富现实意义、最具思想价值的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

此类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鞭挞了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势豪劣绅肆虐乡里的罪恶行径,同时也表现出下层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