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15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示儿》教学反思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读一读整行诗(整句诗)。

适时点拨:

理解“元、但、祭、乃”的意思。

相机学习生字“祭、乃”。

3.小结:

(指名学生说)死后无牵无挂,但是就挂念国家没有统一。

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全班有节奏地齐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空,还要叮嘱儿子们家祭无忘告统一?

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悲从何来?

(相机补充背景资料:

在南宋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

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

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河山,称为南宋。

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

而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无意于祖国的统一。

(2)引读第一句诗:

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中原就沦陷了。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爱国志士,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早年就立下了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的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奔走呐喊。

如今,阖棺的时候真的到了,但是失地却未收复,国家还未统一,85岁的诗人陆游是何等悲痛啊!

(齐读第一句)

板书:

悲——国破家亡

2.感悟第二句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让我们在陆游的诗句中,寻找他八十五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吧。

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

病体初愈时,他写下了——(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7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是——(出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引读:

1210年的寒冬,这位老人85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

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

面对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一再叮嘱——(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告——北定中原

3.弥留之际,陆游悲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

谁能给我们读读整首诗?

4.配乐齐读《示儿》。

五、课堂小结

1.尝试背诵《示儿》。

2.抄写《示儿》

板书设计:

《示儿》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

《示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

当时的南宋金兵不断入侵、宋军节节败退,国家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陆游悲愤交加,临终前立下遗嘱,既有对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愤,更有对祖国山河统一必成的坚定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学生的要求,我从三个维度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学生字,理解“元、同”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反复诵读,领悟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领悟诗歌意境。

在学法上,采用读、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了解陆游

(二)解诗题(三)明诗意(四)悟诗情

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境,了解陆游生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和战乱后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将学生引入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情境中。

接着出示陆游的图片和生平简介。

了解其生活的历史背景后,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解诗题”,让学生明白本诗是作者林中前写给儿子的遗嘱。

出示全诗,进入第三个环节:

明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故事,做到字正腔圆,在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在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朗读基调后,进入第四个环节:

悟诗情。

出示前两句,让学生理解“元、同”的意思,再指名说诗句意思,随后抛出过渡句:

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但有一件事,作者始终放不下,有谁知道是什么事吗?

引导学生理解陆游因何而悲,指导学生朗读。

接着出示问题:

大家知道岳飞吗?

在南宋出现了很多像岳飞这样为了抗击侵略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可那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始终未曾收复失地?

接着出示古诗《题西林壁》。

问学生,他们在干什么?

当学生回答出“吃喝玩乐”后,接着让学生思考:

想一想,陆游除了因《不见九州同》而悲,他因何而悲?

统治者的苟且偷生、昏庸无能而感到悲哀。

即便如此,他放弃了心中的信念了吗?

除了悲,他心中更加强烈的情感是盼。

盼什么?

他在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一天。

他生前爱国忧民、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明知万事已空,却还执着地让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指导学生领会这是一种爱国情怀。

最后老师做总结:

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努力,直到临死,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依然不变。

千言万语凝成了这二十几个字。

让我们再一次买怀敬意地读一读陆游的这首《示儿》,最后全班齐读诗歌结束。

 

《示儿》讲稿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一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2.知诗人3.解诗题4.明诗意5.悟诗情。

今天,我重点试讲的是第五个教学环节: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在800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85岁的老人身患重病,躺在床上,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代遗嘱。

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你们知道陆游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同学们说得很好。

那么,他在遗嘱里,给儿子交代了些什么?

下面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明白了些什么?

举手说一说。

那么你觉得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体现陆游的感情?

“悲”

他为什么而悲?

为了收复失地,他努力了一生,盼了一生,直到临死,国家依然山河破碎,人民依然流离失所,他因此而悲。

那么大的一个国家,难道就没有人想着与金兵抗争,收复失地吗?

你们知道岳飞吗?

在南宋,像岳飞这样的抗金将领有很多,他们为了祖国统一,抛头颅、洒热血,奋战沙场,可那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始终未曾收复失地?

我们来看这首诗:

《题西林壁》

他们在干什么?

是啊,他们在吃喝玩乐。

想一想,陆游除了因“不见九州同”而悲,他还因何而悲?

他还为统治者的苟且偷生,昏庸无能而感到悲哀。

除了悲,他心中更加强烈的情感是什么?

对,是“盼”。

他在盼什么?

他在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

他生前爱国忧民,临死“单倍不见九州同”,死后明知万事已空,却还执着弟让字顺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什么情怀?

请举手说,对,这是一种爱国情怀。

千言万语凝成了这二十八个字。

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敬意的读一读陆游的这首《示儿》。

12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默写《示儿》。

⒉识记“乃、熏”等6生字,重点指导利用字源识记“示、熏”;

指导书写“祭、乃”等8个生字,重点指导“熏”的笔顺及横画的书写。

(重点)

⒊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注释、借助题目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万事空、九州同、风雷”等词语的意思。

(难点)

㈠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⒈谈话交流爱国的名言警句。

⒉板书诗题,理解诗题。

出示“示”甲骨文字形图片,理解“示”的本义:

供放祭品的石桌,也即所谓的“灵石”。

现在引申为:

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

交流诗题意思:

陆游临终时写给儿子看的诗。

⒊交流搜集到的陆游的资料,师小结并简介。

㈡初读古诗,尝试自学

⒈老师范读,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

⒉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⒊指导朗读,读好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标画出诗歌的停顿,圈画出句末押韵的字。

多重形式练读,体会节奏与重音。

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交流:

陆游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初步感知古诗意思。

㈢引读古诗,重点探究

⒈学习前两句古诗。

理解“但”“万事空”“九州同”的意思,并结合注释理解前两句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元知”“但悲”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心情,感受作者的爱国之心。

⑴自由读古诗,补充并理解“但”“万事空”“九州同”的意思。

结合注释交流前两句古诗的意思。

⑵师生交流。

交流:

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

(悲)点出“悲”是整首诗的诗眼。

圈出诗中最能体会这种心情的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元知”“但悲”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心情。

(板书:

元知但悲)

补充资料:

在陆游死前第11年写的《太息》中“砥柱河流xiān僊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

”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心情,感受作者的爱国之心。

⑶多种形式展示朗读,师生评价。

⒉学习后两句古诗。

通过字源识记并理解“祭”。

结合注释理解后两句意思。

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

补充陆游爱国诗句,进一步感悟爱国之情。

⑴出示后两句古诗,指名读。

⑵出示古体字“祭”,左边是牲肉,右边是手,中间象祭桌。

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

“家祭”就是祭祀家中先人。

指导书写“祭”,撇捺舒展,范写指导,学生练写,评价交流。

结合注释交流后两句古诗的意思。

⑶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

爱国)

⑷课件出示陆游所写的爱国诗句,朗读并交流体会。

⑸感悟的基础上,多种形式展示朗读,引导学生读出爱国之情。

尝试背诵。

⒊回顾总结学习《示儿》的方法,理解诗题,抓住诗眼,结合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悟的基础上,多种形式展示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忧虑及爱国之情。

㈤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⒈练习背诵古诗,可通过想象意境、结合板书等方式熟读成诵。

⒉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㈥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病重的陆游的嘱托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那颗深深的爱国之心。

2.布置作业:

背诵《示儿》,默写《示儿》。

3.拓展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夏日绝句》。

示儿

元知但悲

爱国

1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乃、熏、亥、恃、擞”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借助各种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以诗解诗。

通过情境渲染,作者不同时期的其他诗作等资料的补充、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和情怀。

课时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

结合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时准备:

师:

教学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单元导读明目标

1.明确单元目标。

出示单元导读页。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启第四单元的学习,本单元是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组课文,主要有这样两个学习任务:

一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是学习列提纲,分段表述。

2.明确资料内容。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借助哪些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呢?

生述。

师补充:

我们还可以搜集同题材的课文去对比阅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二、学习《示儿》悟诗情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有一份用古诗写成的遗嘱,光耀千古,它就是陆游在85岁时写给儿子的《示儿》,板书课题。

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呢大家还记得吗?

生回顾。

(一)知诗人

1.谁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

2.生述。

3.请同学们读读老师整理的资料,看看能获取哪些新的信息?

4.生述。

5.陆游是当之无愧的爱国诗人。

《示儿》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首爱国诗歌。

(二)读诗韵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般怎么读呢?

2.咱们按照223的节奏读一读。

3.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诗的方法。

古代文人读诗讲究平长仄短,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4.师范读。

5.按照老师的提示你也来读一读。

6.指句读,评价。

7.齐读。

(三)解诗题

1.诗文会读了,谁来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3.结合注释,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

从题目,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四)明诗意

他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请大家与小组里的伙伴一起交流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指名读。

2.小组交流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随机引导:

(1)“但悲不见九州同”其中的“同”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统一”,现代是“相同”的意思,这就是古今异义。

你读过的古诗中遇到过哪些古今异义字。

(2)家祭是什么意思?

是古人祭祀祖先的一种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一般在清明、春节等重大节日时才会举行。

陆游嘱咐儿子何时家祭?

王师北定中原日。

可见这一天在他心中——(是多么重要)一位父亲临终前没有叮嘱儿子家常事,却牵挂着“九州同”祖国统一。

4.入情境:

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800多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屋里,即将离开人世的陆游把自己的儿子叫到面前,谆谆嘱托道。

你是陆游,你会怎样叮嘱自己的儿子。

(配乐)

(五)悟诗情

1.愿—九州同

这是一位父亲在临终前对儿子最后的交待,没有家事,只有国事,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啊!

他忧的是什么?

他悲的是什么?

家祭之时他最想听到的是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既然知道他死后世上一切都和他没关系了,为何还要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述

可见“九州同”是陆游一生的牵挂。

令他抱恨终生的是未见“九州同”,怎能不“悲”上心头?

2.情—千古悲

(1)师:

未见九州同的“悲”是因何而起呢?

读懂这个悲字,必须走进那段历史,走进诗人的一生。

播放金人侵宋的历史资料

金兵统治下的北方,人们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遗民们一直盼望南宋皇帝出兵收复失地解救他们。

(2)陆游在《关山月》中写道: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盼望到了吗?

陆游也整整盼了一生,直到临终也未见九州同。

于是他为北方遗民而悲——

他悲的是王师不见遗民恨!

(3)北方的人民和陆游苦苦盼望的王师在哪儿呢?

出示资料《题临安邸》

这首诗是与陆游同时代的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

请你读一读,看看王师们干什么去了?

是啊,诗中的游人不是普通的游人,而是当朝的权贵们。

看这个醉字,他们因何而醉?

对比激情:

北方百姓南方权贵

易子而食——游山玩水

流离失所——听歌赏舞

望眼欲穿——寻欢作乐

他们这是把杭州当成了汴州啊!

曾经的汴州是怎样的呢?

出示《清明上河图》。

图上这个繁华的都城就是曾经的汴州。

街道纵横,店铺林立,约有百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这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哀鸿遍野。

(4)可是醉生梦死的权贵们哪管百姓的死活!

面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林升怎能不……(生述)

(5)引读激情

请你代表林升来质问他们!

代表几万北方遗民来质问他们!

代表死不瞑目的陆游来质问他们!

(6)陆游的悲从青年到了壮年,年富力强的他想奔赴战场杀敌报国,但是奸臣当道,报国无门。

45岁的陆游——

47岁的他——

52岁的他——

句句透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请你读出这份苦闷。

报国无门,他为国而悲——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7)他悲的是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

(8)这个悲一直到两鬓苍苍还在延续,

因投降派的排挤,他退居家乡悲凉度日,68岁时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

在《诉衷情》中悲叹道——

(9)志未酬,鬓先斑,这个赤心为国的诗人报国梦碎,心有不甘,他为自己而悲——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0)我们一起读出他临终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这份悲伤吧。

配乐,齐读。

3.陆游之悲也是九州未同,林升之愤是九州未同,无论是悲还是愤都饱含着他们对于祖国江山那份深厚的热爱之情。

(六)总结升华

今天借助各种资料,我们感受到了两位爱国诗人心中的痛,让我们铭记历史,化“悲愤”为力量,立志勤学,报效祖国。

让我们怀着对两位诗人的敬仰之情,再次朗读两首千古绝唱。

(七)作业超市

课下搜集陆游、杜甫、辛弃疾、文天祥、岳飞等爱国诗人的爱国诗歌。

1.背诵积累。

2.为诗配连环画。

3.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

4.改写诗歌。

自由选择以上展示方式,下节课进行“丹心为国”爱国诗歌交流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