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1575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是一个区域文化的展现;

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表征。

通过深入挖掘学校、教师、学生、乡镇周围的一切可利用资源,科学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种文献资料,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教学活动的教材。

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教材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的课程。

正是基于这样前提,在市区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我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材开发能力,以及农村学校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民风、厚重的历史积淀,决定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以期能开发独具特色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教材。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的界定

农村: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居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群众,由于课题研究者生活、工作地域的局限性,本课题所指的农村主要指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的区域。

乡土资源:

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田园生活、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

以农村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托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教材。

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

教材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感情,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理论的假设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农村小学教育的特色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

“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

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

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课题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同时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对学生开展特色教育的模式,成果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打造农村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利用意识、文化创造意识,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通过课题研究,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基础;

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实现我校校本教材的内容积累、教材编制,便于形成我校特色教育。

3.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并且鼓励对文化的认同和认识上的多元选择。

但若要实施成功的教育,还在于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吸纳不同的优秀民间文化,兼容并蓄,使之成为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

现代课程与素质教育理念: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观念与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这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

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教材开发的权力,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大一统的、缺失了民族性和乡土性的教学形态,可以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以营造出一种充满乡土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这给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等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以上理论,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方向,直接作用于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2)政策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学校及其教师拥有了部分的教材开发的权力,教师也成为教材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就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政策的保障。

(3)实践依据:

学生的发展是教材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材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教材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地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教材。

从教材开发到使用与评价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

实践是知识之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我们的研发方向是如何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

为此,我校课题组将收集整理的各类素材,有选择性的在教学后动中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发现。

在所试行的各类教学资源中,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手工制作、名人轶事等内容深受学生喜爱。

这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4)现实需求: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初级小学,学生为一至四年级,教师队伍小、师资力量薄、缺少文娱生活。

但我们的学生探索欲望浓,动手操作能力强,田间种植管理条件充足,又有深厚的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依托。

为此,我们确立以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为中心,进行农村小学低年级段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自然资源、农村教师生活背景,就地取材以手工制作、剪纸、农作物种植、村庄文化为研发内容,开发切实可用的校本教材,培养学生求知欲、操作欲、创造欲,服务我校教学工作,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学习。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意识。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并发展学生多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

2.通过研究,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并存的新格局,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理念,锻炼打造一支科研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加快“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步伐。

3.通过研究,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的体验,具备初步策划组织能力。

学会选择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广大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4.《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为我校承担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我们力争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效促进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家乡区域乡土文化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

(剪纸,贴画,柳条编织,玉米皮编织,昆虫标本制作,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

2.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社区传统资源:

龙虎庄村千年古柏的由来与保护,网户庄书法协会的成绩与荣誉,前张司马村“小宝塔”的历史等)

3.田园生活与素质教育的研究。

(特色植物种植及管理)

4.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在1.2.3年级各选一个内容的校本教材初稿进行试点教学。

在此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归纳和总结各年级校本教材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

结合教材编排的系统性,进一步修订、完善使教材年级化。

5.拓宽校本教材的课外实践渠道,利用农村自然、人文资源,继承、发扬“人文历史故事”、“手工制作”、“特色种植”等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四)具体研究对象

我校为农村小学,学生为6——10岁儿童,学生年龄无明显层次变化,因此我校课题组决定,将所有学生均列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1.小学生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求知欲强。

他们乐于模仿,渴望动手参与,对于创造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但是,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

如:

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等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小学生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农村小学生从小开始接受家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长辈那里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名人事迹,文化传承,地名沿革,历史变迁……

3.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小学生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他们熟悉家乡的树木、田野、蔬菜、庄稼、村庄、河流、鸟兽昆虫……这一切都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为他们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

4.农村小学生有参加田间劳作的便利条件,他们简单的了解一些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懂得一点种植管理的知识,有机会看到农生产的过程,很多学生都有周末和爷爷奶奶到田间采摘、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收割的经历。

劳动之余,老人还会给用草梗、柳条编织小物件,用苇杆制作响笛来取悦孩子。

这一切都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小学生对农村各类资源都略有所知,但都一知半解,涉猎面不宽。

渴望动手制作但又眼高手低。

以为种植管理简单,可又难以独立完成。

然而这些都不用担心,因为听他们的兴趣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才是学校、教师开展校本开发的保证。

(五)研究课题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意见与建议,对农村小学剪纸、标本制作、风土人情、种植管理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可行性进行调查及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明确校本课程与设计的目标,确定校本教材设计的内容。

2.文献研究法:

搜集“乡村故事”、《宝坻县志》、“三辣种植”技术、管理经验、产业发展模式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专著和科研信息,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3.资源调查采风法。

根据校本教材确定的开发目标,我校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教师下乡调查、采风和家访,要记载的内容有:

文化名人、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历史变迁等。

4.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循环开发模式,针对研究进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实践、摸索和探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研发模式。

5.经验总结法:

通过实践探索,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做好实验资料的储备、整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2.11——2012.12)

1.成立课题组(李国栋)

2.制定科研方案、相关制度(人员安排:

李国栋)

3.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收集学生家长、一线教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不同观点和建议,确定校本教材开发实施的内容。

(人员安排:

李川泉、李林铭、苗春青)

4.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

研究阶段(2013.2——2015.12)

1、专题研讨——对校本教材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取舍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行多次研讨,形成共识:

以“农村特色文化”为主,以开发“王卜庄镇历史人文文化”为辅,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2、开发设计——针对我校农村环境特点,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设计具体教材。

(1)编写王卜庄小学校本教材(2013.7——2014.6)。

李林铭、李川泉负责编写《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

南守斌、白利刚、王丽梅、负责编写《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

苗春青、朱丽霞负责编写《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2)校本教材编排与设计(2014.7——2014.9)李国栋、李川泉负责审稿;

李林铭、苗春青负责文字校对与排版设计。

(3)校本教材试用(2014.9——2015.8)负责人:

李国栋、李川泉

通过努力,最终编制完成三套校本教材:

《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王卜庄东八村村名由来;

《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民间剪纸、编织进课堂;

《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王卜庄镇“三辣”种植三本低年级校本教材,并呈现课堂试用,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3、实践运用——运用编写的校本教材,并及时进行修改、设计,验证实施效果。

4、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行为以及教材内容的实效性。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5.10——2015.12)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并汇编成册。

2.撰写研究报告。

3.校本教材试用反馈。

(七)研究课题的措施

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

为顺利完成相关研究,我校课题组采取了相关研究措施:

1.课题得到批复后,我们立即制定了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使大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与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课题研究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我校为此召开了教代会,专门讨论课题研究事宜,批复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同时安排后勤主任苗春青专门协调,保障经费及时划拨。

3.校本教材开发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事业,需要群策群力。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校长及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提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成为我校课题的编外研究成员。

4.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

利用班会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学科大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到村镇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

利用学生与教师熟悉了解农村资源的特点,将自然的、乡村文化的、田间管理的内容纳入我们的视野。

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

寻访旧时记忆,感受家乡化,参观技艺展览,学习手工制作。

这样把涉及农村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渗透到学校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5.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

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

学校邀请本地的老农民、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作物种植管理、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爱家乡之情。

最终把乡土文化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

6.校本教材研发坚持有选择性。

校本教材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的调动,个性得到张扬。

因此,校本教材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了素质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

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

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理论性成果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课程规划,凸显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的教材,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开发与实施难度较大,既缺少教材参考,又缺乏研究经验。

通过多次课题研究会课题组明确了方向:

一切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提升小学生自身素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为宗旨。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广大农村小学自然与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有极大开发价值。

因此,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托农村丰富的资源,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开展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的校本教材研究,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

这一思路为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蓝本。

(二)操作性成果

1.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资源。

南守彬同志、白利刚同志提出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研究一些简单的课堂可操作的动手活动,如剪贴、手工编织、标本制作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既有创造空间又有动手操作过程,还有符合儿童学习特点。

稍高年级学生可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参加自我服务与力所能及的劳动;

或调研或搜集或观察将家乡的特色呈现在课堂上;

朱丽霞、苗春青同志则提出管理校园劳动基地,参加劳动体验的建设性要求。

2充分发挥教师专长资源。

教师既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南守彬老师具有绘画、剪纸特长,白利刚老师具备雕刻、编制、剪贴特长,苗春青、朱丽霞具有农村田间实际劳动经历与植物种植管理经验。

李川泉、李林铭老师对家乡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颇有研究,学校课题组就引导他们开展相应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李国栋善于组织管理,就安排他们负责协调与联系劳动实验基地、农村文化名人座谈。

王丽梅老师对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专长,就安排他承担资源调查内容整理形成体系。

3.弘扬社区传统文化资源。

校本教材既要服务于社区,又要把社区当成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大吴庄惨案、箭杆河自述、农民画家巴人生平等,我们将这些元素纳入进来,请熟知此方面知识的老农民、退休老教师、本乡文化名人参与课题组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我校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我们遵循的原则: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原则;

(2)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3)与我校师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创新原则;

(5)主体性与民主性相结合原则;

(6)选择性原则。

5.具体操作流程上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教材资源、师资结构以及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分析。

主要通过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确定、归纳和总结一、二、三年级每个阶段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并进行教学。

(3)对校本教材教学法进行研究。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模式。

三年来,课题组对“观察——鉴赏——参与——评价——拓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课堂模式进行引导。

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不断摸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技术性成果

1、白立刚、南守彬教师等教师撰写多篇相关论文、教学案例。

2、创建了王卜庄小学《手工制作》特色长廊。

3、师生创作了很多优秀剪纸、标本制作、编织作品,并参展教委美术作品同台展活动。

4、在每个班级后面设置手工作品展示栏,定期展示优秀作品。

5、课题组2014年秋季举办“三辣”作物展示会。

6、每年四月举办“讲家乡故事,说家乡人”演讲活动。

7、编纂我校校本教材三套:

《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

《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

《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广大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田间管理、历史风情等校本教材的同时感受到本土文化熏陶,扩展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之情。

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文化、艺术、创造等方面素质的提高。

校本教材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打破了沉闷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感到厌烦,辛苦,真正实现由“苦学”变为“乐学”。

校本教材研发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深了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

通过合作研究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研究乡土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使教师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乡土资源教学的优势,促进教师向学者型、学术型、复合型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的发掘与利用地方特色的教材资源。

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一)总结经验,交流推广。

我们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内容,开展校际间专题研讨。

活动前,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调整研究方向。

活动后形成文字材料,先后有南守彬和李川泉老师撰写的研究论文《做当今学校特色教育的践行者的几个必要条件》、王丽梅和李林明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把民间艺术植入校本课程》、白立刚和李国栋老师完成的研究论文《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的可行性分析》、朱丽霞和苗春青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校本教材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等,论文均参与了区级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