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1605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Word文档格式.docx

奥柏林学院创建于1833年,它奉行独特的教育公平和开放政策,建校两年后,就规定录取学生不考虑种族和性别,是南北战争前第一所实行男女混合教育的高等学校,也是率先招收黑人学生的高等学校。

1983年奥柏林学院150年校庆时,《纽约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称:

“在过去的150年间,哈佛为古典课程而焦虑,耶鲁为上帝而不安,奥柏林则为美国和世界操劳。

”这个学院的务实精神和开放风格,无疑使孔茨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从奥柏林毕业后,孔茨从事过多种职业。

有些介绍文章称,1923年以后,孔茨先后担任过大学助教等职。

但是,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无法核实他的这一段经历。

这对于想了解他思想轨迹的人们来说,未免是一种遗憾。

很有可能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再加上1929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使孔茨重返学堂。

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很少有美国人不受到冲击的,但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孔茨由此开始重新读书。

1931年,孔茨到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读硕士。

西北大学在美国属于学术重镇,这个学校的商学院,在美国一直大名鼎鼎,同哈佛商学院不相上下。

接着,孔茨到人文气息浓厚的耶鲁大学读博士。

我们依然查不出他读的博士专业。

令人疑虑的是,当时的耶鲁,是没有商学院的。

也许,孔茨更为看重的是耶鲁那雄厚的基础研究水平和古典风格。

1935年,孔茨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孔茨进入实业界。

从1936年起,孔茨进入了诞生过科学管理体系的美国铁路系统,在纽约-纽黑文-哈特福德铁路公司担任成本分析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孔茨同多数美国商业人士一样,投入战时生产和服务系统,担任战时生产委员会运输部主任。

战后,他还担任过跨世界航空公司总裁助理和康佛尔公司销售部经理。

1950年,孔茨回归大学,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担任管理学院的教授。

1962年起,担任该校的米德•约翰逊讲座教授。

同多数美国管理学教授类似,孔茨在教学的同时,还兼任多个企业顾问,有众多的学术兼职。

在孔茨的专业贡献与个人荣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管理学会的殊荣。

1957年,他加入了管理学会(theAcademyofManagement,有些文章把它译为管理科学院,有些译为管理研究院,有的文章因此把孔茨称为美国管理科学院院士。

该学会创建于1936年,汇聚了全球管理学界的名家,目前有来自于108个国家的19087名会员,孔茨曾在60年代担任过管理学会主席)。

1962年,他又加入国际管理学会(theInternationalAcademyofManagement)。

1963年,在他担任管理学会主席期间,致力于学会向世界各地的发展,使学会变成一个全球性组织。

1975-1982年,他担任国际管理学会主席。

1979年,孔茨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退休,1984年,孔茨逝世,享年75岁。

孔茨的一生出版过19本书,发表过90多篇论文。

1939年,他的第一本书,与罗宾逊(T.H.Robinson)等合著的《人、团队和社区》(Men,groupsandtheCommunity)问世。

1941年,他独自完成了《企业的政府控制》(GovernmentControlofBusiness)。

1956年,他与加勃(RichardW.Gable)合著《私人企业的公共控制》(PublicControlofEconomicEnterprise)。

他写下了许多管理学界里程碑式的著作。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与奥唐奈(CyrilO'

Donnell)、韦立克(HeinzWeihrich)等人合著的教材《管理学原理》(PrinciplesofManagement:

anAnalysisofManagerialFunctions),该书1955年初版,1980年第七版时更名为《管理学》(Management),至今还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管理学教科书之一,已被译为16种文字。

在这些教材和专著中,孔茨发展了法约尔等人提出的管理要素和管理职能学说,他是60年代以后公认的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

管理学界引用最多的,是孔茨于1961年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TheManagementTheoryoftheJungle)。

这篇文章对管理学的不同学派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成为当时乃至以后人们对管理学理论进行归类概括的经典。

这篇文章一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引发了196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次管理学研讨会的争辩。

孔茨的“丛林”说甫一提出,就成为这次会议的焦点。

1981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论丛林》(TheManagementTheoryJungleRevisited),他指出,管理理论经过20年的发展,丛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茂密。

以孔茨的两篇论文为标志,全世界的管理学家都开始关注并讨论管理学的丛林现象,而孔茨本人,也赢得了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的先行者这一声望。

孔茨的研究得到学界的重视,他的著作《董事会与有效管理》(BoardofDirectorsandEffectiveManagement)一书,在1968年获得“管理学会学术书籍奖”(AcademyofManagementBookAward)1962年,他获得“米德•约翰逊”奖(MeadJohnsonAward)。

1971年,孔茨还得到美国管理促进协会(SocietyforAdvancementofManagement,SAM)针对管理学界颁发的最高奖——泰罗金钥匙奖(TaylorKeyAward)。

在全球管理学界,孔茨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管理理论丛林探究

孔茨在管理学界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管理理论丛林”。

在某种意义上,孔茨的“丛林”说,比他的管理过程学派掌门人地位更为令人瞩目。

他的世界级影响,一小半来自他的经典教材,一大半来自他对丛林的概括。

而这二者又相得益彰。

随便打开一本管理学教材就不难发现,凡是对管理思想史进行梳理的概述,基本都跳不出孔茨的“丛林”窠臼。

不夸张地说,孔茨的“丛林”,等于为归纳和分析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学说构建了一个话语范式。

1961年12月,孔茨在《管理学会杂志》(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

此文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孔茨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管理学自从诞生以后,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不同学科在互相渗透,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到这一领域“赶场子”,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工商管理学者以及实际管理人员,纷纷卷入了这个圈子。

而管理学本身的趣味、隐含的利益、富于挑战性的刺激,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散发出诱人的吸引力。

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泰罗和法约尔奠基的管理学犹如热带雨林般成长起来。

到1960年代,各种管理理论已经枝节交错,簇叶蔓生。

这种理论丛林看起来很壮观,但要穿越则倍加困难。

孔茨的本意,就是拿起一把锋利的砍刀,清理出一条穿越丛林的道路。

孔茨抡起砍刀一路砍将下去,一开始信心百倍。

但是,这片丛林似乎无边无际。

在众多的赞同、质疑、商榷、反驳、批评、重构声音中,孔茨发现,在他的文章砍过的地方,新的枝叶更快地生长出来,有的转眼之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丛林生态一旦形成,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规规矩矩地发育。

孔茨本人可能会有点沮丧,他试图统一管理理论的目的并未实现,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论。

正如管理史学家雷恩所形容的那样,孔茨的文章,不像清理道路的砍刀,更像浇灌丛林的雨水,理论的砍刀已经钝了,而丛林更加茂密。

对此,孔茨作出了回应,在1980年4月的《管理学会评论》(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承认理论流派的增加和发展,并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在孔茨的第一篇文章中,他把各种有影响、有体系的管理理论概括为六大学派。

到第二篇文章,则概括为十一个学派。

包括:

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这些学派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向管理学领域的渗透。

不同的理论背景,导致它们对管理活动关注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最终都同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结合起来。

所以,孔茨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有可能走向统一的。

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论渊源与相互关系,以及同管理学核心内容的交互影响,如上图所示。

孔茨列举出丛林中的十一个学派,大致情况如下。

管理过程学派

这是孔茨最重视、而且基本上是全面褒扬的一个学派。

在孔茨眼里,这一学派才是管理理论的主旋律。

之所以称其为管理过程学派,是因为它把管理看作是一种由组织进行的完成工作的过程。

这一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经过了三代人的传承。

它的第一代是法约尔,以五大要素和十四条原则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这个学派的根基。

第二代以厄威克和古立克等人为代表,他们在法约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分析管理活动,提出了不少新的学说,比如古立克的POSDCORB七职能说(七种管理职能的英文字头缩写)和部门分工准则,厄威克对管理经验的深入发掘和对管理原则的不断扩充,使法约尔的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

但是,在1949年法约尔的著作没有翻译为英文之前,他的理论在企业经营的实际活动中影响有限,泰罗的光辉掩盖了法约尔的光芒,第二代对这一学派的探索,主要还是一种学界的思考。

到1950年代以后,这一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开始以法约尔理论来指导并衡量自己的管理工作,由此使这一学派成为在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派,涉足其中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而孔茨自己则当仁不让地以倡导和弘扬这一学派作为自己的使命。

所以,人们一般把孔茨看作这一学派的第三代代表。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思想(孔茨把它称为信念)包括以下7个内容:

①管理是一个过程,能够通过对管理职能的分析,建立起认知管理的理性知识体系;

②这一知识体系以现实的管理经验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它的基本方法在哲学上属于经验主义,根据不同经验提炼出的真知灼见和基本原理,能够在人们理解和改进管理时指明方向,形成启示;

③这些基本原理能够成为研究活动的切入点,人们正是从这些原理入手来探究管理,反过来又用深化了的原理来提高它在实践中的意义和适用性;

④这些原理能够为管理理论的建构提供要素和结构,但这些原理并不天然正确,它可以被不断修正;

⑤管理活动是一种能够认知和学习的技能,从性质上讲,管理技能同医学的治病技能、工程学的建造技能没有什么两样,它能在实践中根据原理的启发和理解不断改进;

⑥现实中的管理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可能违背某项管理原理,或者采用管理学以外的措施或手段改进管理活动,但这不等于这些原理不可靠,正如医生有可能违反医学原理、有可能用非医学手段治病一样,建筑师也有可能违背工程原理、也有可能采用非工程手段,我们并不能由此而认为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原理有问题,管理学原理同样如此;

⑦任何学科,它的存在首先建立在“分科”的基础上。

虽然管理活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影响管理活动的知识都纳入管理学领域,正如物理学不探讨事物的化学结构、生物学不探讨事物的物理性能那样,只有界定学科边界,才能真正使管理学走向科学。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方法是职能分析。

职能分析的过程涵盖四个问题:

①该职能的特质是什么;

②该职能的目的是什么;

③该职能的结构如何;

④该职能的过程如何。

而在这种分析中,可以把其他学派的贡献融合进这一理论体系。

最终形成像上图所示的那种理论整合。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乃至物理学和生物学都纳入管理学之中。

不过,在孔茨和韦立克后来修订教材时,上面的示意图就被摆放在管理过程理论的介绍之下。

这一方面说明孔茨他们力图用管理过程理论实现管理学的整合,另一方面也说明孔茨十分注意吸取其他学科对管理学的贡献。

经验学派这一学派距离管理过程学派最近,孔茨以戴尔(ErnestDale)为这一学派的代表。

后来的人们,往往把德鲁克也看作经验学派的巨擘之一。

实际上,公认为属于管理过程学派的厄威克(LydallF.Urwick),可能归入经验学派更合适。

他的名著《管理备要》,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众多著名管理思想家,可以看作是同戴尔的《伟大的组织者》殊途同归的另一本经验学派代表作。

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厄威克由于英国传统的濡染,可能经验主义色彩更加浓厚。

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其基本立足点是比较。

戴尔反对管理学中的“普遍原则”,他认为,那种试图建立起管理学普遍原理的著作忽视了具体各别的实际情况,严重脱离了实际,其荒谬之处就像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讨论一个针尖上能允许多少个天使跳舞一样。

他不认为管理是科学,而强调管理是一门艺术。

他高度赞扬爱德华兹和汤森1958年出版的《工商企业》一书,因为这本书强调,并不存在组织的一般模式,也不存在普遍正确而适用的工业组织原理,但是,人们能从行为的类似性角度,从别人的经验中进行学习。

美国MBA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同经验主义的影响紧密相关。

孔茨批评说,管理学不同于海洋法系的法学,它不是遵循判例的。

即便是海洋法系,支撑其判例的基石,是那些判决书后面隐藏的更深刻的普遍性法理。

所以,孔茨尖锐地指出,戴尔在反对“普遍主义者”的同时,却又奇怪地从实际管理者那些有价值的经验中提取“一般结论”或“一般准则”。

所以,孔茨断言,经验学派在研究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时,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不但不排斥经验,反而高度重视经验。

厄威克之所以没有被人们归入经验学派,就是他在经验总结中承认普遍性原理。

德鲁克反对别人把他归入经验学派,也同此有关。

人际关系学派

起初,孔茨把这一学派称为人类行为学派,后来孔茨对这一学派进行了分解。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属于主持霍桑实验的梅奥。

他们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管理活动中的人员因素。

任何管理,不是通过别人去工作,就是要同别人一道工作,因此,这一学派主张围绕人际关系来展开对管理的研究。

他们主要采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注重个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激励。

他们在人际关系、领导艺术和激励等方面成果累累,颇有建树。

但是,孔茨揶揄说,没有人否认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问题是人的行为领域不等于管理的领域。

就像心脏在人体中是重要的一样,但不能说对心脏的研究等于对人体的研究。

群体行为学派

这是从人类行为学派分化出来的另一学派。

在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中,麦格雷戈是承继了梅奥传统而又有创造性发展的后起之秀。

如果说,人际关系学派以心理学为基础,那么群体行为学派则以社会学为基础。

所以,群体行为学派更偏重于组织,也更接近于管理。

二者的重合,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学方面。

组织行为学的迅猛发展,显示了群体行为学派对管理的贡献。

不过,即便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极为显赫的地位,我们也不能把组织行为学同管理学画上等号。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后来西蒙等人又扩展了这一学派的领域。

在一定意义上,孔茨所说的社会协作系统学派,是指“巴纳德-西蒙理论”。

这个学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关于协作系统的创见。

孔茨认为,巴纳德的思想实质是社会学的,他把所有的合作群体都叫做“组织”,并力图弄清组织内的文化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网络的系统性质。

这一组织概念同管理学中其他学者所说的组织概念很不一样。

西蒙则在理性阐释和行为解读方面对这一学派进一步展开。

按照这一学派的解释,管理等于人类的社会协作。

当然,这个学派的观点还有内部的细微差异,比如,西蒙和马奇强调正式组织,而其他学者则扩及到人类协作关系的所有方面。

孔茨承认,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对管理学有着非凡的贡献。

比如,组织的信息沟通问题,组织权力的制度基础问题,外界对企业的影响问题,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和作用问题,等等,都由此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

管理学家和经理人员由此可以更清晰地看待文化环境对组织的压力、组织内部的冲突及其消解途径,使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更加理性更加明智,更为重视来自社会学的影响。

但是,这个学派同其他学派的差别,有些仅仅是出于词义上的分歧。

社会系统学派对管理和组织的定义域过于宽泛,反而导致对许多管理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忽视。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这一学派是孔茨在80年代新增的。

孔茨认为,英国学者特里斯特(EricL.Trist)以及由他主持的塔维斯托克研究所(TavistockInstituteofHumanRelations)创立了这一学派。

他们既重视人的社会关系,也重视技术对人员的影响。

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的班组作业和自动掘进机作业的比较研究,讨论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根据他们的研究,企业中的技术系统会对社会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个体态度和群体行为都会受到技术系统的限制。

但是,他们并不是技术至上者,而是给予人员的社会关系以同等重视,强调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孔茨强调,这一学派主张企业中应该把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综合考虑,做到二者的协调发展。

这个学派不仅在英国,而且在印度、瑞典等地有着广泛的研究项目。

他们的研究,对后来的工作团队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英国的女管理学家伍德沃德(JoanWoodward),也可以归入这一学派,她在英国东南埃塞克斯学院(SouthEastEssexCollegeofArtsandTechnology)任教时,对当地的上百家公司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论证了企业的技术系统与组织系统的相互关系。

这一学派,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此前管理学研究的不足,它强调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相互作用,指出管理的效果不仅与人际关系有关,还与工作的技术环境有关。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偏向于工业工程学,他们的大部分工作限定在工厂或其他生产系统。

在孔茨看来,该学派对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相互作用的完整分析,对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补充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

但是这一学派只关注管理工作的一个具体领域,而不是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

系统学派

这一学派也是孔茨在80年代新增补的。

系统论尽管30年代就出现了,但到50年代时,其影响还未渗透到管理学领域来。

70年代以后,系统论成为显学,管理学中的系统观点也成了热门。

人们一般认为,管理学中的系统学派,来自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的哲学影响。

这一学派人物众多,以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约翰逊等人为代表。

但孔茨认为,系统学派来自于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的分化。

系统学派主张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不是注重某个局部或者某个要素,而是注重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学派在强调系统之中的作用机制方面,以及在强调系统的等级层次划分方面,还有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方面,都有其优势。

孔茨也承认,系统学派的研究,可以提高管理者对内外部环境影响的洞察力,但他也尖锐地指出,系统研究方法虽然看起来很新,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新的科学思想方法。

许多经理听到系统论的观点都会惊讶,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所熟知的东西。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学派的人物众多,西蒙可以说是代表人物之一。

孔茨指出,决策学派源自边沁的功利主义,来自经济学的效益算计。

这个学派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其代表人物基本是没有实践中的经理,都是学者,而且多数是经济学家。

他们重视理性,集中精力于合理决策的选择方法,部分学者的关注点扩展到了心理、社会、决策环境和决策者等方面,而主要分析方法是理性选择工具,所以,他们相当热衷于构建模型和数学分析,动辄使用效益最大化、边际效应、帕累托改进、相关系数和曲线、风险倾向等等经济学术语。

孔茨对西蒙的批评较为直接,他针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的命题提出了反驳。

孔茨指出,像西蒙那样认为决策是管理的中心、管理理论依托于决策而渐次展开的设想,有可能偏离管理学过远。

因为决策的核心是选择,而选择既有可能是组织的管理行为,也有可能是纯粹的个人行为。

孔茨不无幽默地讽喻道:

大部分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美国钢铁公司,而且也适用于漂流到荒岛上的鲁滨逊。

除非人们把鲁滨逊式的完全个人的活动也叫做“管理”,否则以决策理论构建管理学的核心就是有问题的。

数学学派

这个学派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基本特征是使用数学模型和程序。

同决策理论学派的差别在于,数学学派务实,集中于生产研究。

在运筹学与生产管理方面,伯法可以看作一个代表。

他们被称为运筹学家、系统分析家,他们自己则往往颇为自负地称为“管理科学家”。

他们有一个信念,就是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数学关系和数学符号来表示,管理学也不例外。

数学方法在管理中确实相当有用,能够为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提供明确简洁的路径,尤其是对于那种想避免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但是,孔茨也毫不客气地批评说,数学只是工具,严格来说,数学学派并不能构成一个学派,因为他们不能提出通用的普遍性理论。

在这里,孔茨继承了法约尔对数学在管理中所起作用的质疑。

他把数学学派列为管理学派之一,并不是对这一学派的承认,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迁就。

权变理论学派

这是70年代以后新出现的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卢桑斯(FredLuthans),他在1976年出版的著作《管理导论:

一种权变方法》(IntroductiontoManagement:

AContingencyApproach),提出了权变理论的基本思路。

也许,孔茨重视卢桑斯,是因为他的另一篇论文《权变管理理论:

走出丛林的道路》(TheContingencyTheoryofManagement:

aPathoutoftheJungle)直接回应了孔茨的丛林学说,而且卢桑斯试图实现管理学的统一愿望与孔茨不谋而合。

权变理论主张研究情境与管理的对应关系,他们强调管理者的行为取决于相应的环境条件。

当然,管理者并不是消极的顺应环境,还会积极地改变环境。

权变管理最一般的表述就是“如果……那么……”如果情况是A,那么对应的管理是a;

如果情况是B,那么对应的管理是b。

用汉语表达,权变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