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209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5、坚持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坚持改革开放。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

  7、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1、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

比如,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

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

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

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原定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

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

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

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2003年4月突如其来发生的非典疫情,深化了这样的认识。

非典疫情爆发,前后只有两个多月,地区也只涉及个别省份,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商业服务业、航空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部分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降到6.2%,正常的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都因疫情而被打乱。

疫情的发生和抗击疫情的艰苦努力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

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因此,在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可见,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

  当然,还有一些事也引起党中央的重视,至少是上面三件事情促使我们对发展问题给予认真的反思。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对于"

为什么要发展"

加深了认识,而且对于"

什么叫发展"

、"

怎样发展"

的问题也深化了认识,我们的理论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2、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不要忘记,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

《决定》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强调要"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的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

《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至于这样的发展观叫什么发展观,全会后有各种说法,有的称它为"

新发展观"

,有的称它为"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全面发展观"

其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这样的发展观是"

科学发展观"

需要重视的是,科学发展观在全会上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来的。

  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始于1992年秋党的十四大。

从1992年到2000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轮廓形成即体制初步建立时期。

这八年探索难能可贵,我们不仅要把传统的计划机制转变为市场机制,不仅要把市场的范围从商品市场拓展到各类要素市场,而且经历了1992年底到1993年初的经济过热、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紧缩等一系列考验,在如何加强宏观调控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这方面经验虽然在党的十六大进行了总结,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可以继续进行总结。

  十六大在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时候,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始阶段,及早明确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所以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提交给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讨论的关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文件,并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深入地总结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这一重要基础上提出来的。

  3、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针对粮食生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党中央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的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党中央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认识到我国当前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因为经过20多年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从国际环境看,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

从国内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也更加艰巨。

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发展阶段,是不进则退、无序推进则乱的发展阶段。

因此,在这个阶段,党要善于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还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党中央注意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

黄金发展期"

与"

矛盾凸显期"

并存的时期。

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

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

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中央另一方面还注意到,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的急剧的深刻的变化。

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那个时期把经济发展看作经济增长。

到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看到它的弊端和不足。

因为光有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

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对杀虫剂DDT破坏大自然危害生命的行径进行了尖锐谴责,从而提出了人类如何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又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观的一个中心问题提了出来。

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

佩鲁在他的著作《新发展观》中,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轰动了世界。

这个报告进一步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等问题。

尽管它是从悲观论的角度来谈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确实是人类必须注意的。

在此基础上,人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积极的姿态来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也不仅要重视人的发展,而是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都作为发展观的问题来考虑。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等文件,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

我们党非常重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向全党介绍了这些发展的新理念,而且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展教育

  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精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是一篇闪耀当代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重要文献。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教育系统的首要任务。

  1、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与教育培养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之一。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教育担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而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教育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适度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因此,发展对于教育而言,是教育的优先发展,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优先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扩张,更要注重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社会化,通过人才培养,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是尊重人,是对人的目的地位的肯定,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目的,充分肯定了人的目的地位。

而要维护人的目的地位,必须关注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要培养人,就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培养为本,而不是以赚钱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更好的了解人、尊重人,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就要求教育也要实现全面的发展,既要实现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实现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发展;

既要实现普通教育的发展也要实现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

既要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也要实现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既要实现公办教育的发展也要实现民办教育的发展。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要达到全面展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要促进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教育中要防止只重智育而忽视其他各方面教育的倾向,避免人的素质的单一化和片面化发展。

  教育也要实现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要实现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统筹发展,还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相协调。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各级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个体的能力、兴趣、特长和主观愿望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使人的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使各方面素质互为发展的条件。

  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保证对教育投入的可持续性,在学校规划和建设上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

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终身教育的客观要求,人的发展贯穿人的生命始终,学校教育的结束不是人生教育的终点,而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人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人在学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与未来广阔社会相比有如沧海一粟,不可能使人一劳永逸、终身受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只是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因此,教育必须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没有人才的培养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教育一旦偏离了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我国的教育存在偏离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的倾向。

有悖教育的宗旨,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因此,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第二:

着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数量和受教育人口数量等指标的增长,更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的发展,要实现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充分挖掘潜力,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

  第三:

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甚至只留在墙上的宣传栏中,而是要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实践中贯彻执行。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关注教育事业,加强理论研究,推进教育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