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2273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语文六上第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4)请一位同学用一句比较完整的话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2.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再读句子,说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抓住人物的特点。

(2)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

用几句话描写班上一位同学的外貌。

(3)写完后,请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小练笔,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重点研读闰土给“我”讲的几件事,感受闰土的形象特点。

(1)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自读提示。

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闰土讲的几件事,提示:

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②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闰土?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并批注在书上相应的地方。

③在学习合作组中商量选择一件事来学习,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重点理解感受深刻的词句,还可以展开想象,用演示、画画等方式进行学习。

(2)概括课文中描写的主要事件,教师相机点拨。

①概括闰土讲的四件事: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田刺猹、沙地看鱼。

②引导学生感受描写事件时详略结合的写法。

(3)教师引导学习“雪地捕鸟”。

阅读与思考:

①文中描写雪地捕鸟的过程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画出相关词语。

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③朗读指导:

读出趣味来,表现闰土的自豪感。

(4)小组交流,学习“瓜田刺猹”。

交流提示:

①发挥想象,描述闰土“瓜田刺猹”的场景。

②各小组赛读:

选出两人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该怎么读。

(课件出示)

③“瓜田刺猹”这一段描写在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最为详细,为什么?

你从中感受到了闰土怎样的性格特点?

(5)自学“海边拾贝”和“沙地看鱼”。

①这两件事写得非常简略,你从中感受到哪些有趣的地方?

②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

你觉得闰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对比中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1)自己读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闰土给“我”讲的稀奇事只有我们刚才讨论的四件吗?

②第二段文字中的“他们”指谁?

③看图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里为什么说“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呢?

(2)师生共同复述,说说闰土和“我”生活的不同。

思考:

从中你体会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今天我们来争辩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向往闰土生活的同学坐到右边(正方),向往“我”的生活的同学坐在左边(反方)。

(2)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象。

(3)在争辩的过程中,当你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篇(段)

1.学生读课本最后一段文字,感受依依不舍的真情。

2.教师出示后续片段,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

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

从你的照片中挑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

2.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25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第一课时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好的故事。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3.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

①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②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③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3.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1)学生汇报找出的句子。

(2)说说自己的发现,用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2)思考: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2.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

(1)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2)指名学生回答,没回答完整的其他学生可补充。

①将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概括。

“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

植物: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动物:

鸡、狗、鱼

建筑:

茅屋、塔、伽蓝

人物:

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

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②思考:

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字?

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小组内交流,说说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可结合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提示:

①注意课下注释①,读一读,明白山阴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注意文中的人和景已经融为一体了,人也是景的一部分。

3.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1)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

有什么特点?

(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4.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学生自己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预设句一: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预设句二: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5.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1)留意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2)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6.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2)小组交流质疑。

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

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一:

“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

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预设难点二: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预设难点三: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预设难点四:

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

3、再读课文,走近鲁迅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2.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

3.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

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2)读一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如《秋夜》《风筝》等。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所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2.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2.学生通读全文后,解决出示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

3.理清思路,说说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伯父的追悼会上来了许多人,表明人民群众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伯父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

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第14—16自然段):

伯父和爸爸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第五部分(第17—25自然段):

伯父和爸爸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

第六部分(第26—27自然段):

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点明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4.归纳段意后,学生用简洁的语句给划分的六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

(1)教师指导加小标题的方法:

①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

②从文中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做小标题。

拟定的小标题必须抓住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归纳小结。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提出疑问,勾画文中表明中心的句子。

找到中心句: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各小组合作学习作者回忆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事。

学习第一件事:

谈《水浒传》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2)根据学生交流随机出示文字: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①伯父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听后有怎样的感觉?

②伯父送给“我”两本书,说明了什么?

(3)小结学习方法:

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学习第二件事:

笑谈“碰壁”

(1)请学生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读书找疑,画圈、批注思考。

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4)各组汇报:

抓住下面这些语句进行体会:

“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恍然大悟”。

①教师点拨:

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肯定不是,它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

“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②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③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从“笑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体会文中关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生动性。

学习第三件事:

笑放花筒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描写鲁迅先生表情的句子,思考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

作者写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是为了表现什么?

塑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

(2)学生独自思考,交流答案,教师适当补充。

交流预设:

生1:

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可见他跟孩子们一起放花筒时是非常开心的。

生2:

鲁迅先生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严肃的,但从放花筒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很享受和家人团聚的时光。

生3:

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慈爱,给人的感觉既亲切又真实。

学习第四件事:

救助车夫

(1)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

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

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教师提示:

抓住“饱经风霜”“扶、夹、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

重点解决:

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抓住“按”“半天没动”等词语体会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鲁迅先生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可见鲁迅先生想得十分周到,对劳动人民非常关心。

(2)学生交流:

伯父“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为谁叹息呢?

学习第五件事:

关心女佣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共同做批注。

(2)朗读自己批注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别人”是指哪些人?

(黄包车车夫、女佣阿三等劳动人民。

(4)写法盘点:

首尾呼应。

四、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葬礼的图片,学生假设身份,思考下面的问题。

(1)如果你是黄包车车夫,在葬礼上,你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

(2)如果你是女佣阿三,在葬礼上,你又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

2.拓展阅读。

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去悼念他,那庄重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

我们先来看其中的一段节选,大家可在课后去阅读全文。

说说你读完这个片段后的感想。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

这首诗分为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

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

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

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

(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

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③读一读:

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

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

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

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习作有你,真好

1.选择恰当的“你”,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2.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去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3.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人的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重点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选材及作文立意的能力。

2.把事件写具体,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并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

相关多媒体课件,如音乐、文章选段等。

学生:

回忆生活中令自己感动的人或瞬间,储备习作素材。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2.出示目标(作文题),引导审题。

(1)教师板书习作题目:

有你,真好

(2)就题目展开讨论。

①习作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②从文题来看,用怎样的人称比较合适?

③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陪伴我们的人都有哪些?

二、研究立意,交流素材

1.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交流课本上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

2.拓展思路,指导选材。

(1)学生阅读、思考课本上提出的后两个问题。

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

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2)交流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3)学生在稿纸上写下与“你”之间令人感动的、感触比较深的几件事情,比较一番,最后确定要写的素材。

注意典型事例不可过多。

先用几句话写一写,再拟上小标题。

(4)在小组内互评你所选的事例是否典型、有代表性,是否能打动其他人。

3.教师小结选材注意事项。

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有细节味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能“以小见大”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具震撼力的材料来写。

三、指导布局,完成初稿

1.学生讨论交流:

根据习作主题,采用怎样的结构比较合适?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分小组指导。

2.多媒体出示几种相关结构,启迪学生思考和运用。

(1)美句领段。

美句是通过一句紧扣文题,经过精心打造的具有概括性、全面性和富有文采的一句话。

(2)排比构段。

排比构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一种整齐美。

段落内容可以各有侧重,角度不同,篇幅大体相当,形式上很有美感。

(3)一唱三叹。

一唱三叹就是在文中反复使用相同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来抒情写志,强化表达效果,使文章具有穿插之美、层次之美。

3.学生静心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自我修改,组内交流。

(1)默读自己的习作,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

(2)小组内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推荐一篇好文参加班级交流。

2.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1)选择佳作,找出亮点,放大亮点,激励评说,使学生明白别人习作的亮点在哪里。

引导学生借鉴别人习作的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评议重点:

①选材是否典型;

②开头、结尾是否精彩;

③文中是否融入了真情实感,能否打动人;

④语言优美,细节生动等。

(2)教师进一步评点,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

(尽可能多表扬。

(3)学生根据评价对照自己的习作二次创新行文,修改自己的习作。

3.佳作展览,评选最佳。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身边人。

2.拓展延伸:

再议“你”。

语文园地

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阅读课文题目,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这样拟题的好处,并能为自己的习作拟出精彩的题目。

3.发挥想象,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选择词语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5.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1.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把握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题材拟出恰当的标题。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大文豪的精神。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