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66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但任何国家,都不愿意物价水平不断上涨,总想把物价的上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控制在该国人民能承受的限度以内。

2、充分就业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所谓充分就业即指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而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仍然存在的失业率即称为自然失业率。

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自然失业率的衡量及估计上存在着分歧。

从理论上讲,自然失业率应等于事实上的工资上涨率和预期工资上涨率相等时的失业率,即在理性预期下的失业率,但是预期工资上涨率无从测定,因此人们通常用平均失业率来估计自然失业率。

美国在1978年《美国就业法案》中规定失业率不超过4%即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

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从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的过程。

经济增长和失业常常是相互关联的,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失业率低,因此如何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之一。

4、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追求国际收支平衡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目标之一。

国际收支对现代开放性经济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在浮动汇率制下会引起本币的升值或贬值,从而形成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也是互有侧重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前,由于金本位制度的盛行,各国要维持金本位制度,因此稳定货币是首要的货币政策目标;

而在经济大危机之后,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面对的头号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货币荒和增加就业,并使经济尽快地摆脱危机的阴影,从危机中走出来,因此,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了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60年代以后,各国又重新被通货膨胀所困扰,通货膨胀与失业不能并存的传统神话被现实打破,通货膨胀又成为各国头号经济问题。

因此,物价稳定又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目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是以维持物价稳定为核心的单一目标,如新西兰、德国、瑞士,虽然中央银行法中规定了调节通货及信用供给、金融稳定等目标,但没有维持充分就业与促进经济增长等内容。

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其货币政策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上述四大目标。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是把货币的稳定放在优先位置,同时兼顾经济增长目标。

我国规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之为中期目标,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

中央银行并不能直接决定或控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只能借助于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短期变量和中期变量等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间接地逼近或影响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非数量化的目标,它只能为中央银行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提供指导思想,并没有为中央银行的日常操作提供现实的数量化的依据。

中央银行必须选择一些短期性的、数量化的、能用于日常操纵的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介或桥梁,并借助于这些中介指标,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要能够有效地反映货币政策效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可测性包括三层涵义:

一是中央银行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

二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这些指标的数据、资料;

三是中央银行能够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作出相应判断及科学预测。

可控性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中央银行对中介指标有足够的控制能力,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见效;

二是中央银行通过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顺利完成对中介指标控制和调节,不会遇到困难和障碍。

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当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指标的控制和调节达到某一预期水平时,最终目标也能达到或接近这一相应的预期水平。

根据各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距离和强度,经济学家把中介目标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远期中介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一类是近期中介目标,也称操作目标。

远期中介目标一般包括货币供给和长期利率。

1、货币供给。

首先,货币供给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通过中央银行自身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可以对货币供给进行定量分析,满足可测性的要求;

其次,按照界定,货币供给一般由通货和各种存款货币构成,前者直接由中央银行产生并注入流通,中央银行对其有一定的控制性。

后者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负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也可以间接控制;

最后,就相关性而言,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有效需求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因此,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长期利率。

以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方面,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并能及时进行分析,故可测性强。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从而引起短期利率的变化,并引起长期利率的相应变动,以达到对长期利率的控制,故可控性强。

再者,长期利率的变化对投资有较大的影响,而投资的变化直接导致产出的变化,并与最终目标发生联系,故其相关性较好。

因此,利率可作为观测经济波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距离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最近,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直接调控对象,可控性极强,中央银行正是借助于近期中介目标影响远期中介目标并实现最终目标。

近期中介目标主要包括:

短期利率和基础货币。

1、短期利率。

经常被选作近期中介目标的短期市场利率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中央银行随时可在货币市场上观察到短期利率的水平和结构。

当中央银行打算提高同业拆借利率,以缩减货币供给,它就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政府债券,以减少银行准备金,此时银行为弥补准备金不足就会增加在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融资,从而导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

因而中央银行对其有较强的控制力。

此外,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会引起资本市场利率的相关性变化,从而影响远期中介目标。

所以短期利率是较好的近期中介目标。

2、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总和。

一般认为,基础货币是比较理想的近期中介目标。

就可测性而言,基础货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其数额随时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很容易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其次,基础货币中的通货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银行准备金总量中的非借入准备金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随意加以控制;

借入准备金虽然不能完全控制但可以通过贴现窗口进行目标设定,并进行预测,有较强的可控性。

再次,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只要中央银行能控制住基础货币的投放,也就等于间接地控制住了货币供给,从而就能够进一步影响到利率、价格及国民收入,以实现其最终目标。

第二节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通过货币供给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

前者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可供中央银行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两大类,即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主要的,而选择性政策工具是辅助性的,只能在特定条件下起作用。

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policy)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并且在中央银行制度的早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就是指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转让给中央银行。

再贴现政策通常包括了三个基本内容,即规定和调整再贴现率、规定能够用于再贴现的票据的条件、规定各银行一定时期内在中央银行再贴现的最高限额。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率则是这种借款的成本。

中央银行规定再贴现率的目的,就是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调节市场利率。

其作用机制是:

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资金成本上升,这就必然减少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如果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则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从而也就缩减了市场的货币供给。

同时,随着利率的上升,货币供给减少,筹资成本增加,预期利润减少,从而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相反,但中央银行调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资金成本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增加向中央银行的贴现,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发放能力,导致市场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筹资成本降低,预期利润增加,从而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就相应增加。

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和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市场银根的松紧的。

根据贴现的期限不同,再贴现政策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性的再贴现政策,这又包括两种:

一是“抑制性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用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提高再贴现成本,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缩减货币供给;

二是“扶持性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贴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的需求,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

另一类是短期性的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及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随时制定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的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市场利率,以调节市场资金供求。

再贴现率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再贴现率是一种官方利率,它不同于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的市场利率。

再贴现率是根据国家的信贷政策所规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2)再贴现率一般是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的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3)再贴现率是一种标准利率,其它许多利率的形成以之为标准。

再贴现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大危机以后,其局限性进一步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效果看,再贴现政策不是很理想的控制工具。

因为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

此外,在经济繁荣期,无论是把再贴现率提得多高,也难以抑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而在经济萧条期,即使把再贴现率降到很低的程度,也很难吸引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

这使得中央银行很难控制货币供给。

(2)就对利率的影响效果而言,调整再贴现率,通常只能影响利率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结构。

(3)再贴现政策是缺乏弹性的,因为,如果中央银行经常性调整再贴现率,市场利率将会频繁波动,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都会感到无所适从,但如果再贴现率不经常性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调节货币供给。

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准备金所制订的制度规定,它始于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

法定准备金制度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是规定法定准备金率,存款的期限越短,其存款的货币性越强,准备金率越高,反之,存款期限越长,存款的货币性越弱,准备金率越低;

二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在任何国家,中央银行不能经常性调整准备金率,即使调整准备金率,通常也规定了调整的幅度,中央银行只能在规定的幅度内调整,调整幅度的大小对货币供给有很大的影响;

三是规定可充当法定准备金的资产的内容,一般都规定,能充当法定准备金的资产只能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四是规定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一般来说,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应增加上交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量,从而减少超额准备金量,降低了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另外,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也就降低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紧缩,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下降,收入水平减少。

反之,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则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收入提高。

可见,法定准备金率升降,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减和货币乘数相应变动,继而引起货币供给变动这样一个过程,与这紧密联系的另一个过程是,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增减,导致市场利率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投资支出的变动。

法定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其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看,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武器。

因为商业银行一般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它自身通常不会保持有太多的超额准备金,所以,即使中央银行把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很小的幅度,都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

第二、就对预期的影响而言,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也具有强烈的告示效应。

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表明了强烈的政策意图,最能表现中央银行想干什么,货币政策的基本态势走向是什么?

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根据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状况,改变自己的融资行为及支出愿望。

因此,与其他政策工具比较,它的告示效应更为直接,更为有效。

第三、就法定准备金的弹性效果而言,该项政策工具缺乏弹性,中央银行不能灵活操作。

因为,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所带来的效果十分猛烈,对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及社会货币供给、公众心理预期等都有十分强烈的影响,且中央银行很难准确地把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时机和调整的幅度,因而,法定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日常控制货币供给的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s)也叫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并借此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入基础货币,从而引起货币供给的多倍扩张;

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卖出有价证券,基础货币流向中央银行,从而引起货币供给的多倍收缩。

中央银行就是通过公开市场从事证券买卖活动,以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给的目的。

公开市场业务有两类:

一是主动型的公开市场操作,即指旨在改变原有的银行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的买卖活动,也称之为进攻型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主动出击,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二是被动型的公开市场操作,或称之为防御型的公开市场操作,即指中央银行为了抵销市场因素对银行准备金及基础货币的影响,保持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稳定而采取的买卖活动。

由于各国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各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买卖的证券也不一样。

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由于政府公债和国库券的大量发行,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中央银行主要买卖政府公债和国库券来调控货币供给,在证券市场处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各种证券的发行数量有限,且市场机制不健全,中央银行除买卖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外,还买卖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的证券、银行承兑汇票等。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了当的证券买卖方式,其交易行为一次性终止。

双方都不再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

二是回购协议或反向回购协议的方式,这种方式下,中央银行购买证券,同时签订一个协议,规定原证券出售者将在短期内再买回这些证券。

反向回购协议与回购协议的内容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即中央银行出售证券,买主则同意在不久的将来再把这些证券卖给中央银行。

用回购协议的方式买卖证券,既能满足社会短期性资金的需求,又能及时收回借出的资金,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公开市场业务是一个良好的被普遍采用的政策工具,其政策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能够很好地控制货币供给,因为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处于完全的主动地位,中央银行买卖什么证券,以及买卖多少证券,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根据经济风向的变化而主动灵活地实施调节,既可以进行防御性的操作,又可进行进攻性的操作。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能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中央银行买卖债券,实际上是向社会注入货币或回笼货币,使社会货币量发生变化,由此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即中央银行购进债券,市场利率随之降低;

反之,出售债券,市场利率随之提高。

此外,如果中央银行在买入长期债券的同时卖出相同数额的短期债券,这时货币供给总量不变,但长期利率会由于长期债券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而短期利率会由于短期债券价格下降而上升,从而改变了长短期利率的结构。

第三、公开市场业务的预期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告示效应,能强有力地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从而影响到债券价格及其收益的变化,并且这种告示效应通常容易被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较为准确地理解。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开市场业务是对预期有良好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能影响银行系统的资金运用方向和不同信用的资金利率的各种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不影响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对某些具体用途的信贷数量产生影响。

具体包括:

消费信贷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等。

消费信贷控制

消费信贷控制在经济过热时往往被使用,是中央银行对消费者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发生的分期付款信用所采用的管制措施,包括规定分期付款的第一次最低付款金额,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和适合于采用分期付款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

在经济过热时,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的第一次最低付现额,相当于提高了消费商品的价格,势必减少公众对商品的需求;

如果中央银行缩短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就会增加未来偿还期内每期的支付额,也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

不动产信贷控制

不动产信贷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不动产市场的信贷规模,抑制过度投机,减轻经济波动。

因为不动产需求特别是住房需求不同于一般耐用品的消费,住房投资额度大、期限长、与宏观经济走势紧密相关。

通过不动产信用的控制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施。

通常的不动产信用控制包括:

(1)对金融机构的不动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

(2)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长期限;

(3)规定首次付款的最低金额。

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

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是中央银行对以信用方式购买股票和证券所实施的一种管理措施。

中央银行通过规定保证金比率(按百分比表示的,购买人对所购证券支付的最低现款比率)来控制的以信用方式购买股票或证券的交易规模。

在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可根据金融市场的状况,随时调高或调低法定保证金比率。

证券信用交易法定保证金比率工具,间接地控制了流入证券市场的信用量,即控制了证券市场的最高放款额,它既能使中央银行遏制过度的证券投机活动,又不冒然采取紧缩和放松货币供给的政策,有助于避免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和促进信贷资金的合理运用。

直接信用控制

所谓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有关法令,对银行系统的信用活动施以各种直接的干预。

主要的干预措施有利率最高限制、流动性比率、信用分配。

利率最高限额。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有时依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

如美国从1934年到1980年实施的“Q项条例”。

利率最高限额的主要作用在于影响利率结构。

由于这项规定会改变银行资金来源及去向,进而影响银行信用供给能力和货币供给。

同时,利率高限,有利于防止金融机构之间为争夺存款的过度竞争,避免造成资金储备过高而使银行风险增大。

流动性比率。

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保障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除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外,还规定金融机构对其资产维持某种程度的流动性,即规定金融机构的全部资产中流动性资产所占的比重。

一般来说,资产的流动性越高,收益率越低。

金融机构为了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一方面必须缩减长期性放款所占的比重,扩大短期性放款的比重;

另一方面,还必须持有一部分随时应付提现的资产,如短期政府债券等。

信用分配。

信用分配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状况和客观经济形势,权衡客观经济需要的轻重缓急,对银行系统的信用加以合理分配和限制,主要表现为在限制银行系统对某个领域信贷时,对银行系统的该项贷款申请,中央银行用各种理由加以拒绝;

在支持银行对某个领域信贷时,中央银行可以设立专门信贷基金以保证某项事业的特殊需要,这样可以保证信贷资金按照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也有利于对幼稚产业的扶持。

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非法律的手段,传递货币政策意图,以使商业银行主动采取措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方式有道义规劝、窗口指导等。

所谓道义规劝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特殊的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劝告其遵守和贯彻中央银行政策。

比如,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规劝商业银行减少贷款,以抑制总需求;

在房地产与证券市场投机盛行时,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缩减对这两个市场的贷款等。

虽然这种行为并非法律行为,没有法律的约束,但商业银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是会按照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去行事的。

窗口指导使用的较多的是日本,日本中央银行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物价走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

如果商业银行不按规定的增减额对产业部门贷款,中央银行可削减向该行的贷款额度,甚至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