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289031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09.ppt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本章介绍各种类型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特征、作用机制和效应。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掌握选择和搭配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所必需的理论和业务知识。

第一节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

它通过调节货币和信贷的供给总量,对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而不仅仅作用于某些方面和部门。

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起源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美国的苏弗克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始于19世纪的美国。

1820年,著名的“苏弗克制度”就是准备金制度的雏形。

1863年的国民银行法以法律形式规定所有的国民银行必须保持一定额度的准备金,以保证支付。

当时的准备率很高,地方银行为15,储备城市银行和中心储备银行达25,并规定乡村银行必须将其准备金转存国民银行,形成了所谓“尖塔堆聚式”的准备金制度。

早期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2030年代美国银行和存款机构准备金率高达15%25%,但是并没有阻止当时银行的大量破产。

19211929年有5千多家银行破产19291933年的衰退则更使美国银行以每年2000多家的速度倒闭,倒闭总量达10500家,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

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都遭到了挤兑风潮的打击。

到1934年,美国商业银行从1922年的30120家急剧减少至15384家。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转为控制信贷和货币供应量,至此才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主要工具。

1931年美联储宣布“维持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已不再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主要目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信贷”。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确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对象2、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4、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5、规定存款准备金的付息标准6、规定存款准备金持有期的考核办法,1、确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对象:

各国规定不同美国:

所有存款机构日本:

城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外汇银行、相互银行中国:

各种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2、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各国不同按存款类型规定比率按存款金额规定比率按存款银行规模、所在地、经营状况规定比率,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多数国家规定只有在央行的存款才能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一些国家中,库存现金和高流动性资产也可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4、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

规定哪些存款应该缴存存款准备金以及计提的基数按考核期内日平均余额作为计提基数按考核期末存款负债余额计提(月末、旬末),5、规定存款准备金的付息标准:

大多数国家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不支付利息的6、规定存款准备金持有期的考核办法每个时点期满足准备金要求持有期平均达到存款准备金要求,(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2、为央行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四)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明显优点1、作用速度快而有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将因此被冻结近6000亿资金)2、作用呈中性,即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对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产生相同的影响3、特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4、存款准备金制度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监管金融机构的能力,可以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利运行创造有利条件,不利之处1、作用效果过于猛烈2、准备金比率的频繁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因而易于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反对3、灵活性缺乏,一刀切政策可能使超额准备金较低的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次上调为央行年内第七次上调准备金率,上调之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18.5%,创历史最高点。

二、再贴现政策,

(一)再贴现政策的由来再贴现是随着中央银行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业务发挥其最后贷款人功能并维持银行体系储备供给的弹性制度。

(二)再贴现政策的内容,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调整再贴现利率和再贴现业务来干预、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1、规定再贴现的对象2、规定再贴现票据的条件3、制定再贴现率,1、规定再贴现的对象英格兰银行再贴现对象为11家贴现商行美联储的再贴现对象为会员银行多数国家规定为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2、规定再贴现票据的条件早期规定为真实票据现在,经审查合格的商业票据、政府债券可申请再贴现,3、制定再贴现率再贴现率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成本作为基准利率之一的再贴现率的变动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运行产生巨大影响,(三)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再贴现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有三条:

1、再贴现业务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渠道p230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归还央行贷款商业银行在央行准备金存款减少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再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增加贴现窗口贴现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2、再贴现率的变动对利率和各种资产收益率发生影响:

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调整经济行为市场利率上升抑制总需求3、再贴现政策具有宣示作用,(四)再贴现政策的效果,优点:

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2、再贴现政策通过对贴现对象的选择、对贴现票据的规定,可以起到一定的结构调整作用3、作用效果缓和,可以配合其他政策工具,避免引起经济的巨大波动,不利之处:

1、再贴现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

当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如果中央银行无法迅速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业务会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扩张。

相反,在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数量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大了萧条的影响2、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3、再贴现政策的告示作用模糊,三、公开市场业务,

(一)公开市场业务的由来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体系首先选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此后,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

其作用途径主要有:

1、通过影响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2、通过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3、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三)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和类型,操作对象多数国家都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象限制在政府债券,特别是政府的短期债券上。

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与政府债券一级交易商之间进行的。

公开市场操作的类型p233御防性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抵消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对银行体系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自主性操作是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以使其符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四)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政策效果,优点:

1、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性。

中央银行可以用它进行经常的、连续的、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迅速调转方向的操作都是完全可行的3、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4、易于逆转,不利之处1、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发达的、有深度和广度国债市场(发达的证券市场)2、公开市场业务需要通过政府债券市场的作用,将政策效力传递到全国的商业银行。

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同政府债券市场相连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力就会受到影响3、政策意图的告示效应较弱,拓展:

什么是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弹性?

金融市场的广度是指市场参与者的类型复杂程度。

一个有广度的金融市场,主要特征就是同时有多个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人市,如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者,投机等。

他们入市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保值,有的则是为了投机,有的准备长期持有某种金融工具,有的则是随时准备转手以获取差价收益。

在金融市场中,参与者的类型和数量越多,则市场被某部分人所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而市场价格就越能充分地反映目前的供求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期。

金融市场的深度主要是指市场中是否存在足够大的经常交易量,从而可以保证某一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成交量变动不会导致市价的失常波动。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有深度的市场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市值。

金融市场的弹性是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大额成交后价格迅速调整的能力。

在有弹性的市场上,市价既不会一路不振,也不会只涨不跌。

对于供求双方的突然变动,市价总能迅速灵活地调整到保持供求均衡的水平上。

金融市场的弹性强调了市场价格机制的机动灵活性。

如果要保持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就必须使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适度竞争的状态。

只有适度竞争的市场才能稳定,高效地融通资金,发展经济。

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

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二九年二月二日,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一环。

2003年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9270亿元,回笼量超过万亿水平达到11978亿元;之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日益频繁,市场到期量和回笼量爆发式增长。

2004年公开市场到期量突破1万亿元,05年到期量突破2万亿,06年接近5万亿,07年小幅回落至4.3万亿,08年接近7万亿,09年突破8万亿。

截至12月14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公开市场到期量为3.4万亿元。

近两周则向公开市场资金净投放力度逐渐加大。

对公开市场而言,净回笼量才是最根本决定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从净回笼量的历年规律来看,2001年以来我国各年均保持净回笼态势,而且净回笼量呈现逐年递增格局。

2005年回笼量达到13379亿元。

2007年和2008年净回笼量也接近万亿元水平。

2009年,由于宽松货币政策使然,截至12月14日的公开市场净投放量为5390亿元,预计2009年将小幅净投放,呈现基本平衡态势。

第二节、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工具,是针对金融机构特殊的资金运用而采用的工具。

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p237,一、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证券市场信用控制p237是指中央银行为了活跃证券市场的交易活动,通过规定信用交易期货期权等交易方式的保证金,控制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规模,进而平抑证券市场的供求,实现对证券市场进行调控。

(二)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各种耐用消费品规定分期付款的最低付现额和分期付款的最长偿还期限,对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能力施加影响的管理措施。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办理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中央银行通过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现时的最低金额等对不动产信用施加控制,从而对房地产市场和民用建筑市场进行调控。

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p239直接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特点:

依靠行政干预,而不是借助于市场机制,其形式有:

1、信用分配:

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和客观经济需求,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行分配和限制的各项措施2、直接干预: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信贷政策、信贷规模等业务进行干预,3、流动性比率:

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率4、利率最高限额:

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5、特种存款:

中央银行利用行政手段要求商业银行将超额存款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的措施,

(二)、间接信用控制,1、道义劝说是中央银行通过情况通报、书面文件、指示及与负责人面谈意向等方法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

“吹风会议”是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向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说明自己的政策意图,希望利用道义上的劝说力量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和贷款方向,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

道义劝说的特点是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法律上并不承担按货币当局所发出的政策意图行事的责任。

2、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否则中央银行便削减甚至停止向商业银行再贷款。

一般是规定贷款的重点投向和变动数量,第三节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一、信贷计划和限额管理信贷计划的三个层次:

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中央银行信贷计划、专业银行的信贷计划,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信贷计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真正起作用的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信贷计划和限额管理手段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于1998年取消了指令性的信贷计划管理。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1984年我国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并同时实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缴存范围:

凡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都要满足法定存款准备率要求。

只有非存款金融机构不必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2、准备金构成:

只有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才能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1985年统一为10%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1987年由10%上调至12%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1988年由12%上调至13%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1998年3月21日由13%下调至8%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1999年11月21日由8%下调至6%2003年9月21日由6%上调至7%2004年4月25日由7%上调至7.5%2006年7月5日由7.5%上调至8%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2006年8月15日由8%上调至8.5%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2006年11月15日由8.5%上调至9%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

2007年1月5日由9%上调至9.5%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

2007年2月25日9.5%上调至10%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3、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2004年4月起执行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央行从2006年到2008年17次上调准备金率,调整频率历史罕有。

2010年6次上调准备金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8.5。

4、缴存规定:

在确定计提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基数时,所依据的是期末存款余额,而不是日平均余额,计算基期为每旬5、存款准备金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支付利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按0.99%付息。

超额准备金的核定每旬一次,以商业银行报送的旬报存款额为准。

三、再贴现和中央银行贷款,1、由于商业信用不发达,商业票据流通较少,再贴现规模十分狭小,影响了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在短期内,再贴现政策不会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2、由于缺乏再贴现政策的条件,中央银行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渠道便是中央银行贷款。

但是,中央银行贷款更多地残留着计划经济的痕迹,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四、公开市场业务探索,11994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外汇操作的起点。

2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开办了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但由于国债规模有限,品种比较单一,特别是国债基本上没有风险,而利率却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高,中国人民银行在其中的交易量较小,难以起到大量吞吐基础货币的作用,无法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

3近几年,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持续大规模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大规模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商业银行信用规模,公开市场业务已成为人民银行日常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政策工具。

4、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是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操作工具包括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政策性金融债券;交易主体是国债一级交易商;交易品种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种方式,拓展:

什么是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弹性?

金融市场的广度是指市场参与者的类型复杂程度。

一个有广度的金融市场,主要特征就是同时有多个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人市,如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者,投机等。

他们入市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保值,有的则是为了投机,有的准备长期持有某种金融工具,有的则是随时准备转手以获取差价收益。

在金融市场中,参与者的类型和数量越多,则市场被某部分人所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而市场价格就越能充分地反映目前的供求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期。

金融市场的深度主要是指市场中是否存在足够大的经常交易量,从而可以保证某一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成交量变动不会导致市价的失常波动。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有深度的市场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市值。

金融市场的弹性是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大额成交后价格迅速调整的能力。

在有弹性的市场上,市价既不会一路不振,也不会只涨不跌。

对于供求双方的突然变动,市价总能迅速灵活地调整到保持供求均衡的水平上。

金融市场的弹性强调了市场价格机制的机动灵活性。

如果要保持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就必须使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适度竞争的状态。

只有适度竞争的市场才能稳定,高效地融通资金,发展经济。

五、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票据2008年央行累计发行票据4.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0.9万亿元。

主要作用:

1、调节货币供应量2、为基准利率的形成、建立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