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709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推进绿色共享发展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Word格式.docx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着力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

围绕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和“百万量级汽车城”总目标,按照“打造汽车城,但又不唯汽车城”的要求,全力服务东风公司,积极加快水电开发、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地方特色工业发展,形成“一主多元”的工业发展格局。

二是继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实施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持续实施“四百万”和“四个一批”工程,加快推进了十堰(长岭)等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培植专业大户和市级合作社等新型农场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做优做大第三产业。

不断完善武当山、太极湖等重点生态文化旅游线路的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加速推进万达、华西农商城等商贸物流业大型项目建设,重点加快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服务进社区、特色农产品流通升级增效三大工程。

表12015年度十堰市与毗邻地区同类城市主要指标比较

指标名称

十堰

南阳

商洛

安康

万州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300.1

2522.3

621.8

772.5

828.2

2012~2015年年均增长(%)

9.6

8.8

11.6

12.5

13.4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9.0

38.2

33.2

32.3

43.3

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

3.0

8.5

-0.7

-1.3

3.5

2012~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1.5

10.9

21.6

23.8

14.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39.4

1429.3

154.7

219.2

288

14.1

9.9

12.7

13.1

9.5

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93.4

157.1

31.8

30.8

62.9

6.7

14.0

13.9

21.2

15.0

到2015年,全市汽车工业产值已达到1134.7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50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5倍和2.9倍,特色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由2012年的33.1%提高38.5%;

农业特色基地550万亩;

实现旅游收入300亿元,是毗邻地区中唯一的全国百强旅游城市;

拥有亿元商贸流通企业19家,电商企业年交易额突破120亿元。

在毗邻地区中,从经济总量上看,在同类城市中位居第二,是安康、商洛、万州的1.7倍、2.1倍和1.6倍;

从经济结构看,工业和贸易业增速均快于南阳,第三产业占比在区域内同类城市中位居第二,结构更优;

从发展速度上,年均增速超过南阳0.8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入上看,虽然受主导产业持续不景气影响,增速较低,但总量已接近突破百亿元大关,在区域内同类城市中位居第二。

3、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一是在生态保护上,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理念。

划定公布十堰市生态红线,大力推进“绿满十堰”行动,持续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重点加强对重点区域及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

深入推进“清水行动”,加大对城区“五河”综合整治工作力度;

启动了丹江口库区库周边生态隔离带、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二是在生态建设上,牢固确立生态立市意识。

以开展“五城联创”为抓手,实施生态市规划、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综合配套改革,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好生态滨江新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生态环保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机制及政绩考评机制。

表22015年十堰市与毗邻地区同类城市主要生态指标比较

森林覆盖率(%)

64.7

35.1

66.5

65.0

48.8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287

196

306

340

到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62万亩,义务植树5358.5万株,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5.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7061万立方米。

建成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0个,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

能源消耗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等三个指标下降率位居全省第一,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预定目标。

城区空气质量呈逐步优化趋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4年增加17天,较2013年增加60天。

城区污水收集率和清污分流率达到86%和63%。

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在毗邻地区中,森林覆盖率均位居前列,与区域内同类城市相比,绿色发展特征更加突出。

4、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一是在中心城区建设上,以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承载力为目标,坚持大手笔规划,快速度、高质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际商用车之都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二是在卫星城镇建设上,以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着眼长远,统一规划,通过市县对接、优势互补,在推进中心城区发挥龙头核心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突出特色,提升实力,着力构建“一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新格局。

表32015年毗邻地区各城市建成区面积、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

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00

120

49.4

39.5

64.5

城镇化率(%)

52.9

41.7

49.5

42.5

62.4

到2015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已增至135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8平方公里和52万人。

新建30余条城市主次干道,武当山机场正式通航,主城区“两环”、“两横”、“三纵”内循环畅通,对外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已然成型。

主城区天然气气化率、燃气普及率、供水普及率分别达到55%、98%和100%。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8万亩,建成四方山生态公园,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评审,成为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

滨江新区建设全面推开,竹房城镇带四级城镇体系基本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已初具雏形。

在毗邻地区同类城市中,率先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并再次顺利通过国家复审;

城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已位居第二。

表42012~2015年毗邻地区各城市财政及居民收入增幅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

10.5

9.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

12.4

11.2

12.6

11.8

12.3

5、着力增加民生福祉,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2012年以来,全市上下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加大投入,强化措施,探索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扎实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开展“四双”精准扶贫,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推进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确保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

二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救助体系,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全民社保体系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口全覆盖。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确保每年财力支出80%以上投向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育和人口计生等民生领域。

四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早发现和妥善处置好各种矛盾问题,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到2015年,全市已累计减贫34.2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次、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是2012年的1.5倍、1.7倍、1.2倍和1.2倍。

90%的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省级验收。

每千人拥有病床数7.46张,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覆盖全市97%以上人群,安康等周边地市(区)将十堰多家三级医院列为医保定点医院,而随着市太和医院纳入了国家中西部地市级区域性医疗中心规划,区域性医疗中心也已呼之欲出。

在毗邻地区同类城市中,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位居前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更加凸显了十堰注重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特征。

总体来看,自2012年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十堰在经济总量加快追赶南阳的同时,基于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凭借更优的产业结构和更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建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基础更加牢固,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共享发展上,具有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周边地市发展态势相比,与区域中心城市应有的作用和地位相比,十堰在建设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上,还存在三个“弱板”、“薄板”、“短板”。

1、存在的“弱板”——城市规模还不够大,没有充分显现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城市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功能的发挥。

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往往还会存在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区核心区,这些中心城区规模大、实力强,人口集中度高,环境和基础设施好,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2015年,十堰市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虽然达到了“一百平方公里”和“一百万人口”的目标,超过了商洛、安康等地市,但与南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与周边地市相比,除医疗卫生指标以外,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其他人均指标在毗邻地区中还不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核心区面积和常住人口规模数量还不够大,对城区乃至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拉动力还不够强,构建区域中心城市还需要增加一些“底气”和“内力”。

2、存在的“薄板”——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没有充分显现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

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中心和服务中心,经济实力是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

只有经济实力强的城市才有能力通过扩展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2015年,从经济总量看,与南阳相比,十堰市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虽然高于商洛、安康和万州,但总量差距不大,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而从发展速度看,自2102年以来,十堰市经济年均增速虽然高于南阳0.8个百分点,但比商洛、安康、万州低2.0、2.9、3.8个百分点,区域内对中心城市的竞争已呈现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态势。

此外,自2012年以来,十堰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较快,但与毗邻地市相比,城乡居民收入还比较低,与十堰在区域中经济总量所处位置还不相适应,也不利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长动力主要由投资拉动转向主要由消费拉动的形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十堰市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3、存在的“短板”——产业结构升级还不够快,还没有充分发挥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

一个区域要实现区内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发展共赢,需要形成差异化、梯次化的互补型产业结构。

其中,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增长中心和服务业中心,其产业结构等级必须要高于周边地区,才能够在发展上起到引领作用。

2015年,从产业结构看,十堰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1:

48.9:

39.0。

与周边地市相比,农业由于现代农业比重偏低,对周边地市处在相同的产业结构层次;

而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工业为主的工业和服务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汽车工业本质上还处于东风公司的生产基地,缺乏较强的创新和产品设计能力,因此对周边地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甚至在一些低端产品层面上,还存在相互竞争;

服务业则主要以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比重还不高,规模还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出对周边城市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措施和建议

1、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

在中心城区建设上,要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的同时,加大主城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城市交通、电力、通信等配套保障和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深入推进“五城联创”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

要根据《十堰区域总体规划》确定的“东拓、北扩、西优、南通”的思路,拓展城市空间布局。

拓展城市空间要坚持“靠山近水”原则,即向东靠近武当山,从而使城区服务业能够顺利对接武当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向西靠近黄龙镇及堵河下游发展,向北靠近汉江,从而形成依山傍水,山水相映的城市景观格局。

因此,当前要在继续加大郧阳区旧城区改造,使之更好更快地融入主城区发展的同时,需要加紧对如何向东延伸进一步做好与武当山特区的对接,以及向西延伸做好主城区完全扩展到黄龙镇和堵河下游的研究工作,从而把十堰建成毗邻地区环境优美、要素富集、创新开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城市。

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引领能力。

坚持走“一主多元”的产业发展之路,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在工业结构调整上,要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支持东风公司大商用车发展战略作为支点,充分发挥东风商用车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构建专业化、序列化、标准化、集约化、差异化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努力把十堰打造成国际商用车之都;

把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立足地方资源优势的特色工业作为重点,构建以汽车为主、特色工业为辅的工业体系。

在发展特色农业上,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实施以百万亩茶叶、百万亩核桃、百万亩中药材、年出栏百万只山羊为主要内容的“四百万工程”,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集中,提高生产效益。

依托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水质安全的前提下,整合旅游资源,做好以武当山为主、以“三区三线”为基本架构、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相衔接的旅游大文章,推进十堰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

3、加快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增强促进区域发展的软实力。

在科技创新上,要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十堰商用车及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

在教育事业上,要在继续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大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高、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着重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助力产业发展。

在文化发展上,要加快实施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建设,搞好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的综合规划,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打造更多的文化品牌,立足汉水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世界视野、现代水准的文化产业。

在卫生事业上,要在加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城区现有三家三甲医院资源,促进强强联合乃至重组,为构建毗邻地区医疗服务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4、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要进一步厘清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市场合作、互助扶持等区域互动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优化聚集,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要充分发挥我市汽车、旅游、文化、生态、矿产等产业和资源优势,扩大区域开放力度,加快互动发展步伐,建立区域合作平台,与区域内城市在产业发展上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建立区域内统一的产业政策,共同打造区域市场,共同开拓外部市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

建立区域内城市领导人互访或峰会制度,推动成立区域合作规划与协调委员会等组织,实施定期不定期互访,互相通报情况,共商合作事宜,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