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007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检测卷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C.虚无 矫饰 眷顾D.虚无 掩饰 眷念

解析 虚空:

空虚。

虚无:

有而若无,实而若虚,道家用来指“道”(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

掩饰:

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

矫饰:

故意造作来掩饰。

眷顾:

关心照顾。

眷念:

想念。

B项与语境相符。

4.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原地重建困难重重,然而,安土重迁也将面

临县内选址困难、搬迁成本高、一些受灾群众不乐意等问题。

B.在房产税呼之欲出的背景下,开征房产税的目的、开征的对象、开征的税率等问题,有关方面仍然语焉不详,坊间依然流传有多个版本。

C.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也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解析 A项,安土重迁:

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搬迁。

B项,呼之欲出:

指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C项,振聋发聩: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此处应用“震耳欲聋”。

答案 D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B.童年时期,雨水掉在河里形成的环形物,对我像入迷的咒语一样神秘莫测,对那种图景的迷恋我至今

难以忘怀。

C.“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为避免“两代人的矛盾”不产生激化,双方应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D.人类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解析 A项缺少否定词,在“无时无刻”后加“不”或将其改为“时时刻刻”。

B项不合逻辑,主客体颠倒,应在“我”后加上“来说”;

且搭配不当,应去掉“的迷恋”。

C项否定不当,造成语意混乱。

“避免”的应为“矛盾激化”,故应去掉“不”。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

性审慎,不妄交游。

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

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

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

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

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

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

徽轻以五十骑行,

既至,止于宾馆。

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

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

彦辞无罪,徽数之曰:

“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

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

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

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

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

出为襄州刺史。

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

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

乃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

长幼闻之,皆竞来就读,递相谓曰:

“此是申使君手迹。

”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

列传第五十七》)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吏宾客并委去 委:

抛弃。

B.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图:

图谋。

C.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微:

暗中。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谢:

致谢。

解析 D项谢,道歉、谢罪。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欲以权略致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B.①遂叱而缚之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既至,止于宾馆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A项,①介词,用;

②连词,来。

B项,①连词,表顺承;

②连词,表转折。

C项,①连词,于是;

②副词,竟然。

D项都是介词,在。

8.以下各项中的两句话分别表现申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前者表现其“忠于职守”,后者表现其“机智”;

C项前者表现其“俭约”,后者表现其“勤至”;

D项前者表现其“机智”“审慎”,后者表现其“忠义”。

9.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元邃被囚车押往洛阳时他与“故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手笔。

河桥之战,军队失利,申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假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计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申徽做官一向勤奋、尽职、廉洁,面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解析 C项申徽并未亲自出面,而是派人与他接触,然后才诱使他来到宾馆。

三、(24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3)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

(4分)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2)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或“实在是死罪也不可饶恕”)。

(3)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高兴地在此安居。

【参考译文】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

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

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

元颢失

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

等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

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

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

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得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

(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

文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

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

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

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

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

申徽又派人帮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事,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

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

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

“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

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

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

”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

十二年,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

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高兴地在此安居。

申徽性情勤奋,在做官期间,文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

后来虽然达到公卿的职位,但这个志向一点不松懈。

出京城做襄州刺史。

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旧风俗官员都相互交往馈赠钱财,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且来自我告诫。

等到被替代回京,老百姓和官吏送他的人几十里不断绝。

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

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

不管年长年幼听说这诗,都争着前来阅读,互相称赞说:

“这是申使君手迹。

”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白 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①此身,不同桃李混②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③万里春。

【注】①著:

放进,置入。

②混:

混杂。

芳尘:

香尘。

③乾坤:

天地。

(1)这首小诗中作者塑造了什么形象,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梅花(或“白梅”);

耐寒、高洁、芬芳、报春。

(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以“冰雪林”来衬托出

梅花的坚毅耐寒;

对比,将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表达了梅花的高洁守志;

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岭外音书断,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不敢

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2)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只应守寂寞,____________。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3)______________,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家在梦中何日到,________________。

(卢纶《长安春望》)

答案 

(1)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2)悠然见南山 还掩故园扉 (3)男儿何不带吴钩 岂因祸福避趋之 (4)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来江上几人还

四、(11分)

13.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

“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

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

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

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

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

‘__________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解析 文段是讨论白话与文言的关系,排除D;

抓住“也有文言的墨水”“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即可排除A、B,得出答案。

14.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

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 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

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

(不超过1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第一问考查语段的概括压缩能力,对于结论相反的两则材料的概括,难度较大,答题关键是找出两则材料争论的话题,即主要信息。

第二问是对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的综合考查,属

于短评类题,其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观点要鲜明,然后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阐发。

难度较大。

答案 

(1)央视台标引起争议(或“央视台标要不要改”)。

(2)(示例1)“CCTV”早已深入人心。

首先,CCTV多年来作为央视的标识,早已为国人乃至世界所认同,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文化意义,其品牌价值对央视,甚至是对国家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其次,央视还肩负着对国外宣传的重任,如果改成中文,肯定会给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造成不便。

(示例2)“CCTV”没有中国味。

首先,作为汉语载体的方块形的汉字,沿用五千多年,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最具有中国味的。

其次,汉字已经作为一种国家标准,它是国家形象的标志,央视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媒体,肩负着张扬我们文化自信的社会责任。

15.概括下面一首小诗的寓意。

(提示:

诗中“山谷”既是“写实”,也可寓指“现实”)(4分)

花 环

虹/架在山谷间

结成一个/完整的花环

一半是太阳的光彩/一半是大地的斑斓

彩虹离开山谷/理想就不会圆满

山谷失去了彩虹/生命总有遗憾

寓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理想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

人生没有了理想,是不圆满的人生!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针挑土

芳 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

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

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

黑妮!

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

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

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

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

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

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

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

“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

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

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

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

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

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

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

“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

”“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

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

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

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

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

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副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

“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

”黑妮对一个个的目的地都很了解。

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

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

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

今天开车地“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

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

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

了。

老天!

这有什么用!

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

“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

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

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6.“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穿针引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两层含义:

一是用针刺绣,二是在“负责任的旅游”中起桥梁作用。

答案 用意:

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

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

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

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1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解析 

(1)句用了拟人手法,“太阳已经有倦容了”说明这一天行程远、劳累。

(2)句注意抓住“眼睛亮了”揣摩人物心理。

答案 

(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

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

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18.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解析 文章最后交代关于“针挑土”的俗语以及自己的感悟,作答时要跟黑妮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体会揭示的人生意义。

答案 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

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

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

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

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

“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19.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

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

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表现作者心理的相关句子,如第七段开头几句,倒数一、二两段,都能表现“我”的心理。

答案 第一问:

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

第二问:

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

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六、(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几小时飞机就到了;

美国在地球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

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以上材料说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抑或你有什么新的看法?

请就“距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或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