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039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季马原复习思考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7、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什么是度?

把握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指出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

范围,是和事物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人们正确把握度,掌握适度,才能恰到好处。

否则将一事无成。

真理超越一步,便成为谬误。

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其意识。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表现。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又叫做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

它有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又叫做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和对立的关系。

二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斗争性(对立)就没有同一性(统一),没有同一性(统一)也无所谓斗争性(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1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2、和谐与矛盾是什么关系?

和谐对事物发展有什么作用?

13、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

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1.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

14、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5、什么是度?

16、简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

3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17、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怎样?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9、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及外部特征的认识或理解

而理性认识则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基础,同时理性认识又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普遍形成.

20、什么是经验论和唯理论?

21、简述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22、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2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有待于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有待于深化。

二者是辨正统一的。

他们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

24、如何理解“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转化的”?

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单纯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从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6、简述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维性

2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28、简述自然环境及其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自然环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舞台,是人类创造活动重要的对象。

自然环境通过人类劳动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以人类劳动为中介,自然环境在各个不同阶段对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

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较高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地理环境是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

马克思强调一切社会生产力都可归结为自然力。

29、简述人口因素及其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是指作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主体的人们的总合

(2)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

(3)人口因素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30、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1、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

3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3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

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是矛盾运动的。

35、简述人们群众及其创造历史的主要表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6、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37、如何理解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关系?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某物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的属性。

一方面,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二者不能同时兼得。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获得了商品的价值,而失去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者购买商品,失去了商品的价值,而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所以,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无法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38、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

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

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

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手段。

39、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40、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4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有什么作用?

一.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即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二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来实现的.

三.价值规律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4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方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3、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4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45、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怎样的?

答一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三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社会劳动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四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4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7、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竞争和垄断有什么关系?

一当市场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垄断使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市场或流通份额并因此达成协议垄断该部门的生产或流通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垄断也可称作独占。

当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社会就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

二到20C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C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有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新特点是:

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为竞争的目的,以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为竞争的手段,竞争的范围扩大到国内和国际市场

4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如何看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有垄断资本,即由资产阶级国家直接经营与掌握的资本。

2,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3,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即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体,而国家垄断资本参与调节的结合方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

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

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

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2)历史局限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主要表现在:

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

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

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也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49、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1)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

①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③国际资本的流动大幅增加。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具体表现在:

①生产全球化。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加强,并由按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

②贸易全球化。

国际间的产业转移、现代高效率大批量生产、对他国产品需求的增加、新的更便捷的贸易方式和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都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垄断阶段,资本输出使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

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

50、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这些制度主要有:

职工参与决策制度;

终身雇佣制度;

职工持股计划;

社会福利制度。

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

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51、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

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