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06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文档格式.docx

  2.进化论的影响

  1898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受到了康梁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达尔文的"

进化论"

学说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世界、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怀着救国的理想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弘文学院是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进入各种专门学校而开设的补习学校,既补习日语,也补习普通科学知识,学习期限为两年。

鲁迅当时被编入普通科江南班),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革命党人海外活动的中心,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小说》等报刊成为了留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鲁迅在课余也开始接触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同时也与他的同乡好友许寿裳一起开始了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后来,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中回忆说:

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

(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1904年,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后,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呐喊·

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然而,他对中国国民的缺点和病根认识越多,对自己的医学救国理想就越怀疑。

  3.弃医从文

  1906年,一个偶然的"

幻灯片"

事件,特别是那些茁壮而麻木的"

看客"

以及"

示众"

的场面,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呐喊·

自序》说: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那一回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正是从那时起,鲁迅遂"

弃医从文"

鲁迅的全部创作,包括杂文和小说,无论是社会批判还是文化批判,都是沿着"

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一思想发展的。

  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他一方面与周作人翻译外国小说,后结集为《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人之历史》、《科学史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1909年,已经28岁的鲁迅回到国内,先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

1911年便以当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

文言小说"

《怀旧》。

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袁世凯复辟后,鲁迅陷入了幻灭,沉没于古籍。

  4.新文学的旗帜

  1917年,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

文学革命"

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

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散文、白话小说和白话诗的创作。

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

不惑之年"

的中年人了。

在1925年的"

女师大事件"

和1926年的"

三一八"

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

1926年离开北京后,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

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生了"

四一五"

大屠杀,鲁迅要求当局营救学生未果,愤而辞去了一切职务,于同年9月离开广州定居上海,先主编《语丝》,后与郁达夫合编《奔流》,与柔石组织朝花社,再参加发起成立"

左联"

在这期间,鲁迅主要以杂文为战斗的武器,直至1936年10月19日病逝。

(二)鲁迅创作概况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3部散文集和16部杂文集。

  1.小说集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第一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前三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

末一篇:

《社戏》作于1922年。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作于1924年。

《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在这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

一是知识分子形象,如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二是农民形象,如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

  《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

《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

《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

黑色人"

名叫"

晏之敖者"

,而"

晏之敖"

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2.散文集

  《野草》:

散文诗集,共23篇。

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

独语体"

散文开河。

  《朝花夕拾》:

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

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

闲话风"

散文的传统。

《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杂文集

《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

续编"

,《且介亭杂文》与其"

二集"

和"

末编"

,《集外集》与其"

拾遗"

,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

▲二、《呐喊》《彷徨》与鲁迅小说的成就P38

(一)《呐喊》《彷徨》简介

《呐喊》《彷徨》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一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再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不能不革命的悲惨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还缺乏民主主义革命觉悟性二者之间的矛盾。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

作品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十四篇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

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是语言性格化。

《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

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

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

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

其次发展,介绍人物;

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揭露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

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

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

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

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画出来,惟妙惟肖。

孔乙己结结巴巴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就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小说描写了革命者为民众流血牺牲而不被民众所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辛亥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

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

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

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

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

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衬和暗示的写作手法。

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食血者的代称,其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对此的印象及其反应,来反衬出革命者的惨烈。

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

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某亭口,这正暗示着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

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狱卒和听众们愚妄的反应反衬出来的;

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

他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

小说末尾以阔人祝寿的馒头比喻坟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

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的阴冷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作品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兄弟》《离婚》。

其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都表现了知识分子觉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是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三大杰作。

(二)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P43

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

五四"

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1、知识分子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

我"

和《幸福的家庭》中的"

文学青年"

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

韧性"

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2、农民形象

  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创伤。

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

人'

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因此,他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直接归纳为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属于这两个时代。

然而,也有不甘于这两个时代的人,如《阿Q正传》中的阿Q、《离婚》中的爱姑等,他们虽然也与曾经反抗过的狂人、吕纬甫、魏连殳以及涓生子君们一样,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鲁迅仍然将"

创造这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作为包括自己在内的"

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3、妇女形象

祥林嫂是被“四权”绳索捆缚的人。

族权,不允许祥林嫂守节。

夫权,要祥林嫂守节。

神权、政权要惩罚祥林嫂不守节。

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怀疑神权,惟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这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

爱姑具有“母夜叉”的性格,撒野、泼辣。

丈夫“小畜生”姘上“小寡妇”,“老畜生”又袒护儿子,爱姑要回娘家搬兵讨伐,要出这口“恶气”,要把施家搞得家破人亡。

因为爱姑是地方上很有点权势,“沿海居民都有几分惧怕”的土乡绅庄木三的宠女,有一个土乡绅父亲作为靠山,所以她受不得别人的钳制,更不知天高地厚。

爱姑能说会道,撒野、泼辣,从她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即可见一斑。

爱姑只知道压在自己头上的正是她所信奉的封建主义制度。

所以她一开始在七大人面前力数“小畜生”的不是,在七大人面前据理力争,满以为七大人“知书识礼,顶明白的”。

最后还是七大人的一席话使爱姑如梦初醒,“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也使明白了封建主义的真实面目,可惜为时已晚。

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

子君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为“五四”革命狂飙所唤醒的女知识青年。

她常“谈伊孛尔,谈泰戈尔,谈雪莱”,并以这些资产阶级个性主义者的民主革命思想来激励自己,子君和涓生终于结合了,也曾经有过安宁和幸福。

但婚姻自主胜利后,子君却步不前,变得浅薄、庸俗、怯弱,与涓生在人生态度上主生分歧,爱情终于出现了裂痕。

成家后的子君,不但没有像涓生一样继续学习和探索,争取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女子;

而是终日全力理家治内,甘心情愿作一个举案齐眉的贤妻良母,她变得浅薄、庸俗和怯弱。

在家庭中所处的从属地位,更滋生了她的自卑心理。

她常常看涓生的恨色得事,连一颦一笑也受制于人。

当她现现涓生开始冷淡她时,也不敢询问,终日提心吊胆,生怕涓生抛弃她。

她自觉但又不自觉地走上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最后连已经实现的婚姻自主也不能自主下去。

涓生终于与子君分手,子君在绝望中,又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无爱的人间郁郁而死。

(四)鲁迅小说的成就P42

  鲁迅小说之所以既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现代小说的成熟的标志,不仅在于它体现了"

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时代要求,而且还在于它将西方小说的手法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题材、构思、心理描写,以及小说的体式和语言等方面都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鲁迅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是题材上的突破。

  中国的传统小说历来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绿林好汉的世界,即使是描写人世间的生活,也是不离其神仙鬼怪,以追求故事的传奇性和情节的曲折性为特色。

然而,鲁迅的小说,大多取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即使是表现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也常常是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小事和生活场景来实现的。

  《狂人日记》写的是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吃人本质,却只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来披露。

《孔乙己》写的是造成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屈辱历史的科举制度的危害,讲的只是一个乡村读书人的几个片断。

《药》写的是启蒙不被人们理解的悲剧,讲的也仅仅是一个"

人血馒头"

的故事。

《风波》写辛亥革命在农村的影响,讲的却只是一场乡场上的"

辫子的风波"

《阿Q正传》写的是中国人的灵魂,讲的也只是一个乡村流浪汉的生与死。

小说题材的变化反映了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在五四时期,鲁迅将小说的题材集中于主要承担启蒙任务的知识分子和长期处于愚昧状态的农民,则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意义。

  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众多取材于普通人生的小说中一枝独秀,则在于它总是能够从大家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出生活中所蕴含的"

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张定璜:

《鲁迅先生》,《现代评论》,1925年1月号),并形成独特的冷峻风格。

  在《祝福》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故事,一个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女人"

祥林嫂"

,丈夫祥林去世后,婆婆却行使"

家长"

的权利,逼她改嫁。

经中人介绍,祥林嫂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可还是被婆婆卖到了贺家。

然而,她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惟一的一个孩子也被山里的狼叼了去,她又回到了鲁四老爷家,可她却成了大家眼中的"

瘟神"

,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

祝福"

都不再让她沾边,她只能求助于神,在庙里捐了门槛作为自己的替身,以赎自己再嫁的罪过。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鲁家的宽恕,最后,她带着对灵魂是否存在的怀疑,在热烈的爆竹声中静静地死去。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

的故事,而且,更看到了她无论怎样反抗、挣扎,也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

她的第一任丈夫小她11岁,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可婆婆要她再嫁时,她却逃跑、以死相抗,她不愿违背"

从一而终"

的伦理道德。

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暂时做稳了奴隶,所以,不久脸色就红润了起来。

可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

一个寻常故事,经过鲁迅的讲述,却总是让人沉思,让人不安,甚至让人震惊。

  鲁迅的小说常常让人震惊,不是因为它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也不是因为它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有多么细腻,而是通过心理描写配合言行描写"

画"

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

《药》中的华老栓的愚昧,是通过他去杀人现场买人血馒头的过程,特别是他用手摸藏在内衣口袋里的"

硬硬的"

银元和在现场专注在馒头上的眼神表现出来的。

《肥皂》中的四铭封建道学家的虚伪脸嘴,也主要是通过他与妻子和几位同道的对话表现出来的。

然而,在这些人的话语和行为中,越是具有生活阅历的人,就越是能读出更多更丰富的"

潜台词"

,读出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

这被后人们看作是中国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他在小说体式和语言上的艺术创新。

  中国传统小说是在文人的史传文学和勾栏瓦舍里的说书艺术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既重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也重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优点,却打破重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规,从西方小说那里学习到了截取生活"

横断面"

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顺序,而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并借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了种种不同的小说体式,如抒情诗式的《伤逝》,散文式的《故乡》,独幕剧式的《孔乙己》等。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

格式的特别"

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

日记体"

中国传统小说中,大多是笔记体和章回体,并多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作品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狂人日记》虽然从题目和体式上都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内容上都很好地表现了中国本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意识,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而且,鲁迅小说在体式上总是不断地推陈出新,正如茅盾在1923年的《读〈呐喊〉》中说的:

至于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

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

旧酒瓶'

,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

 

第二章郭沫若与《女神》

1、了解郭沫若留学日本、组织创造社、倡导革命文学和投身救亡运动等主要经历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

2、了解郭沫若在诗歌和历史剧等多方面的创作成就,以及其诗歌的意义和贡献。

3、掌握《女神》《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