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327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Word格式.docx

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的认识

现代教育:

1、教育加快民主化进程

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3、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开放

4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5、教育形式和手段发生重大改变

6、国际教育与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7、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这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几哦啊与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3、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张志经济制度的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

是指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由于政治、经济制度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之上,所以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的确定又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是指的人的个体发展,其基本定义可以理解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身体的发展至机体各种组织系统或器官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增长。

心里的发展指个体任职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前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后者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因素

1、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是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

1、环境影响这一串可能性能否得以现实

2、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性质和方向

3、环境制约着人的发挥在那速度和水平

4、环境是造成人的发展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因素(主导)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性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有目的,克服其他影响的自发性。

有计划,克服其他影响的偶然性。

有系统,克服片段性。

是一种专业化行为,克服盲目性。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1、个体主观能动性使人身心发展的主观内在力量来源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的促进个体的发展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确立"

最近发展区"

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

D、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

E、个体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要求教育因势利导、顺应规律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A、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指明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等发展方面的要求,以期受教育者系形成某种身心素质。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B、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指明受教育者要成为何种社会角色,满足何种社会需同什么阶级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理想的教育目的、正式的、教育者理解的、教育者操作的、实现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类型结构:

根据实现特点划分、根据作用特点划分、根据指定方式划分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控制、激励、依据、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典型性观点:

1、个人本位论:

捷克夸美纽斯、法卢梭、中孟轲:

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是人性得以完善化。

2、社会本位论:

法涂尔干孔德、德纳托普、古希腊柏拉图。

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认为认识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结果只能一起社会功能加一衡量,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

3、教育无目的论

4、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在教育目的的选择上,需要切实兼顾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和社会性,时期个性化和社会化平衡统一的发展。

教育同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我国的教育目的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现阶段的我国教育的精神实质: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B、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智育是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劳动教育技术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素质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

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目标:

就是要“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相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a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认的主动性和潜能的教育。

B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全民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C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品德、文化

D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避免只抓少数尖子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素质的提高。

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是学生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制度的基本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者行动准则。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学校之间的衔接关系。

现代学制类型:

双轨制:

欧洲现代教育

单轨制:

美国是最早产生单轨制的国家。

单轨制是指,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统一的直线系统,形成由下而上的互相衔接的学制。

综合学制:

苏联

我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第一部现代学制的诞生《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由于各种原因未得实行。

清政府又于1904年1月13日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学制。

整个学制长达29年,是我过历史上最长的学制。

《壬子葵丑学制》第一个资产阶级的学制。

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教育制度的合成。

”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确定了小学到中学阶段的“六三三学制"

.

学制的层次结构:

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e高等教育

1986年4月,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我国教育走上法制化的正常轨道,义务教育从此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2006年6月: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作用:

教师担负着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能、教师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教师的专业的标准:

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训练、专业自主、专业发展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见手机相册)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完整属性的人

(3)学生是成长的人

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最基本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育关系,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伦理关系。

关系类型:

1、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

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师生观。

2、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

以杜维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观点。

3、走向交往对话的师生关系。

第七章课程论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影响课程的因素:

社会学生知识

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而形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

也成经验课程,是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一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

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特点,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综合课程:

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必修课程:

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要求全体学生或每一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和种类。

选修课程:

教育系统和教学机构规定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的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线性课程:

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课程。

隐性课程:

也叫隐蔽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因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

1918年,随着博比特的《课程》一书的问世,课程论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拉开了其蓬勃发展的序幕。

知识中心课程论:

也叫学科中心课程论,这是课程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影响范围最大的的课程理论。

起源于19世纪英国斯宾塞的课程理论和德国的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到20世纪上、中叶,其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课程的文本形式:

课程计划:

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从我国看来,课程标准当前即之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文件。

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目标4、实施建议5、附录

教科书:

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课程课本。

课程评价:

总结性评价:

又称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或相对完整阶段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第八章:

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概述:

教学概念:

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育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递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递知识经验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经验经过科学编排成为教学内容,又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传递。

二、教学时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时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主体)课程内容(主要信息)教学手段(方法方式)

教学过程的特点:

间接性、发展性、教育性、双边性、互动性

一、教学是师生双边交往的活动

二、教学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

基本矛盾:

1、教师与学生2、教师与教学内容3、教师与教学手段4、学生与教学内容5、学生与教学手段6、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主要矛盾:

学生与所学知识的矛盾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

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领会知识经验

三、巩固知识经验

四、运用知识经验

五、检查反思改进

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提出的客观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应

三、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教材,获得生动表象,丰富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使教学充满趣味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直观的具体手段:

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讲求实际效果

2、慎加选择,注意典型性

3、再直观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

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使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已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媒介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九章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的组织:

班级授课制概述:

又称教学课堂,它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有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实践表对班级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指导。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班级授课的优越性:

见手机相册

班级授课的局限性:

复式教学:

是教师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

教学工作的实施:

五个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价。

第十章德语的基本理论

德育概述:

广义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职道德教育,是影响和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

道德和品德:

是的雨中经常运用的两个概念。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经常地、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

因为拼的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离开道德谈不上个体的品德;

社会道德只有转化为个体的品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德育就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把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并促进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德语的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促进个体治愈的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

2、德育的经济功能

3、德育的文化功能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德育目标:

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也就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社会需要、受教育者品的发展的特点与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相关法律政策

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界说

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与工作流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得到的发展实际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关键性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和谐统一的培养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我国的德育工作者根据德育实践经验,将德育过程的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多端性:

即从整个社会来看,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得到的构成与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

从学生个人来看,由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影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的道德面貌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小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十一章德育的组织与实施

德育途径:

一、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

1、通过德育课程进行德育

2、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德育

3、通过综合实践课进行德育

二、通过班主任工作进行德育

1、通过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进行德育

2、通过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德育

3、通过协调性工作进行德育

三、通过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德育

1、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2、课外教育活动

3、校外教育活动

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德育

1、通过优化校园环境进行德育

2、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行德育

3、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德育

4、通过学校制度建设进行德育

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情感陶冶法

四、世纪锻炼法

五、自我教育法

六、品的评价法

德育评价:

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

在英语中,评价一词的词源含义是引出和阐发价值。

德育评价指的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

十二章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

班级:

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教学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体系。

是构成学校这一社会组织体系的细胞,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单位。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教学管理、活动管理。

(详细见手机相册)

班主任的角色与职能: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重要角色,负责班级的各项组织和管理工作,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骨干力量,沟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的桥梁和纽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