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466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Word下载.docx

⑥纯碱为Na2CO3,属于盐类,错误。

2.下列有关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B.阳离子、阴离子中均分别只含有一种元素,则由这样的阴、阳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白磷转化为红磷是物理变化

D.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答案 D

解析 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A错误;

阳离子、阴离子中均分别只含有一种元素,由于元素的价态可能不同,则由这样的阴、阳离子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过氧化钠与氧化钠,B错误;

白磷转化为红磷是化学变化,C错误;

Mn2O7是酸性氧化物,也是金属氧化物,D正确。

3.[2017·

四川成都市二诊]下列物质加工或应用中未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选项

A

B

C

D

加工或应用

答案 C

解析 油脂的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油脂与H2的加成反应,利用了油脂的不饱和性,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玉米含有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醇,B不符合题意;

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强,因此石英传输光信号利用了石英的物理性质,C符合题意;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O)2与空气中的H2O、CO2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使细菌、病毒体内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4.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

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

③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④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

⑤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⑥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利用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⑦葡萄糖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

⑧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⑨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树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A.①②⑤⑥B.③⑤⑥⑨

C.③⑤⑦⑧D.②③⑥⑨

答案 B

解析 ①淀粉溶液属于胶体,错误;

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错误;

④胶体与溶液都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两者,错误;

⑤“血液透析”的原理是渗析,正确;

⑦葡萄糖是小分子,溶于水形成溶液,错误;

⑧胶体本身不带电,只是胶体中胶粒表面积较大,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才带电荷,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

5.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胶体带电,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D.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半透膜只能让小分子和离子通过

解析 溶液、胶体粒子均能透过滤纸,故A错误;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而溶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故B错误;

胶体是电中性的,不带电,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证明胶体中的胶粒是带电的,故C错误;

用渗析的方法可以分离胶体和溶液,溶液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只能让小分子和离子通过,故D正确。

6.[2017·

辽宁师大附中期中]分类是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Na2O2、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B.纯碱、烧碱、熟石灰均属于碱

C.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D.混合物、分散系、胶体从属关系如图所示

解析 能与酸反应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所以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故A错误;

纯碱为Na2CO3,属于盐而不属于碱,故B错误;

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并不都属于复分解反应,如硝酸跟氢氧化亚铁的反应,故C错误;

胶体是分散系的一种,分散系都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7.[2018·

福建漳州八校联考]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

A.化合物:

干冰、冰水混合物、烧碱

B.同素异形体:

活性炭、C60、金刚石

C.非电解质:

乙醇、四氯化碳、氯气

D.混合物:

漂白粉、纯净矿泉水、盐酸

解析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的成分为水,烧碱是氢氧化钠,都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活性炭、C60、金刚石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正确;

乙醇、四氯化碳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氯气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纯净矿泉水是含有电解质的水,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都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8.[2018·

安徽A10联盟联考]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复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

C.离子反应D.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将CuSO4溶液熬成胆矾(CuSO4·

5H2O)的过程为化合反应,Fe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

Fe+CuSO4===FeSO4+Cu,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涉及复分解反应,故A符合题意。

9.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中,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

盐酸、漂白粉、氯水、水银

②化合物:

CaCl2、NaOH、HCl、HD

③电解质:

明矾、生石膏、冰醋酸、氯化银

④同素异形体:

C60、C70、金刚石、石墨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④

解析 ①中水银是纯净物;

②中HD是由1个H原子和1个D原子组成的氢气分子,是单质。

10.[2017·

山西四校高三联考]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解析 青蒿素的提取所用的操作是低温萃取,属于物理方法,A错误;

气溶胶属于胶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

铁和硫酸铜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属于湿法炼铜,C正确;

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铁碳合金,D正确。

11.下列各组物质分类中不合理的是(  )

分类标准

物质归类

FeSO4、NO2、MnO2、NaClO、Cu2O、Na2O2

H2SO3

CH3COOH、HOOC—COOH、HClO、H2S

HF

复分解反应、电解反应、放热反应、离子反应

焰色反应

(NH4)2SO4、NH4Cl、NH4NO3、(NH4)2CO3

NH4HCO3

解析 A项各物质中都含有可变价态元素,且这些元素的价态都处于中间价态,与H2SO3中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一致,符合分类标准;

B中各物质均为弱酸,与HF可归为一类;

D中各物质均为铵盐,与NH4HCO3可归为一类;

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过程,与C中各反应不能归为一类。

12.某同学向含有c(FeCl3)=0.2mol·

L-1、c(FeCl2)=0.1mol·

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意外地得到了一种黑色分散系,经查阅资料后得知,该分散系中分散质是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分散系可产生丁达尔现象

B.加入NaOH时发生的反应可能为Fe2++2Fe3++8OH-===Fe3O4+4H2O

C.若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质微粒带正电

D.可用过滤的方法将分散剂与分散质分离开

解析 由分散质粒子直径知得到的是胶体分散系,分散质也可透过滤纸,A正确,D错误;

因分散系为黑色,Fe2+、Fe3+均可与OH-反应,可推测B中的离子方程式是正确的;

因阴极带负电,带正电的微粒移向阴极,C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3.(14分)现有NH3、CO、Na、Na2O2、Fe、NO、NO2、F2、SO2等中学化学教材中出现过的物质,根据它们的组成及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分类方法叫________。

(2)淡黄色固体最终位于______组,它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

(3)C组有一种气体常用作工业上冶炼铁的还原剂,写出高温下它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Ⅱ组某种物质能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5)B组中有一种物质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若该反应过程中有8×

6.02×

1023个电子转移,则有______g该物质参与反应。

答案 

(1)树状分类法

(2)Ⅰ Na+[

]2-Na+

(3)3CO+Fe2O3

2Fe+3CO2 

(4)2∶1 (5)168

解析 

(1)从图形看,为树状分类法,结合相关信息可知分类如下:

(2)淡黄色固体是Na2O2,其电子式为

Na+[

]2-Na+。

(3)CO为还原性气体,在高温下可还原Fe2O3:

3CO+Fe2O3

2Fe+3CO2。

(4)3NO2+H2O===2HNO3+NO,NO2发生了自身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质量比为2∶1。

(5)铁在高温下能够与水蒸气反应:

3Fe+4H2O(g)

Fe3O4+4H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转移8mol电子,有3molFe参加反应,质量为168g。

14.[2017·

河北唐山一中模拟](1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首先取少量蒸馏水于洁净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

反应原理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

(2)在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按要求进行,结果没有观察到胶体,请你预测其现象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学没有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是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结果没有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在实验中没有使用蒸馏水,而是用自来水,结果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同学按要求制备了Fe(OH)3胶体,但是他又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丁达尔效应

(2)①透明的红褐色液体 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 ②生成红褐色沉淀 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 ③生成红褐色沉淀 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

(3)①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②Fe(OH)3+3H+===Fe3++3H2O

解析 

(2)①若用稀FeCl3溶液,则水解产生的Fe(OH)3量太少,看不到红褐色液体。

②自来水中含有较多的电解质,使胶体聚沉。

③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

(3)加入稀H2SO4后,Fe(OH)3会聚沉而产生红褐色沉淀,随后H2SO4会与Fe(OH)3发生中和反应,使沉淀溶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