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461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针对高考历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文档格式.doc

四川:

战国:

秦国在成都岷江流域修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西汉:

武帝时在四川设郡县。

唐朝:

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

宁夏:

10世纪中期,党项族在此地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曾经与北宋多次战争,后来关系缓和,双方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党项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并实行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两套官制系统。

内蒙古:

①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把秦朝的疆域拓展到河套一带。

②13世纪蒙古族在此地兴起,并于13世纪后期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明朝初期与蒙古的关系紧张,后来与鞑靼的俺答汗和好,双方开展贸易往来。

④清朝在平定葛尔丹叛乱之后加强对蒙古的管辖。

(2)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西部地区的侵略、人民英勇抗争及西部的开发建设:

帝国主义对西部地区的侵略①1864年俄国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

1881年通过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

②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西部(长江上游);

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起义,宣布独立,举起护国运动大旗,取得胜利;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途径赣、湘、桂、贵、川、滇、藏、陕、甘等省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②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主动与红军停战,一致抗日,并发动了“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

①为克服困难,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地主和农民的抗日积极性,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①政治上,为了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参与重庆谈判,并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

②军事上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建国之后西部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

政治:

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藏族人民获得新生。

②在西部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制度;

经济: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宝成铁路和康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

②十年探索时期,建成包头钢铁基地和兰新、包兰、成昆三条铁路

2、中部崛起(湘、鄂、赣、豫、晋、皖)

(1)古代的中部:

河南:

地处中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奴隶社会的夏、商、东周、封建社会的东汉、曹魏、西晋和北宋曾经在此建都;

山西:

曾经是西周的封国晋国,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

湖南: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变法;

秦朝修建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

古代湖南名人众多,屈原、王夫之、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

(2)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近代湖南名人众多,以魏源、曾国藩、谭嗣同、宋教仁和毛泽东为代表,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挽救中华民族危机。

①魏源率先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新思潮的萌发)。

②曾国藩领导了洋务运动。

③谭嗣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

宋教仁参与了辛亥革命。

④毛泽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山西和江西两省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江西长期是中共活动的中心区域。

典型事件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②山西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典型战例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湖北是中国内地近代化的重要地区。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湖北的汉口和江西的九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②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两个洋务企业。

③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攻占武昌。

④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

⑤北伐战争中汉口和九江两地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两个英租界。

⑥大革命中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的革命中心。

⑦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

⑧抗日战争初期,国名政府组织了武汉会战;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建国之后中部的建设和改革:

①十年建设时期:

在湖北建成了武汉钢铁基地和武汉长江大桥。

②改革开放时期:

在湖北建成了葛洲坝水利工程。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首先从安徽揭开了序幕。

3、近代以来的东北振兴(含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

(1)帝国主义对环渤海地区的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山东的烟台和辽宁的营口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旅顺;

1931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在环渤海地区侵略:

①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②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策动了华北事变。

(2)环渤海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①1933年,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长城一带抗击日军,收复多伦。

②1948年9月—11月:

辽沈战役。

③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3)经济现代化:

①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开平煤矿。

②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东北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近现代东部地区的两次开放

(1)近代的被迫开放:

鸦片战争以来,东部地区由于地处沿海地区,首先遭到了列强的侵略,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东部许多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及贸易主权遭到了破坏。

(2)现代的主动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东部地区先后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在开放沿海城市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闽漳泉经济区、珠江三角洲三个沿海经济区,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经济合作,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

5、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向、范围、方式和意义:

①方向及范围:

北方河套、阴山;

西方河西走廊、西域;

东南沿海;

西南云贵高原。

②方式:

远征;

移民;

屯垦;

出使交流;

政治控制。

③意义:

保护中原的农耕文化;

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打通了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

巩固和扩大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关于中美日三边关系的问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亚太地区争夺的背景:

①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加紧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美日作为世界大国逐渐兴起,企图夺取亚太地区的霸权;

③英法等欧洲列强日益衰落,逐渐丧失其优势地位。

(2)争夺的表现:

美国支持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美日共同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美国支持日俄战争;

一战期间,美日加紧在亚太地区侵略,美日矛盾激化;

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暂时遏制了日本。

(3)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清政府寄希望于美国等列强的调停;

巴黎和会上,北洋军阀政府幻想得到美国等列强的支持,废除不平等条约,废除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但遭到失败;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寄希望于美英等列强的干涉,但美英等国却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实行绥靖政策。

(4)二战爆发前后美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原因:

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根本利益;

美国对日本逐渐采取遏制策略,日本为抓住战略主动权,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

(5)20世纪年代以来三遍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①变化: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中日正式建交,中美日三边关系第一次实现正常化发展。

②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美日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成了中日建交;

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两国都急需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来维护本国的利益。

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表现:

①从公民个人的权利来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国家性质来看: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发展道路;

从对外关系来看:

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在对外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8、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的举措: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世界的表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11、关于欧共体的问题:

(1)欧共体建立的原因:

西欧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安全有必要联合起来;

随着欧洲各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要求改变被美元支配的局面,单独依靠一国的力量无法与美国抗衡,所以必须进行联合;

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欧共体建立的条件:

共同的历史渊源及相似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为欧洲各国实现联合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各国实现经济联合提供了经济基础;

法德和解,有利于欧洲各国实现联合。

(3)欧共体的发展趋势:

规模逐步扩大,成员国不断增加;

从单一经济领域到多种经济领域;

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4)欧共体的性质:

经济政治联盟。

12、德日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及其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①相同点:

以国家为主导,国家对工业化进行指导和扶持;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②对中国的启示:

广泛采用新技术;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3、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调整的共同措施及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对策:

①政策:

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的国际联盟,加强区域集团内部的合作。

②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对策:

世界各国应加强经济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14、汉武帝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修筑长城;

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张骞出使西域。

15、建国之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的问题:

建国之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1949年—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

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②从1956年—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有效地集中了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16、关于世界市场和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问题:

(1)关于世界市场的问题:

①世界市场形成的经过:

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世界市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最终形成。

②西方国家在世界市场中处于核心地位;

③中国等不发达国家处于附庸或从属地位。

(2)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中国应对的策略:

①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②应对策略:

趋利避害,发展经济与适时调整策略相结合,与时俱进。

17、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

①戊戌变法时康、梁等维新派提出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开国会、设医院、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变法运动,但在顽固派的反扑之下以失败而告终。

②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但由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夺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最终被废除。

③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了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

但因蒋介石集团的反对和破坏而未能付诸实施。

④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人民代表会制定了具有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代表广大人民意志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但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后遭到践踏。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中国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实践方面的异同点:

①不同点:

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

孙中山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中华民国成立后发表《告友邦书》,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法国大革命中,坚持抵抗外来侵略。

在民生方面,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思想,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法国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拿破仑在法律上保障了小农的土地所有权。

②相同点;

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9、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00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变化:

①生产方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手工工场向大机器生产(或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

②政治变革: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③国际格局:

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或殖民地半殖民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0、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

①经济方面:

英国推行了“圈地运动”,在农村推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法国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建立了小农经济;

美国颁布《宅地法》解决土地问题。

②政治方面:

从资本主义民主实现的途径来看:

英法通过国内战争,美国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日俄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德意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从结果来看:

英、法、美民主进程比较顺利,德、日、俄政治上保留了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有所加强。

21、关于世界近代的启蒙思想:

(1)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

(2)英、法、美三国对启蒙思想实践的共同点:

①三国都通过革命方式走上了民主政治道路,如:

英、法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进行了独立战争。

②都颁布法律来确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如: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美国颁布《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颁布《人权宣言》等。

(3)英、法、美三国政治实践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或宗主国的统治(或旧的统治秩序),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规范;

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2、新航路开辟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经济:

外国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

②文化:

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给中国带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也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介绍到欧洲。

③对外关系:

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在中国对外关系领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23、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实践是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的。

在建立福利国家方面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①颁布法律,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②建立专门机构,管理社会福利方面的事务。

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工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24、关于历史启示的常见问题:

(1)夏、商、西周灭亡的启示:

①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

②缓和社会矛盾,才能长治久安。

(2)历史上选拔人才的经验或启示:

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

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⑤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3)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主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坚决彻底,善于用人;

④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行之有效;

⑤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甚至是血腥的斗争。

(4)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启示:

①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②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则进行外交;

③与各国保持平等团结,坚决反击侵略;

④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5)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

①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反封建必须与反帝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③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④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联合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

⑤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

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⑦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6)中共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启示:

①必须从实际和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要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③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

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7)对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落伍的认识:

①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②要科教兴国;

③国家独立,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④一个民族要不断进取,改革开放,才能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8)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得与失的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

②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

④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⑤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⑥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⑧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⑨必须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⑩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健全党纪和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9)二战给人类的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

②人民是胜利之本;

③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联合;

④居安思危、防止悲剧重演等。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改革的失败对我国改革的借鉴之处:

①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反对一切外来势力的干扰;

②从各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③发挥市场、计划等经济手段的作用;

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群关系。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